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聯考)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萬州墜江公交車黑匣子還原事件真相,因原站點道路施工,公交車未報站,行至長江大橋時,一位女乘客說坐過站點,要求下車,因附近無停靠站點,司機拒絕,女人動手打司機,司機騰出一隻手還擊,公交車頓時失控,撞破欄杆,掉入70多米深的江水裡,一車十五人無一生還。
對此,網友展開激烈討論。有人說,這個女人素質低下,是罪魁禍首;有人說,司機缺少職業素養,應該預知危險,不該激烈還擊;還有人說,悲劇令人悲痛,但這一車人沒有一個無辜的人;有人說……
對以上事件和討論,你有怎樣的看法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限制性
1.這是一則時事材料作文。第一段材料交代了事件背景,第二段介紹網友的討論。綜合看,第二段材料應該是審題切入點,材料討論的是此次事故的責任人,所以回答問題不能離開這個出發點。
2.題目的任務指令:對以上事件和討論,你有怎樣的看法和思考?即要求寫作者從兩個層面作答,討論事件本身是就事說事,針對網友的觀點進行考量是就事說理。離開事件的說理視為違背指令。
3.考生需讀懂命題人所給的材料:「因原站點道路施工,公交車未報站,行至長江大橋時,一位女乘客說坐過站點,要求下車,因附近無停靠站點,司機拒絕,女人動手打司機,司機騰出一隻手還擊,公交車頓時失控……」考生對事故責任人的判斷須由命題人提供的材料而來,不可隨便把網上某個觀點拿來套這個材料。
開放性
1.「選好角度」,角度是自由的。材料探討此次事故的責任人,給出三個方向:女乘客素質低,戾氣重;男司機職業素養不高;一車人面對危險無動於衷。考生可以針對其中一個觀點展開論述,也可以綜合論述,只要角度合理,自圓其說即可。
2.限制性在就事說事,開放性在就事說理,就材料的設置來看,更注重思維的深度、論證的精彩。
3.文體不限,給了考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考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擅長的文體,選擇其中的一個角度寫作。不過就時事素材本身來看,特定的文體(比如評論性的議論文)可能更利於寫作。
解題
本文是一則時評類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從立德樹人層面引導學生關心時事,參與社會生活,考其查價值觀。從思維層面考查考生權衡選擇的思辨力,考生既需要有對此材料提供角度的權衡選擇,又需要有對已知角度的權衡選擇。媒體關於此材料的報導和評論鋪天蓋地,極有可能影響考生的判斷,考生要讀懂此材料的內容側重和任務指令,方能做出正確解讀和價值判斷。
參考立意
從鬧事女乘客和司機角度立意:
1.漠視規則,害人害己。
2.遵守規則,敬畏生命/規則意識是基本素養。
3.做人應該友善寬容,退一步海闊天空。
4.學會控制自我,不做「垃圾人」。
鬧事女乘客素質低,無視公共安全,可以提煉出她缺少規則意識,不夠友善。
司機是風險掌控人,若定力足夠的話,足以避免事故,可以提煉出他缺少敬業精神,對職業、對生命缺少敬畏。
從其他乘客角度:
不做看客,維護和諧。
乘客面對危險時變成了看客,任由事態惡化,放任悲劇發生,可以提煉出他們缺少見義勇為的精神。
綜合角度:
雪崩時,每一朵雪花都不是無辜的。
是三方因素合在一起造成了悲劇,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
媒體時評
文/新京報
讓規則明確的道理成生活一部分
缺乏規則意識只是導致萬州公交車事件的表面原因,根本原因是規則意識背後的規則。
江濱之城萬州的一輛公交車墜江,原本人們以為不過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但最終發現,竟是一個錯過一站的女乘客與司機打鬥,致一車人錯過了一生。
當這個「錯過一站」與「錯過一生」的荒謬落差呈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不得不追問:為什麼會這樣?
一些人傾向於認為,公交車墜江只不過是偶發的個案,不該過度詮釋。但「任何自殺事件都是社會事件」,一些個案實際上是社會問題積蓄的後果。該事件引爆網絡後,人們才發現,在公交車上鬧事,與公交司機爭搶方向盤的案件竟然比比皆是。
「糾纏策略」的流行說明,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的社會有某些共同的因素,促使這些人在特定情境下選擇這種危險的方式處理和解決問題。有人從冷漠的旁觀者、衝動的司機等角度解釋這個事件,但更多人指向的是「規則意識」。
這些年來不乏不守規則而「作死自己」的案例,人們總結的結果多是呼籲大家要遵守規則,但我們更應思考的是我們為什麼缺少規則意識。
因此,推進一步來說,缺乏規則意識只是導致萬州公交車事件的表面原因,根本原因是那些影響人們樹立規則意識的因素,也就是規則意識背後的規則。
影響規則意識的頭號障礙是規則的個人化傾向——只有當規則有利於自己時才遵守,不利於自己時則無視。須知,規則的目的是促進公共利益,即使遵守特定規則在特定情況下可能不利於自己,但長遠來看,總體上是促進公共利益的。
正是因為規則的這一公共屬性,我們要求規則的內容應該公平,不能總是讓一部分人受損,而讓另一部分人受益。規則必須具有中立性,在內容上不應偏袒任何一方。如果說某個人或某個群體遵守規則的結果總是不利於己,這樣的規則必然無法被遵守,我們也不能強求人們對這類規則樹立「規則意識」。
有時候規則的內容是公平的,但執行規則的人卻是偏頗而懈怠的。刑法上有一個基本規律,刑罰的效果並不在於刑罰的嚴厲性,而在於刑罰的不可避免性。對於任何規則來說都是這樣。
規則只有言出必從,規則本身才可能產生效果。當規則被破壞,而執法者不予處理之時,人們就只能訴諸「私力救濟」;或者執法者雖介入處理,但卻有失公允,未能遵照規則處理,人們也將不再遵守規則。
著名法官布蘭代斯嘗有一言:「一個有序的社會,不能僅僅依靠人們對懲罰的恐懼和鴉雀無聲來維繫」。規則的最終目的並不在於懲罰,並不是用來嚇唬人和震懾人的。如果這是規則的目的,那麼規則必然被扭曲,規則意識必然無法樹立,社會也不可能「有序」。
規則是用來講道理的,是通過規則的制定、執行和遵守,讓規則所載明的道理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人們行為、思考中自願遵循的基本規範,如此這般,規則意識才可能深入人心。作為一個社會隱喻的萬州公交車才可能永不越軌,順利抵達終點。
學生習作
文/張艾嘉
看客的沉默是匕首
《荀子·榮辱》有言:「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實則還有一類不聞不問的看客,他們的無言與不語很多時候利如刀刃。
重慶市萬州區公交車墜江的慘案使人不禁嗟嘆,十五條鮮活的生命被冰冷的江水埋葬,事故的始作俑者似乎一目了然。追根溯源,讓人憤懣的不僅是女乘客的無理取鬧與愚昧,司機的拳腳相加與疏忽,還有一車上持看戲心理的乘客。他們的從容是燃油,猖狂地澆在爭吵的怒火上;他們的淡定是刀刃,囂張地捅入爭吵者的心臟;他們的冷漠不語、笑看不言是助推的手,在崖谷的邊緣推下他人,自墜陪葬。這是一場沒有眼淚的陪葬。
「看客」一詞最早出現在魯訊先生的小說中,《狂人日記》中那些不諳世事,對社會現狀冷眼旁觀的鄉鄰;《阿Q正傳》中排著隊、伸著頭、踮著腳看「殺人」的民眾;《藥》中從鄰裡趕來,看一眼「人肉饅頭」的愚者……他們是悲劇的助推者,是溫情的扼殺者,是事不關己全當看戲的指代者,他們的冷漠與畏事,懦弱與沉默在無形中鑄出一把匕首,鋒利狠毒。
這並非一個時代的悲劇,而是一個傳承的悲劇,公交車墜江事件發生後,網絡上傳播謠言、捏造事實真相的網友,不探其根源而渴望從娛樂信息中獲得麻木跟風者的市儈……這些看客相較於事故的真正釀造者,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優雅地揚起匕首,殊不知自己才是真兇。
縱觀當今社會,看客事件如星火燎原之勢散開,看客在樓下仰望著因事不順而輕生的人,輕生者在邊緣徘徊,看客不勸阻不制止,橫眉冷對,冷漠相望,或有看客叫囂,煽動輕生者情緒,自殺的人不是自殺,而是死於吃瓜群眾的聯合圍剿。
從跳樓喊跳到公交車上不聞不問爭鬧,看客的匕首從無形至有形。《論語》中「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的「仁」的思想在時代軸輪的輾壓下,只留下淺淺一層痕跡,逐漸模糊,被風化,消逝殆盡,湮滅在人海。
假使在公交車上,有人邁出一步相勸,不動手而是和談,那麼這場悲劇是否能在千鈞一髮之際懸崖勒馬,那麼這十五條生命是否仍有生機?
林徽因說:「溫柔要有,但不是妥協,我們要在安靜中,不慌不忙地堅強。」如林徽因所言,沉默絕非妥協的沉默。
撕開偽善者的面具,丟棄看客手上的匕首,心繫眾生,世界明朗,萬物可愛。
相似文題
2018年10月28日上午,重慶市萬州區公交車上,乘客劉某因錯過目的地站要求停車,司機冉某以該處無公交車站拒絕。劉某對司機大加指責,司機不斷回頭解釋與爭吵,乘客大多選擇旁觀不語,矛盾逐漸升級。當車經過萬州長江二橋時,劉某突然拿起手機兩次砸向司機頭部,司機冉某放開方向盤進行回擊,雙方開始毆打,最終導致車輛失控,與迎面的小轎車碰撞後衝出二橋護欄墜江,造成車上15個鮮活的生命在3秒內瞬間消逝。
在救援人員忙著對失蹤人員救援的同時,網絡上充斥著各種謠言。比如「公交車司機凌晨K歌導致開車時睡著引發事故」「大巴和小轎車相撞的原因系女司機駕駛的小轎車逆行」……由此引發網友議論與謾罵。這次相關權威部門的真相披露和闢謠工作相當及時,事故真實情況和相關調查結果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讓民眾了解真相。
讀了上面這則材料,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寫作指導
對於劉某:
劉某不顧規則,強行要求停車。要求沒得到滿足便辱罵和行動攻擊,導致公交車失控墜江,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其行為已嚴重危害公共安全,以危險方法致多人死亡,觸犯《刑法》 。
「上帝欲毀滅一個人,必先使其瘋狂。」生活中,將人們擊垮的,有時並不是那些大災難,而是我們不善自控的性情。一個無論多麼優秀的人,在衝動的時候,都難以做出正確的抉擇。在涉及到公眾及個人安全的關鍵時刻,一定要保持克制,不要激動,更不能做蠢事,不妨給自己一點空間和時間。否則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
對於司機:
在駕駛公交車途中,司機冉某與乘客爭吵、互毆,為個人榮辱不顧全車乘員安危,其行為嚴重違反公交車駕駛員的職業規定,嚴重危害車輛行駛安全並涉嫌違法。
作為司機要時刻將行車安全和全車乘客的生命安全置於首位,遵守交通法規,集中精力,不要分心。行車過程中如遇乘客無理取鬧,要保持冷靜,牢記安全駕駛操作規範,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及時停車並報警。切勿因一時衝動導致車輛失控發生悲劇。
對於乘客:
公交車上,全車人就是一個整體,如果我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放任事態升級,當災難來臨時,誰都逃不掉。特定環境下,沉默並不是金,該說不時不說不,該出手時不出手,沉默可能就是陪葬!
乘坐公交、客車外出,要遵守秩序,文明乘車。發生坐過站等情況,請在下一站下車,切勿提出無理要求。若遇個別乘客無理取鬧、幹擾司機安全駕駛,不要做「旁觀者」,要聯起手來,敢「管閒事」,及時制止鬧事人員。這不僅是為自己的生命安全負責,更是為全車乘客生命安全負責!
對於網友:
事故發生時,部分自媒體和「看客」抱著投機目的和「看熱鬧」的心態,不顧事實真相,沒有深入調查,炮製出一個個吸睛言論。「避讓論」「K歌疲勞論」一時甚囂塵上,這些帶有主觀偏見和惡意誹謗的言論無疑給當事人及其家屬帶來了巨大傷害。
在網絡輿論自由化,傳播渠道多元化的時代,我們除了不造謠,不傳謠,還要學會辨別消息真偽。真相未明時,我們應多些耐心,多些冷靜,多些定力,給調查真相留出足夠時間,幫調查人員排除不必要的幹擾,別讓謠言替代事實,別讓主觀影響客觀。
對於相關部門:
從相關權威部門及時闢謠,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讓公眾了解事實真相角度作文亦可。
立意角度
1、要有規則意識,學會遵守規則。
2、衝動是魔鬼,學會控制情緒,做事要冷靜。
3、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切忌冷漠。
4、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靜待事實真相。
5、相關部門的職能與責任。
拓展延讀
文/張楚杭
01
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自從事故發生到追查出原因已經過去了一周,媒體人兜兜轉轉從各種角度,寫盡了這場悲劇。
可令人感到悲哀與困惑的是,不管是媒體引導還是輿論走向,貫穿其中的是暴戾的口誅筆伐,以至於在本該專注追悼逝者、吸取教訓加強措施的當下,卻將事件導向了愈加荒謬的收尾。
人間失控,乘客與司機激烈爭執互毆致車輛墜江。2人爭執,3秒互毆,她錯過了1站,14個人錯過了後半生,人生沒有歸0重來的機會。
逝者已逝,再多的憤怒也無濟於事。
暴戾的乘客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必定悔青了腸子;還手的司機在撞斷護欄的剎那,不知恨乘客多一些,還是自己多一些?
然而,事件的餘波竟還可以掀起巨浪。憤怒的網友對打人乘客的死極其不滿,一個罪魁禍首怎麼可以如此痛快地離開呢?
於是他們開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人肉死者搜索」,把乘客劉某的姓名與照片掛在網絡上接受世人唾罵,甚至也詛咒她在世的家屬。
這還不夠,有人直接來到劉某生前經營的小店打砸洩憤。不堪其擾的劉某家屬只能一遍遍解釋、求饒:「店已經轉租出去了,不要再砸了。」
02
還記得墜江事故剛發生的時候,因為公交車在墜江前曾與一輛女司機駕駛的小轎車相撞,網友的第一次暴戾,指向了那個無辜的女司機。
一時間,女司機這個本來就已經很尷尬的標籤成為了眾矢之的,譴責與侮辱掩蓋了本應投向真相的目光,沒有人想聽那個躺在病床上無故被牽連的女司機如何解釋。
後來,有人發現了大巴司機的K歌帳號,發現他在事發前一天的深夜上傳過音頻。風口急轉,暴戾指向這個不負責任的司機,一個可能因為熬夜害死一車人的兇手。
現在,他們正執著正義之劍趕來,匯聚天地之凜然正氣,恨不能將已故的罪魁禍首劉某追入地獄,滅其九族而後快。
仿佛每個參與謾罵的人都是偵探,能揣測到當事人細枝末節的想法,只要有人敢質疑,就會立刻遭到群體攻擊:「不替枉死者伸冤,不懲治惡人,你還有良心嗎?」
可是暴戾地痛擊,能阻止下一個悲劇發生嗎?
當然不會,它才是推人入深淵的真正罪魁禍首,每一個參與施暴的人都是幫兇。
03
旁觀者永遠只是事後的諸葛,畢竟誰也無法預知一場看起來普普通通的紛爭,竟然是葬送一個無辜群體的導火索。
否則在暴戾萌芽的開端,圍觀者不會平淡地看一場事不關己的衝突,當事人會在心裡給自己繃一根弦,告訴自己還有更理性的解決方法。
用暴戾還擊暴戾,是圍觀者解決問題最喜歡的手段,因為這種方式最輕鬆也最解氣,好像自己是正義的使者,居高臨下的審判者,有道德光芒的聖人。
可若要給由暴戾引發的人禍從此劃上句點,不會是一個更加暴戾、蠻橫、粗魯的刑罰來裁決已故者,不會是牽扯進更多無辜的家庭來消解憤怒。
真正的警示、訓戒、措施,最應該面向的是存活於世的人,永遠蠢蠢欲動的社會,每一個不安的個體與群體。
我們都不希望悲劇重演,所以我們願盡一己之能為正義添一份力量,這本無可非議。
可如果每場災禍總以苛責他人、縱容暴戾為結尾的話,才是對那些枉送的生命更加一等的辜負。
04
我們應時刻保持警醒,在正義之名背後,是否是一個同樣暴戾的情緒在騷動著,企圖撇清自己,審判他人。
時刻告誡自己,審判魔鬼不會讓你變得更加高尚,因為你若總相信他人即是地獄,那你一直都生活在地獄。
希望無辜的遇難者喚起的是生者對生命的珍惜,對暴戾、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盲從盲信的真正反省。
永遠記得,道德應用以律己,而非律他人。先做一個平和從容的人,這世間是非曲直善惡美醜自有分辨,擺脫暴戾的漩渦,才能接納真正的平和靜好。
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屠龍的勇士們,千萬不要也變成了惡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