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榮:家父郭鐵民先生治學、參政生涯小敘

2021-02-08 騰訊網

作者:郭建榮

似蠟炬熠熠照人 像春蠶孜孜吐絲

——家父郭鐵民先生治學、參政生涯小敘

家父郭鐵民先生雖是一位中學教師,卻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他先後出任榆次市政協副主席、孝義縣政協常委、孝義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主任、榆次民盟主委、孝義縣民盟主委,曾先後被評為山西省優秀教師、山西省勞動模範,四次受到省政府嘉獎。父親在世時,我們也並沒有感到他有特別之處,父親走後,經常與友人提及父親的治學和為人,才感到他的一生確實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

二排左二為郭鐵民老師

我的老家位於孝義市大孝堡鄉西盤糧村,祖輩「耕讀傳家」,算是書香門第。1920年農曆二月十七,家父就出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祖父郭倫為其取名希明。祖母早逝,家父年少時就到西安等地求學,稍大時又在太原等地當過公司職員。時逢戰亂,生活坎坷,家父為歷練自己改名鐵民,取其「耐摔打」之意。1946年家父娶本縣南姚村梁瑞英為妻,這便是伴其終生的家母。解放以後家父獲得了新生,1951年考入山西大學,改讀史地專業。1953年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榆次一中工作,先後擔任史地教師和語文教師。他在教學中重視培優、扶中、轉差,因方法得當,管理嚴格,成績顯著,多次受到教育部門的表彰。1971年幹部「下放勞動」,家父回到故裡,1974年重返崗位時被留在孝義中學工作。恢復高考制度後,家父煥發了青春,在校領導的支持下,他先後連任重點班班主任和語文教師,由於管理嚴格,方法得當,他與其他同仁一道取得了較高的升學率,創造了孝義教育史上的輝煌——我也正是那個時候通過在該重點班複習後考入山西大學中文系的。直到今天,每每碰到他教過的學生,都能回憶起他早上敲門催晨練、晚上夜讀陪自習的情景。

家父不僅是一位教書先生,還是一位民主人士。早在1951年家父即追隨著名民主人士鄧初民先生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從那時起,他就積極追求進步,追求民主,建言獻策,參政議政,受到多方面的好評。1953年家父出任榆次市民盟主委,之後連任五屆榆次政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後,家父又出任孝義縣民盟主委、孝義縣政協常委,為孝義民主黨派的建設作出了表率。他敢於講話,敢講真話,其發言往往具有真知灼見,不少被有關部門採納,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今天每每見到民盟、政協甚或人大的同仁,他們都為家父在各種會議上的慷慨陳詞而津津樂道。應該說他是民盟的骨幹,黨的諍友,社會的賢達,人民群眾的益友。

因為是民主人士,家父年過七十才獲準退休。晚年他主要從事文史研究,主編過《孝義政協文史資料》等刊物和著作。我撰寫的那本《勝溪俗語》,即是家父和其他同人共同編輯的,該書後來作為「孝義文史資料之一」由學苑出版社出版,並於1992年獲中國語言文化學會二等獎。

家父也留下了遺言,最令人感動的有兩句話,即「為工作鞠躬盡瘁,為學生春蠶到死」。這似乎是他一生經歷的真實寫照。

家父非常重視對後生的培養,孝義民盟成長起來的幾位同志,都與他的培養不無關係。據親屬講,他暮年曾有兩次夜不能寐,一次是我通過了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另一次是我的兒子考上了北京郵電大學。他經常教導我們要學些有用的東西,做實實在在的人。我由一名學者轉而從事律師工作,他也是很贊同的。

郭建榮,1958年10月生,山西省孝義市人。孝義中學高19班畢業生。山西大學中文系畢業,博士學位。先後在孝義縣政府辦公室、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鄉鎮企業管理局擔任幹事、助理研究員、副處長、律師。

公眾號沒有留言功能?

黨政圖文如何排版?

點分享

點點讚

點在看

相關焦點

  • 郭建榮:四進孝中
    作者:郭建榮 畢業於孝義中學,自然關心與孝義中學有關的人和事,近日又與學人談及孝義中學,有人認為尊德中學應為孝義中學的前身,如果把這兩所中學聯繫起來看,孝義中學的建校時間會更早一些,我沒有研究過孝義的教育史,不敢妄置可否,但說起孝義中學來,還是有許多說不完的話
  • 武國屏:斯人已去 風範長存——追憶郭鐵民先生
    作者:武國屏 1974年孝義中學復校後,我與郭鐵民先生在一個教研組共事,直到後來他被借調到縣政協工作,前前後後一起相處十年之久。這位發言的長者就是在大孝堡高中任教的郭鐵民先生。他的真知灼見,他的慷慨陳辭,博得了與會者的一致認同。這次邂逅,就成了我與郭鐵民先生的初交、初識。 有了這次初識,孝中恢復原來的建制,由城關高中、大孝堡高中、司馬高中、梧桐高中合併而成孝義中學之後,我們就有了更多的交往。
  • 郭建榮:北大校史園地的耕耘者
    北大校史館研究員郭建榮幽默地說道。郭建榮作為北大校史園地的耕耘者與堅守者,累計整理校史資料上千萬字,為北大校史的修纂與保存作出了積極貢獻。郭建榮認為,學習更重要的在於自己,老師只能起引導作用。他引用了毛澤東主席的一句話來解釋——「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當時還是一名大學生的郭建榮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去聽各種各樣的講座。
  • 家父的啟蒙老師韓美林
    我父親是49年生人,57年到63年,就讀於南城根小學,而韓美林先生,就是家父的美術啟蒙老師,從一年級到三年級,受益匪淺。韓美林先生文革前夕,適逢變故,韓美林先生被關進牛棚,往事不堪回首,具體細節就不再提了。
  • 秦含章先生家人致謝公開信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界人士、家父生前的各位親朋:2019年8月15日,家父仙逝,享壽112歲。魂歸緲緲,唯餘桑梓。悲痛之情,難以言表。紙短情長,筆拙意遠,只願父親在天之靈得以安息。2019年8月21日的追悼會,白菊如海人如潮,挽幛如雲淚如雨。近千人從全國各地奔赴八寶山,為家父秦含章先生送上最後一程。
  • 談黃侃先生的治學態度和方法
    重要著述有《訓詁學講詞》、《黃侃治學雜著》、《文心雕龍札記》、《集韻聲類表》、《爾雅音訓》、《詩經序傳箋略例》、《日知錄校記》、《讀漢書、後漢書札記》、《黃侃手批十三經》等。湖北文史研究館曾先後整理出版《黃季剛詩文鈔》、《黃季剛先生逝世五十周年誕生一百周年紀念集》。臺灣亦出版《黃季剛先生遺書十四冊》。
  • 【語言學家】談黃侃先生的治學態度和方法
    在文字、音韻、訓詁各方面蔚然成一家言。在近代學術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並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與章太炎、劉師培兩先生齊名,被稱為「國學大師」,為學界所推重。他離開我們已經近五十年了,由於先生生平除所發表的文章和詩詞外,其他專著不多,解放後在黨的關懷下,重印了先生的《論學雜著》和《文心雕龍札記》,於是先生精博的學術,始流布漸廣,但使人僅能窺豹一斑。
  • 唐作藩:試談王力先生的治學
    王力先生的學問博大精深,治學經驗豐富。我雖然跟從王先生三十餘年,但資質愚鈍,沒有真正學好。這裡僅對王力先生的治學之道談點個人的粗淺體會。王力先生,字了一,1900年8月10日(農曆七月十六)生於廣西博白縣,早年因家境貧寒,小學畢業即輟學,在家自學,並教私塾。1924年到上海,先後入私立南方大學、國民大學學習;1926年考進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第二期,修業一年即結業。
  • 田餘慶先生的治學之路
    田餘慶先生如何走上中國古代史研究之路?我早在求學時就產生過這個問題,那時,主要是出於對田先生學問的敬佩,想了解他的治學之路。
  • 柳少逸從師、治學、傳薪之路概述【啟蒙篇】
    從師、治學、傳薪之路概述【啟蒙篇】柳少逸1943年3月,餘出生於山東棲霞東林一耕讀世家。20世紀60~70年代又教子課徒數人,家父以其從醫及教學的切身經歷,探求培養中醫人才的模式,故山東諸多名醫出自其門下。1963年餘高中畢業,因幼時一耳失聽,未能報考醫學類院校。時值國家實施「名師帶高徒」政策之盛世,即隨家父吉忱公習醫,從而步入從醫之路。年內,餘又師事於棲霞世醫牟永昌公,此乃家父宗韓愈《師說》「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之為也。
  • 郭建榮:回首一看百媚生
    回首一看百媚生8602   郭建榮   離開浠水師範已三十多年,回首在浠師三年的學習、生活經歷
  • 學習陳垣先生治學的幾點體會
    陳垣先生去世已經50多年了,在21世紀,他所留下的豐厚的史學遺產可以斷言還是會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作為20世紀中國史學的高山,陳垣與陳寅恪並稱「史學二陳」,他們代表了那個時代中國史學的高峰。論述兩位先生學術的文章很多,我看過一些,這一篇寫的是有關學習陳垣先生治學的幾點體會,也是自己讀書思考之後的感想。一.陳垣先生治學的重要特色是「根柢之學」。
  • 姜亮夫誕辰118周年 | 傅傑述先生的學術成就與治學特點
    三姜先生的治學,其要蓋在以下數端:一、治學基石:資料與工具。先生治古史而成《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治《楚辭》而成《楚辭書目五種》,治敦煌學而成《莫高窟年表》。在這樣詳備的資料基礎上來做專題研究,自然易於深入而不蹈空。他教導學生:「要建立一個學術系統,要做到無微不至,必須以掌握資料為第一事。」
  • 揚之水:孫機先生治學散記
    以上是《量守廬學記續編·黃先生語錄》中的幾段話,把它移用來說明孫機先生的治學,正是很貼切的。  認識先生是在十二年前,——王世襄先生給了我電話號碼,說:給你介紹一位最好的老師。先是通電話,後是書信來往,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才見面。
  • 愛,與孩子同行——記外國語學校附屬幼兒園郭建榮老師
    郭建榮是如皋市外國語學校附屬幼兒園的一名普通教師,她二十多年如一日,以身立教,秉持對幼教工作的熱愛,耐心關愛每一個孩子。她勤於筆耕,《如皋教育研究》、《南通教育研究》、《讀於寫》、《小學時代》等雜誌上均有論文發表;多篇論文在江蘇省學前教育學會、早期教育教育新視野、行知杯論文比賽中獲獎。
  • 我認識的林家翹先生:先生的學術貢獻和治學理念
    日前翻看戴世強教授的博文,發現了戴教授所推薦的這篇美文,該文很好地向大家介紹了林家翹先生的學術貢獻和治學理念,特別是林先生的治學五要點值得大家借鑑
  • 傅佩榮:影響我一生治學的「大先生」
    對於傅老師來說,影響傅老師一生治學生涯的恩師,正是方東美先生。方東美先生(1899-1977)逝世至今,匆匆已經40年。在我心中,他的音容笑貌依然鮮明親切,而他的學問更讓我每一思及,便有「高山仰止」之嘆。作為念書人,能有像方先生這樣的老師,是值得終身感恩與自我鞭策的。
  • 陳曉月:樸實無華 薪盡火傳——古典文獻學家劉盼遂先生的治學之路 |【京師學案】
    注    釋⬆上劃瀏覽更多[1] 之遠,章增安:《劉盼遂先生學術年譜簡編》,《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年,第6期。[2] 蘇雲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第281-333頁。
  • 林毓生先生談思想與治學的取向和方法
    2010年6月和2011年5月我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校區歷史系以治學的經驗與方法為主題多次訪談林毓生先生,本訪談便是在這些當面詢答的基礎上完成。訪談之前林先生建議我先細讀他的兩本文集《思想與人物》和《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作為準備。我根據文集設計了一組問題(見文後附錄),先呈交林先生審閱,再約時間訪談。
  • 治學黃永年:治學淺談
    《文史知識》要我給「治學之道」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