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禪》精彩內容節選|佛教|《元氣禪》_鳳凰佛教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冥想腦波的科學測試

一般的腦波是振幅較小的β 波。坐禪開始,則振幅較大的α 波出現。繼續下去而至深度冥想之禪定狀態,即成θ 波。(取自《坐禪的化學》,平井富雄著)

對勸人坐禪,我所遇到的科學家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贊好。其中最需指出的是,東京大學平井富雄教授,專門為此進行了腦波測試,並成為我們科學坐禪的第一基礎。

他所著的《冥想與人學》(日貿出版社)一書,值得所有坐禪人參考。

他在大學醫學系擔任教授助理時,就主持過靜岡縣寺院的大規模測試,成果斐然,受到國際醫學界的高度關注。他通過實驗發現:

「高僧修禪入三昧境界時,大腦前葉的α腦波特別強,而修禪初期的人,那裡幾乎測不出α腦波。此外,在修禪初期的人打瞌睡時,卻能測出大腦前葉發出θ腦波,而在戒板打到肩上(坐禪時出現瞌睡或坐姿不穩等狀況時,師父就會用戒板敲打,謂之棒喝)的瞬間,θ腦波消失,代之以β腦波。」

三昧,意指心止一處,不令散亂而保持寂靜的狀態。

不同腦波的周波數不同,如α腦波的周波數是8~13赫茲,β腦波是13赫茲以上,θ腦波是3~7赫茲,3赫茲以下的超緩腦波為δ腦波。

籠統地講,β是「清醒」(相對緊張)狀態下的腦波,α是在「放鬆」狀態下的腦波,θ或δ是「睡眠」狀態下的腦波兒。不過,近年的研究者更進一步將α腦波分為兩類,一類是快速α腦波,界定在10~13赫茲,另一類是緩速α腦波,界定在8~10赫茲。

平日裡,我們閉目養神之際出現的是緩速α腦波,而坐禪、冥想狀態下檢測出的,則是快速α腦波。那麼,快速α腦波有什麼特別之處嗎?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不是「放鬆」,而是一種比「放鬆」更「放鬆」的狀態——就跟射箭高手「啪」的一聲箭離弦瞬間所呈現的α腦波一樣。科學家測定,射手在這一瞬間的放鬆腦波為10.1赫茲。至於射手與禪者差異,則在於射手只有一瞬,而坐禪、冥想則能長久持續。此外,快速α腦波的發生,常常不在閉目養神狀態中,而在完全清醒狀態下,故更加難能可貴。

如此,我們將能理解腦波不止「緊張」與「放鬆」兩種,還有一個特別的「禪定」狀態。這裡沒有思考,沒有語言,佛法稱之為「言語道斷」。

是啊,誰能在強箭離弦那一瞬間還顧得上說什麼或想什麼啊?!

坐禪、冥想與腦內物質

繼西方心理學大師榮格之後,仍有大量的精神分析學、心理學家對禪抱以濃厚的興趣,並進行了饒有興趣的研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在最近,一項與憂鬱症有關的研究,因為涉及腦內遺傳物質的「血清素」,而受到特別的關注。

關於腦內遺傳物質,比較共識的,除「血清素」外,還涉及「乙醯膽鹼」(膽鹼與乙酸的酯,是動物神經突觸的遞質,具有使肌肉收縮、血管擴張、心跳減慢、腸胃蠕動等作用)、「去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伴存的一種激素,有血管收縮和介導交感神經衝動的傳遞作用)、「多巴胺」(兒茶酚胺,有增強心肌收縮力的作用)、「GABA」(降低血氨,預防各種類型的肝昏迷藥物)等。

著重說明的是去「腎上腺素」和與之唱對臺戲的「多巴胺」這兩個腦內物質。前者能有效對治人的不安與應激反應導致的亢奮,後者相反,與快感、欲望有關,並能激發之。「血清素」不一樣,它能同時抑制以上雙方的激化反應。

日本東邦大學有田秀穗教授把它比做汽車的「空轉」功能,即一種處於既不踩加速器,也不踩剎車狀態下的運行機制。他研究發現,「血清素」在一種有節奏的運行狀態下,分泌特別旺盛,如有節奏的呼吸、步行、咀嚼等。

坐禪,恰是一種最有節奏的自主意識呼吸狀態下的活動,所以,能夠促進「血清素」的分泌。於是,負責生產「血清素」的腦幹部的血清素神經,也即獲得了激活。

此外,有田教授還研究了寺院「生活節奏」對「血清素」產生的「功德」,包括以碳水化合物為中心的飲食(素食)、禮佛動作、念佛曲、言談掃灑、儀式等等(《缺乏血清素的大腦》,有田秀穗著,NHK活人新書系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認識坐禪的全新的科學途徑。

也許,這樣一個科學的結論有助於提升大家坐禪養生的興趣。

不過,更深刻的,還在於這個物質之於大腦的角色,正如佛家「中道」思想之於佛教的作用,能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當然,我們不該賦予坐禪以更多的目的性。有了目的,就有了負擔,倒不利於坐禪。而且,那會從根本上違反「因果一如」、「修證一等」的思想,或即使有為,也一定不是高品質的。

且不問動機如何,「只管坐禪」(道元禪師語),我們就一定會步入一個科學所無法企及的深度。

追求科學發展的意識,應該是人類大腦的一個「本來就有」的功能。而科學測試確已證明,坐禪、冥想是右腦的事兒,科學則屬於左腦。

既然兩邊兒都有用,我們何妨兩邊都用!左腦和右腦要成為好夥伴兒,坐禪、冥想與科學要結成親密的夥伴兒。

相關焦點

  • 佛教「禪」又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那麼什麼是如來禪和祖師禪呢?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學佛修行的人,常常提到「禪」,本文大茶經通過近代大德高僧生活禪的創導者淨慧長老所作《雙峰禪語》裡記載,在四祖第二屆禪七法會的講座中,分享佛學「禪」的知識,讓「禪」在我們生活中得以受用。禪者曰:「按照佛教的教義,禪又可以分為世間禪和出世間禪兩大類。世間禪包括了四禪八定,出世間禪有如來禪和祖師禪。」那麼世間禪和出世間禪有什麼區別呢?
  • 看日本佛教學者如何說禪
    《鈴木大拙說禪》[日] 鈴木大拙大拙說禪,並不是談禪宗史,而是談禪的性格——禪是什麼,禪不是什麼,禪的方法和路徑——禪如何看世界,如何思考,以及禪的目的和意義。常言道「知易行難」,可就禪而言,知本身就不易。因為說到底,禪是一種洞徹的智慧,能真正做到「知」,便相當程度上接近了禪的本質。
  • 十大經典佛教偈語解讀(上) 禪來禪去
    這是禪!)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理解:( 佛說:大千世界如恆河之沙,一花一人又是一個世界,如來即如去,不要老是想著寺廟上的泥陀陀是佛,要是你認為是,你錯了,佛是悟出世間真理的覺者,不是那些泥陀陀,它影響不了我們的因果。)
  • Zen——中國的「禪」,日本的「禪」,還是歐美的「禪」?
    英文中一提到「禪」就是zen(全稱是Zen Buddhism——即佛教禪宗),英文中的「禪」這個單詞來源於日本,指的也是日本的禪,賈伯斯喜歡靜坐,也愛屋及烏喜歡日本,但是他可能不知道禪的源流其實是中國。
  • 依空法師主講「禪與現代人的生活」探究禪的核心價值以及功能
  • 如來禪和祖師禪 禪定的分化
    經過漫長的歷史,佛教從古印度開始外傳,北起西域三十六國、中國、日本等,南到斯裡蘭卡、泰國、緬甸等,經過不同民族、文化及不同佛教徒的廣為傳布,禪定也同佛教一樣變得多種多樣,在不同的流派、經論、僧人那裡,對禪定的發展和內容構成也有了各種各樣的說法,深於其中,實難把握方向。
  • 日本國際(日中)禪文化交流協會代表團赴雲南開展佛教交流
    >由日本國際(日中)禪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日本東北福祉大學校長大谷哲夫先生率領的日中禪文化交流協會代表團一行7人,於2019年6月24日至28日前往雲南開展佛教交流活動。中國佛教協會予以高度重視並安排國際部相關人員全程陪同代表團進行參訪交流活動。 代表團一行首先抵達雲南昆明拜訪雲南省佛教協會,參訪圓通寺、寶華寺等。在圓通寺,代表團一行受到了雲南省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圓通寺住持淳法法師及雲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康南山等的熱烈歡迎。
  • 「墨禪一味」閩籍當代藝術家伊玄廈門辦個展
    廈門鴻山書院自今年4月開院後迎來首個畫展(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曾琦珣)廈門鴻山寺監院、鴻山書院常務副院長普明法師代表主辦方致歡迎辭。(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慧德)藝術家伊玄致答謝詞(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曾琦珣)
  • 明賢法師新著《禪要》:述而不作廣覽心要 綜羅百代再續禪風
    《禪要》本著「述而不作」的精神,遵循「祖師驗證、不涉後人品評盲目分判;祖師原話、展示祖風、勾畫宗脈演變、修行路徑」的原則,凝聚不同時代、不同法脈與不同祖師智慧之語,四維全息式地呈現禪宗史上傳承與轉折、發展與堅守的關鍵內容;「提煉關要碎片,顧全格局完整」,以充分順應當代人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儘可能地把禪宗的精要系統而方便地呈現給當前與未來的有緣大眾。
  • 禪是一種心靈文化
    禪的許多特質,包括洞察力、趣味及藝術性,都可以追溯到莊子,這位中國偉大的哲學家、文學天才和生活藝術大師。託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對禪的家譜作了以下的觀察:   毫無疑問的,莊子所代表的思想與文化,將純理論的印度佛教轉化為幽默的、打破偶像的、完全實用的中國佛教和日本佛教,並因而延伸出了各種禪的門派。
  • 跟著易中天說禪(16),什麼是佛教中的「不二」法門?
    據說在八萬四千個佛教法門中,「不二」為第一法門,修行者入得此門,便進入了佛教的聖境,可以直見聖道,也就是達到了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那什麼是「二」,什麼又是「不二」呢?「二」本義為由混沌分出的天、地兩極,後引申為一加一的和、排列順序中第二位,以及「有分別、不專一、不忠誠、不確定」等。佛家的「二」就是有分別,即分別心。
  • 佛系青年注意了,來看看鈴木大拙如何說禪,又如何解釋禪是什麼
    禪這個字,大家都熟悉,但解釋起來很難。查漢語字典,把「禪」分為動詞和名詞,動詞的「禪」,解釋為梵語「禪那」的簡稱,意思是靜坐默念;名詞的「禪」,解釋為「佛教有關的事務」。這種解釋方法,說了就像沒說,很難讓人明白,而且,也不準確。禪為什麼難以解釋呢?
  • 禪的真諦的體悟——李富華
    耕雲先生說,他提出的安祥禪是「祖師禪的稀釋」,「法的本質是絲毫沒有改變」(《禪是生活的宗教》)。就是說,耕雲先生的安祥禪,乃是六祖慧能大師所創立的傳統的中國禪宗的禪法。千百年來,禪僧們及文人雅士解禪、參禪。說了許多的道理,形成了諸多的文字,是不是真正體悟了祖師禪的真諦,我不敢說,但耕雲先生把禪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講了許許多多的道理,真是嘔心瀝血,確實給了我們許多的啟迪。禪是什麼?
  • 一茶一禪 天下至清本色
    圖片來源:資料圖中國在唐、宋時代禪風大盛,其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相傳圓悟克勤禪師提出「禪茶一味」之後,禪與茶便形影相隨。幾乎寺必備茶,僧必飲茶。沒有茶禪一體,誰解得此種空闊、坦蕩又渾厚的禪的美麗呢。就像我們今天在緊張、繁忙的空隙裡,用心去泡一碗茶,用心去品一口茶,得到無法言喻的當下寧靜,茶的本性是冷靜的,而禪是思索的、理智的。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藥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隨著華夏文明之發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興起。
  • 禪與禪學廣狹二義辯---陳重暉
    這裡的禪字,若按小乘釋義,用「定」(三昧)更為妥當。漢傳大乘諸宗,多依此類大乘經,以禪為一切禪定的通稱,禪定的略稱,如天台宗智者大師分禪定為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三類,宗密大師《禪源諸詮集都序》分佛教內外的一切禪定為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如來清淨禪五類。此所言禪,皆不限於色界四禪。
  • 《石門文字禪校注》的學術意義
    惠洪的詩文集《石門文字禪》正是他整個撰述理念以及寫作內容的集中代表,不僅體現了佛教內部禪教合一的傾向,而且也顯示出僧人借鑑士大夫文學傳統而交融儒釋的自覺努力,同時還提供了一個掙扎於出家忘情與世俗多情之間的詩文僧的絕佳樣板。  《石門文字禪》共收古近體詩(含偈頌和詞)一千六百五十八首,各體文五百三十五篇。
  • 蓮與禪:最美的在身邊,不在遠方!
    從釋迦佛出生時的步步生蓮,到供佛的鮮花和佛像的蓮花座,再到佛教寺廟中、壁畫和日常器物上處處可見的蓮瓣紋……自古以來, 佛教就以蓮花(也稱荷花、芙蕖、菡萏等等)作為一種象徵。唐代,禪宗形成,蓮花也成為禪詩中經常出現的意象。宋代,禪宗發展更為深廣,禪詩更是蔚為大觀。詩人和僧人們,自我觀照內省,以朵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喻佛心,獲解脫。
  • 什麼是禪?禪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參禪?
    林清玄認為忙使人心性浮動,心意不轉,缺少了覺受與觀照的能力,使得這種天生的覺照變得薄脆了,而禪者對生活專一的融入,對現代人因忙而喪失的感受生活的能力很有幫助,只有專一的有一種體驗才能體驗生命中的難得,得其益一剎那,才能得其益一天,才能得其益於一生,這才是人們參禪、修禪的真正意義。
  • 看破不說破,說破未必對,胡適先生解讀「禪」
    尤其是佛家文化,為了理清禪宗的來龍去脈,胡適多次前往中國日本多處寺廟,拜訪了世界各大博物館,潛心研究佛教典籍,撰寫了例如《中國禪宗的發展和演變》等一系列佛教文化考證論文,為佛教溯本求源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按照胡適的分析,禪作為佛教的分支,起源於印度「瑜伽」文化。
  • 臺灣鑑禪藝 禮佛賞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