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影響我一生治學的「大先生」

2021-02-14 傅佩榮國學館

在《禮記》裡面提到「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們的知識都是從一位又一位老師那裡學來的。

今天是教師節,大家都在感謝和回憶自己的恩師。對於傅老師來說,影響傅老師一生治學生涯的恩師,正是方東美先生。

方東美先生(1899-1977)逝世至今,匆匆已經40年。在我心中,他的音容笑貌依然鮮明親切,而他的學問更讓我每一思及,便有「高山仰止」之嘆。作為念書人,能有像方先生這樣的老師,是值得終身感恩與自我鞭策的。


得緣親炙方先生

初次聽到方東美先生的大名,是在大學二年級的一堂課上。我於1968年以第一志願考上輔仁大學哲學系,輔大哲學系以西方哲學見長,尤其是天主教系統的士林哲學。大二時,系主任錢志純教授開了一門《笛卡兒哲學》,就是在這門課上,錢教授鄭重推薦方東美先生的一本書,名為《科學哲學與人生》,商務印書館出版。

 

錢教授介紹方先生時,說他是與胡適之、馮友蘭同一輩的學者,這聽在我們年輕學生的耳中,有些遙不可及的感覺。胡適之先生當時已經作古,馮友蘭先生則遠在大陸,以《中國哲學史》而為世所知,我們上《中國哲學史》這門必修課時,就是以馮先生的書為主要參考資料。

因此,聽到錢教授說方先生在臺大哲學系任教時,頓時想到「今之古人」一詞,雖有孺慕之心,也不敢想像會有親炙(直接受到教導)的機會。

 

1972年畢業時,我以第一名考取輔大哲研所碩士班,但是我放棄不念,選擇去念臺大哲研所碩士班,為此錢教授對我頗不諒解,因為他當時擔任輔大哲研所所長。由於這個選擇,我趕上了方東美先生在臺大最後一年的課,課名是《中國大乘佛學》。

方先生的課排在星期五早上9點到12點。開學第一周上課時,文學院十七教室連外面的走廊都站滿了人,一看就知道有許多社會人士慕名而來。只見方先生手拎一個大型公事包,由學生開道擠進教室,站上講壇之後,神閒氣定地說:「有人說要換更大的教室,我看不必了。在講述哲學的課堂上,開始時人很多,然後人越來越少,最後只剩講者一人在獨白。」

他說得沒錯,學生一次次減少,最後剩下大約30人,其中正式選課的與旁聽的各佔一半。記得上課時,有一位出家的比丘穿著袈裟來旁聽,年約四十。當年方先生看到這位出家人如此好學,就囑付他每周三下午去方府,由老師親自指點他哲學入門的基本工夫。這位法師不是別人,正是淨空法師。四十多年一晃就過去了,淨空法師如今被佛教界推崇為大師,這裡面也有方先生的一番心血吧!

淨空法師,1927年出生,中年時由方先生領入哲學的門。

我是哲學系畢業的,聽方先生的課依然吃力,因為在輔大沒有念過佛學,只有在中國哲學史的課堂上,得知一些基本概念。先生上課可以用八個字形容,就是「天馬行空」與「畫龍點睛」。

你若是偶然經過他的教室,在外面聆聽10分鐘,你會以為他在介紹西方哲學,從柏拉圖到黑格爾,信手拈來,如數家珍;你隔了1小時再度經過他的教室,所聽到的可能是儒家與道家;但是,你若是有耐心聽完3小時的課,就會知道這一切都與大乘佛學有關,因為人類探求智慧的心路歷程與心得結晶,經由對照比較之後,就像鑽石的每一個切面,都將散發既獨特又一致的光彩。

方先生做學問,不是像螞蟻一般儲存積糧,而是像蜜蜂一般採花釀蜜。他不是埋首書堆的老夫子,而是嚮往「老鷲摶雲的意境」,可以在學問天地中悠遊自得,又能提出一系列創見以啟迪後學。

方先生於1973年自臺大退休。輔大哲學系的系主任張振東教授是方先生早期在臺大的學生,他親赴方先生府上送上講座聘書,邀請先生到輔大授課。

臺灣大學一景

當時從臺北到輔大,交通不太方便,必須搭計程車,但是方先生年事已高(是年七十四),最好有學生陪同搭車。在這樣的機緣下,臺大哲研所的學長遊祥洲帶我去方先生府上拜訪,算是正式引見,比一般在課堂上聽課的師生關係要深了一層。遊祥洲事先告訴我說:「我們觀察了你一段時間,發現你做人處事都還認真負責,所以要帶你去見方老師。」他沒有解釋「我們」是哪些人,後來我也變成他口中的「我們」之一,亦即佩服方先生的學問並且願意「有事弟子服其勞」的一群先後期同學。

 

臺灣輔仁大學一景

         

方先生去輔大教書,自然是由輔大畢業的學生陪同而去最為合適。這真是因緣巧合。我自1973年暑假之後,就於每周四早上陪同方老師來回輔大,並且負責上課錄音,以便將來整理出版。直到1976年暑假我去服兵役,這項工作才轉手他人,而方先生於1976年年底因病住院就不再上課了。這段親炙方先生的機緣,成為我治學的轉折點。

2014年,由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和中華書局共同主辦的「紀念方東美先生誕辰115周年暨方東美哲學思想研討會」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

愛書如命的先生

方先生靠一份教授薪水養家,生活簡樸,最大的嗜好是買書。彼時方先生住在牯嶺街六十巷四號的臺大宿舍,一出門就是著名的牯嶺街舊書攤,他自然很容易在那兒流連忘返了。方師母說她每次聽到方老師自外歸來,滿臉慚愧說:「我又做了壞事!」就知道他又買了不少舊書。

牯嶺街舊書攤在60年代初開始繁榮,1973年因臺北整頓市容,鱗次櫛比的書攤漸漸消失。如今的牯嶺街是臺灣文創市集的首選地之一。

過了這一關,方先生就一頭鑽進書房,專心賞玩他的收藏品,不到再三催促吃飯是不肯露面的。令人遺憾的是,方先生過世時,留下八千多冊藏書。他希望捐給中正紀念堂,但最後暫時留置於國父紀念館二樓的一角。40年過去了,這批珍貴的圖書一直靜靜地躺在那兒,無法繼續讓人閱讀。這是方先生始料所不及的,也是學術界的一大損失,他當年心愛的珍藏固然得以保存,但是書本若是無人閱讀,則失去薪盡火傳的妙旨了。

方先生藏書暫時收藏於臺北國父紀念館二樓

先生的藏書有多稀有珍貴呢?有一則趣事。方先生曾說:「林語堂宣稱誰若是保存有辜鴻銘所英譯的《論語》,願意借他一閱的,他願意磕頭感謝。我這裡就有此書,可以讓他磕頭來借。」後來經過我們再三懇求,方先生答應讓先知出版社影印出版辜鴻銘所譯的《論語》與《中庸》二書。

辜鴻銘(1857-1928),學者,翻譯家。

英譯其實就是白話語譯,每一個字都清清楚楚。辜氏的英譯版中,他把《論語》中的「仁」字譯為「道德性格」或「道德生活」;後來我讀到辜氏的中文著作,發現他把「仁」字理解為「上天所賜的神秘禮物」。他以「仁」字聯起上天與人,其實完全合乎孟子所說的:「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但是,現代人對孔孟所謂的「天」早已失去了感覺,隨之也不會注意辜氏的詮釋有何特色了。方先生與林語堂先生都特別欣賞辜氏的《論語》譯本,這是否暗示了「英雄所見略同」或「於我心有戚戚焉」呢?

方先生的藏書中,有一部《二十二子》,子書對於念哲學的人是最重要的,我彼時作為先知出版社的總編輯,自然又要向他老人家借來影印出版了。然而,在1975年前後,臺灣要出版這樣一大套書根本不是小出版社可以勝任的。後來出版社因為經營不善而歇業,這與我們年輕學生只知道追求理想而不務實際的天真心態有關。我為此事而對方先生深感抱歉。

一代詩哲

方先生是現代思想史上享譽世界的「詩哲」。他曾經說過:中國一切偉大哲學系統的建立者都必須一身而兼「詩人」「聖哲」「先知」的三重身份,才能宣洩他們的哲學睿見。先生他自己正是在忠實地履行這一點。

陳康教授之父陳含光老先生晚年以太白詩意為方先生寫贈《龍舒山水》一幀。方先生親書長詩一首稱謝。圖為方先生答謝長詩。詩藝書法,足見功力。(圖片來自孫智燊先生收藏)

自古詩人多憂憤,更何況寄身於戰火年代的方先生。國讎家恨,生活多蹇,滿腔憂憤化作數百首詩詞,構成了《堅白精舍詩集》的主體部分。世人也許知道方先生業餘之暇喜歡遊山玩水,攝影照相;但很少知道他真正做到「遊於藝」——精詩詞、好書畫、兼及金石篆刻,但絕少示人。平生近千首精美詩詞皆身後發表。

方先生還精於書法和金石篆刻,他的印鑑圖章都是自刻。圖片來自孫智燊先生收藏。

1941年,印度詩哲泰戈爾逝世,避難於重慶的方東美先生代中國哲學會撰詩悼念。

方東美先生輓詩手稿影印,彩圖為徐悲鴻繪泰戈爾像。圖片來自孫智燊先生收藏。


4 「此人幼稚,遣送幼兒園吧」

郭文夫、遊祥洲等人,是我在臺大哲研所的學長,也是方先生較為親近的弟子。我們有時安排到郊外踏青,邀請方先生同行。方先生出門,照例在脖子上掛了有大有小的照相機,我們請教方先生為何要帶三個相機,他的回答是:「我在外頭看到好的風景想要拍照時,如果只帶一個相機,這時壞了怎麼辦?第二個相機如果又壞怎麼辦?所以要帶第三個。」我們接口打趣說:「老師,如果第三個相機也壞了,該怎麼辦?」他老人家這時慢條斯理地說:「這種或然率不太高。」

在外遊憩時,方先生拍照最多的不是風景,而是到處見得到的可愛的小孩子。

同樣的道理,方先生家裡擺著三臺老舊的錄音機,因為當他想要聆聽音樂時,萬一只有一臺,壞了要怎麼辦?這種思維模式屬於童心未泯,正如孟子所說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郊遊時的方東美先生(左)和學生孫智燊先生(圖片來自孫智燊先生收藏)

方先生的同輩朋友談起他時,有的說他學問好,有的說他弟子多,但是他自己最喜歡的卻是:「此人簡樸幼稚,可資遣送幼兒園。」經歷了大時代的動蕩與遷移,方先生好像不受幹擾,始終專心於他的教學與研究。

我是儒家的家庭傳統

方先生面對外國學者的詢問,曾經如此描述自己:「我是儒家的家庭傳統,道家的生命情調,佛教的宗教信仰,以及西方的學術訓練。」

就一位學者來說,「西方的學術訓練」具有普遍的意義,它允許學者進入學術界,發表論述,參加研討會,提出個人的創見。方先生於1921年到1924年赴美留學,並取得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學位。他回國後開始教書,《科學哲學與人生》是他對西方哲學的研究成果。

在同一時期,方先生發表《哲學三慧》一文,對照比較希臘、近代歐洲與中國這三種傳統的智能型態。由於該文採用演繹方式,按一、二、三、四的次序推展其論點,不但有邏輯的嚴謹,更顯示了中文的典雅,所以受到極大的關注與肯定。方先生取精用宏、畫龍點睛的功力已可見一斑。他的《生命情調與美感》一文,顯示了辭融意暢的筆調與充實飽滿的內涵,情理兼具而境界尤高,讓人不得不心悅誠服。

其次,方先生以儒家為其「家庭傳統」,這在念書人身上是十分自然的。方先生在五四運動時,是南方的學生代表之一,但是他絲毫沒有受「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所影響。他固然熟讀《論語》,但是更喜歡由《易傳》去理解儒家的生命精神,並且提出「生生之理」、「愛之理」、「旁通之理」、「化育之理」等極為正面的語詞,去描述孔子的思想。像「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以價值為中心的人生觀」,都是方先生慧眼獨具的點睛之論,值得後之學者深入思辨其中的豐富義理。由此可見,方先生以儒家為其家庭傳統,並不表示他忽略儒家哲學的高明之處。

至於他以道家作為「生命情調」,則是就其面對人生的各種遭遇而言。不論處境如何,總要做到「安時處順」、「樂天知命」,保持愉悅的心情,覺悟通達的智慧。中國歷代的傑出文人,大都深受老莊思想的薰染,所以筆下常有超凡的意境。方先生上課時,多次引述李白的一句詩:「攬彼造化力,持為我神通」。要將大自然的活力與個人的生命能量結合起來,使個人的精神可以超俗脫塵,從容逍遙,隨遇而安,無入而不自得。

像方先生這樣的學者,才可說是具體實現了他的傳統與他的時代所提供的一切善緣,為我們芸芸眾生樹立了一個值得嚮往並且充滿前景的典型。在邪說暴行並作、滔滔天下之際,方先生的榜樣應該可以使「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方先生晚年上課時,喜歡強調:「做為人,就是要成為像神一樣。」人間向來就不是完美的,但是人可以經由愛智而覺悟,進而啟動內在的力量,從自己開始追求完美。

方先生的終身志業在於說明此理,值得我們認真省思。

晚年的方東美先生



推薦閱讀


一篇文章了解哲學大師方東美

他是文脈之上的時代風骨,用一生追求著中國學者最莊嚴的使命

別忙著走,掃碼關注一下

傅佩榮國學館

相關焦點

  • 傅佩榮 易經講座大全
    歷代以來多少人想學好《易經》卻不得其門而入;傅教授詳解易經64卦系列講座是一把普通人學習《易經》的金鑰匙,一個人一生中若肯花上48小時,即可了解易經,輕鬆入門,為自己以後的生活處世,以及未來的事業發展,打下一個很好的根基。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
  • 傅佩榮:我的前半生怎樣度過?一個關鍵選擇,使我成為今天的我
    答:我的家庭幾代信仰天主教,從小就對於西方《聖經》這些思想非常熟悉;所以我考大學的時候,第一志願就考輔仁大學哲學系,專門研究西方中世紀的哲學思想。大學畢業後,我又到臺大念哲學研究所,正好遇到方東美先生。方先生給我們上課,講到佛學、西方的哲學,跟中國的儒家、道家,完全是同樣高的境界。
  • 談黃侃先生的治學態度和方法
    (參照《蘄春名人錄 第一集》)】       黃侃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並且在經學、文學、哲學各方面也有獨到的見解和卓異的成績。先生學術遠紹漢、唐,近承乾、嘉,而又不受其局囿。在文字、音韻、訓詁各方面蔚然成一家言。在近代學術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並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與章太炎、劉師培兩先生齊名,被稱為「國學大師」,為學界所推重。
  • 郭建榮:家父郭鐵民先生治學、參政生涯小敘
    作者:郭建榮 似蠟炬熠熠照人 像春蠶孜孜吐絲 ——家父郭鐵民先生治學、參政生涯小敘 家父郭鐵民先生雖是一位中學教師,卻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
  • 【語言學家】談黃侃先生的治學態度和方法
    黃侃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並且在經學、文學、哲學各方面也有獨到的見解和卓異的成績。在文字、音韻、訓詁各方面蔚然成一家言。在近代學術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並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與章太炎、劉師培兩先生齊名,被稱為「國學大師」,為學界所推重。他離開我們已經近五十年了,由於先生生平除所發表的文章和詩詞外,其他專著不多,解放後在黨的關懷下,重印了先生的《論學雜著》和《文心雕龍札記》,於是先生精博的學術,始流布漸廣,但使人僅能窺豹一斑。
  • 唐作藩:試談王力先生的治學
    王力先生的學問博大精深,治學經驗豐富。我雖然跟從王先生三十餘年,但資質愚鈍,沒有真正學好。這裡僅對王力先生的治學之道談點個人的粗淺體會。王力先生,字了一,1900年8月10日(農曆七月十六)生於廣西博白縣,早年因家境貧寒,小學畢業即輟學,在家自學,並教私塾。1924年到上海,先後入私立南方大學、國民大學學習;1926年考進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第二期,修業一年即結業。
  • 傅佩榮:古人的書應該怎樣讀?不能達到這8個字的境界,就白讀了
    我一生以教書為業,也樂於與人分享我的讀書心得。今天就與大家談談讀書的方法。我念的是哲學,屬於人文學科;凡是人文學科,都會互相呼應,猶如大家常說的「文史哲不分家」。於是,任何一本人文方面的著作,都或多或少,或遠或近,可以與我的興趣拉上關係。
  • 傅佩榮:生命中總有感覺過不去的難關,怎麼辦?我的經歷告訴你一句話
    2008年,我去北川中學給遭遇地震的學生演講。當我站上講臺時,有幾分鐘說不出話來,我在想:我自己沒有遭受那麼大的苦難,憑什麼去安慰這些孩子?這些孩子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遭遇生離死別這麼大的衝擊,應該怎麼化解它?總要有人和他們一起,去思考這個問題,我願意陪他們一起來思考。我常常說,人生的苦不會白吃。
  • 林毓生先生談思想與治學的取向和方法
    2010年6月和2011年5月我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校區歷史系以治學的經驗與方法為主題多次訪談林毓生先生,本訪談便是在這些當面詢答的基礎上完成。訪談之前林先生建議我先細讀他的兩本文集《思想與人物》和《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作為準備。我根據文集設計了一組問題(見文後附錄),先呈交林先生審閱,再約時間訪談。
  • 我認識的林家翹先生:先生的學術貢獻和治學理念
    日前翻看戴世強教授的博文,發現了戴教授所推薦的這篇美文,該文很好地向大家介紹了林家翹先生的學術貢獻和治學理念,特別是林先生的治學五要點值得大家借鑑
  • 學習陳垣先生治學的幾點體會
    陳垣先生去世已經50多年了,在21世紀,他所留下的豐厚的史學遺產可以斷言還是會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作為20世紀中國史學的高山,陳垣與陳寅恪並稱「史學二陳」,他們代表了那個時代中國史學的高峰。論述兩位先生學術的文章很多,我看過一些,這一篇寫的是有關學習陳垣先生治學的幾點體會,也是自己讀書思考之後的感想。一.陳垣先生治學的重要特色是「根柢之學」。
  • 傅佩榮:為什麼三十學儒、四十學道、五十讀易經 思想食堂
    如今已經很少有人堅持手寫稿子了,傅佩榮老師是一位,他每小時至少寫一千字。「我知道自己的弱點,做事很執著。」業餘時間,除了和家人聚會,他也愛電影和音樂。「我喜歡善惡分明的,有劇情的,比如《魔戒》。」他饒有興致地跟我們說起魔戒的由來,「那是從柏拉圖的《對話錄》裡來的,牧羊人找到棺材裡過去國王的戒指,一轉身,人就不見了。」
  • 田餘慶先生的治學之路
    田餘慶先生如何走上中國古代史研究之路?我早在求學時就產生過這個問題,那時,主要是出於對田先生學問的敬佩,想了解他的治學之路。
  • 楊伯峻:我的治學大要
    從錢玄同、吳承仕(檢齋)、餘嘉錫(季豫)、黃節(晦聞)、陳垣(援庵)諸先生處獲益較多。一九三一年又拜在黃侃先生門下,成為「黃門弟子」,當時戲稱為「黃門侍郎」。但主要收穫是得自叔父遇夫(樹達)先生。在北大讀書時已將《列子集釋》一書,基本脫稿。一九三三年又寫了一本《中國文法語文通解》。該書是以音韻為綱,描述古今虛詞的衍變,大都和聲音的衍變有關。
  • 姜亮夫誕辰118周年 | 傅傑述先生的學術成就與治學特點
    姜亮夫先生晚年一姜亮夫先生諱寅清,以字行,一九〇二年五月十九日生於雲南昭通。父親姜思讓先生曾就讀於清末大學堂,武昌起義後返家領導地方光復事業,雲南護國之役時又領導昭通募捐濟軍反袁,先生自幼即受他愛國思想的影響。一九一四年入昭通高等小學。一九一六年入雲南省立第二中學。
  • 傅佩榮:我的四季讀書法
    傅佩榮教授就有一個春夏秋冬四季讀書法:夏天太熱了,《莊子》的寓言故事很有趣,會讓你清涼一點。秋天最好讀《老子》,因為《老子》的書很酷,就好像秋天的時候萬物都蕭條了一樣……文/傅佩榮少年期(3-20歲)的讀書目的有三點:擺脫文盲、奠定基礎、認識自我。
  • 治學方法漫談
    它可使我們在學術問題上避免發生大的差錯,少走很多彎路。可見,直覺是每一位研究者的學術靈魂。直覺能力的強弱對一個人的最終學術成就會有很大影響。就我個人的體驗來說,歷史直覺能力的培養和鍛鍊似乎只能來自對基本史料的反覆研讀。因為只有讀得多了,讀得熟了,才會對這一學科的資料產生整體認識。有了這種整體認識,才能對這一學科的具體資料有正確的直覺。
  • 治學黃永年:治學淺談
    我想既稱「治學之道」,就得講大道理,講大道理至少要把我大半輩子的事情好好總結,目前實在擠不出時間。何況即使擠了時間,可談不出大道理來也夠丟臉。不如老老實實叫「淺談」。談得對的地方來句套話「可供參考」,不對則盡可付之一笑。無非浪費點紙張油墨和印刷工人同志的精力,尚不致構成大過失。一 過去有所謂「家學淵源」和「學有師承」的說法。
  • 周立偉:我的一點治學心得
    其間,周立偉院士圍繞「志、勤、識、恆、法、創」這「治學六字」,與同學們交流了他的治學心得。下文為周院士講座的部分內容。我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回顧自己六十多年來的治學經歷,我沒有過人的天賦,但自問是一個勤奮努力、永不放棄的人。多年來我一直堅持「志、勤、識、恆、法、創」這「治學六字」,今天在這裡我就重點和大家分享「志、勤、創」三字,希望能給各位同學帶來一點觸動和啟發。
  • 敏春芳教授:治學語言學的堅持與求索丨治學大家談
    治學語言學的堅持與求索庚子鼠年春節,新冠之疫肆虐。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蘭州大學推出「治學大家談」欄目,讓廣大師生內心多了一些安寧。讀了眾多師生的治學感言,我受益良多。足不出戶讓我得以靜下心來,利用這段特殊時光審視自己過去的成長與不足。今將自己的治學之路與經驗略作梳理,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