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小學生甚至中學生,如果問他什麼是文言文?可能大部分人都會回答,文言文就是之乎者也那些難懂的文章。這樣的回答模糊而且籠統,似乎是指明了事物,但又沒有一個嚴格而明確的定義。
既然要學習文言文,就要對它有一個具象的認識。特別是對初次接觸文言文的小學生,家長朋友們一定要給他一個明確的答案。可能小朋友們會聽不懂,但至少在腦海中落下了印象。這就像春天播下的種子,時機成熟自然會破土而出長成參天大樹。好了,閒話不多說了,下面我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一下文言文。
文言文與白話的區別。白話就是現在大部分的書面語,我們經常見到的報紙文章都是白話。那什麼是文言呢?我們不妨通過兩段話來直觀的感受一下。1.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傑並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2.溫州府樂青縣有秀才,姓陳名義,字可長,年方二十二歲。
這兩段話一看第一段就是文言,第二段是白話。這樣判別的根據是什麼呢?是文言和白話各有各自的行文習慣,或者說一部分詞彙和句法是其獨有的,不能通用。例如,「何可勝數」的說法,白話不用。「姓陳名義」的說法,文言不用。因此,我們就通常的情況說,文言和白話的區別還是顯而易見的。
如何認定文言。前面已講文言文有其獨特的行文習慣。這樣一來,就可以以此為依據來大致的判斷一下。在此之前首先要找到標本,而最好的標本就是戰國兩漢時期的作品。因為文言隨著時間的流逝,他也是有一些變化的。因此找標本只能從其源頭下手,我們只要搜集一下這段時期的作品,把它與現代的文章做一下對比。哪些是文言獨有的?哪些是口語?哪些是白話?一目了然。如《範縣署中寄弟墨第四書》是用文言寫的,末尾說:「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便成為白話。
文言有相當嚴格的詞彙語法系統。通過上面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這一特點。例如名詞,只能說「豕」,不能說「豬」;動詞,「走」意思是「跑」,而「行」的意思就是現在所說的「走」。語氣詞,不能用「的」「了」「嗎」,只能用,「之」「乎」「也」等。在語法方面,有些區別是很明顯的。如只能說,「唯餘馬首是瞻」,不能說「唯瞻餘馬首」;只能說「未之有也」,不能說「未有之也」。總而言之,自有其遣詞造句的一套體系。
文言只見於文。在分析古籍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有的書雖然是古人所寫的古書,但是其中有白話;有些書雖然是近人所寫,但其中有文言。還有一些書半文半白,甚至夾雜口語,這些都不能稱之為文言。白話和口語都是日常所用的,但文言卻不是人們日常所習用的語言。因此,有一點是很明確的,文言只見於文。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給文言下一個定義。文言是不同於白話和口語,而有其相當嚴格的詞彙語法系統,只見於文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