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鄧,源起於一口鹽井。
諾鄧,揚名為一隻火腿。
而我只鍾情於它的舊。
諾鄧的民居建築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多為明清建築
在荒寂的山嶺間,諾鄧的出現有些突兀,像一隻鷹張著黑色翼翅從天外飛來。
車窗外掠過一座座山嶺,令人視力疲乏,正當昏然欲睡時,一個房屋密集、綠樹掩映的村落突然躍入眼帘,灰黑的屋脊、飛揚的簷角、土紅的牆壁,無一不陳舊黯淡,無一不喑啞肅穆,卻一律散發出非同凡俗的氣場。
據統計,雲南諾鄧目前完好保留有60多座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築,40多座民國時期的民居建築和20多座古廟宇。這是一個古建築的博物館。你可以沿著一戶接一戶的人家,從明朝走到現在,從世俗百姓的庭院走到承載萬眾信仰的廟宇,從古驛路走到貞節牌坊……
諾鄧民居一幢接一幢依山而建,高低錯落,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狀如蜂巢。複雜的地勢迫使它們不得不沿著山形層層遞升,前面人家的後牆連著後面住戶的院坎,後面住戶的大門遠遠看去就像開在前面人家的屋頂上一般,鄰裡之間樓臺相連,門道相通,黑鴉鴉,密匝匝,仿佛布下了一個無懈可擊的八卦陣,每一道坎,每一扇門,都暗藏玄機。如此稠密的居住格局讓人不難想像這裡從前人煙繁盛、百業興旺。
諾鄧號稱「千年白族村」,「諾鄧」這個地名從唐代延用至今,白語的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想來原是一個山高林密的去處,之所以吸引人們來起房蓋屋,安家落戶,是因為這裡有鹽井。
諾鄧誕生在一口鹽井之上。
「一鹹三分味」,鹽的調味作用讓它成了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在自給自足的農耕時代,唯有鹽是不能自己生產的,人們只能依賴商賈的供應。
傳說是一個牧羊人最先發現諾鄧滷泉的。他的羊群總愛跑進一條溝谷去舔食地上滲出的泉水,每次都要揚鞭催趕才肯離去。牧羊人滿腹疑惑,就用手指蘸了點泉水嘗嘗,發現那泉水是鹹的。
這是一個讓人欣喜若狂的發現,人們聞訊趕來,在這裡開鑿鹽井,取水煮鹽。諾鄧鹽潔白細膩,質量上乘,很快揚名滇西。鹽商們也蜂擁而至,沿著崎嶇的驛路把諾鄧鹽販賣到四面八方。
諾鄧從此開啟了一段輝煌之旅,一躍成為滇西歷史上的經濟重鎮之一。
製鹽、販鹽,給人們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諾鄧蒸火腿
如今在諾鄧,我們還能看到傳統的煮鹽方法,農家院落裡置一土灶,上架一口大鐵鍋,鍋裡滷水沸騰,泛著雪白的鹽花。
時過境遷,在大量海鹽的衝擊下,諾鄧以鹽業支撐的繁榮時代一去不返,它還復為一個小山村,但這口鹽井依然咕咕往外冒著滷水。2000多年的供養,大自然無私的饋贈,令人動容。
後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把「藏匿在深山裡的美味」——諾鄧火腿推介給觀眾,悄然隱退的小山村諾鄧又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火爆一時。
諾鄧火腿選材為放養的山豬,用諾鄧井鹽醃製,味美色鮮,成為當地有名的特產之一。諾鄧人家的屋簷下都會或多或少掛著幾隻火腿,它們成了諾鄧古村的標配。
一隻上好的諾鄧火腿,醃製好後還須風乾3年,待其脂肪氧化後便成絕佳美味。此時切開,肉色鮮紅,豔如胭脂,若配以青椒炒了,紅綠相間置於盤中,可謂色香味俱全。
諾鄧火腿極佳的口感自然是離不開諾鄧鹽,還有諾鄧的氣候,這裡氣候溫和、雨量適中,霜期較短,適宜醃製品的儲藏保管。
諾鄧,起起伏伏的千年歲月讓它變得厚重深邃,即便在晴空下也覺得它披著一身暮色,處處流露古韻與典雅。
遊客們來來去去,帶走了美味的火腿和潔白的鹽,而我只帶走一段老舊的時光。
【來源:人民日報行天下】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