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你要下盤棋,你讓他車、馬、炮(半邊天),他都很慘地輸給你了,他當然不是你的對手。反之,別人讓你車馬炮,你也很慘的輸給了別人,當然你也不是別人的對手。
對手就是旗鼓相當、勢均力敵的敵手。
對手是利益競爭者,也是促使你進步的最好課堂。如果一個人永遠無法戰勝對手,那是他人生的悲哀。如果你永遠遇不到對手,像金庸筆下的「獨孤求敗」,也是人生的遺憾。所以我們的人生一定要感謝對手的存在。
這就是對手文化!
對手是一種文化,是一種高尚的文化,更是一種高智商的文化。在弱勢群體裡,是無法感受到對手文化的魅力與含義的。
沒有司馬懿,諸葛亮就無法彰顯他空城計的才華。沒有曹操和劉備,就無法證明孫仲謀「坐斷東南」的英雄氣概。韓戰人民志願軍成了美軍的對手,但這場戰爭成了美國願意和中國建交的重要因素。與大陸的建交意味著拋棄了臺灣,最後臺灣從聯合國退出,中國成了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戰勝對手,但無論勝敗,都要尊重對手。這就是對手文化的核心含義。
中國文化中,似乎太缺少對手文化。
在官場上遇到對手時,更多使用的是厚黑學文化。如果遇到了自己的對手,多數是陽奉陰違,然後暗箭傷人,背後捅刀。
當然,歷史上也有例外,比如王安石和蘇東坡。王安石改革派,蘇東坡是保守派。蘇東坡先被貶,但後來,王安石也被貶。蘇東坡去看望王安石時,寫下了這樣的詩,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例子。總的說來,中國的對手文化很少。還非常的單薄脆弱。
日本是一個具有侵略本性的民族,但日本人有對手文化。
九一八事變日本佔領東北,張學良在蔣介石授意下,離開了東三省,但在東北出現了一個值得中華民族永遠紀念的民族英雄,他叫楊靖宇。
他領導的東北聯軍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依然不屈不饒地和日本人進行鬥爭。他抱定了寧死不屈,誓死如歸的決心,要鬥爭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但不幸的是,他的養子不念如山的情義,不念國家安危,竟然為了利益出賣了他的秘密藏身處和糧食隱藏地。
最後,楊靖宇被打死了。解剖他的屍體時腸胃裡只有棉絮。作為他的對手的日本軍人都不禁流淚了。日本人雖然壞,但卻非常敬重這位對手,並以將軍的禮儀給他舉行了葬禮,進行了安葬。
還有一個真實的例子。
抗日戰爭期間,在太行山革命老區平山縣,日本人進行大掃蕩,在搜索一個村莊時,幾個日本兵圍住了一個中國老頭。中國老頭赤手空拳,只好脫下兩隻鞋來應對六個人的圍攻。
在幾個回合後,老者抵擋住了群狼合圍的攻勢,六個手持三八槍的人與一個六十多歲的人拼刺刀,居然久攻不下。這時的日本兵沒有開槍擊殺老者,並伸出了大拇指稱讚,離開了老者。這就是對對手的尊重。
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三國時期,周瑜預感到諸葛亮未來一定會成為他強勁的對手,於是心生妒忌,三番五次的設計謀害。不過,最後周瑜並沒有贏,結果是「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還為此並害了自己性命。
這種不正確的對手文化也影響了我們的教育,以至於出現這樣的極端案件:一個第二名的初中生殺死了第一名的同學。原因僅僅是
「我一直是班裡第二名,殺了他,我就成第一名了!」
在中國官場及商場的競爭中,類似周郎的心態並非個例,而且是主流。
對手文化是孩子成長中重要的一課,無論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不該忽視。我們的學生一定要學會尊重對手,學會和對手一起成長進步,要把對手文化在中國發揚光大。
材料取自於烽火教育的課堂
我是女博士夏項,與你一起尋找最好的教育。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