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條溫暖的毛毯》,孩子的「戀物行為」是親密感的缺失?

2020-10-12 嘀嗒簡柒

今天,我們家裡發生了一件「大事」!一件對於噠噠來說非常大的事情,事情是這樣的:

早上,我們準備去逛街,當一切都準備好要出門的時候,噠噠突然跑回臥室,他再出現的時候,手裡拿著一件衣服——「媽媽衣服」!

說起「媽媽衣服」的來歷,那就是一個非常溫暖的故事了,簡單說來就是我曾經的一件睡衣,一件很舊的睡衣。


噠噠出生在夏天,那時候我總是晚上會穿著這件衣服抱著他,哄他睡覺,陪他玩耍。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躺在床上的噠噠總是用他柔軟的小手捏著睡衣的一角,漸漸地噠噠長大了,也順利的斷奶了,可是我發現噠噠總是要求我在睡覺的時候穿固定的一件衣服,他稱為「媽媽衣服」。

再後來,這件衣服就變成了噠噠的專屬寶貝!是的,寶貝!一個被他稱為弟弟的「媽媽衣服」,他不允許任何人抱著,不管走到哪裡都要拿著,睡覺、吃飯、看電視、去幼兒園!

每次出門之前,他會很認真的和「媽媽衣服」道別,太長時間沒有回家,他會說「我的寶貝一定想哥哥了,它會哭的!」

就是這件寶貝的「媽媽衣服」,在噠噠帶出去之後,丟了!


當我們走到小區門口的時候,噠噠突然說:「我的媽媽衣服呢?」

因為一直是他自己抱在懷裡的,所以我和爸爸被問懵了,我們這才發現噠噠手裡空空的。找了所有的包,終於確定「媽媽衣服」真的丟了!

那一瞬間,噠噠崩潰了,他的眼淚毫無預警地開始流,然後放聲大哭。

「我是不是再也見不到我的媽媽衣服了?」

「媽媽,怎麼辦?怎麼辦呀?」

「我要我的媽媽衣服!」

孩子一邊哭一邊跺腳,前所未有的焦急。我忙著安慰孩子,希望他能夠冷靜地想一想把衣服丟在哪裡了,爸爸馬上表示他現在返回去找。

於是,我帶著孩子回家,爸爸原路返回尋找「媽媽衣服」!


一路上,我一直在安慰孩子,一邊告訴他爸爸已經去找了,一邊給他打預防針,萬一找不到我們應該怎麼辦?我幾乎想盡了所有的辦法,可是都被噠噠否定了。雖然我也知道不可能再有一件衣服能夠代替媽媽衣服,但我還是希望能把傷害降低到最小!

到家後,噠噠一進門就開始哭,我知道他一定是想到了每次進門後他第一時間就會去抱媽媽衣服。後來他不哭了,但是坐在門口不說話,直到爸爸按門鈴,並且說已經找到了,噠噠才重新展現笑容。

我相信,很多孩子都有這樣一件專屬於自己的寶貝!安慰奶嘴、小毛毯、舊玩偶,甚至是媽媽的耳朵、肚子、乳房,其實這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同等的意義。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過渡性客體,說白了它就是孩子心中「媽媽的替代品」!


「過渡性客體」並不是成年人給予的,也不是媽媽為他準備的。而是孩子在特定的時期,特定的情況下,自己「發現」或者「創造」的。就像噠噠的「媽媽衣服」,從命名到專屬,我們都沒有進行過外力的幹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的。

我曾經開玩笑地問他,是更喜歡媽媽,還是更喜歡「媽媽衣服」!

噠噠壞笑一下,對我說:「我喜歡媽媽,也喜歡媽媽衣服!」

是的,這些物品,在某些時候,對於孩子來說,是比媽媽更重要的存在,是他們「不可割捨的一部分」。

溫尼科特曾經通過對6萬對母嬰進行諮詢,然後總結出:這些過渡性客體在某一階段代替了母親的作用,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對兒童的成長是必須的、有積極作用的!

在動畫短片《幸福是一條溫暖的毛毯》中,就講述了這樣一位小男孩,他有一條鍾愛的藍色舊毛毯。


在Lucy暴力的戒斷毛毯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令人感動又溫馨的故事,小男孩多次對毯子失而復得,在這個過程中,他甚至喊出:

「沒有這條毛毯,你讓我如何手無寸鐵地面對生活!」這樣撕心裂肺又極富哲理的吶喊。

為了拿到被鎖在柜子中的毛毯,他用自己的指甲摳門。

聽說毯子被埋在花園裡,他用鏟子奮力挖土。

毯子被做成風箏飛走了,他日夜遙望星空,期待毯子的回歸!

被強行戒掉毛毯的小男孩傷心、焦慮、無助、不安、夜不能寐。因為他的安全感被搶走了,他的依賴被搶走了,可想而知,孩子是多麼的難過和無助。

整個短片傳遞著這樣一個溫暖的信號:外面的世界太冷酷了,我們總要依靠點什麼東西來獲得安全感,才更有勇氣去面對美好的明天。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必過度擔心,只需要適當引導,多多陪伴,幫著孩子順利度過這一過渡期即可。如果孩子長大依然有比較嚴重的「戀物」行為,並且影響到了孩子的社交和正常發展,父母可以通過選擇「替代」或者「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幫助孩子戒掉。但是千萬不要通過暴力手段阻斷孩子的依戀哦!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保護好孩子的「毛毯」,相信孩子能夠順利渡過這個階段並且逐漸走向更加獨立的明天!

相關焦點

  • 孩子戀物不是病!是從依戀轉獨立期的行為,但過分戀物要重視
    為什麼孩子有戀物行為?在《新生兒嬰兒幼兒護理大百科》一書中說道:戀物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是孩子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間所產生的行為。通常情況下,孩子從6個月開始就有了依戀的情感需求。
  • 孩子太「戀物」,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其實孩子的心理發展和生理髮育都具有階段性,如果孩子的戀物情節並不嚴重,並沒有嚴重影響到社交,其實家長也不用過度擔心,順其自然好了。戀物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是孩子從「完全依賴母親」轉變為「完全獨立」這一過渡期所產生的一種正常行為。這一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做「過渡性客體」。
  • 依戀布偶、小被子……孩子戀物是病嗎?父母該如何幹預?
    確實很多小孩子都有這樣的戀物習慣,但是二十多歲還有這樣的習慣並不常見。△為什麼孩子有戀物行為?在《新生兒嬰兒幼兒護理大百科》一書中說道:戀物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是孩子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間所產生的行為。通常情況下,孩子從6個月開始就有了依戀的情感需求。
  • 孩子離不開小毯子,「戀物」到底要不要糾正?
    就是很普通的法蘭絨小毯子,但孩子離不開,每天不摸著其中一個角就沒法睡。閨蜜覺得好笑的同時,又擔憂孩子的這種行為一直戒不掉會對未來生活會有不好的影響。其實,很多家長跟達媽反映過這個問題。而可以寶寶這一行為可以稱之為「戀物」。下面我們展開來具體說說。寶寶為什麼會戀物簡單地說,寶寶這是為了尋求安全感。為什麼會這樣呢?
  • 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
    許多孩子有這樣一件異常迷戀、愛不釋手的物品,它或許是一條毯子、一個奶嘴或是一個毛絨玩具,孩子走到哪就帶到哪。有些父母對此顯得非常無奈,想方設法要讓孩子戒掉這個「陋習」。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孩子的那些安撫物。
  • 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
    看到孩子這些行為,有一部分父母不僅焦慮起來,孩子不會是有「戀物癖」吧?如果不去糾正孩子,是不是長大了更難戒掉呢?孩子喜歡的毯子和毛絨娃娃,和成人的「戀物癖」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它並不是必須糾正的病態行為。隨著年齡和社會經驗的增長,只要不被過多地幹擾,兒童的「戀物」行為逐漸都會消失。心理學上我們把孩子們這些依戀的物品稱為「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安撫物。
  • 孩子戀物行為的秘密一次講透
    相比於戀物癖畸形的心理疾病,寶寶的戀物行為其實是建立在寶寶的認識能力不足,對接觸的人或物產生的親近感的行為,戀物行為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弗洛伊德指出:所有的戀物情結源於兒時的某種缺失,這種缺失可能來自於生活環境,或者來自於親情的疏離
  • 娃就愛抱著小毯子睡,這般「戀物」要管嗎?
    就是很普通的法蘭絨小毯子,但孩子離不開,每天不摸著其中一個角就沒法睡。閨蜜覺得好笑的同時,又擔憂孩子的這種行為一直戒不掉會對未來生活會有不好的影響。其實,很多家長跟達媽反映過這個問題。而可以寶寶這一行為可以稱之為「戀物」。下面我們展開來具體說說。寶寶為什麼會戀物?簡單地說,寶寶這是為了尋求安全感。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啊寶寶成長到了一定階段慢慢懂得媽媽並不是時刻都能陪在自己身邊,一時難以適應就會找一個提供心理安全感的依靠。
  • 放不下的毛毛熊,孩子的戀物行為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世界裡,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戀物行為,尤其是那些柔軟舒適,摸起來很舒服的物品更受寶貝喜愛。這是為什麼呢?孩子心頭好的魔力戀物,源於對同伴的渴望在孩子看來,萬物都是有生命的,不管是一隻玩具熊,還是一條小毯子,孩子都把這些東西當成了自己的親密朋友,尤其對於一些交際範圍較小的孩子,毛毛熊、小毯子就承擔了更重要的角色。
  • 孩子喜歡抱著指定小毛毯,就是「小怪癖」?不,孩子正在走向獨立
    文丨小兔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閨蜜發現孩子身上多了個「小怪癖」,小傢伙睡覺的時候手裡一定要拿著一條小毛毯。近來天氣比較熱,可是孩子仍然不允許媽媽把小毯子收起來。閨蜜覺得很奇怪「這條毯子看起來很普通啊!為什麼孩子會如此偏愛呢?」
  • 應對寶寶戀物,不同情況不同方法
    寶寶不管做什麼都要拿著他的小毛毯,尤其是睡覺的時候。小毛毯已經又髒又舊了,你想換掉,可他卻大哭大鬧!寶寶時時刻刻都要拿著他的小毛毯,不知道這種行為會不會一直持續下去。對小毛毯如此依戀,會不會有心理問題呢?
  • 怎麼都丟不掉的毛絨玩具和小毛毯,孩子行為背後的小心思您知道嗎
    很多媽媽們看著孩子的表現都比較擔心,這到底是怎麼了啊!且不說這麼大了,行為舉止還像是個小孩子一樣,光是這種戀物的行為就足夠讓人害怕了,畢竟孩子的這些行為和大家所熟知的「戀物癖」還是很像的,都是無比迷戀某個物品,都是一旦見不到這個物品就手足無措大哭大鬧的。
  • 破舊的玩具孩子還捨不得扔,其實是「戀物」的緣故,家長要重視
    文丨飯飯媽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都希望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但有的家長卻發現,自家孩子對於新買的玩具,或者物品並不感興趣,而是對某樣舊物非常依賴。甚至已經發展到了,把這個東西拿出孩子視線的時候,孩子就會撕心裂肺地哭起來,因此讓許多家長感到非常頭痛。
  • 孩子睡前總盤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們思維細膩更獨立
    你家孩子在睡前有什麼必備的「儀式感」和「小怪癖」嗎?這個被賦予特殊意義的物品,有可能是一個小被子、小毛毯、棉柔的睡衣或毛絨玩具。面對孩子的這些「小怪癖」,有的家長會覺得焦慮又無奈,也有的家長會因此而自責,總覺得孩子之所以「戀物」,是自己做的不夠好。關於孩子依戀小毛毯、小被子這件事,究竟還有多少是被我們誤解的呢?
  • 孩子枕頭、小被子不離手,「戀物情結」的真相是……
    也許,對孩子來說,「小奶牛」是最親密的小夥伴,在那些跟父母分床的日子,陪伴他安然度過。這樣想想,也就釋然。其實,這種「戀物情結」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在6個月時,孩子會出現戀物行為,這時,他們十分依戀媽媽的乳房,因為媽媽是他們安全感的來源。2歲以前,是孩子建立愛和信任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孩子會通過與身邊人的接觸來獲取安全感。如果父母不在身邊,他們的這種依戀情緒就會寄托在物品上。
  • 傅園慧常年背著一根紅帶子,孩子「戀物癖」,家長怎麼辦?
    相信細心的家長們會發現,當寶寶到了一定年齡的時候,會有那麼一段時間,十分地依戀某一玩具或者是毛毯、手帕等各式物件,不管是吃飯睡覺還是出去玩都一定得帶著,如果找不到的話便會大哭大鬧。不少家長們就會覺得孩子這種「戀物」的行為是不是有某種疾病?甚至還十分強硬地不讓孩子帶著他所依戀的物品。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對待孩子戀物行為,應用共情思維給予尊重
    無論是上面布偶小豬,還是阿文的小毯子,這些被依賴或者被依戀的東西都可以稱為"過渡性客體"——孩子的第一個 " 非我 " 所有物。它們最大的作用就是給予孩子一種溫暖以及安全感。而《阿文的小毯子》的結局告訴各位家長:對待孩子的戀物行為,要用愛的共情來對待。
  • 寶寶出現戀物情結怎麼辦?樹袋寶寶來支招
    還記得之前一個親戚家的孩子,兩三歲的時候手裡總喜歡拿著一個毯子,不管是在家還是去親戚家,總喜歡抱著這個毯子,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就是寶寶的戀物情結。 寶寶戀物現象發生的時間 寶寶在6個月大時就可能發生戀物行為,2歲開始表現得更為強烈。寶寶2歲之前最可能對乳房產生依戀,這是一種對母體的依戀。2歲之後可能對奶嘴、奶瓶、毛毯和毛絨玩具等產生依戀。
  • 發現寶寶有「戀物癖」,我們該阻止嗎?
    媽媽實在搞不懂丁丁為什麼會這樣,所以在後臺問育姐,這種行為是不是「戀物癖」?反正育姐見過的小孩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表現:我家小表弟從小母乳餵養,邊喝奶邊要摸著媽媽耳朵;小侄子特別喜歡一條小被單,走到哪都要拖著,被抓的又髒又破也不肯讓大人拿去洗……難道這就是「戀物癖」?
  • 孩子入睡要抱娃娃、摸被子,出現這些「戀物」行為父母要反思
    01.孩子「戀物」究竟是什麼?孩子「戀物」是一種成長過渡期的依戀行為。是孩子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所產生的行為。在孩子心中缺乏安全感的時候,某些物品對孩子來說就非常重要。比如:毛絨玩具、小毛毯、衣服等柔軟的物品,這些物品對孩子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就算給他買了新的物品去替代,孩子也不願意更換。孩子「戀物」大多數發生在6個月到3歲之間,在2歲時最為強烈,極少數的孩子會延長到4~5歲。02.為什麼孩子會「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