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酒泉9月15日電(記者郭慕清 王豔梅)初秋時節,在美麗的弱水河畔、居延古戰場,又一場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關鍵之戰拉開序幕。
9月15日夜(農曆八月十五),一輪皎潔的圓月高掛在載人航天發射場上空,發射塔如水晶宮晶瑩剔透,乳白色的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託舉著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蓄勢待發。
來自各大新聞媒體的200餘名記者與萬餘名航天人熱血沸騰,大家翹首期盼著一次舉世矚目的航天發射精彩上演。這次任務是空間實驗室階段的關鍵之戰,是空間站工程的奠基之戰,也是今年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國家級科技創新實踐活動。
這是一次嶄新的騰飛。載人航天發射場97項技術狀態變化、測試發射流程優化……所有的拼搏與創新,都是為了續寫中國航天交會對接的新輝煌。
「中心近3年未執行載人航天發射任務,參試人員有較大調整。針對發射場部分設施老化、可靠性安全性下降、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問題,我們進行了22項基建技改和2項科研改造工作,實現了發射場系統更新換代,極大地提升了發射場的綜合保障能力。」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張志芬向記者介紹說。
測試發射大廳內,指揮監控系統實時顯示著火箭、天宮二號、發射場等各大系統任務準備情況,各級指揮員嚴陣以待, 身著航天工作服的參試人員正緊盯計算機屏幕,精心判讀各種測試參數。長達10小時堅守崗位,他們始終全神貫注,一絲不苟。
火箭裝訂飛行程序、氣管脫落、瞄準檢查、轉電、撤收電纜……一個個口令清晰下達,一項項操作準確無誤。
「30分鐘準備!」調度廣播裡傳出零號指揮員王洪志洪亮有力的口令,響徹發射場上空。這位高大帥氣的指揮員參加了10次神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任務,曾12次擔任衛星發射零號指揮員,對測發流程了如指掌,在多次實戰中練就了沉著冷靜、智勇雙全的過硬素質,他發出的指令數以千計,無一差錯。
發射塔架撤收第三組迴轉平臺,工作人員撤離發射區……隨著時間一分一秒流逝,各項工作也有條不紊進行。各大媒體記者將鏡頭對準了整裝待發的器箭組合體,現場所有觀眾的目光一齊投向發射架。
「火箭準備好!」
「空間實驗室準備好!」
當發射進入倒計時15分鐘,火箭控制系統設置點火時間,接通自動發射。
發射前,發射場組織對火箭與天宮二號進行了3次全面「體檢」,以確保萬無一失。
走進指揮控制大廳,記者發現來自火箭、天宮二號等各系統的測試參數源源不斷呈現在顯示大屏上,指揮員和專家們坐在電腦前,操縱滑鼠,即可隨時切換畫面,獲取各種實況信息。
「1分鐘準備!」天宮二號發射進入讀秒階段,所有人撫住心跳。火箭控制自動轉電、脫插脫落,發射塔架擺杆擺開……
「10、9、8……2、1,點火!起飛!」北京時間22時04分,驚雷驟響,火光沖天,長二F運載火箭託舉著天宮二號直上九天,在夜幕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
火箭起飛35秒後,距離發射場80公裡的大型雷達設備距離操作手鄭家飛從複雜的雜波背景和同頻異步信號中準確識別並跟蹤本機回波信號,上士高斌觀察確認目標角誤差平穩後,切換伺服跟蹤,隨即轉雷達設備總跟蹤,兩人密切配合,緊緊鎖定目標。
8月中旬,隊長曾強率領鄭家飛、高斌、範鑫鑫等9名參試人員從邊疆千裡迢迢押運設備趕到大漠點號,迅速展開設備,裝天線、接波導、拉光纜、調設備、聯通信,先後參加了7次聯調和2次合練,進行了多次跟星訓練,確保了設備狀態各項指標正常,以最佳狀態參試。
「助推器分離」「一二級分離」「拋整流罩」……指控大廳不時響起全國各測控點傳來的喜訊,掌聲一次比一次熱烈。
火箭起飛575秒,「器箭分離」,隨後天宮二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總指揮長張又俠宣布:「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指控大廳再起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各方參試人員擊掌相慶,歡呼成功。
站在空曠的大漠裡,抬眼望,今夜九州同月色,遙想「嫦娥舒廣袖,桂酒迎天宮」,令人不禁生出「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