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20歲成斯坦福博士,來看她的教育方式與堅持

2020-12-16 有空說點事

那年,20歲的兒子赴史丹福大學攻讀計算機博士,並得到了一年的全額獎學金,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學願意「倒貼錢」讓他讀書,作為孩子的母親,她深知其中的奧妙。

從兩歲開始,她和丈夫幾乎每天晚上都放故事磁帶給兒子聽,那些大象、老虎、布穀鳥在故事裡面變得得活靈活現,他聽得津津有味。

這一方面提高了兒子的聽力、理解力,另一方面還讓兒子學會了傾聽,學習能力說到底就是「聽的能力和看的能力」,而「聰明」兩個字中,最主要的一個部分是「耳」,孩子的大部分知識是聽來的,聽力的訓練很重要,而這個環節往往被人們忽視。

上小學的的時候,她和丈夫對兒子的要求不多,只要求他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講、思想不開小差、不做小動作、不跟別人說話,平時鼓勵他多玩,有時還幫他找藉口不做家庭作業。

有些作業要家長籤名,丈夫對兒子說:「我授權給你,你替我籤吧」,結果兒子的家庭作業的「父母籤名」都是他自己籤的。

正因為丈夫對孩子的要求不多,所以對於丈夫的話,兒子總是言聽計從。如果對孩子的要求太多,就會使他無所適從,反倒使他對大人的話當耳邊風。

丈夫非常忙,對孩子的教育看似不管,實際上他身教言傳,在孩子身上花費了很多心血。

兒子很小的時候,丈夫便跟孩子一起用撲克算24,培養兒子對數字的興趣,有時候還有意輸給兒子,培養他的自信。兒子在深圳中學的時候,獲得了全國華羅庚數學競賽(中學組)金牌,這和他小時候經常玩數字遊戲有很大的關係。

在教育孩子方面,作為母親,她和丈夫的觀點始終保持一致,記得小學一年級第二學期兒子他們就開始寫作文了,但根本無從下手,每次只能得「中」,她用孩子的口吻幫他寫了3篇作文,都得了優。抄了3篇之後,兒子知道作文是怎麼回事了,後來他自己寫,也得了不少的優。

對孩子光說學習的重要性是沒用的。

大概所有的孩子都知道學習很重要,孩子最需要知道的是如何才能學好。

對兒子來說,學習可以無處不在,等人、等車、等菜的時候,他會拿出書來看一會,看到的東西他都會想一下這個東西英文怎麼說。

兒子從來不失眠,每天學習、鍛鍊、娛樂忙個不停,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哪有時間失眠?

看電視的時候,他還要做擴胸、啞鈴、原地彈跳等運動。受他的影響,她現在看電視的時候就轉呼啦圈。

她們一家人經常把晚飯桌變成學習交流會,大家講一些科學故事、笑話、智力題。

為了每天晚飯桌上有新的話題,他們經常看一些科普方面的書,《科學的歷程》、《啊哈,靈機一動》、《十萬個為什麼》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要學,有些是垃圾,要把他們剔除;有些是你孩子學不好的,那麼早點放棄。

兒子學過3次鋼琴,第4次的時候,他表示不願意學了,雖然鋼琴已經買了,但她和丈夫還是果斷地決定放棄。現在看來,真的要感謝那次放棄,使兒子的少年時代不必背負太多的重壓,使他有較多的時間做他自己喜歡的事情:籃球、足球、遊戲。

兒子上中學的時候,喜歡玩電腦遊戲,每天玩好幾個小時,她和丈夫想叫他少玩,可沒效果,後來丈夫就買知識性的遊戲給他玩,有的還是英文的,結果兒子的知識面和英語都大大提高。

兒子很崇拜中學的數學老師,因為要參加數學競賽,老師給他打過幾次電話,電話裡給他布置一些數學題,每次老師給他打電話後,他都會興奮很長時間,放下遊戲,高興地去做數學題,那種感覺大概就像影迷看到自己心中的偶像吧?

如果孩子沉溺於某件事情難以自拔,那麼最好找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來吸引他,讓他的興奮點發生轉移。

為了考核自己的育兒業績,她和丈夫有時候會問兒子:「如果你是大人,你認為我們現在的做法有哪些是需要改進的?」兒子會提一些具體的要求:比如大人的聚餐他可以不參加;不要常吃剩菜,兒子說菜經過多次加熱,會損失大部分的營養成分;媽媽說話的時候態度要和藹,不要亂發脾氣,等等。我們都一一採納。

為了兒子的健康成長,在兒子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十幾年時間裡,無論工作多忙,應酬多多,她和丈夫都要留一個人在家,為孩子燒飯、陪伴孩子。

和諧的家庭氛圍,濃濃的愛意,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沃土。

很難想像大人在吵架,孩子還能專心看書,也很難想像,大人沉醉於麻將、吃喝玩樂,孩子會好好學習。

兒子學習的動力從哪裡來?

她和丈夫把家裡的錢全都放在抽屜裡,誰都可以隨便拿,所以物質獎勵對兒子來說沒有用,他要什麼自己拿錢買就可以了。

實際上,兒子最初的學習目的是「為了讓父母高興」。記得有位小朋友在小學奧賽補習班選拔賽中未被錄取,高興地跳了起來:「不用補習了。」兒子就對他說:「你高興,你父母就不高興了。」

對兒子的每一點進步、每一點成績我們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熱情地讚美。對孩子而言,如果他的某一行為不斷地受到別人的讚揚,不管這個行為本身是好是壞,那麼他一定會將其發揮的淋漓盡致。

考試以前,如果兒子問他爸爸:「我考多少分你就滿意了?」丈夫的要求總是在80分左右,當然兒子的成績每次都會遠遠超過這個數字,所以,兒子每次總能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樂。

任何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都有期望,但如果將太高的期望值掛在嘴邊的時候,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

比如孩子能考80分,您說考90分有獎勵,他就會有一種挫折感。現在有些家長和老師的口頭禪和做法本身就是孩子自信心和學習興趣的殺手。

比如有些老師對學生說:「你做了錯事,罰寫生詞20遍」,這樣的心理暗示是:學習是一件痛苦事,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定是厭惡學習的。如果孩子做了好事,老師說「你幹得不錯,獎勵你看書10分鐘」,同樣是學習,那效果會完全不同。

兒子上小學的時候,有天晚上,他已經上床了,我幫他蓋被子,跟他說晚安,他說:「媽媽,我要過5分鐘才睡,我要把白天老師講的東西回想一邊。」兒子掌握了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

當兒子進入大學的時候,還不知道電腦編程比賽為何物,而大學編程隊卻向他敞開了胸懷,教授和師兄們給了他很多幫助,從參考書到網上做題,耐心細緻地給他輔導,使他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計算機編程能力大大提高。

兒子先後兩次參加世界大學生電腦編程比賽中,由他和同學組成的電腦編程隊戰勝哈佛等世界名校,分別獲得銀牌和銅牌,這些獎牌成為兒子敲開斯坦福大門的重要籌碼。

那天,是美國的感恩節,借這個機會,她發信給兒子說:

「感謝你使我們知道什麼是愛,感謝你使我們明白什麼是牽掛、關心和期待,感謝你做了我們的兒子。」

兒子給她和丈夫的回信是:

「感謝你們將我帶到這個世界,感謝你們20年的撫養,感謝你們教我分辨是非,感謝你們為我所做的一切。」

特別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具體信息,請以實際情況為主。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轉載只是為了更好的傳播新聞資訊之目的,未與作者取得聯繫,如有侵權,請原作者速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稿。

相關焦點

  • 史丹福大學26歲中國博士自殺!真相令人痛心!博士成了高危人群?
    博士,在最近這一兩個月儼然成為了眾人熱議的高頻詞,從學歷造假的「假博士」翟天臨,到前不久在失聯了15天後,被發現跳河自殺的中科大博士劉春楊。關於「博士」的討論已然成了教育領域熱搜的關鍵詞。而近日,另一則關於博士的消息更是讓人沉痛不已:據相關外媒2月11日報導,來自史丹福大學26歲中國博士自殺身亡。消息一出,輿論一片譁然!據資料顯示,這名中國博士生是斯坦福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在讀,主攻可變電阻式記憶體和計算機存儲器的研究。2014年,他在中國獲得了物理學學士學位,本科畢業於中科大。
  • 送3個兒子上斯坦福的博士媽媽總結:開發孩子大腦從3歲開始
    是什麼樣的媽媽能將自己3個兒子都送進史丹福大學?其實這位博士媽媽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她就是陳美玲,曾經是一位歌手,不少人都聽過她唱的歌,就是這樣一位歌手卻將自己三個兒子都送進了可史丹福大學。不少人聽了之後都暗自嘆息:再不濟人家也是博士,肯定是有獨特的教育方式。
  • 3個兒子考進斯坦福,博士媽媽教育心得:小學階段是教育關鍵期
    34歲帶著年幼的大兒子,懷著8個月身孕隻身去美國,獲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後來精心培養3個孩子,把3個孩子都送進了史丹福大學,和孩子們成為校友。她把她的育兒理念總結成50個教育法,她說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很多好習慣要在小學階段培養。她喜歡陪伴孩子學習,坦言是在享受樂趣,而非是迫不得已的任務,尤其在孩子的小學階段陪伴時間最長。
  • 從和鄧麗君齊名,到三個兒子考入斯坦福,她坦言:孩子未來看小學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明星媽媽陳美齡就清楚地認識到了小學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從和鄧麗君齊名,到將三個兒子送進史丹福大學,她表示:小學定一生「34歲前,我是和鄧麗君齊名,與張國榮同臺的歌星。」陳美齡,這個出生在中國香港的女孩,第一次走紅卻是在日本。清純甜美的嗓音讓她紅透日本歌壇,成為當時日本當之無愧的歌壇新星。
  • 3個兒子考上斯坦福,教育博士陳美玲告誡:這10件事父母最好別做
    3個兒子考上斯坦福,教育博士陳美玲分享經驗 陳美玲博士年輕時曾經做過明星歌手,她當年在事業上升期就選擇退隱,反而是到國外進修了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
  • 教育學博士陳美齡,將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大學,育兒技巧在這
    現在是兒童心理學專家,也是斯坦福教育學博士。她將三個兒子相繼送入了史丹福大學,並且獲得了博士學位。陳美玲曾經說過:「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性格品行都是在12歲之前養成的。」所以在孩子上初中之前,家長要學會這些技巧,幫助孩子擁有一個「開掛」的人生。
  • 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她的這三個教育理念,每個媽媽都該知道
    這兩年,隨著許多人對孩子教育越來越重視,國內國外的各種教育理念也紛至沓來,讓人眼花繚亂。在這些讓人迷亂的各種教育理論中,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的陳美齡教授的教育理念,絕對可以算得上是一枝獨秀。陳美齡女士原本是和山口百惠同時代出道的藝人,甚至還和山口百惠同臺演出過,但是在演藝界大紅大紫之後,陳教授接受父親的建議,暫時放下手頭的一切,遠赴史丹福大學深造。從斯坦福畢業的陳美齡,眼界和知識層次跟原先做藝人的時候,確實不可同日而語。隨後的幾十年中,她工作之餘,憑著讀博士時學習的教育理論知識,再加上自己的個人經驗和體會,她將三個兒子,先後送進了斯坦福念大學。
  • 聰明的媽媽這麼做,把3個兒子送入斯坦福
    可是黃多多卻用優秀和自律,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女孩活成自己的幸福樣子。她7歲用英文寫劇本,8歲翻譯3本英文小說,9歲為法國動畫電影《小王子》配音,10歲給《圓夢巨人》、《冰川時代2》等英文動畫電影配音,12歲自主設計芭比裙,13歲拿下鋼琴獨奏、鋼琴四手聯彈、小提琴獨奏五個一等獎。
  • 史丹福大學博士...
    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位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南部的帕羅奧多市(Palo Alto)境內,臨近世界著名高科技園區矽谷,是世界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學,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史丹福大學佔地約33平方公裡(8180英畝),是美國佔地面積第六大的大學。
  • 把3個兒子送進斯坦福,青春期沒叛逆,媽媽談教育:關鍵在小學
    文|凝媽11歲到18歲處於青春期,要想孩子不叛逆,教育不要等到11歲才開始,而是從小學階段開始。令人詫異的是,在事業紅火的年紀,她結婚生子,還到斯坦福讀大學,拿下教育學博士學位。她利用自己所學教育理論,傾注心力培養三個兒子,三個兒子也先後考進斯坦福
  • 三個兒子都被她送進斯坦福,陳美齡有哪些成功教育經驗
    她曾經是歌手,也是學者,更是母親和教育家,如今她還有一重身份是全球公民,每年世界各地到處飛,不斷探索生命裡的可能性。她是陳美齡。1955年出生於香港的陳美齡在六兄妹中排名第四,曾以歌手身份在日本出道。她先後在日本上智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求學,1989年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
  • 陳美齡:我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
    就在所有人覺得她就要如此當一個一線歌星之時,陳美齡離開香港去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攻讀「兒童心理學」,之後又拿到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學博士學位。接下來,一個比當歌星更精彩的大戲才剛拉開大幕。其中的教育方式也值得大家學習。1、擁有夢想我一直對兒子們說:「小孩唯一的工作就是做夢哦。」
  • 三子女考上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是什麼樣的家庭培養的孩子?
    黃克智是我國知名固體力學家,與妻子育有三個孩子,令人感到驚嘆的是,三個子女都金榜題名考取了好學校,老大畢業於清華大學,後來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老二畢業於北京大學,後來又取得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老三於史丹福大學就讀,從本科一路讀到博士。
  • 她是目不識丁的農婦,17歲嫁人,23歲守寡,兒子擁有35個博士學位
    她雖然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為人十分善良樂觀。在馮順弟17歲的時候,有個叫胡傳的中年人來家中提親,求娶馮順弟。雖然馮家重男輕女,但是胡傳當時已經49歲了,比女兒大了32歲,而胡傳自己的兒女都還比馮順弟大,馮家父母自然是不同意的。
  • 17歲嫁49歲老頭,23歲守寡,兒子成一代名家,獲35個博士學位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後,全國處在戰亂中,1895年,在廈門任職的胡傳不幸病故,終年54歲,此時的胡適年僅3歲,而馮順弟才23歲(虛歲)。胡傳死後,胡家的重任就落到了馮順弟的身上。胡傳之前已經有1個女兒、3個兒子,如今再加上胡適,全家4個兒子,1個女兒。
  • 一家四口先後考入美國史丹福大學
    3月4日,一家四口全考上斯坦福的傳奇家庭代表徐鬱清女士和她的兒子朱磊在滬接受記者採訪,他們用一家人全是通識教育受益者的親身經歷強調了年輕人成長階段應該「文理不分科」的重要性。據悉,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在前天參加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開幕式時透露,在剛剛結束的教育部徵集意見工作中,有54%的意見反對文理分科,建議推廣通識教育。
  • 陳美玲送3個兒子進斯坦福,小學階段,陪孩子的重要習慣堅持6年
    34歲帶著年幼的大兒子,懷著8個月身孕隻身去美國,獲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後來精心培養3個孩子,把3個孩子都送進了史丹福大學,和孩子們成為校友。她把她的育兒理念總結成50個教育法,她說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很多好習慣要在小學階段培養。
  • 她本是高考學霸,更是史丹福大學博士,卻令母校蒙羞父親免職
    答案是否定的,先不說每年清華大學的學生有多少出國留學的,就是一部分在外學成不願意回國的學生就有不少。甚至從清華大學畢業的學生在多年後都不願意提起清華大學,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清華大學畢業的。今天,勵志學生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位清華學子,她本來就是一名高考的學霸,而且還讀了史丹福大學的博士,但卻令自己的母校蒙羞,令父親免職。
  • 她用這種方式,把20歲兒子養成了「精神病」
    都是家長不當的養育方式造成的......孩子的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他們卻聽不進去,還是執著地認為,是孩子生病了,要千方百計把孩子的病治好。媽媽帶著20歲的兒子來看病,說兒子在其他家醫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性格偏執,脾氣暴躁,發作起來甚至會拿刀刺傷媽媽。他們已經到好幾家醫院看過了,檢查也做了一溜八開,還住過院,但效果都不明顯,反而有加重的傾向。媽媽一臉焦慮,急切地問醫生孩子到底是怎麼回事,該做什麼檢查。
  • 斯坦福26歲中國博士自殺,其中這個細節讓人很揪心
    據史丹福大學校媒報導,2月11日,一名學生在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實驗室自縊身亡。死者是中國留學生王某,系該校博士生,在讀第五年,目前事件仍在調查中。據報導,當地時間2月11日早上,一名男性工科研究員被發現死於美國史丹福大學Paul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