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社交軟體上,
經常會看到在別的小孩子吃飯的視頻下面有家長抱怨自己孩子不好好吃飯。
比如說
「孩子又瘦又小怎麼辦?「
「只吃白米飯,卻不吃肉「
「想讓我吃飯?那為什麼沒有獎勵?」
這些故事看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家長好不容易費了一大頓力氣做了頓飯,
ta們卻經常就只吃自己喜歡吃的,或根本也不領情。
你說ta不餓吧,可是過一會兒發現人家又會找些營養價值很低的零食(如油炸薯片、飲料、糖果、蛋糕等)來飽肚。可憐巴巴的好像沒吃飽。
沒錯,今天我們就要來聊聊孩子的挑食這種行為。
其實挑食在2-6歲這個年齡段裡並不罕見。根據中國不同的研究調查顯示,在全中國不同地區,偏食和挑食的兒童有54%左右 (1)。
不過如果想改變挑食,就要先了解什麼是挑食和為什麼孩子會挑食。
從營養學的角度講,建議大家少食多餐並且攝取不同類型的食物。也就是說同時有正餐(一日三餐)和中間的一些加餐。
選擇正確的加餐(如蔬菜、水果、奶類等)有助於攝取更多的營養素。然而選擇營養價值較低的加餐 (如薯片)反而會增加兒童肥胖率。
而挑食通常是指小孩避免或只吃某種/某類食物的行為。
2到6歲這個年齡段正是孩子們發展自己吃飯的技巧,接受新的食物,並且增長獨立性的年齡段。如果想避免挑食,那就一定要從小養成好的習慣。
孩子挑食可以和很多因素有關:
天生/基因:有實驗表明,很多小孩子天生就喜歡甜的,不喜歡苦的(2)。
家長的影響:家長自己本身就有一些喜歡/不喜歡的食物,小孩就會聽到並且跟從家長的做法。而且現在家長普遍工作較忙,在給孩子做飯上的精力就會有限,因此食物的種類就很少,從而導致孩子沒有探索其他食物的興趣。
同齡人的影響:在幼兒園,看到別的小朋友不吃 自己可能也會跟著不吃;反而會跟著別人吃一些營養價值低的零食,例如油炸薯片。
用餐習慣:在吃飯的時候會開著電視從而分散注意力,導致吃飯時間會拖太久,拖著拖著孩子就不想吃了。或者家長/長輩餵飯,小孩已經形成習慣,變成被動進食。
媒體的影響:電視上經常會播放高甜度/高脂肪零食的廣告,配的是吸引小朋友的動畫片。他們可能覺得廣告裡的食物更好吃。
有些疾病也會和孩子挑食有關,但這並不在本次的科普範圍內。
面對基因和媒體這兩點因素我們的能力的確有限,但是可以盡力的去調整家長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可以嘗試下以下等日常小技巧:
家長的影響
a) 父母要做一個好的榜樣。要起到好的帶頭作用才能讓孩子學習到正面的習慣。家長自己也要積極嘗試自己不熟悉的食物。
b) 父母也可以多在食物上下些功夫。每天準備不同的食物給孩子嘗試,並且合理搭配營養均衡。每一種的分量不需要太大,但是可以增加種類,這樣孩子可以吃到更多品種。每次可以提供少量新的食物,並與孩子熟悉的食物放在一起。
用餐習慣
a) 讓孩子一起參與準備食物的這件事當中,比如帶孩子一起去買食材,洗菜,切菜。增加了參與感ta們就會覺得這是一個有趣的事情,就會對不同食物有更多的興趣。
b) 增加家人一起共餐的時間。不僅增進了感情還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飲食習慣。吃飯的時候也不要打開電視或者刷手機,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專心在感受食物上。
當然,在飲食習慣的改變上也有一些小小的「禁區」:
不要用其他的食物誘導孩子吃飯。比如:「你吃一口蔬菜媽媽就給你吃一塊糖」。這樣只會導致孩子更喜歡吃糖卻更討厭吃這個蔬菜。
不要孩子不吃某種食物就再也不給孩子吃。至少要嘗試著給孩子同一種食物10次左右才能考慮放棄(3),因為孩子在接受這種食物之前必須要慢慢的熟悉它。可以每次都變換不同的花樣(比如烤菜,炒菜,燉菜),或是買一些不同形狀的模具把食物做成另一個圖案(比如做成小恐龍樣式的菜)。
讀到這裡,也許你不難發現其實這些小技巧就是生活中的一些細節。
在兒童飲食上,很多人都光注重孩子吃了什麼而卻忽視了孩子如何去吃、為什麼去選擇等行為上的改變。然而,飲食行為和習慣往往決定了孩子具體吃了什麼。
當然,也要記得的是所有改變都是需要時間的,這個過程非常需要爸爸媽媽耐心的嘗試與陪伴。
今天的科普把重點放在了挑食的這個行為上,
但在2-6歲這樣一個快速長身體的年齡段裡,有哪些營養方面的小知識需要了解的呢?
請敬請期待之後的推文~
參考文獻:
1. Xue, Y., Zhao, A., Cai, L., Yang, B., Szeto, I. M., Ma, D., Zhang, Y., & Wang, P. (2015).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pre-schoolers with picky eating behaviour: a cross-sectional study. PloS one, 10(4), e0123664.
2. Birch, L. L., & Fisher, J. O. (1998). Development of eating behavior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s, 101(3 Pt 2), 539–549.
3. Ong, C., Phuah, K. Y., Salazar, E., & How, C. H. (2014). Managing the 'picky eater' dilemma. Singapore medical journal, 55(4), 18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