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為什麼可以成為文創密度世界最高?
為什麼擁有許多世界知名的文創品牌?
它是如何通過文創徹底激活鄉村經濟?
5月SMART鄉創學院再次全新推出
第二期臺灣文創精品遊學之旅
從專業視角深度見學臺灣文創成功精髓
去臺灣學什麼
農特產品如何研發升級走向1+2+3產品牌之路
如何打造輕投入、主題鮮明的精品農場
休閒農業如何實現資源整合打造完整產業鏈
創意觀光工廠與在地文化如何巧妙結合
如何通過規劃、創設與運營激活傳統文創園區
針對不同客群如何設計複合式體驗場景
如何對鄉村進行複合經營,共創在地經濟
……
臺灣遊學特色
用6天5晚與文創標杆人物交互式深度訪談,
收穫項目背後滿滿的操盤乾貨與經驗,
深度連結體驗7大主題12個經典標杆項目,
參與文創實戰專家項目復盤總結課程,
從專業視角吃透臺灣文創成功關鍵點。
亮點一
實地見學最具代表性的文創標杆項目
文創園區:松煙文創園區/誠品書店
特色民宿:緩慢民宿/卓也小屋/綠屋民宿
觀光體驗工廠:維格餅家夢工廠
博物館/文化館:故宮博物院/宜蘭傳藝中心
休閒農業:宜蘭頭城農場/清境農場
鄉鎮再造:桃米村/燻衣草森林/勤美學山那村
古蹟再造:大稻埕文創街區/永康街茶街生態
在地體驗:食養山房
亮點二
臺灣文創明星級標杆人物陣容
由程湘如領軍的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成立於1988,在設計界近30年來不斷隨時代需求翻轉創新,已成功在兩岸建立100個優質品牌,為10個主題園區開發文創商品,為10個傳統工藝脫胎換骨加值提升產能。一年內輔導400個客家商品轉型升級,2014年策展桃園國際地景藝術節,並從文創產業化邁入產業文創化,帶領谷橋工業以谷同金打造一條鋼鐵文創之路。
策展100位跨界設計師以鐵漢柔情鋼鐵奇幻之旅巡迴全臺,策劃新光三越秋季空間展,協助谷同金形塑女王傳奇概念店,從黑手變金手的翻轉震撼業界!2011年頑石文創榮獲票選臺灣50家傑出設計公司第一名。因為教育使命感強,程湘如在各大專院校任教16年,被業界封為文創教主,2011年榮獲Icograda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頒發終身成就獎。
卓也小屋曾經在臺灣一萬多家民宿中排在必住民宿的第二名,這家以客家生活、藍染等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民宿,是對傳統文化的保留和創新,以其美好的體驗性而持續不斷的吸引著人們前往。卓也小屋的創建是為了保留臺灣早期的文化與生活方式,讓人們可以有一個地方回歸到傳統生活之中,2004年鄭美淑將畢生所學藍染技術及體驗活動帶入卓也小屋,並由體驗慢慢發展至商品製造,質量也不斷提升,2015年創立卓也藍染品牌,全心推廣臺灣藍染文化,期望能將如此良善天然的文化推廣至世界。
如今卓也藍染完整的產業升級深化流程由藍草量化栽種、打藍制靛藍布染色自動化、商品設計及通路營銷品牌成立將傳統藍染由手工藝走向產業化,更形成卓也園區的市場化區隔的一大定位特色。做民宿不應該只是做住宿,民宿裡面應該有更多的內容與內涵,唯有深度挖掘在地的文化,做好文創,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
曾任《人間》雜誌記者的廖嘉展,是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先行者。在一座地震後的廢墟上,廖嘉展和顏新珠創辦了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建起了經典的紙教堂,與在地村民一起打造出了一個社區的理想國「桃米生態小區」,成為臺灣一村一品的經典案例。經過廖嘉展對當地文化的深度挖掘,強調人與土地的連結關係,努力提高在地村民導覽的講解能力,營造出了一個近乎完美的社區環境。
當地村民說,「原來我只是一個拿鋤頭的農民,感謝桃米社區為我帶來了第二次生命。」桃米社區改變的不僅僅是一個社區,更多改變的是社區人的觀念。通過社區的彼此合作、資源互換、社群參與,整個社會就會產生一種新的力量,如果有更多人參與,社會就會變得更好。
何培鈞創建的「天空的院子」被譽為臺灣最美的民宿。26歲那一年,何培鈞在臺灣竹山海拔900公尺的山上意外地發現了百年三合院廢墟,歷經了一年整修改造,外觀用古法整修,室內融入了現代化設計,讓新舊合一方式呈現出獨特的體驗風貌,曾經被《為天下》雜誌評為臺灣最美的一家文化民宿。何培鈞還把竹山在地老客運站活化,首次嘗試讓竹山5500多條竹篾,以手工編織型態成為室內大型建築空間的藝術建材,改造成為從產地到餐桌食材體驗處所。最後,把竹山累積了十一年經驗,轉化成為觀光客、社會學家友善體驗方式,發展觀光學習體驗課程,並且主張地方發展應該以在地居民美好生活為主要努力價值,而非僅是為了取悅外地遊客的發展模式。
何培鈞還在社區創立了「幸福腳步便當」生活體驗行程,讓外地人在遊覽的同時,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同時通過遊客帶動當地傳統產業的發展。何培鈞說,只有把商業化的運營模式、文化創業的發展方式和回饋『故鄉』的價值取向相結合,文創鄉村、文創小鎮才真正擁有生命力。」文創,立足點應放在「故鄉」,只有立足本土,服務鄉民,文創鄉村、文創小鎮的發展才有「源頭活水」。
葉守倫的稻舍所在地大稻埕在一個多世紀以前是一處商行鱗次櫛比的老街區,最多的時候這裡有近50家米行,後來,隨著稻米定價權被政府收回,米行作坊開始衰落,就只剩下了一家。葉守倫作為老米行的第五代傳人,雖然沒有繼續家族米行的生意,卻在大稻埕迪化街北街租下一家別人的老米行,一面做臺式創意料理,一面將第一進前廳作為獨創展演空間,像是臺灣米的博覽會,又似老物產的懷舊園地。
葉守倫通過臺北市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劃,將這座百年老屋改造為結合米食餐飲與展覽的複合式文創空間。他透過選用在地食材、舉辦講座、深度導覽、課程及表演等方式,將再普通不過的米做得有情有味,所有走進來的客人都會在這裡品嘗一份溫熱的米飯。葉守倫的稻舍已經成為了臺灣文創之中,將農業、農產品進行文創化的經典案例。
從在臺灣開第一家店,到現在臺灣、大陸地區總共開了50多家店,林榮國創辦陶作坊已36年。陶作坊從一開始就是以陶藝來傳播生活美學,做符合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手作器具。林榮國將文創思維運用在陶瓷的研發和創新上,強調與生活相結合,在觀察當代人的使用習慣基礎上,開發出了一系列好用又好看的新產品。如專門為都市白領在辦公室喝茶而設計的同心杯、易泡壺等,都成了非常暢銷的文創產品。
回到真實的自己,做利他、做分享,才能夠長久。林榮國這種在利他思維的基礎上將傳統產業文創化的方式,正是臺灣文創精神的具體體現。
亮點三
臺灣遊學策劃專家&領隊
黃傳進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秘書長
八識文創有限公司企劃創意總監
從專業視角帶領大家深度走訪洞悉文創項目
高質量遊學定製服務
亮點四
臺灣文創經典標杆項目見學精華
浸潤式見學鄉村振興的複合經營
農特產品的研發升級,觀光工廠的趣味體驗
節慶文化深邃多彩,伴手禮的百家齊放
古蹟文創園區的活化再造
公共藝術的人文態度,特色民宿的濃濃人情味
「松山文創園」
臺灣文創產業商業對接場域
臺灣文創園體現了不同的臺灣創意能量,從地方傳統工藝、設計師設計到企業品牌的創意,運用科技與技術,煉結產業,串連文創聚落,在這裡可以體驗臺灣在地設計的區域文化特色。
前身為松山煙廠,建於西元1937年。2010年,臺北市政府將松山煙廠重新開放,並更名為松山文創園區,其定位為『臺北市的原創基地』。實踐古蹟建築活化,辦理各項藝文、文創活動設計產業、視覺產業及跨界展演之活動,奠定松山文創園區品牌形象。
「卓也小屋」
染出一片世外桃源
從產值第一的藍染品牌做到臺灣的十佳民宿,什麼才是卓也小屋成功的經營之道?堅持傳統技藝的卓也藍染,散發大自然植物的魔幻色澤,復古街道擺設,穀倉獨棟 villa,自然農法的蔬果樂園,匠心獨運的庭園景觀,營造出迷你主題「村落」。自己生產、自己銷售,所有活動都是生活,這種農村生活共同體狀態是逆潮流而動的典型。
「天空的院子」
從零到十萬的在地創業奇蹟
如何在一個沒落小鎮創造奇蹟?百年荒廢三合院充滿歲月痕跡,搖身一變成為臺灣最美的民宿。2012年創辦竹巢學堂,定期舉辦論壇,鼓勵地方居民提案,發展在地產業,讓累積的十年社區在地發展實務經驗轉化為學習課程,希望未來培育更多青年朋友捲起袖子,用夢想和信念翻轉一個未來。也為竹山這個原本乏人問津、旅客趨近於零的小鎮,吸引世界各地600多返鄉青年,十萬人朝聖。
「桃米村」
桃米奇蹟-地震廢墟成生態天堂
桃米村原為人口老化,偶然的大地震,成為小區重生的契機。但應該通過一種什麼樣的方式重建?生態有沒有可能成為一種新的產業?廖嘉展帶領他的團隊在這時介入,結合生態社區發展作為定位,經過十多年重建。桃米村從一個傳統農村,經過漫長的環境復育和有計畫的社區體質改造,轉型成為一個結合有機農業、生態保育和休閒體驗的教育基地,一個鄉村生態社區永續經營的最佳典範。
「清淨農場」
臺灣唯一的高山牧場
素有「臺灣小瑞士」的美名,具有臺灣唯一的高山牧場生態,利用優質的草場和山地景觀資源,打造特色農場和風情民宿。絕美的生態環境,完備的配套設施,特色鮮明的體驗活動,將農業資源和旅遊資源深度融合,三產聯動的循環載體,吸引遊客遠離城市,體驗獨特的山地田園風光,值得在大陸的休閒農業發展歷程中借鑑。
「勤美學山那村」
用藝術設計串聯在地文化與產業鏈
勤美學山那村,以臺灣老式的香格裡拉樂園為基地,融入在地文化,透過旅遊與生活體驗,一步步打造在地生活美學的實驗平臺。2017年起推出1001夜勤美學–山那村計劃,邀請國際藝術家王文志老師、陳建智老師等團隊駐村創作,結合在地傳統工藝、飲食、自然、生態等夥伴,重現土地的美好,拉近人與人的關係。秉持傳達自然永續、院長導師精神、生活哲學的企業核心精神,串聯在地文化與產業鏈,整合產官學資源,媒合設計、藝術、生態、農業、飲食…等不同領域的當代思維,共同勾勒出兼具國際高度與在地深度的臺灣美學藍圖,且積極投入資源平臺的建置,帶動年青世代的新生活運動。
「燻衣草森林莊園」
紫色夢想的傳奇
兩個女生的故事,一畝紫色般的夢與力量,啟發青年勇敢追夢的動力。一路走來,將十餘畝的薰衣草莊園用十年時間,打造出薰衣草森林、緩慢民宿、香草鋪子、心之芳庭、客家料理「桐花村」、好好、緩慢文旅等八個品牌,創造出國內外行家必訪景點,成為不可不提的在地文化休閒觀光品牌和感動營銷案例。
「大稻埕古街文創街區」
看見隱藏在都市中的歷史風華
近年一場新興的商業活力,正注入這片原已逐漸頹敝的區域。在世代文化群負責人的推動下,接連開了小藝埕、民藝埕、眾藝埕、學藝埕、聯藝埕五棟老街屋,帶入了200人、30多個微型創業團隊,也帶動了大稻埕的文藝復興。漫步文創街區大稻埕,共創營造重拾昔日繁華,探尋創意再生傳統文藝,大稻埕風雲再起。
「宜蘭頭城農場」
體驗場景活動設計
頭城休閒農場依山面海,農場內以農舍為主體,堅持對自然生態不破壞的前提下,遵循運用在地資源作為體驗活動的素材、體驗活動蘊含農村文化的特色內涵的資源,對農場的主題進行定位,以傳統農村文化和自然生態為依歸設計體驗活動,達到永續經營的狀態,成為了臺灣農場的標杆。
「臺北故宮博物院」
千年文物創新巧思 朕知道了
擁有世界級文化藝術典藏,古典美學穿越現代,老文物玩出新流行,讓故宮不只是博物館,而是一個國際級「品牌」。
「食養山房」
食一口樣,品一回臺北技萃人文
食養山房的設計是順勢而為,讓老房子和周圍環境彰顯原始美感,料理也像藝術品般賞心悅目,細膩卻不讓人感到拘謹,捨棄華麗的裝潢,讓空間單純到極致,建築也運用大量的「留白」,還諸綠樹與天地,生活哲學卻盡在其中。進入隱於自然山水的沉靜空間,欣賞當季食材與食器剛剛好的搭配,無菜單料理數度獲得臺版米其林的五星最高級榮耀。
「永康街茶街生態」
茶即生活,發現茶」業」的百種面貌
永康街區,匯聚各式茶室、茶館,從傳統茶罐至簡約利落的包裝,從傳統茶葉至健康花草茶,這裡,隨時隨地,儘是旅人的賞味茶房。以器引茶,陶作坊「不二堂」融合茶葉與茶具,提升從個人到群體的喝茶品味.
「宜蘭傳藝中心」
傳統文化街區的活化
傳藝中心以粹取多元獨特的傳統文化元素,加以研究、創新及加值運用為目標,並透過宜蘭傳藝園區,打造傳統藝術的育成平臺,建構更完整的傳統藝術體驗場域。宜蘭傳藝中心不只傳承傳統藝術還要共創善美生活傳藝的培育基地、跨界的交流平臺、文化產業的實踐場域。
「維格餅家鳳梨酥夢工廠」
農產觀光工場的文化創新
維格餅家以美味的鳳梨酥聞名全臺,曾經年賣1300萬顆的鳳梨酥,營收達到13億巔峰。香酥餅皮包裹著酸甜滋味,一口咬下滿溢菠蘿果香和奶香,再加上臺語諧音有旺來之意,成為民眾送禮自用兩相宜的熱門伴手禮。2012年,維格餅家精心打造全球獨一無二的鳳梨酥夢工場,從食品本身出發,善用科技與創意,完整結合觀光與服務,以臺灣菠蘿、好運旺來為營運主題,讓這裡不只是鳳梨酥的夢幻國度,更是觀光服務的極致體驗。
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與其他動輒上千畝規模的農場相比,花露花卉休閒農場算是袖珍,規模只有約50畝,但分成了休閒水榭、香草能量花園、雨林餐廳、薰衣草園、綠茵地、城堡旅舍、精油博物館、產品展覽館等,不大的一塊土地,經過隔塊經營,形成內容豐富的休閒所在。更重要的是,每一塊主題園都被融入了文化特色,小而精,精到極致。
與你同行的夥伴
文旅鄉創相關企業董事長|創始人|投資者
政府部門管理人員
田園綜合體|休閒農業|旅遊規劃等企業高管
文旅產品研發及運營管理人員
臺灣遊學時間
2019年5月23日至5月28日
每期人數為10-20人的精品團
遊學定製&報名諮詢
(掃碼了解詳情)
往期臺灣遊學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