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越來越小」——得益於快遞行業近年來的飛速發展。四通八達的快遞網絡把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聯繫起來。大到家具家電,小到螺釘螺帽,只需要一單快遞,國內範圍三天之內就能送達。人們在享受著快遞帶來的方便的同時,也不得不面臨一些隱患,比如——物品損壞。
為了儘量規避物品損壞隱患,人們一般會採取兩種方式:1、選擇大公司,認為大公司有聲譽有保障;2、選擇保價,按照所寄物品的價值支付一定的保險費。
保價有用嗎
快遞保價其實相當於快遞公司來扮演保險公司的角色,寄件人通過支付少量保費去對衝掉物品損壞的風險。寄件人作為投保人,而快遞公司作為保險者,但是很遺憾這種保險模式並不受到中國保監會的監管,是屬於快遞公司的自主行為。所以在這份保險合同中,作為投保人的消費者就不得不面臨一種名叫「對手方風險」的東西。從廣義上來講,這份保價協議可以算作是一種自定義的forward contract,一旦生效條件觸發(物品損壞),投保人並沒有手段強制對手方(快遞公司)支付賠償。
大公司靠譜嗎
在種種擔憂下人們通常會選擇有聲譽有口碑的大公司寄件,目前國內的三通一達、順風京東都是不錯的選擇,從價格、速度、服務、質量,總能找到適合消費者意願的。
對了,差點忘了今年1月上證A股上市的號稱快遞物流第一股的——德邦物流。營銷聲勢是造夠了,牛皮也差不多要吹到天上了,但是在「老賴」行為卻是絲毫不間斷的進行著。最近觀察袁的一位同事老趙從貴州老家買了幾瓶好酒寄來廣東,因為瞧著德邦物流這高大上的宣傳,就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寄了一單。如此貴重的好酒,當然不能忘了保價,酒價4000元,老趙就買了5000元的保價。
結果呢,意外發生了,酒瓶打破了,老趙心想還好保了價,結果呢,意外又發生了。老趙按照要求提交了快遞單以及物品發票,之後接到了一通來自德邦物流工作人員的電話
一個操著威脅口吻的漢子問老趙:「你想要多少錢?」
老趙被問得莫名其妙:「酒瓶都破了,酒都都撒了,我買發票是多少就賠多少啊。」
漢子說:「不行,就賠500,你要不。」
老趙說:「那肯定不行。」
漢子聽完掛了電話,之後再未給老趙任何答覆。
德邦物流的老賴史
2018年9月,廣州市黃先生寄出價值6100元電視並保價,德邦物流損壞後表示只賠1500。
2018年7月,佛山市胡先生寄出價值10000元飲水機並保價,德邦物流損壞後表示只賠2000。
2018年6月,市民華先生寄出價值3000元電視並保價,德邦物流損壞後拒賠。
2018年上半年,杭州黃女士寄出4000萬貨品,德邦物流損壞後表示只賠2000。
正逢年底,禮尚往來頻繁,希望朋友們擦亮雙眼,切莫與無信之徒對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