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漢字的讀音從哪裡來?

2021-02-08 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常閱讀、寫作時遇到不知道讀音的生僻字詞,我們一般都會去查字典詞典。那麼,編寫字典、詞典的人是怎麼知道每個字的讀音的?或者說,字典、詞典裡注出的字音是從哪裡來的?

字詞典的讀音,主要有三個來源:一個是古代文獻,一個是民眾口語,還有一個是方言語音。 


早在先秦時期,為了教貴族子弟學習語言文字,為了幫助人們讀懂前人留下的經典著作,開始了對文字字形、字音、字義的講解注釋工作——後來發展為我國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即「小學」。早期給文字注音的方法,有描繪、讀若、直音等。東漢末年,出現了用兩個字給一個字注音的反切法。大致方法是,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兼聲調。從此,文獻注釋、韻書、字典大量運用這種較為先進的注音方法。經過歷代語文學家尤其是音韻學家、文字學家們的不斷努力,基本上做到了每個字都有相應的反切注音。個別未經收入字典的冷僻字,也可以根據語音演變規律,給他們配上相應的反切。 


當然,語音隨時在發生著變化,古書裡注出的字音,有些不能簡單地照搬過來,而需要根據語音演變的規律,進行「折合」。例如,「冬,都宗切」,冬字可以根據普通話讀音,直接拼出正確讀音,d(u)+(z)ōng=dōng。但「東,德紅切」,東字就不行了,需要略加改變, d(e)+(h)óng,反切下字紅古代是平聲,現代漢語普通話中是陽平,古代平聲調不分陰陽,北京話中的分化規律是「清陰濁陽」,「德」字是清聲母,所以,最後切出來的讀音應該是陰平調。「同,徒紅切」,表面上看,能直接拼切出正確讀音。而實際上,古今讀音是不一樣的,「徒」字古代讀濁聲母,現代讀清聲母。 
此外,有些古代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一般也承襲古書注音。例如:冒頓mòdú,古代匈奴人名;金日磾jīmìdī,漢代人名。 

並非所有的字、詞,都是古書裡記載、收錄過的。隨著社會的變化,會出現許多新鮮事物,語言中也會相應地出現許多新鮮的字詞,新鮮的讀音。對於這一類字音,編寫字詞典的時候,就只能從民眾口語中吸收。例如「搞」、「甭」兩個字,前者來自南方地區的「攪」,後者來自「不用」的合音,它們的歷史都不長,古書裡都不見收錄。因此,字典詞典就根據實際讀音注了gǎo、béng的音。 


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標準語即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但是,普通話跟各地方言之間並不是絕緣的,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例如,普通話會不斷從方言中吸收詞語。因此,勢必會有方音進入普通話。例如,弄lòng,弄堂,小巷,小胡同;冇máo,沒有;就分別來自上海、廣東等方言。 
還有一些方言區的地名用字,讀音與別處不同。為了尊重當地習慣,也為了避免所指不一導致交際困難,一般採用當地人的讀音。例如江蘇的六合、安徽的六安,其中的「六」都讀lù的音,不讀liù的音。 
通常情況下,古書裡的注音、當代民眾口語的讀音,會各行其道,井水不犯河水。但是,有一些字,也會出現差異,甚至背道而馳。這個時候,何去何從,就會有個取捨的問題。有人說,這事很簡單,按照大多數人的實際讀音就可以了。實際上,事情並非如此簡單。首先,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哪一種讀音佔人口多數,往往難以確定。其次,有些字音,說的人很多,但明顯源於訛誤,例如念半邊字。採用這種字音,容易給外人一個沒有文化、民族素質不高的印象。另外,語音系統要求內部相對統一,以人數多寡定取捨,勢必摻雜不同方言,造成混雜紛亂。例如,漢語各方言中,聲母「舌尖前」「舌尖後」即z、c、s和zh、ch、sh分開的人數,不如不分開的多。難道,普通話不分舌尖前後音?「四是四,十是十,十四不是四十,四十不是十四」,念成「四是四,四是四,四四不四四四,四四不四四四」也基本算對(馬虎一下,不計聲調)。總之,在古書注音與民眾口語之間進行選擇的時候,是需要考慮諸多因素和情況的。 
除了上述來源,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還有一種來歷,可以稱之為「人造字音」。指的是,它們既不是從古書注音折合而來,也不是直接來自當代民眾口語或方言讀音,而是語言學家為了某種需要專門創造出來的讀音。例如,傣dǎi(我國少數民族),癌ái(生物體細胞由於某些致癌因素的作用,變成惡性增生細胞所形成的惡性腫瘤)。前者原本就是「泰」,字形上,加人旁,讀音上,聲母由送氣變不送氣,都是為了區別於泰國的「泰」;後者原本字形字音均同「巖」,讀yán音,為了避免「癌症」與「炎症」同音,造成交際不便,語言學家根據某些北方方言「癌」字有讀ngai之類的音,而不是ngan、ngam之類的音,創造出ái的音。當今港臺地區、許多南方方言區、內地的一些老輩人,還是說跟「炎症」一樣的音。傣dǎi,癌ái,這兩個字音,創造的時間都不到一百年(後者只有五十年左右),來歷確鑿可考。

相關焦點

  • 鴻鵠之志中鵠字讀音是從哪裡來的?
    「鴻鵠之志」中「鵠」字的音怎麼來的?丁啟陣看來,有必要好好掰扯一下「鴻鵠之志」中「鵠」字的讀音問題。字(詞)典中字的讀音是從哪裡來的?為了更好地了解「鴻鵠」中「鵠」字的讀音,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字音的來歷,即字音是從哪裡來的,或者說怎麼來的。我們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無非兩種做法:一是向他人(包括老師、長輩等)請教,二是自己查閱字(詞)典。
  • 這幾個容易「讀錯」的漢字,有些人讀錯也不知道,你知道讀音嗎?
    這幾個容易「讀錯」的漢字,有些人讀錯也不知道,你知道讀音嗎?中華上下五千年,五千年的文化底蘊使我國的漢字功底造詣非常高,所以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漢字的文化博大精深。不僅一詞多意,還經常有一字多音,不同的讀音就有不同的意思,因此生活中面對多音字我們難免會有讀錯的尷尬事件發生。曾經有一副對聯因為都是多音字組成,因此讀錯的人很多,而成了千古的經典名句。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來聊幾個易讀錯的漢子,希望大家會喜歡。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舌頭打結 實際是"韓國漢字"
    前不久央視舉辦的中國漢字書寫大賽大概「打擊」到了不少人。很多人突然發現自己居然有那麼多的漢字都只會說不會寫。不過如果你現在還這麼以為的話,那也未免自我感覺太良好了。事實上,很多漢字你不僅不會寫,恐怕就連讀都讀不出來。近日,微博上出現的二十多個漢字以及它們的奇葩讀音「秒殺」眾人。有網友高呼:「你怎麼了舌頭?怎麼打結解不開了!」
  • 知道嗎?日語難讀漢字「希う」的讀音
    知道嗎?日語難讀漢字「希う」的讀音一看漢字,「希望」的印象比較強。>「希」,單獨一個字,如何讀音呢?「希臘」,如何讀音呢?中國人擅長的漢字。↓讀對了嗎?↓讀對了嗎?↓讀對了嗎?漢字相同,讀音不同,也許是學習日語的一個難點吧。日本人也是一樣的受到困擾的。
  • 科學網—漢字讀音誰做主
    ■徐旭東 漢字太多,常用的大概不到4000字,要記住許多生僻字的意思、寫法、讀音十分不易,所以讀錯字是常有的事
  • 漢字讀音要不要「較真」?
    為了讓我們牢記規範的字音,我高中時的語文老師經常會在黑板上寫上密密麻麻的字詞,讓我們來讀,她總能發現我們的很多錯誤並及時糾正。」田卓然說,「當時老師強調的詞,比如『潛伏』『綺麗』『懵懂』等,到現在我還很清楚地記得正確讀音。身邊如果有人說錯了,我都會幫他們糾正。」  高中畢業後,田卓然選擇學習對外漢語專業。入學後她參加了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學時的字音訓練幫她輕鬆地達到了二級甲等水平。
  • 漢字讀音更改必須慎之又慎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劉丹青19日回復記者,網文中提到的「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等漢字讀音並沒有改動過。(2月20日《北京青年報》)  語言作為社會交流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群交流範圍的擴大,一些字的讀音發生變化,或者對語言讀音進行一定的更改,這本身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 韓國人又開始學漢字了?韓國:小學課本必須添加漢字讀音!
    韓國人又開始學漢字了?韓國:小學課本必須添加漢字讀音!近年來,隨著韓劇在中國的熱播,我國也掀起了一陣韓流,人們對韓國的服裝、化妝品非常感興趣,一時間韓國遊成為了人們出國旅遊的首選。但你知道嗎?早前的韓國,經常到我們國家來學習,而且他們也是說漢語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我們都知道,我國在古代是非常富強的國家,不僅地大物博,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後來很多國家都與我國建交,紛紛到此來學習,其中就有日本和韓國,常年在我國學習,後來在學成後,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結合本土特色,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民族文化。
  • 使用Windows和Word來查日語漢字的讀音
    藉助他們可以查到日語漢字的讀音。一、MS Windows xp中的日語輸入法安裝:打開「控制面板區域和語言選項文字服務和輸入語言」,單擊「添加」,在「輸入語言」中選擇日語,再單擊兩次「確定」即可。示例:查「日」字的讀音。
  • 好玩又好記,這份日語漢字讀音乾貨絕對讓你茅塞頓開
    大家都知道,日語中除了它自己用假名(假名也是從中國漢字演變而去的)之外,還用我們中國的漢字。而日語中漢字的讀音比較難,可是卻很有意思,今天我想給大家講講日本漢字讀音之樂。日語漢字讀音總的來說分為以下兩種:音讀就是按照漢字的讀音來讀的,訓讀就是日本人根據意思自己所創造的一種發音。音讀還好記一些,日語漢字訓讀是五花八門,非常有意思。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不過如果你現在還這麼以為的話,那也未免自我感覺太良好了。事實上,很多漢字你不僅不會寫,恐怕就連讀都讀不出來。近日,微博上出現的二十多個漢字以及它們的奇葩讀音「秒殺」眾人。有網友高呼:「你怎麼了舌頭?怎麼打結解不開了!」  來看看  這些字你會讀嗎?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
    不過如果你現在還這麼以為的話,那也未免自我感覺太良好了。事實上,很多漢字你不僅不會寫,恐怕就連讀都讀不出來。近日,微博上出現的二十多個漢字以及它們的奇葩讀音「秒殺」眾人。有網友高呼:「你怎麼了舌頭?怎麼打結解不開了!」來看看這些字你會讀嗎?
  • 沒有拼音的時代,漢字讀音如何傳承?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行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 學者:漢字讀音以字典為準 百度不靠譜-漢字,讀音,書寫,新華字典...
    說到漢語就不能不提漢字,這種方方正正極具美感的文字一直都是老祖先留給國人的瑰寶。然而,在數位化浪潮的席捲下,現在已經很少見有人整天用筆和紙來記錄文字,取而代之的是鍵盤與各種各樣的輸入法。外加各種不同文化的融合,現在國內的漢語環境可以說已經產生了混亂,在調查中很多人都會出現用詞不準、發音不對以及提筆忘字的現象。
  • 漢字讀音發生變化,不必大驚小怪
    教材中漢字拼音的更改,在近日引發熱議。許多字的「正確讀音」較以往有了變化,比如:「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  不少網友認為,這樣改「是對文盲的妥協」。眾聲喧譁中,也出現了對文化傳承的擔憂。
  • 英語讀音竟用漢字標註
    早報訊為了學習英語更快捷,部分兒童英語學習讀物用漢字來給英語讀音作標註。專家表示,用漢字來記外語讀音是學習外語的大忌,兒童絕不能在學習初期就使用這種「方便教材」。  昨日,臨沂市市民楊女士向記者反映,她在逛超市的時候看到一本兒童學習外語的小冊子,叫做《隨口說英語》。
  • 漢字讀音改來改去,學生該怎麼辦?
    如果你是學生,學習漢字讀音,請以課本和最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為標準。僅此而已。每次《語文》教材版本更新,都會修改(修正)一部分漢字的讀音。這種修改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漢字普通話讀音的修改,另一種是對教材中「文言文」用字讀音的修訂。這兩種修改情況的標準和依據是不一樣的。
  • 細解漢字與字母文字的優劣,漢字的優勢到底在哪裡
    事實上這裡存在著一個誤解,漢字是在用幾千個漢字構成詞語,而英文實際上使用的僅僅是26個字母,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漢字更簡單不用背幾十萬的詞彙量,那是因為我們生活在漢文化的語境中,很多詞語實際上因為耳濡目染已經瞭然於心,不用刻意的背誦,就好比「熊心豹子膽」你不會認為這是在說兩種動物的內臟,「三人成虎」你也不會以為這是三個人變成了老虎。
  • 讀音最多的漢字是哪一個?「和」字有7個讀音,竟然只能排第二
    漢字的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象形上,也體現在讀音上,比如多音字。所謂多音字,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用以區分同一個字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詞性、不同詞意或者不同用法。那麼,你知道讀音最多的漢字是哪一個嗎?(漢字書法欣賞:蘇軾《寒食帖》)看到這個問題,我猜大多數人想到的答案首先會是「和」字。誠然,「和」有多達7種讀音,在漢字中極為少見。
  • 日語中讀音最多的漢字,一個字竟有100多種讀音!
    學日語的小夥伴在背單詞時,很多人會為漢字的讀音而頭痛。日語裡的漢字讀音非常複雜,不僅有音讀和訓讀之分,而且同一個字的音讀和訓讀也有可能有好幾種,真是讓人傷腦筋。一般的漢字讀音也就2-3種,背起來還算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