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臨終回憶錄為遺體美容 「90後」臺灣青年大陸做「生命會館」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在蘇臺胞面面觀)拍臨終回憶錄為遺體美容 「90後」臺灣青年大陸做「生命會館」

中新網無錫12月4日電 (記者 朱曉穎)開展臨終關懷、拍「生命回憶錄」、做遺體美容、遠程代祭掃……在江蘇無錫,「90」後臺灣青年潘柏銓以「生命會館」提供定製化殯葬服務。

「生命會館」內景。潘柏銓供圖

日前,中新網記者走進這家位於無錫主城區的「生命會館」。這裡的面積有2000平方米,環境清新淡雅,陳設很像一間茶社,輕柔的音樂聲讓人靜心寧神。走進大廳,兩側是悼念室,供家屬們瞻仰逝者遺容。

「生命會館」內景。潘柏銓供圖

和普通殯儀館的悼念大廳不同,這裡的悼念室中央,擺放著故人生前最喜歡的鮮花品種,環境是根據逝者生前職業、喜好和家屬意願進行布置。走訪中記者看到,有的悼念室充滿了逝者生前最喜歡的粉紅色元素,有的悼念室背景是逝者生前拍攝的安徽黃山風景照,有的悼念室四周圍繞著逝者親筆油畫。家屬追悼時,會播放提前錄製好的「生命回憶錄」。

會館中有一間沐浴更衣室。在舒緩音樂聲中,兩位工作人員會用布覆蓋逝者身體,然後相互協助,為其沐浴更衣,並輕柔講解操作步驟。家屬可全程觀看。

「生命會館」內景。潘柏銓供圖

有的人生前性格開朗,去世前就規劃好了「身後事」:舉辦戶外追思會,要有他最愛的音樂和美酒,同時不希望追悼的來賓哭哭啼啼。於是,「生命會館」在戶外場地安排了小提琴和爵士樂演奏,每位來賓端舉酒杯,追思逝者。

「這些都是為了送故人最後一程,讓他們『走』得更有尊嚴。」潘柏銓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說。

潘柏銓是個「90後」。對他來說,從事殯葬行業轉型很大。

過去,他的家族在臺灣從事藝術品行業。當時,還在大學讀土木工程專業的潘柏銓,跟著家人來到大陸接觸藝術品市場,對大陸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了初步印象和了解。

「生命會館」內景。潘柏銓供圖

2013年,潘柏銓家族中有人過世。在操辦後事的過程中,他的家人發現,殯葬行業存在不少痛點,殯葬服務有很大改善空間,於是,他們家族開始在臺灣試水做殯葬服務,開設「生命會館」。

畢業後,一次偶然和無錫市殯葬行業協會工作人員的溝通,改變了潘柏銓的工作軌跡。「當時,無錫市殯葬行業協會工作人員到臺灣考察,我和他們結識,聊了很多專業內容。聽完他們的講述,就想過去看看。」

誰知這一看,潘柏銓和家人就決心來無錫發展。「我感覺江蘇和臺灣人文相近,文化相通。這裡移風易俗做得比較好,民眾觀念也很開明。我們在臺灣做的事,大家很容易就能接受。」潘柏銓說。

2016年,「生命會館」在無錫落地。「這幾年來,通過口口相傳,主動找上門的人越來越多。」潘柏銓介紹,從剛開始每年只有幾位家屬,到現在每年有兩三百位家屬,委託他們做殯葬服務。

不局限於土木工程專業的出身,潘柏銓為提升自己,他考入了位於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醫療經濟方面的博士學位,以便從大陸家庭結構、老齡化浪潮、社會結構等更深層次的角度理解他正在從事的職業。

為克服剛從業時的心理障礙,他還在無錫的殯儀館連續「蹲守」,一方面觀察行業流程,另一方面練習膽量,攻克自己的「心理關」。

「不吹拉彈唱造成擾民,不揚灑紙錢汙染環境,現代殯葬講求綠色環保、保護生態、減少佔地,這是大陸殯葬行業發展的趨勢,也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潘柏銓告訴記者。

近些年,大陸一些陵園推出了將親人骨灰製成「生命晶石」等生態葬、節地葬方式。在他看來,大陸現代殯葬業還會出現新的動向。「比如說,遺體告別式和追思會兩者分開,不匆匆忙忙地告別,讓親屬有足夠的時間訴說對逝者的思念。」

加入大陸殯葬行業的有關協會機構、與大陸同行定期交流、不斷改善殯葬服務、培養現代殯葬服務人才……潘柏銓的事越做越多。他也相信,隨著人們的觀念越來越開化,這些事會越做越好。(完)

相關焦點

  • 「90後」臺灣青年以「生命會館」倡導厚養禮葬
    【解說】開展臨終關懷、拍「生命回憶錄」、做遺體美容、遠程代祭掃……在江蘇無錫,「90」後臺灣青年潘柏銓以「生命會館」提供定製化殯葬服務,使逝者「走」得更有尊嚴。近日,潘柏銓向中新社記者講述了他的故事。  【同期】臺灣青年 潘柏銓  我們家父輩最早的時候是(做)藝術品投資。
  • 特寫:把「心」帶來大陸的臺灣青年
    陳文成謙虛地說,自己做的工作很簡單,就是每天測量體溫、製作出入證、配送生活物資等。「要體力很好,這個方面我有優勢。我覺得,越是這樣的時刻,越要傳遞臺灣青年的正能量。」疫情期間,同樣身在北京的楊品驊則「化身」為一名記錄者,通過自己拍攝的視頻,將大陸真實的防疫情況告訴島內親朋好友。
  • 臺資美容企業紮根本土後 搶灘大陸市場
    看準美容產業不受經濟景氣程度影響,臺灣企業正積極投資作宣傳、開沙龍、拓展櫃位據點,在本土市場紮根後,更邁開步伐走向大陸,希望在已經凸顯競爭的大陸市場搶得先機。  自然美 成功移植臺灣經驗  說到在臺灣耕耘多年,再前進大陸市場且成績斐然的美容品牌,不能不提到自然美。
  • 臺灣90後美少女大陸創業 親身體驗「網際網路+」
    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10日電(記者 王秀麗 實習生 李婧怡)1840.018公裡,是臺灣南投到北京的距離。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幕徐徐拉開之際,來自臺灣南投的「90後美少女」彭少儀獨自從南投來到北京,開始了從臺灣到大陸的「創客」生活。
  • 大陸:臺灣青年的創業新選擇
    臺灣小夥因創業結緣大陸    「90後」臺灣學生王璿瑞壓根兒沒想到,自己會因創業和大陸結下這麼深的緣分。    去年底到現在,他帶著自己的創業方案和初創團隊,多次來大陸。「去年我們團隊在臺灣本島的比賽中勝出,開始報名大陸創業大賽。
  • 「90後」臺灣青年在玉環過年 這個「大陸年」過得怎麼樣
    2019-02-07 15:38 | 中國新聞網農曆己亥豬年,對於在中國大陸過春節的「90後」臺灣青年楊苡苓而言,「別有一番滋味」。楊苡苓一家來自臺北,目前她與父親在玉環經營著一家臺灣商品體驗館。「姐姐在美國發展,母親在臺灣工作,我們一家人分居各地,一年難得團圓一次。」楊苡苓說。如今,越來越多的臺商「登陸」尋求新機遇,因工作原因春節「留守」大陸已不再是新鮮事,而大陸的傳統年俗也讓臺胞們感受到濃濃的年味。
  • 臺灣人看大陸:90後女生行走大陸 返璞歸真
    臺灣人看大陸:90後女生行走大陸 返璞歸真 2011年07月07日 08: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邵逸夫生前加入臨終關懷計劃 避免離世後遺體被解剖
    記者高鶴濤攝  避免家中離世後遺體被解剖  邵逸夫生前加入了醫院的臨終關懷計劃,免去在家中離世後遺體需解剖之既定程序。這是本報記者從香港聯合醫院獲悉的。截至昨晚記者發稿時,大批媒體仍等候在暫時停放邵逸夫遺體的聯合醫院門口,其追思會與葬禮的舉辦時間尚未對外公布。  按照香港現行程序,任何人若非在醫院離世,須向警方報備。
  • (兩岸關係)特寫:把「心」帶來大陸的臺灣青年
    當天於北京舉行的第五屆兩岸青年和平發展論壇上,陳文成和楊品驊分享了自己的抗疫故事。 被主持人稱為「全大陸體能最好的臺青」的陳文成,在疫情期間是個大忙人。自2月4日起,他就主動參與到所在社區的防疫工作中,一做就是4個多月。彼時,陳文成的妻子正有孕在身。
  • 【古都鉤沉】臺灣會館
    全臺會館是試館,在科舉制度史上,臺灣籍的首名進士是道光九年中試的黃驤雲,名序是二甲七十二名,光緒二年臺灣籍舉人施士潔考中了三甲第二名進士,留京任職。當時臺灣尚未建省,進京應試者均下榻全閩會館之中。光緒十九年(1893),施士潔舍鐵門胡同宅興建全臺會館。全臺會館建成後,一切規章制度「悉遵全閩會館」。
  • 臺商二代林子凱:為臺灣青年大陸創業提供服務
    ,立足打造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及創業最佳平臺,匯聚各方資源,培育優質項目,致力於將松山湖青創基地打造成為臺灣青年大陸創業的首選地和聚集地。  林子凱介紹,中心服務對象主要是來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臺灣青年想來大陸創業實際上他們對這裡不是太了解,因為臺灣很多之於大陸相關的訊息多為民生方面的,沒有一個從經濟方面宏觀角度來看待市場的給他們持續灌輸的基礎知識,他們發現不但不了解這裡的風俗民情,甚至連這裡的民眾需求是什麼也不知道,更不要提未來這裡發展可能往什麼方向了。」
  • 臺灣呂正惠教授來信:對大陸青年說幾句心裡話
    有山野氣的臺灣統派「本省人」呂正惠教授這一次發生在臺灣的、極其荒誕與怪異的「學運」已經延續了相當時間。在這期間,我的一些學生多多少少有點茫然不解,有的人希望我能為他們做一些「開示」,有的人希望我像趙剛一樣,寫文章公開批判。我已在重慶大學客座,人不在臺灣,沒有機會就近觀察。這不是我一直不願發言的原因。
  • 北京臺灣會館反映了兩岸的感情
    這座代表臺灣文化的建築也在迎來了裝修開放10周年,他是北京市中著名的「臺灣之家」。北京臺灣會館被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資料圖片)在鄭成功收復臺灣後,軍分區陳永華在臺設立學校,並在臺南創辦孔廟(臺灣第一所學校);在施琅收集鄭氏之後,從開始,有臺灣學者渡海來福州參加地方考試,京城參加統考。
  • 北京臺灣會館 映照兩岸情懷
    (資料照片)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軍師陳永華在臺興學,首創官辦儒學,在臺南興建孔廟(全臺首學);迨施琅收鄭氏之後,康熙二十六年(1687)起,陸續有臺灣士子渡海先到福州參加鄉試、到京城參加會試。公元1890年前後,為方便臺灣舉人進京趕考,臺灣官員和在京臺灣鄉紳發起購建會館,像其他省份一樣,作為士子進京的落腳處。
  • 大陸青年交流團訪問臺灣慈濟基金會
    25日下午,大陸青年大學生志願者交流參訪團參訪了位於臺灣花蓮縣的慈濟基金會,基金會靜思堂師姑方金香向大陸青年介紹了慈濟的創立歷史以及目前所從事的工作,希望兩岸能在慈善、教育等各個領域加強合作,共同造福兩岸同胞。
  • 臺灣「90後」眼裡的海峽論壇
    原標題:臺灣「90後」眼裡的海峽論壇  「我覺得年輕人不要先入為主給海峽論壇抹上什麼色彩,應該實地走走,眼見為實。」臺灣「90後」男孩溫佳學說。   在臺灣飛碟聯播網工作的溫佳學,因為海峽論壇第一次來到大陸。
  • 2018寒假臺灣青年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
    臺灣政治大學的王藝曉在參訪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後,在活動心得分享會上多次表達,此行讓他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滄桑的歷史更讓他了解和平的來之不易。大陸的經濟、社會在高速發展,今後如有機會,會回到這裡,不斷發展自己,並努力為兩岸和平作出貢獻。  亦有不少臺灣青年體會到大陸的廣闊,並表示「開闊了眼界」。
  • 90後在常臺灣青年原創歌曲為武漢加油
    我蘇網訊 近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持續牽動著我們的心,兩岸同胞心連心,在常州的90
  • 90後臺灣青年範庭甑:打造夢想中的音樂之都
    東南網12月20日訊(記者 陳瑋)20日上午,全面「三通」十周年閩臺記者福建行走進晉江市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了解臺青在大陸創業的現狀。據了解,晉江市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於2017年10月27日正式掛牌。
  • 臺灣90後學生大陸行:北京的這些事兒,臺灣看不到!
    這其中口碑很好的「臺灣青年中華文化研習營」已經堅持了快20年,從2001年開始,中華文化學院也已經承辦了15年,接待了超過15000名臺灣學生。政知圈(ID:wepolitics)借今年暑期的研習營活動,與臺灣學生聊起了他們眼中真實的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