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臺胞面面觀)拍臨終回憶錄為遺體美容 「90後」臺灣青年大陸做「生命會館」
中新網無錫12月4日電 (記者 朱曉穎)開展臨終關懷、拍「生命回憶錄」、做遺體美容、遠程代祭掃……在江蘇無錫,「90」後臺灣青年潘柏銓以「生命會館」提供定製化殯葬服務。
「生命會館」內景。潘柏銓供圖
日前,中新網記者走進這家位於無錫主城區的「生命會館」。這裡的面積有2000平方米,環境清新淡雅,陳設很像一間茶社,輕柔的音樂聲讓人靜心寧神。走進大廳,兩側是悼念室,供家屬們瞻仰逝者遺容。
「生命會館」內景。潘柏銓供圖
和普通殯儀館的悼念大廳不同,這裡的悼念室中央,擺放著故人生前最喜歡的鮮花品種,環境是根據逝者生前職業、喜好和家屬意願進行布置。走訪中記者看到,有的悼念室充滿了逝者生前最喜歡的粉紅色元素,有的悼念室背景是逝者生前拍攝的安徽黃山風景照,有的悼念室四周圍繞著逝者親筆油畫。家屬追悼時,會播放提前錄製好的「生命回憶錄」。
會館中有一間沐浴更衣室。在舒緩音樂聲中,兩位工作人員會用布覆蓋逝者身體,然後相互協助,為其沐浴更衣,並輕柔講解操作步驟。家屬可全程觀看。
「生命會館」內景。潘柏銓供圖
有的人生前性格開朗,去世前就規劃好了「身後事」:舉辦戶外追思會,要有他最愛的音樂和美酒,同時不希望追悼的來賓哭哭啼啼。於是,「生命會館」在戶外場地安排了小提琴和爵士樂演奏,每位來賓端舉酒杯,追思逝者。
「這些都是為了送故人最後一程,讓他們『走』得更有尊嚴。」潘柏銓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說。
潘柏銓是個「90後」。對他來說,從事殯葬行業轉型很大。
過去,他的家族在臺灣從事藝術品行業。當時,還在大學讀土木工程專業的潘柏銓,跟著家人來到大陸接觸藝術品市場,對大陸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了初步印象和了解。
「生命會館」內景。潘柏銓供圖
2013年,潘柏銓家族中有人過世。在操辦後事的過程中,他的家人發現,殯葬行業存在不少痛點,殯葬服務有很大改善空間,於是,他們家族開始在臺灣試水做殯葬服務,開設「生命會館」。
畢業後,一次偶然和無錫市殯葬行業協會工作人員的溝通,改變了潘柏銓的工作軌跡。「當時,無錫市殯葬行業協會工作人員到臺灣考察,我和他們結識,聊了很多專業內容。聽完他們的講述,就想過去看看。」
誰知這一看,潘柏銓和家人就決心來無錫發展。「我感覺江蘇和臺灣人文相近,文化相通。這裡移風易俗做得比較好,民眾觀念也很開明。我們在臺灣做的事,大家很容易就能接受。」潘柏銓說。
2016年,「生命會館」在無錫落地。「這幾年來,通過口口相傳,主動找上門的人越來越多。」潘柏銓介紹,從剛開始每年只有幾位家屬,到現在每年有兩三百位家屬,委託他們做殯葬服務。
不局限於土木工程專業的出身,潘柏銓為提升自己,他考入了位於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醫療經濟方面的博士學位,以便從大陸家庭結構、老齡化浪潮、社會結構等更深層次的角度理解他正在從事的職業。
為克服剛從業時的心理障礙,他還在無錫的殯儀館連續「蹲守」,一方面觀察行業流程,另一方面練習膽量,攻克自己的「心理關」。
「不吹拉彈唱造成擾民,不揚灑紙錢汙染環境,現代殯葬講求綠色環保、保護生態、減少佔地,這是大陸殯葬行業發展的趨勢,也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潘柏銓告訴記者。
近些年,大陸一些陵園推出了將親人骨灰製成「生命晶石」等生態葬、節地葬方式。在他看來,大陸現代殯葬業還會出現新的動向。「比如說,遺體告別式和追思會兩者分開,不匆匆忙忙地告別,讓親屬有足夠的時間訴說對逝者的思念。」
加入大陸殯葬行業的有關協會機構、與大陸同行定期交流、不斷改善殯葬服務、培養現代殯葬服務人才……潘柏銓的事越做越多。他也相信,隨著人們的觀念越來越開化,這些事會越做越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