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張苗 通訊員 呂慧洋
在海邊旅遊,很多人都嘗試過潛水,杭州的王女士也是,可潛水後耳朵、鼻子直流血的情景嚇壞了所有人,這到底是怎麼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春暖花開,王女士一家三口籌劃了海島遊,碧海藍天的美景讓人心曠神怡。海島遊當然少不了潛水體驗,在潛水中心,教練簡單地向潛水學員介紹了潛水過程及可能遇到的問題。
其中教練提到,在潛水過程中,如覺得耳悶、耳痛,則需用手捏住鼻子做鼓氣的動作。
在下潛時,水中五彩的魚兒和美麗的珊瑚讓人覺得新奇又震撼,不一會,王女士便感雙耳痛,她努力做耳壓平衡,但效果甚微,但眼前景色讓人應接不暇,她忍著耳痛,繼續跟著教練的步伐下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上岸後,她明顯覺得雙耳疼痛,右耳流血、鼻腔出血並且伴有聽力下降。
王女士趕忙至醫院耳鼻咽喉科就診,檢查發現雙側鼓膜充血伴右側鼓膜緊張部穿孔,左側鼓室內積液,雙耳呈傳導性聽力下降。浙江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許敏達主任醫師告訴王女士,這是潛水引起的耳氣壓傷。
潛水較常見的耳損傷是鼓膜出血、破裂,聽小骨也可脫位。所致的傳導性聽力損失,多可自行恢復。
潛水所致的內耳損傷,則引起嚴重的永久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潛水與中耳氣壓傷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個解剖結構稱為咽鼓管,咽鼓管為溝通鼓室與鼻咽部的通道。
在一般情況下,咽鼓管處於關閉狀態。當張口、吞咽、打呵欠、歌唱及用力擤鼻時作瞬間開放以調節鼓室氣壓。
潛水下降時,外界壓力不斷升高,高於鼓室內壓。由於咽鼓管內黏膜表面的吸附作用,吞咽、哈欠、鼓氣又不能使氣體進入鼓室時,鼓室呈相對負壓狀態,造成鼓膜內陷。
鼓膜具有緩衝和代償中耳內外壓力變化的作用,當超過其代償能力時,鼓膜會充血,嚴重時造成鼓膜破裂,甚至聽小骨脫位。
在潛水上升時,鼓室內壓力高於外界壓力,如壓差達到20~30mmHg,氣體便可衝開咽鼓管峽部附近的瓣膜進入咽部,使內外壓力達到平衡,故潛水上升時較少發生中耳氣壓傷。
預防潛水耳氣壓傷
1、上呼吸道感染時,有鼻塞流涕等不適時,暫時不要參加潛水活動。
2、咽鼓管功能不良者,不建議參加潛水活動。
3、在潛水前應學會如何平衡中耳壓力。
最常使用的方法是Valsalva動作,即捏住鼻子,閉嘴,像吹氣球那樣兩腮隆起,用力鼓氣,迫使空氣進入咽鼓管,從而增加中耳的壓力。
在下潛過程中,特別是最初幾米和十米內,要不斷做Valsalva動作,如有不適,一定要停止下潛,保持深度或上升幾米,繼續平衡中耳壓力。
如仍不能緩解,需立即停止潛水。
4、潛水後和飛行之間的間隔太短可能引起減壓病,因此建議潛水後等待至少24小時後,身體內過多的氮氣基本全部排出後再乘坐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