溝通是項目推進必不可少的潤滑劑和催化劑。我碰到過很多存在問題的溝通。而這些問題中的大部分,都在於表達者沒有完全意識到,或者沒有準確表達出自己溝通的目的,沒有表達出究竟自己想要什麼。
溝通的目的
溝通的目的在於獲取自己所需,所以必須首先明確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從目的上看,溝通無非是:
1)把信息傳遞給對方;
2)希望獲得信息;
3)希望得到行動上的響應;
我想任何的溝通無非都是為了上面三個目的。如果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能明確(明確自身需求也是一種自我認識),如何能實現一個有效的溝通?
比如這樣的溝通:
表達者:「X,這個銀行帳戶裡有一筆大額的資金,放著半年的沒動了。」
X:(黑人問號臉)
表達者:(嚴肅臉)
…………
X:(攤手)「好吧,需要我做什麼?」
表達者:「對這個帳戶重點關注下,做重點的檢查」
X:「好的,明白了」
如果說把這個溝通過程拍成部電影,那這個溝通過程就是一整個的懸疑片(或者說是喜劇片)。
溝通應該開宗明義
這就是溝通目的的不清晰帶來的負面作用。溝通的目的應當是清晰和明確,並且應當在一開始就得到表達,然後再去做展開、演繹和解釋。
商務溝通不是散文,不需要渲染那麼多的氣氛和情緒調動。首重效率,這意味著接收者的關注從上而下,並且適可而止。接受者首先知道結果,然後再去關注過程。如果接受者在前面幾句看到了相關的結果,得到了想要的內容,後續的推論和展開便不是那麼重要,甚至可能會選擇跳過,看下一章節。
按這樣的思路我們改善下上面的溝通:
表達者:「X,我需要你對這個銀行帳戶做重點的關注和檢查。這裡面有一筆大額的資金,放著半年的沒動了。」
表達者:「好的,明白」
把目的放在第一句,這樣的溝通顯得簡潔有力多了。
所謂的開宗明義、開門見山,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溝通的分類
對應上述三種目的,把它做個分類,基本上有這麼幾種:
是否要
求回復
是否要
求有所行為
例句告知否否各位請注意,20號是deadline疑問是否我們的截止日是什麼時候?使動(包括要求、請求)否是請於20日提交報告、底稿等資料使動(要求回復)是是請匯報下我們目前為止工作的進展情況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使動式的溝通不一定要求有回覆。但是通常情況下,執行者還是應該主動回復執行情況的進展。
不同的溝通目的分別適用於不同的分類。而作為發起者的你能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為什麼而發起溝通?
告知式溝通
溝通說白了就是信息的傳遞,告知就是最基本的一種信息的傳遞。告知其實是一種單方面的表達。告知有時候是不會刻意去區分對象,比如公共場合常見的「小心臺階」。
可以說,告知是互動性最弱的一種溝通。
通常告知類的溝通會使用「請確認/注意以下內容」、「供知悉」、「請知悉」、「謹供參考」等類似的字眼,視溝通雙方的地位、關係等選擇合適的適用。
疑問式溝通
疑問式的溝通的主要目的是在於獲取相關的信息。從信息的內容上講,可以分為封閉式(yes or no)或者開放式的(what、why、when、where、who、how)溝通。封閉式的通常只需要獲取肯定或者否定的信息,開放式的則意味著想獲取更多的信息。
封閉式的疑問溝通通常出現於發起者只需要明確yes or no的情況下才使用。
比如:「如果我們對存貨執行足夠的盤點程序,能否消除您的疑慮?」通常情況下的回答只有yes or no,當然,如果yes和no都不是準確的話回答的話,也可以是帶有限定條件的yes or no,或者對問題進行補充修正。「如果90%以上的存貨都能盤點到,我是可以接受的。」
或者比如:「Tom,如果銀行函證收到了,是不是就可以出報告了?」「X總,銀行函證只是一個方面啦,內核對收入的真實性疑慮還沒有消除,這個問題也需要解決後才能出報告。」
如果是開放式的疑問式溝通,通常代表著發起者希望獲取更詳細的信息。比如「X,這次的集團審計採取了什麼樣的總體策略,是如何組織實施的?」回復者通常需要就內容有條不紊的展開。
使動式溝通
使動式溝通的目的,在於使別人進行相關的動作。有時候使動式的溝通也會批上疑問式的外衣:「可不可以麻煩你幫我遞一下書本,謝謝。」儘管是疑問句,但是這是禮貌的表達,本質上還是一種使動式的溝通。
最常見的使動式的溝通,在於工作的安排、命令、請求等。
使動式的溝通帶有很強的指向性,要求動作的指令必須清晰到位。溝通時切忌帶上太多的其他信息,這樣會混淆溝通的目的,降低溝通的效果。
比如:「你好,因為我身體不舒服,醫生囑咐我要多喝水,所以我喝水會比較頻繁。抱歉,現在我口有點渴,能麻煩幫我把那邊的杯子遞一下麼?」其實前面的都是廢話,都是無關的信息。最後一句才是使動式的核心目的。
使動式的溝通,目的在於獲得響應,包括信息上的響應和行動上的響應。
使動式的溝通,尤其要求目的性更強。記住我們前面所說的,目標要先放在首位來表達。
如果需要溝通的事情比較多,按照一定順序以123的小標題樣式展開
如果同時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溝通,最好是先打個包,給別人先墊個底。
可以一開始先說:「Hi,Jerry,我這裡有三個問題需要跟你溝通……」
有一個類似的小段子:有一個人自稱心算能力很好,可以隨便大家提各類心酸問題,於是來了一個提問者:「一輛公交車上有50個人,第一站下了3個,上來了2個,下一站下8個,上了3個,再一站……………………最後一站下來了2個人,沒有上人」
心算者洋洋得意到:「車上還有64個人,對嗎?」
提問者:「不,我想問的是車子一共停了幾站。」
此外,如果有比較多的問題。每個問題之間記得保持界線、保持相對的獨立,最清晰明了的就是採用1、2、3的方法把問題隔離開。這樣能夠保證信息最大程度的傳達到接受者這裡。
同時1、2、3之間如果有關係,需要保持這種關係,比如時間順序、因果順序、邏輯判斷順序等等。
採用總-分-總的結構來優化複雜的溝通
受限於表達者和接受者信息、知識、技能的不對等和判斷的不一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大量的存在,因此在溝通時候要充分的考慮這些因素。這些因素會使得需要溝通的內容變得比較複雜。當需要溝通的事項比較複雜時,可以使用「總-分-總」的結構來溝通,消除這些因素的不利影響。
比如:
表達者:「領導,客戶收入那個事情怎麼處理?」
X:「收入確認哪個事情?」
表達者:「就是客戶開了發票,確認了收入。但是實際上並沒有發貨。」
X:「那不應該確認收入啊。把確認了的收入衝回來?」
表達者:「但是客戶說對方已經籤收了,只是暫時寄放在他這裡的。」
X:「那這樣的話需要考慮一下是否滿足收入的條件。」
表達者:「但是這個只是客戶口頭在說,沒有其他證據的。」
X:「……還有什麼我不知道的背景的話你就一次說了吧,別總但是了」。
這算是一個失敗的溝通。至少節奏上並不是那麼的流暢。可以採用「總-分-總」的句式來改善溝通,使複雜的溝通變得結構化、條理化。
「(總)領導,關於客戶收入確認的事情想和您討論下。
(分)事情是這樣子的,…………
(總)然後,您看這個收入我們是認可他麼?還是把他衝回去?」
…………
……
上面的內容裡,我們沒有採取不同的溝通載體對溝通的效果的影響,這也是個很大的問題,或許我們可以以後再另文討論。
* 明確溝通的目的,到底是想通過溝通獲取什麼,what do you want
* 無論何時,溝通的目的是需要一開始就表達出來的
* 溝通的目的不同,通常匹配的句式也不同,主要分為告知、疑問、使動
* 如果溝通的事情比較多,記得按1、2、3的展開,並且保持順序,
* 事情比較複雜時,可以採用「總-分-總」的結構來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