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社交恐懼症嗎?這個病讓無數人不敢出門,陷入巨大的痛苦

2020-08-30 抑鬱如風


社交恐懼症又稱社交焦慮障礙,多在17~30歲期間發病,男女發病率幾乎相同;常無明顯誘因突然起病,中心症狀圍繞著害怕在小團體中被人審視,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故迴避社交,在極端情形下可導致社會隔離。常見的恐懼對象是異性、嚴厲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親等,或是熟人。可伴有自我評價低和害怕批評,可有臉紅、手抖、噁心或尿急等症狀,症狀可發展到驚恐發作的程度。臨床表現可孤立限於如公共場合進食、公開講話、或遇到異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幾乎所有情景。部分患者常可能伴有突出的廣場恐懼與抑鬱障礙;一部分患者可能通過物質濫用來緩解焦慮而最終導致物質依賴,特別是酒依賴。

臨床上社交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亞型,恐懼症原稱恐怖性神經症,是神經症的一種。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為主要表現,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恐懼發作時常常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症狀,患者極力迴避導致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因而影響其正常活動。常見的恐懼症亞型包括廣場恐懼、社交恐懼和特殊恐懼症三種。

社交恐懼的確切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與其它恐懼症類似,目前認為社交恐懼與以下因素有關:

遺傳因素:恐懼症具有家族遺傳傾向,尤其影響到女性親屬。

神經生化因素:有研究發現社交恐懼症患者出現恐懼症狀時血漿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升高,甲狀腺素釋放激素升壓試驗陽性。

心理社會因素:19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用條件反射理論來解釋恐懼症的發生機制,認為恐懼症狀的擴展和持續是由於症狀的反覆出現使焦慮情緒條件化,而迴避行為則阻礙了條件化的消退。

治療方法有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等。

心理治療:

1、行為療法是治療恐懼症的首選方法。系統脫敏療法、暴露衝擊療法對社交恐懼症效果良好。基本原則一是消除恐懼對象與焦慮恐懼反應的條件性聯繫;二是對抗迴避反應。許多患者在疾病過程中已經學會如何迴避令他們產生恐懼的對象和場景而不影響自己的日常社會功能 。

2、系統脫敏治療應用較多,它可以分為實景脫敏和想像脫敏。第一個階段,是進行放鬆訓練。第二個階段,請患者按引起恐懼反應的嚴重程度,依次列出相關誘發社交恐懼的情境的清單,然後從引起最弱的恐懼反應的情境開始,逐一讓病人身處其中,或由其想像身處這些情境之中。每一步驟做到病人適應,感到徹底放鬆為止,然後再接著做下一個較令人緊張的情境,直至最強程度的情境也不引起恐懼為止。

藥物治療:藥物不能單純的消除患者的恐懼情緒,但可以緩解恐懼帶來的軀體焦慮反應,降低植物神經反應。帕羅西汀、舍曲林等治療社交焦慮障礙有效,三環類抗抑鬱劑米帕明和氯米帕明、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嗎氯貝胺對恐懼症也有療效,但藥物的不良反應限制了應用。

其它治療

鬆弛療法、冥想、體育鍛鍊、肌肉按摩、呼吸放鬆訓練等對患者也有幫助。(完)


相關焦點

  • 自卑、敏感、不敢說話……社交恐懼症的絕望你了解多少?
    如今在網絡上,一旦將社交恐懼症的話題聊起來,會發現好像大家都一樣有,幾乎到了「人人社恐」的年代。 前段時間一場疫情造成人們很長時間內必須宅在家閉門不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憋壞了。 而對於有些人來說,他們只感到舒服:終於不用出門各種社交了。
  • 職場中不敢和同事交流?社交恐懼症怎麼克服
    微博上自稱「社交恐懼症」的網友很多。但其實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精神障礙,大多數人可能只是內向。­  為釐清性格內向與社交恐懼症的區別,揚子晚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這是怎麼了:不與室友交流,陌生人也令我恐懼­  記者了解到真實的案例是,小A生活中是一個很沉默寡言的人,在別人眼中存在感低,是個內向靦腆的女孩,說出的每一句話都需要醞釀和準備很久。
  • 社交恐懼症‖說的是你嗎?
    你有過這些經歷嗎?一旦發現自己被別人注意就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故迴避社交,在極端情形下可導致社會隔離。 看看你們中了幾條!
  • 社交恐懼症 ‖ 說的是你嗎?
    你有過這些經歷嗎?一旦發現自己被別人注意就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故迴避社交,在極端情形下可導致社會隔離。看看你們中了幾條!≠內向社交恐懼症與內向是不一樣的。
  • 你準備好克服社交恐懼症了嗎?
    你了解社交恐懼症嗎?社交恐懼症,也稱為社交焦慮症,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為主要表現。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隨著科技的發達,有很多產品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卻也減少了我們同周圍朋友的面對面交流,使人們越來越不會社交。這種問題可能會讓人非常難受,並對其生活產生巨大影響。
  • 怎樣走出社交恐懼症陰影,美國總統林肯曾苦惱口吃你知道嗎?
    人,離不開社會,就象空氣。有社交恐懼症人,真的是很痛苦,因為:面對陌生人時不敢大聲說話,羞於表達;和別人交談時,覺得自己在浪費他人時間;比起和大家相處,更願意呆在自己的世界裡,這些都是社交恐懼症的表現。
  • 膽小不敢跟人說話?社交恐懼症該怎麼辦?
    當我們處於某種不可預料不確定的因素中,我們的心理或生理就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強烈的反應。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害怕的事情吧。比如有的人害怕昆蟲,有的人害怕黑暗,還有的人對長滿刺的生物感到害怕。而在我們身邊最常見的就是社交恐懼症了。社交恐懼症又叫做社交焦慮障礙,常見於兒童時期或成人早期。患者的主要表現為在公共場合與人溝通交流是十分的擔心,緊張、害怕。
  • 不敢社交?掌握這兩種方式戰勝你的「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的人和內向的人都不喜歡在人群中,但是不同的是:社交恐懼症的人他們是想要去社交,但是因為害怕不敢去社交。而內向的人只是單純地喜歡獨處,喜歡向內求。內向的人並不是不敢去社交,他們只是不想,不喜歡。如果把跟人社交和獨處比做一個人從公司到家的兩條路。
  • 社交恐懼:口罩能治好社交恐懼症?
    口罩掩蓋了很多微表情,所以戴上口罩,社交恐懼症減輕了?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內向並不是社交恐懼症。「我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我有社交恐懼症!」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口頭上。設想,我們跟陌生人互相不知道對方愛好、過去生活經歷等,聊什麼?必定需要一個過程去了解對方,才有可以聊的話題不是嗎?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有些緊張和焦慮是正常的。而社交恐懼症則是一種疾病,會導致患者部分社會功能喪失,甚至可能導致網癮、酒癮,甚至毒癮等不良後果的出現。
  • 人多的場合不自在?那可能是社交恐懼症哦!
    如果你是這樣的話,說明你只是內向而不是社交恐懼症。那麼,什麼是社交恐懼症呢?有三個方面:社交前:社恐的人會出現預期的恐懼,擔心自己會社交失敗,讓別人看出自己緊張不安,所以會出現逾預期的恐懼,擔心還沒有發生的事情。
  • 社交恐懼症,我們究竟在怕什麼?
    飛碟說微博曾發過一個這樣的話題:小編挑選了一下微博下面的評論——社交恐懼症,你中招了嗎?什麼是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亞型,又稱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恐懼症原稱恐怖性神經症,是神經症的一種。
  • 我們真的了解社交恐懼症嗎
    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常常主動迴避可能要面對陌生人的情景,患者不敢參加聚餐、開會、上課、培訓等活動,也不敢當眾說話、進食,甚至不敢當眾行走坐臥,因此可能造成患者的社會功能嚴重受損。個別社交恐懼症患者還可能表現出類似於緘默症的表現,在任何有陌生人的場合都不言語,保持緘默。極少數社交恐懼症患者的表現具有「反常」特徵,即在陌生人面前並不焦慮,但在較熟悉的人面前卻非常焦慮。
  • 形形色色的青少年「社交恐懼症」
    學生時期,害怕和別人交流,不敢看別人的臉或眼睛講話;教室人一多就恐懼焦慮;同學和室友都覺得很難接近,從而漸漸疏遠...上班時期,懼怕嚴厲的上司;囿於自己工作的小區域;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同事對視;非常地迴避社交...
  • 哪些方法能消除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相信生活中也有不少人聽說過,它的症狀表現就是當處於周圍人所矚目的場合,過度害怕被品頭論足,有強烈的焦慮反應,感到不舒服或害怕,而對於社交恐懼症也會帶來非常大的傷害和影響,那麼哪些方法能消除社交恐懼症?需要做哪些護理?
  • 克服社交恐懼症,練就「厚臉皮」(附送十六招)
    社交恐懼症也叫社交焦慮症,是對社交或公開場所感到強烈恐懼、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觀察的環境或表演場所,有一種明顯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和難堪。有些患者對聚會、打電話、商店購物或與人溝通感到困難。社交恐懼症多發於青少年或成人早期,男女機率均等。
  • 社交恐懼症的幾大症狀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對社交場合及人際接觸過分擔心、緊張的一種症狀,發病群體多為青少年和早期成年人。即使是普通人在人多的場合也會有一點害怕和焦慮,如何判定自己是否有社交恐懼症,這裡給大家普及一下相應的症狀。十分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人多的場合總是覺得有人在觀察你,從而表現的很不自然,過分的隱藏自己,以至於不敢在公眾場合大聲說話、吃東西。與人交流的時候十分費勁,害怕與人交流甚至逃避。與人交流的時候會語無倫次或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容易臉紅或害羞的低下頭來。總是小心翼翼的處理與別人的關係,過度敏感,或者對別人的一個舉動,一句話過分解讀。
  • 自測一下,我們離社交恐懼症有多遠?
    如今在網絡上,一旦將社交恐懼症的話題聊起來,會發現好像大家都一樣有,幾乎到了「人人社恐」的年代。其實對於當中有些人來說,他們只感到舒服:終於不用出門各種社交了。沒機會給別人見到就被說你也太內向了吧,要開朗一點啊之類的話。
  • 實用指南 | 教你告別社交恐懼症,收穫好人緣
    ,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故迴避社交,在極端情形下可導致社會隔離。主動迴避社交情境,或是帶著強烈的恐懼去忍受。這種恐懼與社交情境、社會文化環境所造成的實際威脅不相稱,通常持續至少6個月,引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社會功能的損害(例如無法好好上班、工作、交朋友)。
  • 心理學:擁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往往有不好的童年
    01你身邊有害怕社交的人嗎?無法融入到新的群體生活,喜歡宅在家裡,寧願整天躺著,也不願意出去跟別人說話,交流。自然,他會排斥這個人。存在這種心理的人,一來會容易讓自己失去理智,二來會讓給他身邊的人施加壓力。他變得越來越抗拒社交,別人對他則會避而遠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是他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關注,缺乏父母對他的愛,就導致他的內心很敏感。他很渴望別人的關注,但他的做法,往往會適得其反。
  • 成都近百萬人患社交恐懼症 患者4年翻一倍
    □「張蓉不會將傘撐開,走在路上如果遇到認識的人,她就用傘遮住臉,然後迅速躲開。」——她的這個習慣已經有4年了。  昨天,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公布了國家973課題——社交焦慮障礙(又稱「社交恐懼症」)的生物學標記及臨床意義調查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