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有個炮埕,埕裡住著一個老炮仙 | 卓越兄

2021-02-08 卓坊間

本篇之視頻、圖片為鹿鳴、開心友情拍攝,感謝。


這個「炮」字哪地人都認識,但在我的家鄉泉州有特定含義。「炮」既做動詞也做形容詞,有吹牛、有一說二、誇海口、愛炫耀、愛提勁拍胸脯瞎許諾等諸多意思。


但被命名為「泉州第一炮」的資深文化人陳日升在他的炮埕宣稱:這個字中性化了。


【視頻】「炮仙」陳日升介紹他259平方米的炮埕


因為疫情,我在家鄉被困107天,最後一項工程就是把老朋友、擁有「泉州第一炮」之稱的資深文化人陳日升(76歲)的一個位於泉州古城中山南路與義全街交界的一個屋頂花園命名為【250炮埕】(句子有點長,請喘口氣)。


「埕」是閩臺專有字,是屋子前的廣場、不帶蓋子的活動空間,曬穀、演戲、放電影、做變化、學單車、晾衣服的所在……它的功能你想要多大就有多大。臺北有個著名的大稻埕,而泉州有諸多帶「埕」的地名,比如天主教堂所在的許厝埕。


@開心 爬到屋頂拍照,陳日升喊著:開心啊,小心別踩破瓦片


陳日升說,他在這個廣袤的空中埕子養花種草,招日出、護日落,陪鳥兒督米歌唱,跟老友新朋友喝茶話仙。他父置的房子被拆遷後,補償了房子,偌大的這個天台是沒有產權的,價格是有產權房房價的一半。問他買不買這個250平方米的埕子,他斬牙截舌:拿下!



春夏之交的某一個下午,我們在這個壯闊的埕子吹風吹水,約好了把這個遙感衛星拍得到的平臺命名為「炮埕」,我跟陳日升說,書法家阿焜不一定給你寫這倆字,我回了深圳,用泡菜體寫。既然泉州人認同你的「炮文化」,就讓這裡成為「炮文化」的基地吧。



【視頻】陳日升講「泉州第一炮」的來龍去脈



陳日升有很多巢,在與250炮埕配套的房子裡,供奉著一幅字,寫著「泉州第一炮」,這不是什麼書法家的作品,而是九十年代中,包括當時的泉州何市長立峰先生等五官員人手一字的賜字。


當時一次對德國友好城市的訪問,市長何先生發現陳日升做了很多功課,對當地宗教、文化政治和經濟瞭然於胸,處處說出味道,就說:剛調來時,就聽說文化局有一門炮,果真見識了,回去寫「泉州第一炮」贈之。但答應者又顧慮自己的字不好,一直沒有潤筆,於是建議:五個人一人一字。陳日升更歡:中!


市長、市委秘書長、人大秘書長、市府秘書長和政協副主席各顯一字功,分別賜了「泉」、「州」、「第」、「一」、「炮」。人們發現這五個字入同出一手,分不出是五人之作。


陳日升對這幅有來頭、有故事的字視若至寶,因為這些官員很少給人題字,物以稀為貴。裱字前,還特別請戲曲作家王仁傑寫了「旁白」,對五字的來龍去脈做了註腳,並詮釋了泉州的「炮」字。


至今為止,除了命名一個喝茶話仙的所在,我更願意尊稱這位忘年交為「炮仙」,而不是沒大沒小的「第一炮」。



陳日升清楚地記得,那年與包括何立峰在內的市領導訪問德國友好城市,抵達時是大清晨。當地的小朋友在酒店唱了兩首歌,一是德國民歌,一是《藍藍泉州灣》。


後一首是用漢語唱的。這讓陳日升無比興奮,榮譽感一浪高過一浪。因為《藍藍泉州灣》是他親生的。


【視頻】《藍藍泉州灣》是陳日升與谷建芬的聯袂之作


《藍藍泉州灣》這首泉州人的歌,有他的心血和汗水。作曲家谷建芬1992年有一次帶學生來泉州實習演出,時任文化局副局長的陳日升近水樓臺,與其套近乎。玩著玩著,炮著炮著陳日升與谷建芬結下了革命友誼。於是就鬥膽對谷提出正分要求,我們泉州這麼出名,人傑地靈,還沒有一首唱得開的歌,不如請大師給我們譜一曲。瓦母啊!天沒想到,地沒想到,媽祖帝爺公都沒有意料到,谷建芬爽快答應:你們趕緊寫個詞!……


「一次我與蔡國強去登九仙山,站在高處,首先想到『青青戴雲山』,然後倒推『藍藍泉州灣』……『山海』才有泉州的格局,而不是什麼塔呀、古厝呀……」陳日升說,歌詞傳真給谷建芬,一個多星期曲子就譜好了。谷大師如此一諾千金,動作又如此神速,令他感動感動再感動。


「谷建芬分文不取,真夠義氣!」


陳日升從這樁留史大事理解到,「愛炮」沒什麼不好,關鍵清晰「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做「炮」就是要做個一諾千金的「德炮」!



說起「炮」,你會想「擊」。


看前面的文章,你也知道我們幾茶友剛剛隨陳日升進行了一次對余光中故鄉永春的拜祭之旅。2003年余光中時隔一甲子返回故鄉,大家有所不知,有陳日升一次「炮擊」的功勞。


2003年余光中回鄉,陳日升在餘和玩伴餘江海之間「擔」this「擔」that


余光中來閩參加福建省文聯為他舉辦的作品研討會,陳日升竟荷爾蒙驟升,「炮火」大開,當場用司馬遷的「富貴(改『成就』)不返鄉,如衣錦夜行」的難受話,催促坐在主席臺的這位大名鼎鼎永春老鄉是時候回老家行孝道了。


這一炮擊果然奏效,余光中於2003年9月攜妻回鄉祭祖,還見到四五歲時的爬樹玩伴餘江海。



余光中已乘鶴而去,陳日升不忘當年的「炮擊」之緣,帶著我們去給仙詩人行香,給已96的餘江海送利是。故人實現孝道,後人用小義的拜祭行表達了感恩。


炮仙的為人,從此可見一斑。



這門炮,其實是個嘴直心真、舉賢不避己的傢伙。他在當老師、做報社老記、當文化局副手、做文聯主席、任南音協會負責人期間,為泉州的文化推波助瀾、既鼓又吹,戰功卓絕,但面對赫赫戰功總不是「呵呵」了之,而是火上澆油、煽風點火,炮解自己的「萬砍爛」。在這種場景下,「我」三不五時被「林北」替代。


他很雜才,有很多閩南話,說得出口,但寫不出字,你問他準有答案;而粵語他也能kuai幾句,小時候他曾在銅鑼灣一帶讀過小學。


王仁傑在那幅「泉州第一炮」字,「旁白」著:


炮者,泉人所謂宣傳鼓吹之意也,日升兄多年來以宣傳泉州為己任,搖唇鼓舌不遺餘力,無人可出其右……



他心青思捷,接受一切,包容一切。關鍵是,陳日升這門炮不發悶火,好像不懂得何謂埋怨,啥叫生氣。他給我「炮」說,「一般我向阿焜(書法家、五祖拳傳承人)求字,他很少推脫。我們是半世紀的老同學、好同事!」我說,別炮!給我求個「在福念恩,處亂克怨」的字,後四個字是想提醒自己向大師感染好性情。


沒多日,八個隸體字,躍然紙上。



「炮,不再是貶義詞,現如今有點趨於中性。在現在講究自我包裝、自我完善的時代,能炮會道並非壞事,關鍵是你要炮對路,炮出臭尿破味,讓門門都落地開花!」


老炮仙此話,告訴身居泉州的眾炮客所沒掌握的炮法。



告別時,我說:常常聽你把蔡國強掛在嘴邊,既然你倆是老兄弟,不如讓他來這個【250炮埕】選擇一個元宵或者中秋夜鬧一場煙火秀。


炮仙答曰:蔡全球趴趴走,平時只能為我豎拇指點讚,好事古難全,下次分解!

相關焦點

  • 永泰大眾詩社 埔埕釆風行
    埔埕村歷史上有九個姓氏家族在此繁衍,至今有名稱的古民居33座,7座祠堂,村中還有長街、蓮塘,大樟溪環穿整個村莊,溪邊有新建龍津大道。埔埕人煙熾盛,樓房密集,歷史上有林、陳、黃、柯、李、鄭、張、鮑、汪九個姓氏家族在此繁衍。至今村中心還有古祠堂6座:陳氏、林氏、黃氏、柯氏、李氏、鄭氏;另有林氏支祠1座,鳳厝張氏新祠1座。
  • | 卓越兄
    全程為九天八夜,約340公裡,繞境路線:去程:第一天:大甲區→清水區→沙鹿區→龍井區→大肚區→彰化市第二天:彰化市→花壇鄉→大村鄉→員林市→永靖鄉→北鬥鎮→溪州鄉→西螺鎮第三天:西螺鎮→二侖鄉→虎尾鎮→土庫鎮→元長鄉→新港鄉(經北港古香路)第四天:新港奉天宮舉辦祝壽大典(上午八時)【視頻】卓越兄在彰化西螺鎮迎接【大甲媽祖繞境
  • 南港大隊埕(露天電影)
    大隊埕最好的活動就是放電影。那時候的大隊埕放電影有著很濃的政治色彩,村裡誰偷東西或者偷砍樹被抓到,一定要在放電影之前通報並處罰,這在當時是很嚴肅的事情。所以每看一場電影之前都我們都上了一場德育課。這在我們幼小的心靈撒下了真善美的種子。
  • 永寧『衛』道|卓越兄
    永寧,我不陌生——這裡有羽毛球的名牌『凱勝』,這裡有泉州人引以為傲的『黃金』海岸。其實永寧,我很陌生——這裡明朝時曾是個知名的衛所,這裡有著古厝、番仔樓博物館的美稱。先進『味』在貪吃還沒納入貪婪範疇前,我先縱容自己一把。進入永寧老街前,一攤早餐店『攔住』我的去路,其實我吃過早餐了,但花生湯惹人『厭』,我決定收拾它。
  • 18天織新衣 泉州小西埕有這麼一棵愛漂亮的「雌」構樹
    泉州市區西街小西埕,一棵樹靜靜地立著,與不遠處的東西塔相望。據說它結的果實像楊梅,周邊的人稱這棵樹為「土楊梅」。小西埕的樹 18天織新衣動植物專家:這是一棵愛漂亮的「雌」構樹3月18日攝4月4日攝泉州市區西街小西埕,一棵樹靜靜地立著,與不遠處的東西塔相望。據說它結的果實像楊梅,周邊的人稱這棵樹為「土楊梅」。
  • | 卓越兄
    是的,對於一個泉州出生的人來說,這次來彰化追大甲媽祖,事先必去拜訪自己的「第二家鄉」。在當地人的心目中,鹿港有「小泉州」之譽。這是隱形的的「第二家鄉」,還有一個是鮮形的,那就是員林的泉州寮、鹿港是個保持著淳樸風氣的小鎮,從彰化市中心的客運站坐車,站站停,也就三四十分鐘。但是這裡與都市相比,顯得靜謐、我更喜歡它的鎮味,廟宇、街道、商鋪、民居……還保持固有的古早味。
  • 永泰埔埕古剎草堂寺
    大廳柱間拱形穿枋表面埕卷草紋雕刻,彌勒佛身後中金枋通長以反覆的書卷紋狀,體現明代南方工匠已具備精湛的小木作水平。大雄寶殿面闊七間進深八柱,外形恢弘輕盈,瓦屋頂為寺廟建築群裡最高的單簷歇山頂,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共九脊組成。正脊舉折起翹,惜正脊塔剎雙龍搶珠及脊頭獸吻現已不存。
  • 駱志鴻|心有鴻鵠志 情滿來時路
    心有鴻鵠志 情滿來時路——記陝西南飛鴻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駱志鴻慈善公益報(本報記者 王鈺博)他是一個愛學習的人,在工作之餘,始終不斷提升自己。他是一個喜歡旅行的人,於沿途遊覽天下勝景,飽覽人間百味風情。
  • | 卓越兄
    縱有金山銀山,也換不來一個失去的媽。因為媽是一生中的最稀缺品,一次用「完」就完了。認的、繼的,都屬贗品。惟製造你的那個,是純正的。人生沒有reset鍵。今天,沒媽的人,總是提醒那些「有」媽的人要惜福惜福再惜福,但往往擁有著的到了失去才會醒覺。《媽媽請你也保重》,可謂經典中的經典,唱出天下遊子對母親的惦念之情。
  • 舌尖上的泉州——美食受熱捧 遊客尋味來
    作為新的打卡地,剛剛開業的泉州美食城規劃有大型室內造景觀光文化村——刺桐時代村、閩南懷舊主題天台夜市大排檔「大厝埕——泉州大排檔」等。其中,刺桐時代村還原了泉州自宋元時期至改革開放的千年歷史風貌,有閩南傳統美食、有非遺技藝傳習、有傳統曲藝演出,還有沉浸式互動演藝。
  • 騎樓•雨腳架•五腳基|卓越兄
    博愛路這帶地方,人不多,坐在騎樓下喝杯咖啡或者吃個什麼的,不會被亂鬨鬨的路人亂了心情。這位陳先生是臺北人,2013年夏天首次來臺北時認識的,當時他開著計程車。我感覺談得來,後來加了微信。他開過飯店,也被派到過深圳,與諸多大陸人有交往。臺北雖不見垃圾桶,但因為自律與法律的作用,地上很難見垃圾。再一個,騎樓下的路,基本無障礙,很平整。基本沒有階或者坎。
  • 【家長必看】泉州最好的小學最詳細的學區劃分,這裡通通有!
    泉州最好的小學,最詳細的學區劃分,還有學區房問題,這篇文章裡通通都有。前身是創建於1934年「卓然小學」,是泉州老牌重點小學,省示範學校。辦學這麼多年來,拿了名譽一堆堆,每年有1/3以上的學生在各級活動中獲獎受表彰,教育質量居省、市前列。
  • 福鼎市東埕貝貝樂幼兒園註銷登記公告
    福鼎市東埕貝貝樂幼兒園 註銷登記公告 第2020039號 根據《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
  • 2021年放假安排出爐|你計劃來泉州了嗎?
    /小西埕/泉州的網紅街,白巖松寫的「泉州,你一生至少去一次的城市」就在這條街的牆上,小西埕充滿了文化創意,超級文藝清新,適合吃吃喝喝,打卡拍照邊走邊逛!/西街/去泉州,一定要去西街。這條走過了一千年的街道,串聯著唐宋以來眾多的建築,風姿獨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樓群,西街就像一個「活的建築博物館」。
  • 冬日裡的暖陽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日前,由泉州晚報社主辦,東南早報、東南賽事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的泉州市第三屆小小藝術家風採秀迎來了泉州賽區和石獅賽區的兩場比賽。孩子們在臺上盡情揮灑,笑容宛如冬日裡的暖陽,溫暖了觀眾們的心。 泉州賽區 選手收穫滿滿 帶著無限的熱情和憧憬,來自泉州信和幼兒園、鯉城第二實小、舞音國際舞蹈藝術學校、小風鈴舞蹈藝術中心、馨夢琴行等多家藝術培訓機構及學校的孩子們登上了小小藝術家風採秀的舞臺。整場比賽的形式多種多樣,歌曲、舞蹈、講故事、樂器等表演精彩紛呈。
  • 記憶裡的泉州,難忘的故鄉
    1971年10月底的一天,趁著去泉州修配廠放電影的機會,俞組長要去採辦一些文化用品。他特地去宣傳科借了個照相機,說與我們一道去泉州拍幾個照。他還安排小雷頂替小任,搞一天營區廣播。於是廣播員小任,也可以同小馬和我一起上泉州了。 對這樣的安排,我跟小任心裡明白,他是在優待我們新調來的兩個新兵。
  • | 卓越兄走讀成都 ⑦
    但是,對於小鄧的「老媽就是我媽」說法,儘管吃伴大力加持,我是有異議的:1、首先這個所謂的三洞橋老店,活像一個蒼蠅店。沒進廚房,我看一些小蝶涼菜和滷料,是擺在蒼蠅飛蟲跟我一樣也能觸及的地方的。眾所周知,我自小比高玉寶還苦,比雷鋒更窮,是個踏破鐵蹄的人,經常穿著拖鞋過冬,也因此腳丫子發育出奇快,從小崇尚「吃啥補啥」的進食理念,與豬只的一身早就確立了「共建關係」。所以,我的智商也因此與豬一個等級。但豬之足,時常啟示我知足常樂,知不足自奮蹄。
  • 「泉州味」裡的別樣端午
    (林勁峰 攝)泉州網6月26日訊(記者 許雅玲)泉州是「活著」的古城,也是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昨日端午佳節,傳承千年的民俗文化在泉州城鄉原生態保留呈現,香噴噴的粽子禮包情暖兩岸;在疫情常態化防控和創城創衛的背景下,志願者走上街頭守衛家園……這些共同演繹了「泉州味」裡的別樣端午。
  • 在泉州的藝文裡,有福相見
    音樂會/《聲聲不息 不止古典》音樂會時間:11月27日地點:泉州大劇院歌劇廳他們有顏值,他們也有美好的聲音,用歌聲打破著人們對於古典音樂晦澀印象,讓曾經小眾的古典音樂,也能變得親民。此次集市攜手20+新、老朋友,將帶來更加豐富的復古好物、暖心美食和浪漫音樂,為你打造一個溫暖難忘的回憶。
  • 泉州這些美食上了《舌尖上的中國3》,你都吃過嗎?
    對於能吃愛吃懂吃的泉州人來說,這麼美味的紀錄片裡,怎能少了泉州美食的蹤影?要說泉州的街邊小吃,那真是多的要數大半天,每一種幾乎都讓人愛不釋手。《舌尖》挑選的石花膏和面線糊,可謂泉州最具代表的兩種街邊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