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透著仙氣的畫最近在臺北展出 道教題材的中國古畫您見過嗎?

2020-12-25 北晚新視覺網

宗教是古代藝術史上最常見的主題,東西方皆是如此。不過我們看中國古代的藝術品,似乎佛教的作品特別多,而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作品並不那麼常見。實際上道教體現在藝術品的數量並不少,只不過這些藝術品大多數比較隱晦,看起來並不像佛教那樣主題明確。北京故宮收藏的《千裡江山圖》就是道教題材的繪畫,但看上去似乎就是山水風景而已,只有專家才能認出其真正的主題。

作者:謝田


《雲中雞犬圖》

近日,臺北故宮舉辦了獨具特色的展覽:「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展覽精選數十幅古代以仙山為題材的繪畫,分「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三個單元展出。

對於中國傳統山水畫而言,似乎體現佛教的元素比較多,而體現道教的並不多見。其實,這是因為表現道教主題的畫比較隱晦。本次展出的畫作中,就集中展示了道教在藝術作品中的特色:有瑰奇變幻的仙山樓閣,有隱於山林中的洞天福地,也有民間傳說中的蓬萊、方壺、瀛洲等仙境。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畫作講述了「成仙」的故事。這些古代名畫營造出「仙氣縹緲」的獨特氛圍,為炎炎夏日,帶來了一股清涼的「仙氣」。

宗教是古代藝術史上最常見的主題,東西方皆是如此。不過我們看中國古代的藝術品,似乎佛教的作品特別多,而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作品並不那麼常見。實際上道教體現在藝術品的數量並不少,只不過這些藝術品大多數比較隱晦,看起來並不像佛教那樣主題明確。北京故宮收藏的《千裡江山圖》就是道教題材的繪畫,但看上去似乎就是山水風景而已,只有專家才能認出其真正的主題。

眼下,臺北故宮正在舉辦《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系統展示了道教主題的山水繪畫,此外同期舉辦的《偽好物》和《杏林春暖》兩個特展,也有不少道教主題的畫作亮相,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道教在藝術作品中的特色。

佛教的目的是成佛,道教的目的是成仙。道教的觀點中,成仙好處很多,可以長生不老,可以騰雲駕霧,甚至能雞犬升天。這次的特展上有明末崔子忠的《雲中雞犬圖》,畫的是東晉道教淨明派教祖許遜的故事。傳說他136歲時,玉皇大帝封他成仙,授予他「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一職,於是許遜帶著家人弟子,連同家中的雞犬一起上天成仙。

這幅畫的特點是,如果你不知道故事情節,根本想像不出這是神仙故事,因為畫面上只能看到一行人在山路上行走。主人公的衣服上施加了含水銀的硃砂(道教喜歡用水銀煉仙丹),再騎上一頭青牛,這對古人而言就已經是再清楚不過的道教主題了,但是在現代人看來就太隱晦了。

不是每個人都能修煉到136歲,那怎麼辦呢?道教認為,還有一個通關的捷徑,就是去仙山。中國人自古相信山裡有神仙,海上更是會有仙山。《史記》記載,民間傳說中,海上的仙山遠遠的望之如雲,到了之後會反而在水下,根本到不了,而有幸到達的人會得到黃金寶玉和長生不老藥。根據史料記載,從戰國開始,齊燕等國就不斷派出尋找海上仙山的隊伍,頂峰是秦始皇派徐福帶著幾千童男童女入海,尋找蓬萊、方丈(也稱方壺)、瀛臺三大仙山。《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

《方壺圖》

臺北故宮本次特展上,展出了明代文伯仁(1502-1575)的《方壺圖》,圖中畫的就是古人心目中的海上仙山,仙山上下都是海,中間雲霧繚繞,宮殿重疊。

可是,事實上,「海上仙山」根本沒人能去,於是從南北朝開始,道士們逐漸將地圖上真實的山川「仙道化」,形成「福地洞天」之說,從而讓仙境有了真實性。道士們可以去山中開闢洞府修行,採藥煉丹。他們相信,如果有福緣的話,可以遇仙甚至飛升。

福地洞天的畫,看起來和一般的山水畫沒太大區別,這次特展上展出了臺北故宮的名作,傳為五代董源所作的《洞天山堂圖》(展期至 8月13日)。它是中國洞天畫中的極品之作。這幅畫高1.83米,畫上一片大山聳立,山中白雲繚繞,山上礬頭點點,山體以董源創造的長披麻皴加短點相間,再用濃墨敷染,氣勢雄渾蒼鬱。下方近景左側是殿堂建築,右側是瀑布流水和橋梁行人。畫上無款,只有「洞天山堂」四字,不知道何人所題。

清代初年王鐸寫了題跋:「神理氣韻,古秀通靈,入於(玄)微,董源此圖,當屬元化」,將此圖定為董源所作,但從繪畫風格來說,其年代肯定晚於北宋,所以不會是董源真跡。臺北故宮的專家發現這幅畫的風格和元初名家高克恭的《雲橫秀嶺圖》接近,推測其可能是元代初年的作品。元代道教十分興盛,這種巨幅大作還是有需求的,不過我覺得也不能排除這幅畫來自南宋後期的可能。

《洞天山堂圖》

《洞天山堂圖》看起來並不像一幅宗教畫,因為它和一般山水畫沒什麼區別,但是如果仔細看,會發現白雲間有幾個山洞,那就是修仙的洞府。怎麼知道是洞府呢?一般的山洞都是黑的,但這幾個山洞看起來很亮,那是日月精華聚集在其中的表現。通過和明代《名山圖》的對比,可以確定畫面上的山是山東茅山,建築是茅山的道觀,左下角的小橋叫遇仙橋。橋上有個籠袖抱手的老者,是北宋的上清三景法師劉混康(1036-1108)。另外畫上角落裡有個小印「清虛府」,應為道觀之名,可見這幅畫有道教收藏的背景。這些信息雖然在圖上,但是非常隱晦,要經過專家仔細研究考證才能發現。

道教認為世上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在這些洞天裡會發生什麼呢?特展中一幅傳為北宋燕文貴《三仙授簡圖》給了答案,只見畫上有一個修道之人,在洞府裡遇到了兩個神仙,被傳以修仙之法,於是也成了仙。

遇不到仙怎麼辦呢?那就要去採食仙藥。本次特展上有一幅南宋的傳為李唐所作的《仙巖採藥圖》團扇,上面就畫了一個人在山裡採藥的場景。按照道教的觀念,如果仙藥服食得法,就算不能長生不老,活個兩三百年還是有可能的。如果仙藥也採不到怎麼辦?那除了日常修行就只剩下煉仙丹了。「丹」特指硃砂,它其實是一種含有水銀的礦物質顏料。不過在道教看來,水銀可以通奇經八脈,在爐火中燒煉硃砂和其他幾種礦物,甚至有機會煉出成仙的藥物,因硃砂的紅色,而將其稱為「丹」。

這次《杏林春暖》特展上傳為明代仇英的《玉洞燒丹圖》就展現了古代道士煉丹的場景。按照古代道教的說法,仙丹用「轉」來評級,一共九轉,一轉的仙丹,服用後三年成仙,九轉的仙丹,服用後三天成仙。甚至人死未滿三日,灌下仙丹也能復活。我們今天知道,水銀等礦物質是有毒性的,人體的耐受性很低,如果服食不當,真的有可能「成仙」,從唐代到清代,都有皇帝因服食丹藥而駕崩。不過從另一個方面說,古代道士的煉丹也導致了化學技術的進步,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就是道教對人類的傑出貢獻。

(原標題:畫中仙氣)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2018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新展:走進古畫裡的「動物園」,營造共學共玩情境
    2019年7月5日起,想看動物的兒童除了去動物園外,還可以去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澎湃新聞獲悉,今年夏天,臺北故宮博物院首度與臺北市立動物園、新竹市立動物園、高雄壽山動物園及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聯手為小學童策劃「故宮動物園特展」, 將真實動物的照片、標本和古畫同臺呈現。
  • 臺北故宮一年內將「假畫」集中展出兩次
    將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假畫」在一年之中兩度展出,這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展覽中實屬罕見。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這兩日對臺北故宮博物院進行了相關採訪,得知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假畫」也有藝術和學術價值,不可一概而論。臺北故宮博物院對這批作品集中展示,恰好是尊重學術、尊重藝術史的表現。
  • 故宮古畫複製師把哆啦A夢畫進古畫引網友熱議[圖]
    原標題: 故宮古畫複製師把哆啦A夢畫進古畫引網友熱議藍胖子系列之任意門  東方網8月3日消息:近日,網上流傳一組「藍胖子穿越系列」圖,日本漫畫中常見的哆啦A夢用它的任意門穿越到了中國的古畫中。
  • 江西省人民政府 工作動態 問道丹青——全國道教題材美術書法名家...
    根植於華夏文明沃土的道教,在近兩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從信仰和禮儀上承傳了中國人的固有信仰和禮儀制度;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了道教的「天人合一」或「與道合一」的整體觀念。從古至今,道教思想和文化為中國美術書法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啟迪了眾多藝術家的智慧。世界歷史上最早關於繪畫的描寫出自《莊子》。
  • 翠玉白菜稱不上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清宮裡珍玩無數,以前從沒人特別關注過這棵白菜,在運送到臺北的過程中還把一條蟲子腿給磕壞了,品相也說不上特別完整。然而它在臺北故宮展出之後,聲名鵲起,因為它和真白菜的相似度太高了。其實清代有很多類似的珍玩,好比說河南博物院有象牙蘿蔔和象牙白菜,北京故宮有瓷器螃蟹,都和真的一樣,然而臺灣人沒見過類似的東西,便以為翠玉白菜是天下無雙的珍寶。
  • 千年古墓出土一幅古畫,專家發現時愣了:誰家熊孩子穿越了畫的?
    而古畫多數是被古人刻在這些陶瓷製品之上,又因為陶瓷不易氧化、腐蝕,這些畫才得以保存下來。而相對於陶瓷,紙質的古畫就沒那麼容易保存了。不過在1964年新疆吐魯番的一座千年古墓中,考古專家發現了一個紙質捲軸古畫。經過專家的研究和確認,認定此畫為東晉時期的文物。這也是我國目前所見保存完好、時代最早的紙畫。專家們在打開這幅古畫時,先是一愣,之後邊看邊忍不住笑了起來。
  • 臺北故宮「鎮館三寶」被指是「典型的以訛傳訛」
    清宮裡珍玩無數,以前從沒人特別關注過這棵白菜,在運送到臺北的過程中還把一條蟲子腿給磕壞了,品相也說不上特別完整。然而它在臺北故宮展出之後,聲名鵲起,因為它和真白菜的相似度太高了。其實清代有很多類似的珍玩,好比說河南博物院有象牙蘿蔔和象牙白菜,北京故宮有瓷器螃蟹,都和真的一樣,然而臺灣人沒見過類似的東西,便以為翠玉白菜是天下無雙的珍寶。
  • 故宮一幅千年古畫,畫出了三重時空,如盜夢空間
    五代重屏會棋圖藏於故博的這幅古畫描繪了古人會棋對弈的畫面,這幅畫並沒有款識題跋,但此作充滿五代周文矩的繪畫基因,再結合材質年代測定以及後世的流傳記載,基本沒有爭議地被認定為正是五代南唐周文矩遺作所以這幅千餘年前的古畫表現了三重畫,首先是我們看到的四人圍棋對弈,其次是四人背後屏風中有一幅男主即將就寢侍女在服侍的畫,而在男主床榻後面的屏風中又有一幅《大好江山圖》,三幅畫通過這種空間重疊毫無違和地出現在一幅畫當中。
  • 農村花博會展出的這些農用工具,你見過嗎?
    這是農村花博會展出的農用工具,你見過嗎?這個是70年代的人織布用的手工織布機,裡面還有紡棉花用的棉花車,牆壁都是70年代的牆壁,象徵了那個年代勞動人民的艱辛與樸實,也讓現代的年輕人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這樣的火炕大家應該都見過吧!
  • 大英博物館東方書畫修復室裱畫師:讓世界看到更多中國古畫
    修復古畫的工作,邱錦仙已經做了47年,單是在大英博物館就有近33個年頭。她的一生都在進行著中國古畫的修復和裝裱工作。 搶救中國文物,讓古畫重放光芒邱錦仙1972年進入上海博物館裱畫組,在那裡工作了15年。
  • 老虎畫成「病貓」,卻成為臺北博物館鎮館之寶,放大10倍太妙了!
    文 / 小七談到中國的繪畫藝術大家會想到很多著名的畫家,在我國有名的畫家有齊白石,他的一幅國畫非常的值錢,特別是齊白石畫的《蝦》更是贏得了繪畫收藏愛好者的喜歡,還有徐悲鴻畫的《馬》同樣非常的經典,正是在這些繪畫名家的影響下,我國的繪畫藝術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
  • 發現洪雅之「尹道新與瓦屋山道教三清神像之緣」!
    3、各地史存名作可供佐證從中國繪畫史看來,時代不同風格迥異。這就可以從作品的表現風格去探索。中國道教畫作品,歷史遺存下來的主要是壁畫。最早的可能是河南洛陽的西漢《卜千秋墓壁畫》其中的仙翁度人升天圖像,可以說是道教建立前期的濫觴。
  •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7月起在臺北展出
    新華網上海5月28日電(記者許曉青、吳宇)上海世博局28日在此間宣布,備受關注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將於7月1日至9月4日在臺北展出。上海世博局與臺灣聯合報系28日在上海籤約,共同主辦「智慧的長河——《清明上河圖》赴臺展覽」。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是上海世博會期間最具人氣的展品。
  • 邵彥:美國博物館藏中國古畫概述
    美國是中國本土(大陸、臺灣、香港)和日本以外收藏中國書畫最為豐富的地方。但這些收藏在美國的分布並不平衡,除了林林總總的個人收藏,更有依託於一項或多項捐贈基金、逐漸積累藏品的數家博物館。參加本次大展的波士頓美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和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皆屬此類。
  • 逸筆草草間遇見《潑墨仙人》,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 逸筆草草,簡淡水墨間,一仙人(或謂禪宗散聖),寬衣大肚,步履蹣跚,如行雲霧間,盡脫俗相,透出傲骨的仙氣,這就是宋代梁楷的名作《潑墨仙人》,這類中國減筆畫作其後也極大地影響了日本的禪畫與美學
  • 七月,到臺北故宮避暑「仙山樓閣」,訪董源《洞天山堂》
    六朝至唐代時期,隨著道教盛行,道士們逐漸將地圖上的真實名山仙道化,形成洞天福地之說,使得仙境更具現實性。名山洞府對於追求仙道的人而言,不僅是採藥、煉丹、修行的地方,更是遇仙、升仙的媒介。明 文伯仁 《方壺圖》軸明 文嘉 《畫瀛洲仙侶圖》軸對於求仙仿道、仙山樓閣、玉洞群仙等仙境題材在中國山水畫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
  • 2019山東淄博非遺文化項目在臺北展出
    中新社臺北9月21日電 (記者 邢利宇 楊程晨)以「共享、交流、傳承、發展」為主題的「2019淄博非遺臺灣巡展」21日在臺北開展。愛美琉璃、雨點釉、錦灰堆、銅響樂器技藝、葫蘆畫、齊氏剪紙、淄硯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展出,吸引了不少臺灣民眾前來觀看。
  • 全球好展|今夏,去臺北故宮動物園特展看「萌寵」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將動物圖片與古畫並置展出,讓小朋友馬上就能分出圖畫和真實動物的差別,我們不妨用逛動物園的姿勢去臺北故宮看展覽吧。「故宮召喚師」活動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facebook截圖先上一道開胃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首個4k動畫《國寶神獸闖天關》,萌翻啦,這些取自畫中的萌寵誤闖臺北故宮博物院和郎世寧的畫作,展開了一場救助夥伴的神奇冒險之旅。
  • 臺北故宮裡的3幅宋畫:每一張都價值連城,看一眼就是福氣
    關於宋畫,其實很多玩收藏的人都知道它們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放眼全世界,能擁有宋畫的人都是有福氣的人,畢竟他們能最近距離,最直接的欣賞宋人給我們留下來的藝術珍寶。宋畫在收藏人的眼裡其實是要高於宋瓷的,雖然宋瓷分五窯,而且每一窯口的藝術品都可以說是世界級的。但在文化收藏人的眼裡,宋瓷相比於宋畫,還是差了那麼一點。
  • 那些以「桃花」為主題的古畫古瓷
    原標題:故宮六百年鑑賞⑩|古畫古瓷裡的「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國風·周南·桃夭》中的這一名句以春天的桃花起興,祈求賜福。正值桃花盛開時節,我們就來關注下兩岸故宮所藏以「桃花」為主題的古畫古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