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最精典50句,句句耐品味

2021-02-23 文彩時光

南懷瑾先生最精典50句,句句耐品味

南懷瑾一生勤讀不輟,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子百家、天文曆法、醫藥武藝、詩詞曲賦,對儒釋道經典皆有很深體悟。南師的著作雖然天馬行空、旁徵博引,但一言一語無不體現出那種貫通全盤、直達根本的氣質。我們從中挑選出了極具眼界和人生智慧的50段話,但願大家能從中對中國文化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感知,對人生的修行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1、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2、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漪漣,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

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閒,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需要它;道家像藥店,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將來怎麼辦,就要研究四書。

3、漢字是中國文化的靈魂

我們祖先曉得語言三十年一變,所以把語、文分開,把語言變成獨立文字,因此中國五千年文化,用古文保留下來,兩年功夫,只要學通中國字,就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都懂了。中國方塊字,康熙字典裡大約五萬個,一個中國人,如果認得2500個,哦喲!這個學問是非常大嘍!國文教授還認不到1500。

4、升官發財未必是好事

作一個中國人,我常常問,你發財為了什麼?以中國文化來講,任何一個人發了財,要注意一件事: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你發了財,很多老百姓會怨恨的,眼睛歪著看,格老子怎麼會發?讀書出來做官,做了幾十年的官,也同時造就了不少惡業。我老祖母就不讓我去做官,一代做官九代牛啊(九代投生為牛)。

5、多讀歷史

我還有個主張,希望大家為了國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經濟政治問題,要多讀歷史才好。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我們小時候讀歷史是最重要的課。要了解現在時代的趨勢,必須要懂得自己古代的歷史。觀察個人事業的成功失敗,要拿古代做鏡子,古代每個時代,怎麼失敗的?怎麼成功的?沒過去就沒現在。

6、何為中華道統

譬如孟子的話,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告訴我們一個知識分子,如果倒黴,就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別管外面的事,至於職業做什麼都可以,職業跟學問根本是分開的。學問不是知識,做人做事都是學問。如果有機會叫你出來做事,那就不是為個人,是為整個國家社會做貢獻。這是孟子的教育

7、有缺陷才是正常

佛學叫這個世界「娑婆世界」,譯為「堪忍」,說我們這個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經》也說這個世界是缺陷的,讓你有錢就不給你學問,有學問就沒有錢;給你子孫滿堂,就不給你別樣了,所以總是有缺陷不圓滿的。

8、有寂寞才有境界

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9、易、老、莊、佛,都為醫心

《莊子》是醫心的,不管西醫中醫,都只是醫身體的。心是個什麼東西?思想情緒這個心很難醫。……老莊講的內容,就是醫藥。所有思想病、政治病、經濟病,各種病,在《莊子》裡頭提的非常多了,只看大家如何去研究。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老莊以及《易經》,都是治心的藥,也是治心的方法。一般醫生能夠治身體的病,卻不能治心。

10、知生滅便是覺悟

生命就是這樣,年年都有個春天,年年也有個冬天,這是生滅兩頭的現象;念頭、細胞乃至一切物質也是有生有滅,永遠都是這樣。找到了生命能生能滅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證得菩提。……為什麼佛教到中國,很容易就被吸收呢?因為中國文化的老祖宗《易經》,也講過這個道理。

11、生活即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需要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12、文以載道,道以化人

中國古人不輕易寫書寫文章。今日很多的文章、戲劇、新聞,寫的是社會壞的一面,對小孩子有很壞的影響,這種文字對社會的影響比殺人還厲害。其實寫的人未必有心教人學壞,也有寫正面的,但是接受的人不看正面。古人對人類這種心理非常了解,所以下筆非常嚴謹。

13、每當時代無可救藥,總是道家出來撥亂反正

凡是對任何一樣東西,立場不同,觀點就兩樣。自己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印象就各異。我們看中國歷史,漢、唐、宋、元、明、清開基立業的鼎盛時期,都是由三玄之學出來用世。而且在中國歷史文化上,有一個不易的法則,每當時代變亂到極點,無可救藥時,出來「撥亂返正」的人物,都是道家的人物。

不過,他們有他們的一貫作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幫助人家打好天下,成功了,然後自己飄然而去。如商湯時候的伊尹、傅說,周朝開國時的姜太公,春秋戰國時期的範蠡,漢朝開國時的張良、陳平,三國時的諸葛亮,都是道家人物。姜太公與範蠡,完全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的「天之道」,張良則差一點,最後欲退而不能,本事不算大。至於諸葛亮,他的立身處事,完全是儒家。

14、英雄與聖賢之別

英雄能夠徵服天下,不能徵服自己;聖賢不想去徵服天下,而徵服了自己。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別人去挑起來,聖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煩惱。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希望每個人能完成聖賢的責任,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

15、古代經典要從小開始背

當年我讀四書五經,都是要背的。小朋友們要放學了,心裡高興,一邊嘴裡唱著一邊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這樣讀書,心裡會記住,一輩子忘不了。想起來的時候心裡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能有這麼好的學問,我都實實在在告訴人家,這都是我十三歲以前熟背這些古書的效果。

16、萬物有理,大道至簡

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以後,就變成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簡單。

17、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好事他能夠真丟掉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侯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得開,那是不可能的。

18、佛家只說兩個字——無常

佛學為什麼講無常?因為世界上的事沒有永恆的。人的欲望,永遠貪求永恆,想永遠保持存在,那是永遠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訴你,積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墮落,合會終須別離……那是必然的道理,這是大原則。

19、中華文明的基本模式

我們過去的文化歷史,始終在帝王專制政體中,「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一個模式之下,度過了兩千多年。也使孔孟的道統精神,依草附木式地攀附在帝王政體之下,綿延存續了兩千多年。

20、憂患意識是中國文化大傳統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最怕一輩子太享福,太順利,太平安了。沒有憂患意識,象吃了毒藥一樣,把自己毒死了。

21、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22、能利人才是事業

什麼叫做事業呢?孔子《易經·系傳》叫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一個人,一輩子,做一件事情,對社會大眾有貢獻,對國家民族,對整個的社會,都是一種貢獻,這才算是事業。

23、君子不怨天尤人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裡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

24、要讀歷史,也要讀小說

光讀正面的歷史是不夠的,還要看小說。所謂歷史,常常人名、地名、時間都是真的,內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說,是人名、地點、時間都是假的,但那個故事卻往往是真的。

25、行善即是菩薩

我常說,中國宋明以後的理學家講規規矩炬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莊道家是佛教的禪宗,講解脫的。舉這些例子,你說菩薩在哪裡?不一定在廟子,不一定在宗教中,社會上很多人行的就是菩薩道。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常常聽聞佛法的人,卻做不到。社會上很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肅然起敬,他們真是菩薩。

26、學佛是大丈夫事

古人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因為他的境界、氣派、胸襟與眾不同。這種不同的境界從那裡來呢?從實相般若而來,是道體上所產生的,自然而來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

27、做什麼都有境界

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今天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者畫一張畫,特別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個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磚頭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別平,心裡頭很舒服,原來這樣砌才好,這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

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

28、一切修養方法,都只是三個字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

29、人有三個基本的錯誤不能犯

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30、出身不重要,器度才重要

在艱苦中成長成功之人,往往由於心理的陰影,會導致變態的偏差。這種偏差,便是對社會對人們始終有一種仇視的敵意,不相信任何一個人,更不同情任何一個人。愛錢如命的慳吝,還是心理變態上的次要現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見識的人,他雖然從艱苦困難中成長,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義的胸襟懷抱。因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31、做好自己就夠了

「終身逌然,不知榮辱之在彼也,在我也」,這就是人生哲學。人為什麼要外面人講你好,你才覺得自己好呢?外面跟我毫不相干,在我自己,我認為好就好,愛笑就笑,愛哭就哭,跟別人毫不相干。

32、只有淡泊才能寧靜

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只有先肯淡泊,而又甘於淡泊,甚至享受淡泊,做到孔子所講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才能到達寧靜的境界。

33、人不自欺,天下無敵

任何一個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天下聰明都相等,誰也騙不了誰,別人看你,你看別人,都是很明顯的,尤其不能裝假,明眼人一看,便會把你的心肝肺臟都看透了似的。人,因為有「自欺」,才會「欺人」,最後當然要「被人欺」。人不自騙,誰又能騙了你呢?換言之,人要自愛,才能愛人,最後自然可被人愛。也可以說,人要自尊,才能尊人,這樣才能使人尊你。

34、好情緒就是最好的養生

養生學理論認為,「憤怒傷肝,恐懼傷腎,好樂傷心,憂患傷肺。」即,容易發怒、容易發脾氣或脾氣不好的人,便是肝氣不平和的現象。容易害怕,膽小怕事,便是腎氣不平和。嗜好過分,特別如飲食、男女方面過分,可使心臟有問題。多愁善感,或遇家庭問題,其他等等事故,心多憂患,便由肺氣不平和開始,影響內臟健康。

35、古來聖賢皆寂寞

古今中外,許多被後世認為是多麼偉大,能影響千秋萬世的人物,在當時,大多數都是那麼悽涼寂寞的。因為他們在生前不重視短見的唯利是圖,對自己個人,對國家大事,都是以如此的人品人格來為人處世的。

36、任何時代,都是現實者多超脫者少

許多人都在感嘆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太重現實。其實,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人活在世間,就要生存;漸漸的,慢慢的,不知不覺就會重視現實。只有少數的人能超脫現實,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棄自我而為天下人著想,不顧自己短暫一生的生活現實,而為千秋萬代著眼。因此,也就受到人們一種超越的崇敬,稱他為「聖人」了。

37、固執己見,做不了大事

我們研究歷史上一些成功和失敗人物的性格,會發現很有趣的對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歡接受別人更好的意見。不過,能立刻改變,馬上收回自己的意見,改用別人更好意見的人太少,劉邦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而項羽對於自己的主意,就絕對不會改變,絕對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38、成敗悲喜,只是自然

以《易經》的道理去看人生,一舉一動,都有相對、正反、交錯,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贊成就有人反對。人事物理都一定是這樣的,離不開宇宙這個大原則。

39、少吹牛皮,多做實事

古今中外,人類心理都是一樣的,多半愛吹牛,很少見諸於事實;理想非常高,要在行動上做出來就很難。所以,孔子說,真正的君子,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

40、先有態度,才有學問

講到學問,就須兩件事,一是要學,一是要問。多向人家請教,多向人家學習,接受前人的經驗,加以自己經驗中得來的,便是學問。這裡所講的孔門的學問,不是知識,而是做人做事,要拿人生修養來體驗,隨時隨地來學習。文學、科學、哲學才是知識。要做到,「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萬個友」。

41、好為人師是大毛病

孟子有句話講的極好:「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每個人都有傲慢好勝的心理,想比人家好,想教訓別人,都想指導別人,這是人的毛病。

42、人最高的智慧

《易經》上告訴我們兩個重點,科學也好,哲學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兩件事情,就是「時」與「位」,時間與空間。

很好的東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時,一切都沒有用。還有就是得其「位」,如某件東西很名貴,可是放在某一場合便毫無用處;假如一個美玉的花瓶,放在廁所裡,這個位置便不太對。人生一切最好就是得其時、得其位。時就是運氣。光有運氣,沒有位也不行。等於人家請客吃飯,請帖上請到你,你跑錯了地方,那個房間沒你的座位,照樣吃不到東西。

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對自己、對人、對事,知道機會到了,要把握機會,應該做的就做。

43、所有宗教的教主都是東方人

我常常告訴西方人,你們講宗教,世界上哪有你們的宗教?五個教主都是東方人!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東方人;耶穌、穆罕默德,是中東人,也是東方,沒有一個你們西方人。你們西方拼命反對東方,其實你們的文化思想大多是東方人所給的。

44、養生最應該重視的是腳底

衰老、死亡是先從腳底開始的,以前講「寒從足底生」,老人冬天那個腳底心還發燙的,就會長壽。所以,我經常叫你們加衣服,尤其女人,褲子要穿厚些。我們小的時候看到祖母,兩個褲腿都綁起來,所以婦科的病少。現在穿個三角褲,又穿裙子,要美麗,不怕凍,所以婦科病特別多。寒從足底生,精也從足底生,兩腿、兩足是非常重要的。

45、兩兩相忘才是真

天堂固然好,但卻有人偏要死也不厭地獄。極樂世界固然使人羨慕,心嚮往之,但卻有人願意永遠沐浴在無邊苦海中,以苦為樂。與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馳。不如兩兩相忘,不執著於真假、善惡、美醜,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遙自在了。

46、中國傳統教育的真諦

中國幾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謀生,是教我們做一個人,職業技術則是另外學的。而且教育從胎教開始,家教最重要,然後才是跟先生老師學習。人格教育、學問修養是貫穿一生的。所以,社會除了政治力量、財富力量以外,還要有獨立不倚、卓爾不群的人格品格修養,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47、不平凡不是真正的涵養

一個人是應該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為了標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犧牲。那就大可不必,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養的精神。

48、打開中國文化大門的鑰匙

我們中國文化的財產太大了,古文不懂,繁體字不懂等於丟了鑰匙,這個財庫的門打不開了。

49、中國文化中的人生最高修養

中國文化對於人生最高修養的一個原則是:樂天知命。樂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則,合乎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諦,乃至自己的生命價值。

50、命運可以改變

命不好自己可以改變,方法很簡單,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人定可以勝天,命運是靠自己的。

如果你覺得文章觀點不錯,記得分享到朋友圈哦~

聲明:本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已儘可能的溯源標註作者和來源。如果不願被以此種方式轉載分享,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推薦閱讀

毛主席詩詞全集132首,值得收藏!

君子四修:音量、肚量、膽量、心量

《詩經》裡的植物

一部《詩經》,半部"吃經"。

印染在花布上的靛藍 刻在骨子裡的傳承--藍印花布

人到中年,不要在朋友圈「顯擺」這些,看似被人追捧,實則惹人嫌

有一種修養,叫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曾國藩6幅對聯,道盡人間酸甜苦辣

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別愛太滿,別睡太晚,別管太多

人和人之間最舒服的關係!

所有失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世界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僅僅4字,點透無數世人!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先生育兒經:11條教子之道,句句是經典,建議父母看看
    南懷瑾先生育兒經:11條教子之道,句句是經典,建議父母看看南懷瑾老先生想必大家都熟悉的,他是我國教子觀的傳承人之一,我國的一代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先生如果用一句話「桃李遍天下」來形容也是不過分的。他用自己的經驗去教育子弟,教育兒女,在他的講座中,也有很多的訓誡是父母們深刻的牢記的,今天我也整理了11條南懷瑾老先生的養子之道分享給你們,建議各位父母們都認真的看看。
  • 南懷瑾先生育兒經:11條教子之道,句句是經典,建議父母看看
    南懷瑾先生育兒經:11條教子之道,句句是經典,建議父母看看 南懷瑾老先生想必大家都熟悉的,他是我國教子觀的傳承人之一,我國的一代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先生如果用一句話「桃李遍天下」來形容也是不過分的。
  • 南懷瑾先生的11條教子之道,句句是養娃的智慧,家長應該多看看
    南懷瑾先生的11條教子之道,句句是養娃的智慧,家長應該多看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這是學界對已故國學大師南懷瑾學術成就的評價。南懷瑾先生學慣儒釋道,弟子遍布天下,致力於弘揚中華文化,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也是遵從中國傳統教子觀的大教育家,他是一個真正從做人、成人來著手培養孩子的老先生。
  • 分享菜根譚精典100句之十七
    大意:為人處事以遇事都要讓一步的態度才算是最高明的人,因為讓一步就等於是為日後進一步留下了餘地;而待人接物以抱寬厚態度的人為最快樂,因為給人家方便就是日後給自己留下方便的基礎。願您快樂的照顧好自己!
  • 南懷瑾誕辰100周年,中學老師談與先生著作的邂逅
    南懷瑾先生是享譽海內外的國學大師。先生出生於1918年3月18日,今年恰逢先生誕辰100周年。一提起南懷瑾先生,內心就會湧出一種特別的情感。雖從未與先生謀面,更未曾聆聽過耳提面命式的教誨,但在內心深處卻視先生為人生導師。
  • 林宏偉:南懷瑾先生與祖國和平統一事業
    曾任溫州市委書記的劉錫榮在《南懷瑾先生與金溫鐵路》一文中寫到:「他(指南懷瑾先生)是融和道、儒、釋三家的一代宗師,與趙老樸初先生是知交,在港澳臺知名度很高。最主要的條件是南老先生愛國愛鄉,是溝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走向統一的使者,多年為祖國統一大業呼號奔走。
  • 假期讀書:南懷瑾先生著作推薦〈一〉
    《孟子與盡心篇》——南懷瑾 著述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全球首發!南懷瑾先生集儒、道、釋三家思想大成之重要著作。◎全球首次發行,南懷瑾先生最新談《孟子》重要著作。《金粟軒紀年詩》——南懷瑾 著述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南懷瑾先生詩作,讓讀者更了解隱藏於詩裡的南師學思與禪機慧識,及其人生各階段的行誼。◎收錄1932年至2009年南懷瑾先生所作詩詞,可了解南師在不同階段的思想與情感寄託。
  • 紀錄片 先生南懷瑾
    南懷瑾先生,1917年生於浙江溫州樂清,自幼接受傳統私塾的嚴格教育。青年時代曾任教於中央軍校,入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社會福利學。四十年代初入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三年。1945年曾任教於雲南大學,後又講學於四川大學。1949年春赴臺,先後執教於臺灣文化大學、輔仁大學,並應邀至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
  • 葉小文:向南懷瑾先生請益安身立命之說 | 紀念南懷瑾先生誕辰百年
    南懷瑾先生給本文作者的信我講了這許多,先生都耐心地聽著,還不時點頭稱許。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 南懷瑾先生重要著作在掌閱首發上線
    本報訊國內領先的數字閱讀品牌掌閱與東方出版社展開合作,宣布上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已經出版的重要著作的電子版本,大力推廣國學、傳播經典。這是記者在掌閱採訪時獲知的。
  • 古國治:話說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
    話說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2018年10月1日纏訟多年的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終於在2018年9月28日上海高級法院二審落槌定判,認定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並沒有贈予郭姮妟代持南懷瑾先生股份的老古文化公司,仍屬南家所有。為什麼會有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的官司呢?
  • 吳瓊恩教授:南懷瑾先生的心性之學,遠邁王陽明,直接孔孟
    第二句的意之動,這個意是思想的作用,本體的功能發用後就是意志,這時候就有善有惡,如果本體是無善無惡,沒有善惡的種子,何以本體起用後,卻有了意志而有善有惡呢?第三句的知性也是本體功能所發,既然心之體是無善無惡,何以本體所發的良知,卻能知善知惡呢?南老師認為,只有第四句是對的,也就不予批評了。
  • 南懷瑾:《金剛經》精華40句,最高智慧!(上)
    《金剛經》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佛教經典之一,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經典。本文分享的是南懷瑾老師開示的《金剛經》精華40句。南懷瑾:你講空也不對,不是佛法,執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對,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8.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南懷瑾: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後,像過了河的船,都要丟掉。何況一切不是法呢!9.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南懷瑾:佛法在哪裡?不一定在佛經上啊!世間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學佛的精神和生活與現實人生分開。
  • 南懷瑾先生軼事:拒絕名譽博士、拒當御用文人
    中間為南懷瑾先生,左一為卞毓方我於是再度南下吳江,見到南懷瑾先生的第一面,恍若記起古代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的高士,就像高山流水裡的俞伯牙,就像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的諸葛孔明,沒有預感南先生個子偏矮,身材偏瘦,俄而釋然,就這模樣,才成就仙風道骨的南懷瑾。以下是南懷瑾先生一生中的幾則逸事:拜師學劍少年南懷瑾在杭州國術館習武,聽說附近城隍山上有一位老道,劍術出神入化,人稱劍仙,按捺不住學藝的衝動,幾番前往拜謁,俱緣慳一面。
  • 南懷瑾先生在中國文化史上將來可能的地位
    吳教授是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所主任、華夏行政學會理事長、《海峽評論》雜誌社社長,現任中國政法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行政學院等大學客座教授。圖為吳瓊恩教授  南懷瑾老師的心性之學,遠邁王陽明的心性之學,直接孔孟的心性本體。
  • 南懷瑾:《金剛經》中最經典的38句!
    金剛經(資料圖)文:南懷瑾《金剛經》,全名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佛教經典之一,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經典。
  • 「 南懷瑾先生側記 」張其昀與吳怡
    「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徵文及史料啟事(溫馨提示:請按住屏幕上下划動)本會由官方發起,於丙申(2016)年金秋成立,在首任會長朱清時先生領導下,獨立開展南懷瑾先生的生平及學術研究、交流,以及有關文化、研究和出版等活動。 所謂學術,不僅僅指有系統的專門學問,更是「一切學問的總稱」(《國語辭典》)。
  • 94歲南懷瑾病危「入定」 侄女證實「先生依然在世」
    南懷瑾從9月19日起,94歲的學者南懷瑾逝世的消息就開始在網絡上流傳,後經證實,南懷瑾確實處於病危中,並進入「入定」境界。昨天,關於南懷瑾離世的信息再次流傳,經早報記者從上海中山醫院得到的消息,南懷瑾之前確實住在中山醫院,但已經出院回家治療;間接從南懷瑾侄女那裡得知「先生依然在世」。9月19日,早報記者獲悉,學者南懷瑾先生「去世」,後又經多方證實,先生是在太湖大學堂病危,並進入所謂「入定」境界。據臺灣媒體報導,南懷瑾近年長住江蘇吳江市,並在當地設立太湖大學堂。
  • 揭秘南懷瑾鮮為人知的婚姻往事(圖)
    南懷瑾雖然已去世,但世人圍繞他的作品的爭議恐怕不會平息,而其那段鮮為人知的婚姻往事也會被提及。  到臺灣前,南懷瑾在樂清老家已經成婚,並有兩個孩子,到臺灣後無法和妻兒共聚,「隨順現實又結了婚」。
  • 作品暢銷30年,晚年被人說成是江湖騙子,南懷瑾走的到底有多遠
    如果你看過真的是南懷瑾大師本人寫的東西,那完全就是另一種風格,何其嚴謹古奧,不留半點口實,這是大家的風範。只不過目前大師的皇皇巨著,是真正書寫的極少,絕大多數都是對演講的記錄,這也符合南懷瑾先生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