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鎖界聯合新型診所研究院於第二屆中國診博會上發布了《2019中國新型兒科診所發展報告》。在報告發布會現場,診鎖界創始人高哲就報告內容和新型診所研究院統計的兒科行業最新數據進行了分享。
該報告通過對上百個新型兒科診所品牌在國內市場發展狀況的研究,首次定義了「兒童醫療經濟」的概念,並針對10個兒科診所發展模型進行深度解析。同時,通過聚焦兩大兒科代表性細分專科以及針對行業關心的四大運營體系焦點問題作出沉浸式剖析,形成了對中國新型兒科診所市場整體發展狀況的具體認知,從而為未來中國新型兒科診所的連鎖化發展道路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以下章節為《2019中國新型兒科診所發展報告》的部分節選觀點。
本文來源:診鎖界
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 , 我國居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而深遠的變革,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明顯加快。85 後、90 後逐漸步入生育高峰期,這個群體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經濟收入相對穩定且對開放性信息的接收度更廣。
在消費升級大背景下,「科學餵養」是新一代 85、90後年輕家長的典型標籤,尤其在養育孩子的理念上,新生代父母從之前的「粗養」轉向了「富養」,更關注兒童全方位的發展,兒童產業鏈的重心也從之前的飲食娛樂逐步轉向了如今的教育及醫療保健。
兒童消費市場的格局隨著新生代父母消費觀念的轉變正在被重構,以滿足 0-14 歲兒童成長需求為主體的新經濟體系概念,即「兒童經濟體系」已逐步形成。「兒童經濟」主要以「代位消費」的方式呈現,消費群體和購買主體相互分離,購買主體大多數為兒童的家庭成員。以我國典型的「4+2」家庭結構為例,一個孩子的需求意味著背後四個祖輩家長和父母兩人的支持。由此形成的「漏鬥式」家庭結構,將孩子的需求作為家庭服務的中心,在經濟可控的情況下,力求給孩子提供質量最好,品牌最優,口碑最有保障的產品。槓桿效應下,由兒童帶動全家,以家庭為單位的組合式消費,將撬動更大的經濟市場。
作為兒童產業的消費主體和原生基礎,二胎政策開放後兒童人口數量的持續增長將為兒童產業發酵升級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 0-14 歲兒童的數量已達 2.48 億,佔人口總數的 17.8%,這意味著全國每 6 個人中就有 1 個兒童。
依據 2018 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披露,我國居民 2018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28元,按照每個兒童背後有6位消費者、城市兒童的消費佔據一般家庭收入 29.8% 的比例測算,我國的兒童產業市場已達到萬億級規模。
兒童成長有四大消費板塊:日常需求,休閒娛樂,兒童教育和兒童醫療。在四大板塊中,日常需求、休閒娛樂和兒童教育市場的競爭已趨向白熱化,兒童醫療作為一個「新生的力量」,伴隨著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辦醫浪潮,正在萌發著多樣化的生機。
在這個生機勃發的時代,新型診所研究院預計,兒童醫療將在社會辦醫和消費升級的雙重背景下形成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我們稱之為「兒童醫療經濟模式」。
兒童醫療經濟模式蘊含的雙層含義
● 醫療的廣度:以解決單一兒童醫療保健為突破口,通過兒童聯動家庭健康管理的模式,提供覆蓋全家庭醫療需求的多元化服務,打造 1 ≥ 4+2 的家庭式醫療消費理念。
● 產業的深度:以兒童單專科為切入點,延伸到醫療、保健配套服務及產品,進而帶動產業升級、創新、融合的經濟模式。
兒童醫療經濟的載體泛指為兒童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的機構,其中包括公立綜合醫院兒科、公立婦幼保健院、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私立兒童醫院、新型兒科診所等。作為醫療服務供應網絡的末端,新型兒科診所將是一股新生的力量。
新型兒科機構的興起
自 2009 年國家深化落實醫療體制改革以來,一系列扶持社會辦醫的政策接連出臺。2010 年《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擴大醫療供給;2015 年 9 月《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0 號)中明確提到鼓勵醫師開辦個體診所,多點執業;2016 年 5 月 , 在二胎政策的開放和兒科醫療資源流失的雙重挑戰下,兒科醫療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為了縮小兒科醫療資源的缺口,國家衛生計生委、發改委、教育部等 6 部委共同制定《關於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國衛醫發〔2016〕21 號)文件。該文件明確下達各項量化指標,到 2020 年,每千名兒童床位數需增加到 2.2 張,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需達到 0.69 名。
為了貫徹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通知,各地相繼開展了關於兒科發展的探索工作。2016 年以來廣東、重慶等地相繼發布了《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實施方案》和《加強兒童中醫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的通知》等文件,明確從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搭建到人才隊伍培養、科室建設、預防保健工作等方面推動兒科醫療服務建設。多項政策從上到下,從面到點,不斷細化深入,為新型兒科診所的發展注入了「天時」的優勢。
除此之外,二胎政策的推動以及中高端收入群體對高品質醫療的需求也為新型兒科診所的興起釋放了大量的市場空間。
反觀近幾年公立體系中的兒童醫療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兒童醫療資源缺口在放大,醫患關係的摩擦不斷,一線兒科醫生面臨服務量大、工作負荷重、晉升難度大等問題,家長的抱怨、不信任、不理解等負面情緒使得兒科醫生在公立體系中的價值無法被認可,公立體系的兒科醫生進退兩難。
在「人滿為患」的就診環境下,患者的醫療需求無法被很好地滿足,家長的焦慮情緒越發激昂,對高品質、重服務的兒童醫療需求越發強烈;這種供需矛盾同時也為兒科醫生向體制外流動創造了條件,一大批兒科醫生的「出走」,為新型兒科診所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新鮮血液。而網際網路醫療的爆發則進一步激發了社會群體和資本對於兒科醫療的關注。網際網路醫療的概念自2011年開始萌芽,到 2014-2015 年間的大爆發,期間大量婦兒醫療問診及科普平臺不斷湧現,助推了網絡付費輕問診模式的進展。
2016年, 整個網際網路醫療經歷了寒潮,很多醫療健康基金轉向了實體醫療。網際網路公司也開始逐步尋求新的盈利模式,嘗試通過線上的優勢打造線下實體門店,完成自我 「閉環」的布局,這一波線下熱鑄就了一批帶有網際網路基因的新型兒科診所的誕生。
2017年前後,各路資本紛紛加碼入局兒科醫療領域,育學園、唯兒諾均獲得億元級融資數額,新世紀醫療集團IPO上市,資本熱潮為私立兒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延續了 2017 年的社會辦醫熱,2018 年的資本市場同樣是兒科品牌的豐收年。全年 54起的醫療連鎖融資中,兒科領域融資事件佔比31%,總金額達幾十億元,與消費型口腔科和眼科同領第一梯隊。
資本的助力加快了市場的重組和兒科各類品牌的快速成長,區域性的巨頭逐漸浮現。新型診所研究院預測2019年將是兒童全科與細分專科的大融合,細分專科的深挖將為新型兒科診所帶來更多的生命力,兒童醫療經濟的理念也將為新型診所的未來發展帶來一個全新的突破口。
/ 部分觀點節選自《2019中國新型兒科診所發展報告》
完整報告現已正式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