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20歲的兒子赴史丹福大學攻讀計算機博士,並得到了一年的全額獎學金,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學願意「倒貼錢」讓他讀書,作為孩子的母親,她深知其中的奧妙。
從兩歲開始,她和丈夫幾乎每天晚上都放故事磁帶給兒子聽,那些大象、老虎、布穀鳥在故事裡面變得得活靈活現,他聽得津津有味。
這一方面提高了兒子的聽力、理解力,另一方面還讓兒子學會了傾聽,學習能力說到底就是「聽的能力和看的能力」,而「聰明」兩個字中,最主要的一個部分是「耳」,孩子的大部分知識是聽來的,聽力的訓練很重要,而這個環節往往被人們忽視。
上小學的的時候,她和丈夫對兒子的要求不多,只要求他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講、思想不開小差、不做小動作、不跟別人說話,平時鼓勵他多玩,有時還幫他找藉口不做家庭作業。
有些作業要家長籤名,丈夫對兒子說:「我授權給你,你替我籤吧」,結果兒子的家庭作業的「父母籤名」都是他自己籤的。
正因為丈夫對孩子的要求不多,所以對於丈夫的話,兒子總是言聽計從。如果對孩子的要求太多,就會使他無所適從,反倒使他對大人的話當耳邊風。
丈夫非常忙,對孩子的教育看似不管,實際上他身教言傳,在孩子身上花費了很多心血。
兒子很小的時候,丈夫便跟孩子一起用撲克算24,培養兒子對數字的興趣,有時候還有意輸給兒子,培養他的自信。兒子在深圳中學的時候,獲得了全國華羅庚數學競賽(中學組)金牌,這和他小時候經常玩數字遊戲有很大的關係。
在教育孩子方面,作為母親,她和丈夫的觀點始終保持一致,記得小學一年級第二學期兒子他們就開始寫作文了,但根本無從下手,每次只能得「中」,她用孩子的口吻幫他寫了3篇作文,都得了優。抄了3篇之後,兒子知道作文是怎麼回事了,後來他自己寫,也得了不少的優。
對孩子光說學習的重要性是沒用的。
大概所有的孩子都知道學習很重要,孩子最需要知道的是如何才能學好。
對兒子來說,學習可以無處不在,等人、等車、等菜的時候,他會拿出書來看一會,看到的東西他都會想一下這個東西英文怎麼說。
兒子從來不失眠,每天學習、鍛鍊、娛樂忙個不停,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哪有時間失眠?
看電視的時候,他還要做擴胸、啞鈴、原地彈跳等運動。受他的影響,她現在看電視的時候就轉呼啦圈。
她們一家人經常把晚飯桌變成學習交流會,大家講一些科學故事、笑話、智力題。
為了每天晚飯桌上有新的話題,他們經常看一些科普方面的書,《科學的歷程》、《啊哈,靈機一動》、《十萬個為什麼》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要學,有些是垃圾,要把他們剔除;有些是你孩子學不好的,那麼早點放棄。
兒子學過3次鋼琴,第4次的時候,他表示不願意學了,雖然鋼琴已經買了,但她和丈夫還是果斷地決定放棄。現在看來,真的要感謝那次放棄,使兒子的少年時代不必背負太多的重壓,使他有較多的時間做他自己喜歡的事情:籃球、足球、遊戲。
兒子上中學的時候,喜歡玩電腦遊戲,每天玩好幾個小時,她和丈夫想叫他少玩,可沒效果,後來丈夫就買知識性的遊戲給他玩,有的還是英文的,結果兒子的知識面和英語都大大提高。
兒子很崇拜中學的數學老師,因為要參加數學競賽,老師給他打過幾次電話,電話裡給他布置一些數學題,每次老師給他打電話後,他都會興奮很長時間,放下遊戲,高興地去做數學題,那種感覺大概就像影迷看到自己心中的偶像吧?
如果孩子沉溺於某件事情難以自拔,那麼最好找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來吸引他,讓他的興奮點發生轉移。
為了考核自己的育兒業績,她和丈夫有時候會問兒子:「如果你是大人,你認為我們現在的做法有哪些是需要改進的?」兒子會提一些具體的要求:比如大人的聚餐他可以不參加;不要常吃剩菜,兒子說菜經過多次加熱,會損失大部分的營養成分;媽媽說話的時候態度要和藹,不要亂發脾氣,等等。我們都一一採納。
為了兒子的健康成長,在兒子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十幾年時間裡,無論工作多忙,應酬多多,她和丈夫都要留一個人在家,為孩子燒飯、陪伴孩子。
和諧的家庭氛圍,濃濃的愛意,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沃土。
很難想像大人在吵架,孩子還能專心看書,也很難想像,大人沉醉於麻將、吃喝玩樂,孩子會好好學習。
兒子學習的動力從哪裡來?
她和丈夫把家裡的錢全都放在抽屜裡,誰都可以隨便拿,所以物質獎勵對兒子來說沒有用,他要什麼自己拿錢買就可以了。
實際上,兒子最初的學習目的是「為了讓父母高興」。記得有位小朋友在小學奧賽補習班選拔賽中未被錄取,高興地跳了起來:「不用補習了。」兒子就對他說:「你高興,你父母就不高興了。」
對兒子的每一點進步、每一點成績我們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熱情地讚美。對孩子而言,如果他的某一行為不斷地受到別人的讚揚,不管這個行為本身是好是壞,那麼他一定會將其發揮的淋漓盡致。
考試以前,如果兒子問他爸爸:「我考多少分你就滿意了?」丈夫的要求總是在80分左右,當然兒子的成績每次都會遠遠超過這個數字,所以,兒子每次總能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樂。
任何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都有期望,但如果將太高的期望值掛在嘴邊的時候,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
比如孩子能考80分,您說考90分有獎勵,他就會有一種挫折感。現在有些家長和老師的口頭禪和做法本身就是孩子自信心和學習興趣的殺手。
比如有些老師對學生說:「你做了錯事,罰寫生詞20遍」,這樣的心理暗示是:學習是一件痛苦事,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定是厭惡學習的。如果孩子做了好事,老師說「你幹得不錯,獎勵你看書10分鐘」,同樣是學習,那效果會完全不同。
兒子上小學的時候,有天晚上,他已經上床了,我幫他蓋被子,跟他說晚安,他說:「媽媽,我要過5分鐘才睡,我要把白天老師講的東西回想一邊。」兒子掌握了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
當兒子進入大學的時候,還不知道電腦編程比賽為何物,而大學編程隊卻向他敞開了胸懷,教授和師兄們給了他很多幫助,從參考書到網上做題,耐心細緻地給他輔導,使他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計算機編程能力大大提高。
兒子先後兩次參加世界大學生電腦編程比賽中,由他和同學組成的電腦編程隊戰勝哈佛等世界名校,分別獲得銀牌和銅牌,這些獎牌成為兒子敲開斯坦福大門的重要籌碼。
那天,是美國的感恩節,借這個機會,她發信給兒子說:
「感謝你使我們知道什麼是愛,感謝你使我們明白什麼是牽掛、關心和期待,感謝你做了我們的兒子。」
兒子給她和丈夫的回信是:
「感謝你們將我帶到這個世界,感謝你們20年的撫養,感謝你們教我分辨是非,感謝你們為我所做的一切。」
特別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具體信息,請以實際情況為主。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轉載只是為了更好的傳播新聞資訊之目的,未與作者取得聯繫,如有侵權,請原作者速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