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習慣 Habits
Q:我女兒今年5歲半,別的都好,就是吃飯問題一直讓人頭疼,個頭也比同齡孩子要瘦小。
在家裡,她每頓飯都要人喂,不餵就不吃,吃飯的習慣也很不好,總是邊吃邊玩,大人得滿屋子追著喂,還特別挑食,每次就吃那幾樣,碰到她不吃的直接就吐了。
我也知道,孩子有這樣的毛病,我們在養育上也有問題,但我也不知道這種情況要怎麼糾正。
現在,一到吃飯的時候我就起急,擔心她吃不好,營養不良會影響發育,也對她一吃飯就要死不活的樣子感到生氣。
之前也有人建議過,不吃就讓她餓著,我們也試過了,但她一點也不怕,說餓著就真能餓著,最後還是我們妥協了。
我到底應該怎麼辦?
簡簡周 常常會有父母問我,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所描述的情況也跟你講的這些差不多,足見這個問題並不是個例。
小嬰兒降生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歪著腦袋尋找媽媽的乳頭,可以說,吃是人生下來就具備的一種本能。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孩子,連本能都丟失了呢?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就如你所說,孩子的吃飯問題,不僅僅是吃飯問題,從更深層次來看,更是父母不當養育方式帶來的問題。
孩子對吃飯感到厭煩和抗拒,主要有幾個原因。
很多父母或長輩擔心孩子吃不好會影響身體健康和身高發育,所以總希望孩子能多吃兩口,這種焦慮很容易導致大人過度關注孩子的吃飯問題,甚至出現強迫孩子多吃的行為。
我曾經聽一個奶奶描述,她在餵孩子時,需要把孩子固定在餐椅上,然後用玩具吸引她的注意力,一旦她張嘴,立刻就塞一勺飯進去……幾乎每頓飯都得跟孩子鬥智鬥勇1-2個小時,心好累。
我能感受得到這位奶奶的焦慮,她擔心孩子吃不好、吃不飽,一方面既是擔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另一方面也會擔心自己沒有能力帶好孩子,所以,才會像完成任務一樣,要求自己每頓飯都必須餵給孩子多少。
這種焦慮和控制,會直接傳遞給孩子,給孩子帶來壓迫感和緊張感,一緊張,自然胃口也好不到哪兒去。
結果,孩子吃得越少,大人越緊張,而大人的這種過度關注,又會導致孩子越發抗拒吃飯,形成惡性循環。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遷移」的概念,如果孩子在吃飯時候體驗到的情緒感受,都是緊張、壓迫、被動、不悅……他就會把這些情緒感受跟吃飯聯繫在一起。
雖然給孩子帶來負面情緒的是大人逼他吃飯的行為,但即便大人的這些行為消失了,孩子對吃飯的反感依然存在。
這也是為什麼父母偶爾不餵飯了,孩子依然不肯好好吃飯的原因。
有父母總是抱怨孩子不愛吃飯,但細聊之下才發現,孩子不是不愛吃飯,只是不愛吃自己家裡的飯菜。
如果去飯館,或是別人家做客,孩子都吃得很香。
有些孩子天生飯量偏小,但其實他的食量已經完全能夠滿足自己成長所需了,但看到隔壁鄰居家的孩子可能天生胃口好,吃得多,還吃什麼都香,父母就難免心態失衡,焦慮、擔心都湧上來湊熱鬧了。
其實,只要定期體檢,孩子的發育速度正常,身體健康,吃多吃少都是沒有恆定標準的,反而大人越是對比,越容易緊張,把不是問題的問題,真的變成了一個問題。
孩子「吃飯難」的問題已經形成了,那要怎麼做呢?
我的建議是,先從調整自己的心態開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調整孩子的習慣,也並非一朝一夕。
如果不是從根本上認識到這個問題的癥結所在,父母即便做出了一些調整,也很容易被過度的焦慮瞬間打回原形。
比如,你也曾嘗試過不餵孩子,但孩子就真的不吃了,最後,還是焦慮和擔心戰勝了理智,你最終選擇了妥協,事情又陷入了原先的模式,繼續循環。
其次,在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後,開始嘗試不把吃飯當作一個問題。
你越是當作一個問題去關注,這個問題越會得到強化。
有些父母因為受吃飯問題的困擾,常常會當著孩子的面,跟周圍的人談論「孩子如何不好好吃飯」的問題,或是每到吃飯的時候,就跟孩子講大道理,強調好好吃飯的重要性,威脅不好好吃飯的嚴重後果,等等。
這些做法並不會讓孩子的情況得到改善,反而會讓孩子產生抗拒和厭煩,同時,也進一步強化孩子對自己「不能好好吃飯」這個標籤的心理認同。
第三,把吃飯的主動權和選擇權還給孩子。
父母的擔心和焦慮很容易演變成控制,可是,沒有哪個孩子願意做一個提線木偶。
尤其是在1-3歲,孩子自我意識初步發展的這個階段,滿足孩子的自主需要十分重要。
能夠自主地選擇吃什麼,吃多少,更有利於孩子把注意力和探索欲聚焦到吃飯本身。要相信,吃飯是人的本能,沒有其他外力的幹擾,孩子的本能機制才會被啟動和激發。
也有父母會說,「可我家孩子不同,餵他、逼他,還能多吃兩口,要是不餵、不逼,孩子就完全不吃了……」
這樣的想法,其實並沒有真的把孩子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人來看待,只是被強烈的焦慮感所裹挾了。
這種焦慮並非來自孩子,而是來自父母自己的內心深處。
第四,讓孩子每次吃飯都感到輕鬆和愉悅。
針對你描述的情況,孩子現在已經把吃飯跟不良情緒關聯在一起了,可以說,他的負面情緒都遷移到了吃飯這件事情上。
壞消息是,想要扭轉這樣的關聯,不是一次、兩次就能見效的,但好消息是,你依然有機會去改變這種關聯。
你需要讓孩子頻繁地在吃飯時體驗到積極情緒,然後,孩子才能慢慢地再把這些積極情緒遷移到吃飯本身上去。
所以,你需要避免強迫孩子吃不想吃的食物,更不要在吃飯時說教甚至是責罵孩子。
最後,買一本菜譜,或是關注一個你喜歡的美食博主,好好修煉自己的手藝。
父母做飯好吃,受益的不僅是孩子,還可以隨時犒勞自己。
願每個孩子都能有好胃口,也願每個家庭都能享受輕鬆、愉快的餐桌時光。
- 今日坐診 -
簡簡周
壹父母聯合創始人
父母遊戲力®認證講師、兒童遊戲治療師、親子關係顧問
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