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經濟危機
西方的經濟學家相信經濟是有周期性的,每當一個周期臨近結束時就必然會發生經濟危機。造成周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信貸經常被認為是主要原因。人們相信在某一時刻因為需求端的不足導致經濟鏈條產生停滯,這時候人們就無法獲得更高的利潤來償還信貸,因此爆發了經濟危機。
需求真的會不足嗎?我們從數據來看並不是這樣的,全世界人口和絕大部分國家人民的收入一直是在增長的,就算很多人陷入相對貧窮,但是他們和100年前的居民比起來物質生活條件仍然要好得多,也能購買到更多的商品。有些人在斷言一些行業沒有前途需求一定會下降,但是最後證明這些人都是滿口胡言,譬如個人電腦一直被認為會被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所取代,因此銷量一直下滑連續7年,但2019年PC逆勢上揚,智慧型手機上漲趨緩,而平板電腦的銷量遠不及8年前人們的預期。
所以與其說引發經濟危機的是需求不足,更不如說是市場信心造成的。市場在運作的過程當中對價格是敏感的,任何交易想要的達成都必須要買賣雙方對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達成一致看法才能達成交易,而雙方對目標價格的預期影響了自己的信心,所以造成了市場的劇烈波動。
比如買房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房價上漲的最初動力是因為需求大於供給,居民認為自己有足夠的錢可以夠買房子,這種對未來的樂觀預期推動了房價的上漲,而房地產商也對市場感到樂觀,在增加建設投資的同時進一步推高地價和房價,此時經濟是繁榮的。突然有一天有一些人發現自己的收入已經無法承擔不斷飆高的房價,或者是其他的城市有更好的機會,他們就會放棄購買這座城市的房子,那麼房價漲幅就逐漸開始降低,當絕大多數人停止購買或者移民到其他城市時,這個城市的房價就崩潰了,像鶴崗可以說就是一個極端的典型。
有人肯定會說你舉得例子不對,我這城市裡人都走得差不多了,也沒有多少人買得起房子,房子也照樣漲啊。其實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你只看到了局部勞動市場的悲觀情緒,而整體的貨幣市場充滿了樂觀情緒。你的城市雖然經濟停滯,但是從整個國家來看整體經濟是向上的,其他發展好的城市會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所以國家的情緒是樂觀的,就要根據其他地區的上漲來發行更多的貨幣,這就產生了通貨膨脹。按貨幣實際購買力來講,你所在的城市房價一般都是持平或者下跌,只是因為其他地區的上漲導致你那的房子被動地跟著一起上漲罷了。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呢?就是因為整體市場對前景悲觀,而能夠決定整體市場信心的往往是少數人。比如政府官員和大公司的領導人,他們的決策往往影響了許多行業的市場信心,因為現在的大企業和銀行規模越來越大,行業上小遊的中小企業依賴這些大企業生存,所以一旦一些大型企業或者銀行出現問題時,政府會不顧一切地拿錢來救他們,這就是目前美國的經濟現狀。
市場信心博弈困境與解決方案
大公司的CEO每天要做的就是「預知未來」和空氣鬥智鬥勇,當他們認為市場需求是旺盛的,那麼他們的獲利機會就很大,CEO們就更願意投資。當投資增多就必然會有更多的工作崗位,就業率上升後人們有了收入就會有新的需求,這就會帶動很多行業新一波的發展,經濟進入良性循環。
但是CEO們對市場悲觀時,他們就要考慮其他公司是否願意繼續投資推動經濟發展讓自己獲利,如果他們也感到悲觀自己卻投資了,那麼自己的錢就會被別人賺走造成虧損,那麼此時CEO的決定就是保持現金按兵不動。當絕大部分的CEO都悲觀時,經濟就停滯了,人們開始被裁員或者放無薪假,失去了收入來源市場的需求就更少了,CEO們就印證之前自己悲觀的預言,於是更加悲觀更不敢花錢投資,衰退和蕭條就此開始。
此時最頭疼的就是政府,無論經濟過熱或者是衰退都不利於社會穩定,於是就出現了管控經濟的中央銀行「央媽」。央媽在市場過於樂觀時提高利率,這樣公司就會因為勞動力和借款成本提高而減少投資,反之在市場悲觀時降低利率並且直接印錢給銀行和大公司,讓他們獲得近乎免費的錢來投資。這樣白來的錢人花起來是不會心疼的,不管他是真的投資還是拿去花天酒地了,只要不是存起來就都是將錢投入到實體經濟中,整個經濟鏈條就重新運轉起來,CEO們就不用相互猜忌搞零和博弈了。
美聯儲的手段反而會推動危機預言的自我實現
美國在1929年大蕭條之後建立了美聯儲,通過上述的方法來解決市場信心博弈的難題。但是這個手段近年來越來越不好使了,因為美國經濟現在金融業高度發達,金融衍生品雖然風險很大,但是和實體經濟的比起來獲利卻更加穩定,這就讓人們越來越不願意向實體經濟投資。
這次的疫情造就了一個非常尷尬的現象,那就是美聯儲為了救市不得不借債印錢給銀行、金融集團和企業裡的那些富人,但是這些富人一旦拿到美聯儲給的廉價貨幣第一件事就是投資股市,這就形成了一邊5000萬人失業,一邊股市暴漲的「奇觀」。
為了維持市場的信心,美聯儲不得不違心地繼續印錢發錢,期望政府能夠加大投資提供工作崗位。但政客們才不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和名譽來做這種事,他們沉迷於政治利益並互相鬥爭,甚至不惜用謊言這種低成本的惡劣方法來維持市場信心,全然不顧美國實體經濟和社會將會惡化到什麼程度。這樣美聯儲不得不自己提出對美國經濟的悲觀預言,以遏制股市的瘋漲,期望這些資金一部分進入實體經濟,一部分回流穩定債市。
所以目前不管美國做什麼都是在一種矛盾的狀態,要想恢復經濟就要保持信心,然而信心過度只會讓經濟進一步惡化。美聯儲的悲觀預言是終將自我實現的,因為謊言是無法殺死病毒的,只要疫情再起美國一定會回到年初的狀態,所有市場都是跌跌不休,當投資者因為美國這種反覆無常而失去信心時,那麼美國的經濟霸權就真的到頭了。如何保持信心讓美利堅不會遭遇末日將會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美國人要做的主要工作,所以不用管美國如何的窮兇極惡,那只不過是色厲內茬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