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中國正穩步推進「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國科學院

2020-12-17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陳發虎院士說,隨著綜合國力提升,中國「第三極」科學研究領域已處於世界領先的主導地位,「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在穩步推進中。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主辦的第二屆「高極-三極」青年創新論壇本周六在北京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陳發虎院士在論壇上致辭時作上述表示。

  他介紹說,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地被稱為「地球第三極」,是全球的「高極」,它和南極、北極並稱為地球「三極」。作為全球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和關鍵紐帶,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脆弱區,「三極」研究日益成為全球科研的前沿和熱點。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於2003年成立,是中科院少有的以研究區域命名的研究所,在成立至今不到20年的時間裡,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和重大突破,並凝聚一批紮根高原、研究高原的高水平人才,推動中國青藏高原研究事業進入國際第一方陣。

  2009年由姚檀棟院士牽頭髮起的「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TPE)已為研究第三極地區環境的科學家提供一個國際性交流平臺,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影響。過去一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持續推進「絲路環境」A類先導專項深入實施,科技支撐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組織實施第二次青藏科考國家專項,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建設青藏高原地球系統科學卓越中心,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陳發虎表示,青年學者是「三極」研究的主力軍和創新的動力源泉,希望他們抓住極地強國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有利時機,腳踏實地、勇於創新,協同攻堅、勇攀高峰,為未來學術合作打下良好基礎,為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高極-三極」青年創新論壇上,近20位中青年學者結合各自科研進展作主題報告。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趙俊猛研究員主導的青藏高原巖石圈探測計劃(ANTILOPE)為眾多地球物理學家提供了豐富的數據。他還介紹了自己在南極開展的一系列臺站架設工作,希望以後能在南極開展一個包含眾多地球物理手段的國際地學計劃(CROSS計劃),通過南極點穿過南極大陸完成一個「十字」形的廊帶綜合探測研究,並以此為基礎,研究南極與第三極的成因聯繫,建立南極大陸地球科學的理論體系。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副研究員張國慶在《青藏高原湖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趨勢、模式與機制》主題報告中透露,未來湖泊相關研究工作,將從青藏高原向全國和全球拓展,研究過去、現在、未來湖泊演化以及冰川湖泊相互作用。

  中科院墨脫地球景觀與地球系統綜合觀測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林研究員介紹說,該中心將圍繞地球多圈層相互作用強烈的墨脫地球關鍵帶,構建涵蓋喜馬拉雅山南麓地球全譜景觀多要素的綜合觀測體系,研究全球變化和構造運動背景下南亞季風通道的氣候變化、多相態水循環過程、自然災害發生機制、生物多樣性、全譜景觀生態過程、人類適應等重大科學問題,並建設集綜合觀測、科學研究、生態保護、科普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觀測研究示範基地。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保護「第三極」上的生命搖籃---中國科學院
    圖片來源:ICIMOD  日前,中國與尼泊爾共同宣布了珠峰最新「身高」——8848.86米。這一消息讓興都庫什—喜馬拉雅(HKH)山區再受關注,這一區域被稱為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  作為生物多樣性的「堡壘」,這一地區是35000多種植物和200多種動物的生命搖籃。
  • 昆明植物所呼籲各國攜手保護第三極脆弱的生態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團隊李德銖研究組、植物多樣性演化和生態適應團隊高連明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撰文呼籲有關各國攜手保護地球第三極脆弱的生態系統。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地是世界上除南極和北極以外冰儲量最大的地區,被喻為地球的「第三極」(圖1)。
  • ...院士主持召開「面向21世紀中葉的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戰略研討會」
    21世紀中葉的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戰略研討會」。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會軍主持會議,強調了面向21世紀中葉環境與氣候變化開展戰略研究的重要性,詳細介紹了路線圖項目研究歷程以及本次研討會聚焦的問題。學術報告環節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周偉燦主持,11位與會專家就中國全球變化計劃、城市生物地球化學、全球變化與湖泊生態系統演變、區域發展路線圖項目進展、空氣汙染—氣候相互作用、氣候變化與國防建設等做了專題報告。
  • 【中國科學報】保護「第三極」上的生命搖籃
    圖片來源:ICIMOD  日前,中國與尼泊爾共同宣布了珠峰最新「身高」——8848.86米。這一消息讓興都庫什—喜馬拉雅(HKH)山區再受關注,這一區域被稱為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  作為生物多樣性的「堡壘」,這一地區是35000多種植物和200多種動物的生命搖籃。
  • 山西省生態環境系統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培訓會在太原召開
    7月25日,山西省生態環境系統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培訓會在太原召開,生態環境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出席會議並講課,山西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劉軍主持會議並講話,全省生態環境部門要切實抓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與環境汙染治理協同推進,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支持
  • 加州期待與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加強合作
    他認為,基於中國和其他大國正穩步推進氣候治理,美國總統川普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態度或有所轉變。 6月初,布朗還將赴北京出席第八屆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多國政府代表和相關國際組織的負責人也將赴華參會,共商應對氣候變化之策,推動全球向清潔能源經濟過渡。加州州長辦公室表示,州長期待此行與中國加強在氣候、貿易等領域方面的合作。
  • 山西省生態環境系統舉行應對氣候變化培訓
    為進一步推動我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升全省生態環境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能力,做好參與全國碳市場準備,12月15日至16日,由山西省生態環境廳主辦,中歐碳市場對話與合作項目支持的「山西省生態環境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培訓會」在太原召開。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王學東、中歐碳市場對話與合作項目核心專家楊晉出席會議並致辭。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將加強海洋領域合作與發展
    通過這次會議,中國可以進一步了解國際上在應對氣候變化、海洋經濟研究和海洋發展模式中的有益實踐和最新成果,對如何保護海洋環境、合理利用海洋資源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海洋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海洋和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
  • 中國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問題回顧與展望
    本文對中國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的發生、發展和解決方案進行了歷史性的回顧,對能源、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治理的前景進行了展望。【關鍵詞】能源;環境;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以下簡稱能源、環境和氣候)問題是伴隨著工業文明的進步而發生和發展的。
  • 基金委與泰國研究基金會氣候變化項目批准通知—新聞—科學網
    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泰國研究基金會「氣候變化」合作研究項目批准通知
  •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鹽度是海洋環境的基本要素,對海洋環流、全球水循環和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等物理和氣候過程具有重要影響。但長期以來,由於缺乏對海洋鹽度的大範圍持續觀測,學界對海洋鹽度的低頻變化缺乏認知。在熱帶印太海域,海洋鹽度的低頻變化對海洋環流和氣候系統尤為重要,成為國際上海洋鹽度研究的焦點之一。
  • 動物所揭示隱翅蟲在低能量氣候環境下快速輻射的機制---中國科學院
    然而,現有研究對於隱翅蟲總科物種多樣性的起源並沒有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釋。目前關於甲蟲多樣性起源的假說(例如與被子植物共輻射假說)大多適用於植食性甲蟲,對隱翅蟲這類非植食性甲蟲的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的解釋並不充分。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紅章研究組通過考察隱翅蟲總科的進化模式和古氣候變化的關係,進而探究影響該類群當前多樣性格局形成可能的宏觀氣候因素。
  • 綜述三大洋相互作用及其對氣候變化影響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春在系統論述了三大洋相互作用及其對氣候變化影響,相關綜述性文章在線發表於《氣候動力學》。
  •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涵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12月18日,「美麗中國百人論壇2020年會」的北京舉行,生態環境、經濟、數位技術領域的近百名專業人士相聚年會,跨學科探討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與路徑。今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兩次宣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提高自主貢獻目標和舉措,我國將面臨比發達國家時間更緊、幅度更大的減排任務,應對氣候變化將成為基本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必須跨越的一道重要關口。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
    近年來,全球酷暑、乾旱、洪澇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氣候變化影響日益顯現。各國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共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能源資源匱乏,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尚未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歷史任務,發展很不平衡。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走進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央廣網昆明12月10日消息: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作為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的室外展覽展示項目,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體驗園項目正有序推進建設。10285種野生植物種子亞洲第一植物種子庫  「種子盛宴」「十餘年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依託種質資源庫對國家重要野生生物種質資源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啟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宏偉介紹道,截止到2019年12月,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共收集保存植物種子
  • 與泰國研究基金會「氣候變化」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通知—新聞...
  • 科研進階 |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 大氣環境、統計學:環境科學:針對中國氣候變化的統計分析(2021.3.6開課)
    ,為氣候區域提供集合模擬,以分析中國過去和未來氣候變化的趨勢。本課程特別為學生介紹一些統計方法,用於檢測和歸因氣候變化。此外,學生們可以解決與確定降水極端值、洪水或野火等相關量的模擬趨勢有關的研究問題。
  • 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展現大國擔當
    「在綠色發展方面正成為世界典範」  中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採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著力提高能效、推進碳市場建設、增加森林碳匯等措施取得積極成效,綠色低碳轉型腳步不斷加快。南非資深國際問題評論員、南非獨立傳媒集團外事主編香農·易卜拉欣多次訪問中國,見證了中國綠色低碳轉型的進步:「中國優質的生態環境提高了宜居指數,在綠色發展方面正成為世界典範。」
  • 第六屆中-斯季風氣候與海洋資源環境聯合研討會即將舉行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潘剛)第六屆中-斯季風氣候與海洋資源環境聯合研討會將於1月20日至21日在中國廣州和斯裡蘭卡馬塔拉等地同時舉行,據悉,本次會議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辦,中國-斯裡蘭卡聯合科教中心承辦,會議主題為南亞季風氣候與斯裡蘭卡海洋資源環境,將圍繞「南亞季風與海洋動力學」「海洋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 數值預報技術與海洋減災」開展專題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