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通道逐漸取代人工,減輕了邊檢民警工作壓力(受訪者供圖)
「還有3年就退休啦。」堅守國門近40年的老民警周作鋼掰著指頭數。1983年11月,不到20歲的周作鋼便來到了珠海這個「小漁村」,在拱北口岸一待就近40年。周作鋼沒有想到,曾經的小漁村關口,如今已經連續8年位居全國客流第一大陸路口岸,發展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陸路口岸之一。珠海和澳門間的口岸星羅棋布,兩地通關 「全天候」無縫對接,就像鄰居串門一樣方便。
從人工查驗到「一站式」車輛驗放
周作鋼告訴記者,剛到拱北口岸時,他被分配到車輛查驗通道。當年沒有電腦,也沒有現在的大型掃描設備,全部都靠手工申報,司機需要下車填表,交給邊檢民警核對無誤後,上車查驗,沒問題才可以放行。
澳門絕大部分生產生活物資都供應自內地。每天清晨,當濠江還沉浸在睡夢中,拱北、橫琴、灣仔、茂盛圍口岸已是一片繁忙景象。一車車帶著露珠的蔬菜、活蹦亂跳的魚蝦,一船船嬌豔欲滴的鮮花,呈半包圍形狀環繞著各個口岸,是一條從不間斷的供澳物流「生命線」。周作鋼告訴記者,為了保障「生命線」暢通,拱北邊檢站出境車道隊的民警們每天4點多就要趕往口岸,5點多便準備上崗,保證鮮活產品車輛在上午8點前完成出境手續。
沒有設備輔助,周作鋼和同事們僅靠一根根鐵條,每天需要查驗過往的一千多輛車。「我們曾經查到一輛拉磚頭的貨車,磚縫用鐵條都插不下去,搬開才發現中間用磚頭砌好,只留了一條縫,裡面躺了一個人,為了偷渡出去。」據周作鋼回憶,當時查一臺車大約需要10分鐘時間,甚至更長,因為有些貨物還需要卸下來仔細檢查。
2005年,全國首創的 「一站式」車輛驗放系統在拱北口岸投入使用,邊檢等3家聯檢單位採用並聯「一站式」電子查驗模式,自此,每輛跨境客車的通關時間從人工驗放的10分鐘縮短到20秒。「一站式」車輛驗放系統承擔了珠澳兩地車輛通關的主要功能,目前經「一站式」通道出入境的車輛每天已過萬。
從排隊擠滿大廳到「秒放」成常態
1999年澳門回歸以後,周作鋼被調到了行人出境大廳。據周作鋼回憶,澳門回歸以後,兩地往來發展的速度超出了想像。
1999年10月2日,作為當時澳門連接內地的唯一陸路口岸——拱北口岸新聯檢大樓正式啟用,共建有66條查驗通道,設計日通關流量15萬人次,預計可以滿足未來10年至15年的通關需求。但隨著國家陸續出臺CEPA、「自由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僅過了不到5年,新聯檢樓查驗通道的使用率已接近飽和,口岸通關能力捉襟見肘,處於超負荷運作狀態。
特別是自由行開放以後,前往澳門的人越來越多。周作鋼回憶,每逢客流高峰期,旅客一波一波地進入大廳,個個探著腦袋等候查驗。但是當時工作全部靠人工查驗比對,驗放速度很難提升。「人多的時候,整個出入境大廳都擠滿了人,驗放壓力非常大。」
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發生在2005年3月。在原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指導和支持下,珠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研發的旅客自助查驗通道率先在拱北口岸試運行,電子化通關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次年2月,24條嶄新的邊檢自助查驗通道在拱北口岸出入境大廳啟用。自助查驗通道簡化了查驗流程,人均通關時間僅10秒左右,相比傳統人工查驗方式,效率有了質的飛躍。但是當時的自助查驗通道僅針對持回鄉證的港澳居民,內地居民前往澳門依然要使用原始的本式通行證。2007年5月,拱北口岸正式啟用內地居民來往澳門的自助查驗通道,原本45秒的通關時間縮短至15秒以內,而後隨著內地居民往來港澳通行證以及中國護照電子化的不斷普及,自助通道越來越多地在內地居民來往澳門的過程中被廣泛使用,讓拱北口岸整體通關效率大幅提升,出入境大廳通關隊伍變得更加有序從容。
截至目前,珠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已在各口岸建設自助查驗通道將近400條,有近80%的旅客實現自助通關,「秒放」成為通關新常態。(何葉舟 錢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