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到了一定階段,在和別的小朋友或者家長玩的時候,總愛咬人、打人怎麼辦?
首先家長不能因為孩子現階段或偶爾的幾次「打人」「咬人」等行為,就給自己的孩子扣上「愛打人」「脾氣不好」的帽子。
家長可以嘗試跟孩子溝通,教他正確表達喜愛、友好的方式。另外,家長也要反思自己平常在家的時候,有沒有給孩子做了錯誤的示範,比如總是跟孩子「打來打去」,你可能認為是和孩子玩,都是「假打」,但對小孩子來說,他並不能分辨出「真打」「假打」的區別。當他面對其他小朋友時,也會延續在家的行為方式,可能就表現出「打人」的行為。
既然如此,不少家長可能會想到立規矩的辦法。那麼寶寶多大給立規矩比較好呢?立規矩就是提要求嗎?立規矩有啥原則嗎?接下來,一次性給你說清楚好了。
實際上,從孩子一出生就可以開始給孩子「立規矩」。但所謂的規矩不是用言語去告訴孩子,而是在生活中,用行為去引導孩子形成規矩。特別是在6歲以前,家長想要孩子遵守的規矩大多都和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家長要從生活中去掌握規矩,而不是「為了立規矩而立規矩」。
對孩子來說,立規矩應從以下維度考慮:
生活習慣方面,如吃飯的時候要坐在兒童餐椅上,不能邊看電視邊吃飯等;社會交往層面,如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後,一定要說謝謝等;安全意識層面,不管是家庭安全還是個人安全上來說,一些危險的東西絕對不能觸碰,如正在燒水的電水壺、菜刀等。
所謂的「規矩」並不是家長對孩子提要求。也就是說規矩並不是家長要求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規矩,可以看作是和孩子溝通交流的一種方式。所以給孩子立規矩一定要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而不是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在彼此協商的基礎上,定好規矩,去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則要承擔相應的後果。立規矩,其實是給孩子做事提供一個行為「基準線」。
所以,立規矩也是有原則的。給孩子立規矩,並想將規矩執行下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人保持一致性,這也是立規矩的首要原則。
比如,孩子吃飯時是否可以邊看電視邊吃飯,全家人的觀點必須要一致,才能方便孩子去遵守。如果媽媽覺得不可以看,爸爸覺得無所謂,那對孩子來說,一是不利於他生活中去遵守;二是會降低孩子對「契約精神」的理解。
另外,假如媽媽在教育孩子時,爸爸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和媽媽「唱反調」,如果父母有分歧並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的話,孩子很可能因此產生一些混亂,不知道該聽誰的,甚至很小就學會了「見人下菜碟」,知道一件事找誰一定能做成。
所以家長的觀念首先要達成一致,哪怕爸爸認為媽媽這樣做不對,也可以等這件事結束以後,再私下跟媽媽溝通。
綜上,寶寶和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出現打人的現象很正常。家長不要大聲斥責孩子,而是應該從自身找原因,反觀自己或者家裡是否有人經常動手給孩子做了錯誤的示範。然後藉此機會,給孩子立規矩,規範TA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