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武子為人謙讓嚴格教子,其兒範文子最終成為政治家

2020-12-13 百家號

範武子為人謙讓嚴格教子,其兒範文子最終成為政治家

春秋戰國時,晉國有一位執政大臣名叫範武子。他對自己的兒子範文子教育很嚴,他經常訓誡兒子為人要正直,為臣要忠誠,對人要謙虛禮讓,決不能做驕傲狂妄,好大喜功的人。範文子在父親的教育下,潛心研文習武,文才武藝都很出色。

晉景公八年(前592),範武子告老退職,讓政於郤克,範文子承襲父親的爵位在朝中做了官。有一天,秦國來了一位使者,在晉國朝堂上講了一些拐彎抹角的謎語,想試一下晉國有沒有能人,範文子懂得其中的三條謎語。他看看周圍的大臣,見沒有人站出來回答,便按不住,想顯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便搶先站出來,滔滔不絕地把自己知道的三條謎語答了上來。天色很晚,他才回到家中,範武子問他:「你為什麼這麼晚才回家?朝中發生了什麼事啊?」範文子回答說:「有一位秦國來的客人,在朝中出謎語,大夫中沒有一個人能猜出來,我曉得其中的三條,就當場對大家講了,所以回來晚了。」說話時,流露出一副得意的神態。

範武子看著他的樣子,氣頓時不打一處來,厲聲呵斥道:「大夫們不是不能回答,而是出於對長輩父兄的謙讓。你還是個年輕的孩子,竟然在朝中三次搶先蓋過人家!如果不是我在晉國,大家顧惜情面,你早就遭殃了。」說完,舉手杖向範文子打去,把他帽子上的簪子都打斷了。範文子受到父親責罵後,心裡很慚愧,才知道自己還沒有真正理解父親關于謙讓的教誨。

晉景公十一年,晉國的盟國魯國、衛國遭到齊國的進攻,前來晉國請求救援。景公派郤克為主帥,統率中軍,派範文子統率上軍,欒書統帥下軍,討伐齊國,雙方軍隊在靡笄山(今山東長清境內)相遇。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晉軍將士奮力拼殺,大獲全勝。在全軍班師回國時,範文子故意走在中軍的後面,等郤克率領的中軍進城很久以後,才率上軍人城。

範武子站在城邊,見了範文子就大聲對他說:「燮兒呀!你可知道我天天在盼望你早日歸來嗎?為何慢吞吞的不快點入城呢?」範文子說:「父親,我也盼望早點見到您,可是晉軍打了大勝仗,晉國都城百姓喜氣洋洋地前來迎接大軍歸來,如果我率上軍首先人城,一定會惹人注意,把我當作功臣來歡迎,這樣就會掩蓋主帥的功勞,所以我不敢這樣做。」範武子聽了,拈著白鬍子微笑著點了點頭,意味深長說:「燮兒啊,我知道你現在成熟了。」

晉軍入城後,景公在朝中設宴慰勞有功將帥。席間,景公讚揚郤克說:「這次戰勝齊軍全是愛卿的功勞啊!」郤克回答說:「我是在執行您的命令,三軍將士奮勇作戰,我哪有什麼功勞呢?」景公笑了笑,對範文子說:「這是你的功勞啊!」範文子說:「我受主帥的吩咐,號令上軍將士,我哪有什麼功呢?」景公又問欒書,欒書也做了同樣的回答。景公哈哈大笑說:「你們都互相謙讓,不矜誇自己的功勞,都應受到重賞。」

範武子嚴格教子,表現了他對兒子愛之深,求之切、責之嚴的心情。在他的嚴格要求下,範文子終成了當時有名的政治活動家,為晉國的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歷史故事:虞丘讓賢稱尊、範武子致政跛將軍
    範武子致政跛將軍範武子,名土會,是晉國的正卿(相當於相和將)。他主持國政多年,深受國君晉景公的信任,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有一年,晉景公派郤克(獻子)出使齊國。於是,範武子上朝向晉景公請求告老,推薦郤克為正卿晉景公答應了他的請求,挽留他在朝聽政,輔佐郤克執政。果然,郤克執政之後,發憤圖治,晉國的國勢日益強盛。範武子因輔佐支持郤克,還跟兒子範文子發生了一場不愉快的衝突。原來,範文子也是朝廷上的大臣,他年輕好勝,遇到事情,總是搶在別人前面發表見解,也不顧及主持國事的郤克的意見。有一次,秦國的使者來見晉景公,故意說了一些轉彎抹角的話,大臣們沒有人回答。
  • 鬼谷子:歷史上著名的三個典故,以古鑑今,學學為人處世!
    晉國大將趙同和趙括向欒書請戰,他的謀臣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卻建議:「楚國有備而來,打敗強大的楚軍佔不到便宜,如果失敗了,確實奇恥大辱,權衡利弊,還是撤軍為上!」欒書覺得有道理,於是準備撤軍。可是主戰派卻心生不滿,認為:「輔佐主帥的謀臣有十一人,只有三人勸說撤退,為什麼不能聽取多數人的意見?」
  •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深度好文)
    為人謹小慎微,克儉持家,執掌魯國朝政三十多年,厲行節儉,開一代儉樸風氣;推行季孫行父上承其祖成季之遺風,下啟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政治。正因為他的努力,魯國三桓才得以順利成長,從而成為日後凌駕於魯君之上的強勢卿家。鄭曰:「季文子,魯大夫季孫行父,文,諡也。文子忠而有賢行,其舉事寡過,不必及三思。」
  • 百姓講堂——範姜氏的由來
    據史籍《姓纂》的記載:「範氏,為帝堯劉累之後,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滅杜,杜伯之子溫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採於範,遂為範氏。」據《古今姓氏書辨證》和《元和姓纂》記載,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後遷魯縣,至商為豕韋氏。商末國於唐,周成王滅唐,遷之杜,為杜伯。杜伯無罪見殺,其子奔晉為士師,其玄孫士會因功封於範(今河南範縣),子孫遂以封邑範為氏,稱為範氏。」
  • 母親節說母愛:這四位母親通過教子,改變了世界,也走進了歷史
    1、教子成才姚太夫人雖出身鄉野,卻是一個極有主見、為人剛直、思想開明的母親。她從小就對嶽飛施以嚴格的家教,教育兒子不但要學會承擔各種苦難,而且要能成為一個剛直不阿的男子。聰穎的嶽飛漸漸領會了其中的真諦。
  • 另類解讀孔融讓梨:不是謙讓而是屈服,有國家將其列為反面教材
    在歷史上的確是有這個故事的,孔融後來也的確是頗有造詣,不過長大後的孔融最終卻因為觸怒了曹操而被殺,至於曹操為什麼會殺他,只能說他該殺。謙讓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是一種美德,給孩子們學這個故事也是希望大家都知道這個美德,為人懂得謙讓,不要去斤斤計較,才能更加彰顯自己的人格魅力。
  • 「家風家訓」千古教子良方,《三字經》中的十個典故
    因其短小精悍、通俗易記、朗朗上口的特點而家喻戶曉。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了「仁、義、誠、敬、孝。」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五代後周時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帶)有個叫竇禹鈞的人,記取祖訓,教導兒子們仰慕聖賢,刻苦學習,為人處世,不愧不怍。結果,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先後登科及第。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還特地寫了首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 古人說:堂前教子,枕邊教妻
    我也湊熱鬧將其轉發到朋友圈,並借「堂前教子,枕邊教妻。」的古話闡釋說事兒。中國人歷來習慣在堂屋供設神龕,又俗稱「香火」。普通家庭即在堂屋正牆中部一人多高處釘兩個三腳架,上面牢牢固定一長方形木板,中間放個陶瓷香爐缽,缽裡裝著家中歷代祖宗去世後燒的靈牌紙灰,兩邊各放一個燭臺。
  • 我們班23位男生,懷念那位改變我們一生的範老師
    文子你好:回想在最後的那些時光裡,他講課的嗓音明顯是強忍著身體上的痛楚,我們臺下不明就裡的同學們還感到十分好奇。在他的課堂上故意大聲說話;在他的課堂上互相扔紙條;在他的課堂上甚至有人開始吃起了泡麵;眼見著自己的課堂快成了一個「馬戲團」,可範老虎卻從來沒有生過氣,班主任之前還問過他:「這些小孩太不像話了,範老師你要不要我來教訓一下他們。」
  • 搜神記「戲譯」之 崔文子學仙
    崔文子崔文子是山東泰山人,生於醫藥世家,自幼隨家人習醫,熟藥性,能製藥。喜歡道家修煉之術。成年後,懸壺濟世,每逢瘟疫流行,義診散藥,救百姓無數。子喬化為白霓,而持藥與文子。文子驚怪,引戈擊霓,中之,因墮其藥。俯而視之,王子喬之履也。置之室中,覆以敝筐。須臾,化為大鳥。開而視之,翻然飛去。
  • 謙讓謙讓,當仁不讓
    有時候,她的謙讓讓我覺得她很大氣,有時候,又擔憂習慣成自然,將來什麼都不爭不搶,會把真正的機會都讓出去了。我想請教一下老師,對這樣的謙讓有什麼看法?盼回復。謙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肯定是好的品行,最有名的謙讓故事,就是孔融讓梨,四歲的孔融,把大個的梨讓給了哥哥,還說,我是小的,當然應該吃小梨。這就是公序良俗的基本道理,當然,作為孔融的哥哥反過來也可以謙讓:我是大哥,應該照顧弟弟,讓弟弟吃大的,好快點長大。
  • 春秋末年,此二人各為其主成就春秋霸業,功成後急流勇退被封「二聖」
    春秋末年,有兩個北方人,先後活躍於吳越之地,他們幾乎以一人之智而改變歷史,他們先後以一己之功而成就兩個春秋霸主,而且,他們都在成功實現其政治理想和抱負後功成身退,可謂春秋時期真正的大政治家和大軍事家,一個被後世譽為「兵聖」,一個被後世譽為「商聖」。
  • 古人教子以德
    這種言傳身教之精神,成為後人正身教子的楷模。司馬光與《訓儉示康》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正直坦蕩,為官儉廉,平生未有不可對人言之事。他教兒子司馬康「以儉為美德」,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題為「訓儉示康」的文章。圍繞著「成由儉,敗由奢」這個古訓,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切身體驗,旁徵博引了許多典型事例進行教誨。
  • 懂得「謙讓」是一種美德,孩子過度謙讓使不得,要學會把握分寸
    在人際交往當中,我們缺少不了謙讓,謙讓是一種品質,能讓人見多識廣,使人能夠獲得他人的尊重,人與人之間多一份謙讓,那人與人之間就少一段間隔。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需教會孩子使用謙讓要有度,要有自己的為人底線,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得謙讓,如果不顧一切的去謙讓,不遵守自己的原則,那麼到頭來討不到好處。
  • 教子在幼養正於蒙
    周文王之所以成為聖賢,與他從小接受的嚴格教育是分不開的。「天下之命,縣(懸)於天子」,周文王能夠成為一國之尊,與他母親太任對他進行「胎教」教育是分不開的。    據傳,太任懷孕後,就日思暮想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知書達理、行德積善、智力超常的人。
  • 「孟母教子」的故事,值得做父母的好好學習
    孟母教子的故事,自古以來就被人口口相傳,成為中國古代最經典的民間故事。孟母教子的故事主要講述了了我們孟母是如何培養出了繼孔子之後,儒家的又一位聖人,「亞聖」孟子。孟母三遷原文: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
  • 謙讓是一種正能量的處世態度,被歷代統治者倡導,被廣大人民接受
    禮儀是人在社會活動中的行為規範,謙讓是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實施禮儀,就離不開謙讓。謙讓是內心在禮儀的指導約束下,在為人處世過程中表現出的恭敬、謙遜和讓渡。禮儀是人在社會活動中的行為規範,謙讓是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實施禮儀,就離不開謙讓。謙讓是內心在禮儀的指導約束下,在為人處世過程中表現出的恭敬、謙遜和讓渡。
  • 2014高考作文真題預測(82):「進取與謙讓」
    人不能極端地謙讓、隱忍、沉默,該表現自我的時候就應該大膽一點,謙讓、再謙讓,最終只會埋沒自己。 當今社會,講究的是效率,講究的是把握機遇的能力。過分的謙讓的人不但不去主動尋找機遇,甚至會將到手的機遇拱手送給別人,這樣做還美其名曰「謙讓」,不僅是我們的損失,也會是國家和民族的損失。在今天,自信、進取遠比謙讓能適應這個環境,正如楊振寧博士所說:「中國的學生不要太謙虛,膽子可以再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