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在全國範圍內開始實施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工作。2020年是全國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五年前,我很難想像國家的脫貧攻堅工作與學校、教師有多大的干係。但隨著脫貧攻堅決勝之年的迫近,學校、教師,甚至學生都成為脫貧工作的一分子。大家全員參與,共同為脫貧攻堅的大事而努力。
旺蒼縣麻英鄉地處旺蒼北部山區,全鄉有九個行政村,3000多老百姓。政府和學校共同擔負起全鄉的脫貧攻堅工作。學校主要負責教育扶貧一塊,即學生上學及教育資助情況的宣傳與核實。
校長部署學校2020年教育扶貧工作
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的基礎,教育扶貧政策宣傳是脫貧攻堅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扶貧先扶&34;,更要重扶&34;。不能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在基礎教育的起跑線上掉隊。學校接到教育扶貧工作任務後,立即成立教育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牽頭,召開工作動員大會,宣講政策,明確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結合本鄉和學校的實際,積極探索工作的有效方式,開創教育扶貧工作的新局面。
片區督學到校檢查指導
麻英鄉中心小學校共二十多名教師,為了工作的有序開展,學校結合教師的居住地,與老百姓的熟悉程度,走訪的方便度等方面,將教師分成九個工作組,每組2——3人。一組負責一個行政村的教育扶貧工作。每組中能力較強、工作踏實認真的教師任組長,帶領本組的成員完成所負責的行政村的所有教育扶貧任務。
教師入戶走訪、宣傳
在工作的初始階段,所有教師對工作不知所措。自己負責的行政村有多少學生?每個階段的學生有多少人?多少精準扶貧戶?各戶的情況怎麼樣?這些都還沒有眉目。首先要取得這些數據的第一手資料。為了摸清精確數據,少走彎路,學校與當地派出所取得聯繫,得到他們的支持,獲取了全鄉人員的戶籍信息。就近的幾年,教師們除了正常上課外,利用休息時間,休假時間,下鄉入戶便成了家常便飯。學校的所有教師開啟了教育扶貧之旅。
教師入戶走訪、宣傳
利用全鄉的戶籍信息,學校很快篩選出0——25周歲孩子的信息。為了弄清楚所有孩子的就讀情況,老師們下鄉入戶,親自走訪、記錄。有時因為住戶家裡沒人,又提前不能取得聯繫,老師們三番五次地跑。有的老師開著自己的私家車,來回顛簸在崎嶇的山路上。有的老師騎自己的摩託車,有的老師搭乘客車。還有更多的時候是一天步行好幾個小時,問到哪裡能找到人,就走到哪裡。有的家庭大人在外地打工,把孩子也帶出去讀書了,沒有留下電話,問不上音信。老師們又去與村社幹部聯繫,與外出者的親戚朋友聯繫,人託人、人找人、人幫人,經過無數輾轉,才找到電話,取得聯繫,把信息弄準確。哪家有孩子讀書?在哪裡讀書?幾年級幾班?是否精準扶貧戶?是否住校?是否留守兒童?戶主聯繫方式?這些信息通過老師們的走訪、電話、微信等多種方式,全部做到準確無誤。在外地讀書的,除了弄清這些信息外,還通過開具學籍證明以確保屬實。
教師入戶走訪、宣傳
後面的每學期,開學後老師們都繼續上面的工作,以掌握學生的異動情況,確保學齡兒童無一人輟學。
教師走訪入戶宣傳
此外,學校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老百姓進行教育扶貧工作宣傳,宣講教育法律、法規,教育扶貧各項政策,了解核實教育資助到位情況。農村很多家庭,爺爺奶奶在家帶孩子,孩子的父母都外出務工了。而那一代的老人,在知識水平上有限,再加上年齡大了,記憶力、理解力都下降了。老師們在進行教育宣傳時,有遇到阻力不配合的,有前面講後面忘的,有今天講了明天又不知道的,甚至有個別對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唱反調的。但這些都不能成為怠慢工作理由和藉口。老師們一有空就又把工作抓在手上,夏天頂著烈日,冬天冒著嚴寒,一次不行來第二次,二次不行去第三次。就這樣不厭其煩地堅持下來,終於按要求完成了所有的教育扶貧任務。全鄉的脫貧攻堅工作也順利接受國家檢查驗收。
學生教育扶貧政策宣講小分隊
在教育扶貧工作中,老師們既要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又要搞好手上的教育扶貧工作,可謂&34;,沒有親身體驗的人,恐怕難以體驗其中的辛苦!辛苦確實辛苦,但老師們在工作中收穫的,卻不止是完成任務後的成功與輕鬆。在&34;的過程中,加深了老師們對國家政策的理解,讓老師們學會了如何更好地安排教育教學,提高教學效率,以便騰出更多的時間做必要的事情;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阻力磨鍊了老師的性情,鍛鍊了大家的能力,培養了持之以恆的精神;在與老百姓多次交往溝通中融洽了與家長的關係,加深了彼此之間的感情,取得了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更多理解與支持。我們相信,在這項工作的推動下,學校其他工作也將順風順水,獲得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