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腦波的科學測試
一般的腦波是振幅較小的β 波。坐禪開始,則振幅較大的α 波出現。繼續下去而至深度冥想之禪定狀態,即成θ 波。(取自《坐禪的化學》,平井富雄著)
對勸人坐禪,我所遇到的科學家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贊好。其中最需指出的是,東京大學平井富雄教授,專門為此進行了腦波測試,並成為我們科學坐禪的第一基礎。
他所著的《冥想與人學》(日貿出版社)一書,值得所有坐禪人參考。
他在大學醫學系擔任教授助理時,就主持過靜岡縣寺院的大規模測試,成果斐然,受到國際醫學界的高度關注。他通過實驗發現:
「高僧修禪入三昧境界時,大腦前葉的α腦波特別強,而修禪初期的人,那裡幾乎測不出α腦波。此外,在修禪初期的人打瞌睡時,卻能測出大腦前葉發出θ腦波,而在戒板打到肩上(坐禪時出現瞌睡或坐姿不穩等狀況時,師父就會用戒板敲打,謂之棒喝)的瞬間,θ腦波消失,代之以β腦波。」
三昧,意指心止一處,不令散亂而保持寂靜的狀態。
不同腦波的周波數不同,如α腦波的周波數是8~13赫茲,β腦波是13赫茲以上,θ腦波是3~7赫茲,3赫茲以下的超緩腦波為δ腦波。
籠統地講,β是「清醒」(相對緊張)狀態下的腦波,α是在「放鬆」狀態下的腦波,θ或δ是「睡眠」狀態下的腦波兒。不過,近年的研究者更進一步將α腦波分為兩類,一類是快速α腦波,界定在10~13赫茲,另一類是緩速α腦波,界定在8~10赫茲。
平日裡,我們閉目養神之際出現的是緩速α腦波,而坐禪、冥想狀態下檢測出的,則是快速α腦波。那麼,快速α腦波有什麼特別之處嗎?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不是「放鬆」,而是一種比「放鬆」更「放鬆」的狀態——就跟射箭高手「啪」的一聲箭離弦瞬間所呈現的α腦波一樣。科學家測定,射手在這一瞬間的放鬆腦波為10.1赫茲。至於射手與禪者差異,則在於射手只有一瞬,而坐禪、冥想則能長久持續。此外,快速α腦波的發生,常常不在閉目養神狀態中,而在完全清醒狀態下,故更加難能可貴。
如此,我們將能理解腦波不止「緊張」與「放鬆」兩種,還有一個特別的「禪定」狀態。這裡沒有思考,沒有語言,佛法稱之為「言語道斷」。
是啊,誰能在強箭離弦那一瞬間還顧得上說什麼或想什麼啊?!
坐禪、冥想與腦內物質
繼西方心理學大師榮格之後,仍有大量的精神分析學、心理學家對禪抱以濃厚的興趣,並進行了饒有興趣的研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在最近,一項與憂鬱症有關的研究,因為涉及腦內遺傳物質的「血清素」,而受到特別的關注。
關於腦內遺傳物質,比較共識的,除「血清素」外,還涉及「乙醯膽鹼」(膽鹼與乙酸的酯,是動物神經突觸的遞質,具有使肌肉收縮、血管擴張、心跳減慢、腸胃蠕動等作用)、「去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伴存的一種激素,有血管收縮和介導交感神經衝動的傳遞作用)、「多巴胺」(兒茶酚胺,有增強心肌收縮力的作用)、「GABA」(降低血氨,預防各種類型的肝昏迷藥物)等。
著重說明的是去「腎上腺素」和與之唱對臺戲的「多巴胺」這兩個腦內物質。前者能有效對治人的不安與應激反應導致的亢奮,後者相反,與快感、欲望有關,並能激發之。「血清素」不一樣,它能同時抑制以上雙方的激化反應。
日本東邦大學有田秀穗教授把它比做汽車的「空轉」功能,即一種處於既不踩加速器,也不踩剎車狀態下的運行機制。他研究發現,「血清素」在一種有節奏的運行狀態下,分泌特別旺盛,如有節奏的呼吸、步行、咀嚼等。
坐禪,恰是一種最有節奏的自主意識呼吸狀態下的活動,所以,能夠促進「血清素」的分泌。於是,負責生產「血清素」的腦幹部的血清素神經,也即獲得了激活。
此外,有田教授還研究了寺院「生活節奏」對「血清素」產生的「功德」,包括以碳水化合物為中心的飲食(素食)、禮佛動作、念佛曲、言談掃灑、儀式等等(《缺乏血清素的大腦》,有田秀穗著,NHK活人新書系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認識坐禪的全新的科學途徑。
也許,這樣一個科學的結論有助於提升大家坐禪養生的興趣。
不過,更深刻的,還在於這個物質之於大腦的角色,正如佛家「中道」思想之於佛教的作用,能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當然,我們不該賦予坐禪以更多的目的性。有了目的,就有了負擔,倒不利於坐禪。而且,那會從根本上違反「因果一如」、「修證一等」的思想,或即使有為,也一定不是高品質的。
且不問動機如何,「只管坐禪」(道元禪師語),我們就一定會步入一個科學所無法企及的深度。
追求科學發展的意識,應該是人類大腦的一個「本來就有」的功能。而科學測試確已證明,坐禪、冥想是右腦的事兒,科學則屬於左腦。
既然兩邊兒都有用,我們何妨兩邊都用!左腦和右腦要成為好夥伴兒,坐禪、冥想與科學要結成親密的夥伴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