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全老人」的太上皇乾隆帝,在太上皇期間都幹了些什麼呢?

2021-01-18 小姐姐講史

寫下幾萬首詩的十全老人乾隆帝,最崇拜的人物是康雍乾盛世的奠基人清聖祖康熙帝。弘曆為了表達對其祖父的敬重,把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61年)的皇帝的桂冠,讓給康熙帝。所以他準備在位60年(85歲)就會「歸政退間」。在太上皇的歲月裡,他還成為了「十一全老人」呢!

君無戲言,85歲的老皇帝乾隆在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親臨太和殿授傳國玉璽給36歲的太子、十五皇子顒琰。第四年剛過去兩天,即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太上皇乾隆帝駕崩於養心殿,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上皇,也是壽命最長的皇帝。實際上乾隆的禪位並非如宋高宗一樣真心實意,而是給康熙帝一個面子,表明自己的孝心,才履行自己的承諾的。乾隆帝自然不會像主父、唐玄宗、宋高宗等君主徹底放手的。乾隆對權力有很大的控制欲,他是歸政不歸權,那麼他在做太上皇期間都做了些什麼呢?

乾隆禪位

一、他向天下昭示,大清不是兒皇帝的天下而是太上皇的天下。

禪位後的乾隆沒有搞「喬遷之喜」,仍然住在只有皇帝才可以住的養心殿。他花巨資建的「養老院」寧壽宮,對他來說也就是一擺設。嘉慶帝繼續住在東宮——毓慶宮。乾隆帝仍然像在位時一樣處理各種政務,嘉慶帝必須接受他的訓政。嘉慶帝只能熬著,乾隆帝的理由很充分,都是為你好,我這是站好最後一班崗,扶你上馬帶一程。他說:

「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他「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聽我訓導,將來知所遵循,不至錯誤,豈非天下之福哉。」

這四年的「嘉慶年號」,也只是宮外的人用,在宮內用的則是乾隆六十一年,乾隆六十二年、乾隆六十三年、乾隆六十四年,清高宗仍自稱「朕」,所有政令需要加蓋太上皇寶璽方可施行,一些重要大權像批閱奏摺、任免官員等仍然由乾隆帝親自處理。

乾隆帝與嘉慶帝

就在乾隆帝禪位半個月後,他在圓明園召見屬國使臣,宣告:「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

乾隆為什麼不放權力,當太上皇不香嗎?

在人的想像中,當太上皇就等於退居二線,退休了就可以放下繁重的政務,好好地享受老年生活了,其實並不是這樣。在歷史上有多少太上皇放權後是幸福度過晚年的呢?

劉邦的爹劉太公雖是太上皇,晚年幸福,可他根本沒當過皇帝,就是一鄉村老頭,兒子來了還得拿著笤帚迎接。他壓根就沒權,所以也就談不上放權。活著放權的那些,李淵是被逼的,他在人生的最後9年,活得憋屈窩囊,只不停地生孩子,大概是想補償的「多子多福」吧。太上皇唐玄宗被軟禁,近侍被流放,他自己戰戰兢兢鬱鬱而終。他可不想重蹈他們的覆轍,於是他學習了唐玄宗的老爸唐睿宗,讓位不放權。

二、學習康熙帝舉辦盛大的千叟宴

所謂千叟宴就是皇帝過生日時,免費宴請德高望重的鄉紳老人(基本是致仕名臣)前來為自己祝壽的酒宴。乾隆帝是個愛熱鬧好面子的皇帝,對自己爺爺又很崇拜,千叟宴在整個大清帝國一共辦了四次,原創者是康熙大帝,他在有生之年一共舉辦了兩次。乾隆帝效法自己爺爺也舉辦了兩次千叟宴,其規模比清聖祖還大,這點他可沒給康熙帝「面子」。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他在乾清宮舉辦過一次千叟宴,規模空前,邀請的是60歲以上的老人3000多人赴宴,安排了800多桌。「入宴者賜如意、壽杖、朝珠、綢鍛等物,盛況非凡,禮節繁縟。」

千叟宴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以太上皇的名義,在寧壽宮皇極殿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邀請的是70歲以上的老人。三天後,乾隆在寧壽宮皇極殿再次舉辦「千叟宴」。有3056名老人被邀請到席,「其儀率多由舊,而盛事實視前有加」。年齡在90歲以上的人被請到御座前,賜酒、賜拐杖等。百歲以上的賞六品頂戴,90歲以上賞七品頂戴。

三、鎮壓白蓮教起義

就在乾隆帝退居二線,和「老愛卿」們舉辦千叟宴後不久,就收到了一份「大禮」。白蓮教起義爆發,這是清朝中後期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乾隆帝成太上皇后趕上了。起義由湖北枝江、宜都的張正謨、聶傑人率先發起,各地教徒紛紛響應。

乾隆帝急令湖廣總督畢沅、四川將軍觀成、湖北巡撫惠齡、西安將軍恆瑞等火速彈壓。不過女漢子首領王聰兒率軍避實就虛,擊其不備。

王聰兒劇照

乾隆平叛了三年,多次調動大軍鎮壓,為鎮壓叛亂白花花的銀子花去一億二千萬兩,王聰兒、姚之富才跳崖而死,王三槐被生擒。乾隆帝很興奮,沽名釣譽的他大吹大擂說「武功十全之外」,又「成此巨功」,這不說自己是「十一全老人」嘛!

現實很殘酷,歷史何嘗不是。白蓮教的餘部,很不給乾隆帝這個太上皇的面子,依然興風作浪。又過了六年,乾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白蓮教的殘部才算肅清。究其原因,就是乾隆時代(含太上皇時期)太奢侈,官員太腐敗,尤其寵臣和珅的擅權結黨使整個清廷更加腐敗。

四、修復乾清宮、交泰殿等。

這不,在轟轟烈烈鎮壓白蓮教起義時,這個太上皇也不忘大興土木,修建樓堂館所。當然這也是事出有因,都是太監惹的禍。

那是嘉慶二年(1797年)十月,乾清宮內太監郝世通惹的禍,他不是大內總管,只是一個火爐工。日復一日地幹著枯燥的火爐工作,沒有前途,不由得鬱悶。有一夜,他把看著悶滅在火盆裡的木炭,順手就近一倒,誰知導致了乾清宮、交泰殿失火,乾清宮被火燒塌,宮內物品損失嚴重。原來他倒在了放有楠木的附近。乾清宮就是明末曾發生有名的「紅丸案」「移宮案」的地方,也是崇禎帝寫下絕命詔書的地方。

乾清宮正大光明殿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附近的昭仁殿和弘德殿也被波及,沒有倖免。萬幸交泰殿內乾隆皇帝存放的,象徵皇權的25個玉璽被太監們搶救出來,它們用於頒發詔書、錄取進士時公布皇榜,可是宮內大量文獻珍寶書籍等,全部化為灰燼。乾隆帝諭急修復,我們今天看到的交泰殿,就是嘉慶二年修復的。

和珅被逼自縊

「乾隆六十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公曆2月7日),89歲太上皇的弘曆,不舍地閉上了眼睛。他的時代過去了,嘉慶帝親政,很快就上演了一出「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悲喜劇。一生好面子,最寵愛和珅的乾隆帝,在他屍骨未寒之際,被兒子這麼一搞,可以說一點面子也沒有了。

相關焦點

  • 說說太上皇和太上皇帝
    大家都知道,清乾隆帝是中國最後一位太上皇帝,也可以說是最後一位太上皇。那第一位太上皇是誰?第一位太上皇帝又是誰?
  • 當了太上皇是怎樣一番感受?
    太公說:「皇帝是萬民之主,怎麼能因為我亂了天下規矩呢!」劉邦自知疏忽大意,把老爹這一茬給忘了,於是尊奉老爹為太上皇。那個出主意的家令也得到了很重的賞賜。劉太公原本是個莊戶老頭兒,根本就不知道朝廷是怎麼回事兒,權力與他也更是毫不相干,有了這個太上皇的名號,解決了父子見面時的禮節,一切萬事大吉。劉太公就是這樣安享晚年,從漢高祖六年到漢高祖十年,當了五年太上皇。
  • 太上皇的「另類」際遇:歷史上太上皇的八個類型
    幸運的是,七年之後,革命徹底成功,劉邦搖身一變,喚作漢高祖了(這當然是後人給他的諡號),就大方地賜給他老爹一頂「太上皇」的帽子,讓他在養老宮吃喝玩樂,頤養天年。兒子當了皇帝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也產生了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父子二人見了面,一個是老子,一個是皇帝,誰給誰叩頭都不合適。最後,面子上覺得很下不來的劉邦發話了:我是皇帝我老大,不給老子磕頭啦。老子見我要稱臣,還是減少見面避免尷尬吧。
  • 乾隆禪位給嘉慶後,仍在養心殿當了3年太上皇,這3年他幹什麼了?
    在三皇五帝的上古時期,我國的執政者都是通過禪讓制的形式來交接權力的。直到後來大禹將自己的皇位傳給了兒子益,最後又被皇子啟所搶,禪讓制才終於結束,世襲制開始越來越興盛。而在未來,禪讓都成為一種工具,大多是一些「亂臣賊子」為了獲得皇帝的權力的同時,又能保住自己的名聲而使用的手段。比如當年王莽建立新朝之時,就是強逼著皇帝禪位。
  • 太上皇,你幸福嗎?
    躺贏型:劉太公據史書記載,劉太公對劉邦當上皇帝幾乎毫無幫助,反而期間還被抓去當了一段時間俘虜,完全就是兒子的負累。劉太公「喜當爹」,內心是不太喜的,因為,劉邦從小就沒啥大志願,也不給自己置辦點田產家業什麼的,人生格言就是混吃等死。在劉邦小時候,劉太公沒少指著他批評:「你這個潑皮無賴,要是有你二哥一半的務實就好了。」
  • 歷史上的太上皇:他們的最終結局如何,都安享晚年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邦活學活用,把劉太公尊為太上皇,劉太公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活著的太上皇,還是沒當過皇帝的。史書記載,劉太公去世於前197年,此時劉邦都已經60歲了,兩年後就去世,可見劉太公的壽命是真的長,晚年也是享福。
  • 中國歷史上十大太上皇
    中國歷史上十大太上皇自秦始皇追尊其父秦莊襄王為太上皇起,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過二十三位太上皇,其中著名的有以下十位。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盤點中國歷史上十大太上皇。劉太公草根出身的太上皇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
  • 乾隆晚年為什麼要退位當太上皇?退位之後他又都在幹什麼呢?
    換句話說就是,即便自己活得夠長,皇帝也就幹六十年,到時候不死也讓位給兒子。這件事原本只是他在祖宗面前許下的承諾,旁人並不知道,但不曾想後來弄得是天下皆知。作為一言九鼎的皇帝,說過的話肯定要兌現的,更何況還是對祖宗立下的誓言,並且還昭告天下了,晚年以「十全老人」自居的乾隆皇帝,經過複雜的思想鬥爭,最終,還是他決定踐行諾言,在乾隆六十年,按時傳位給自己的第十五子永琰,自己當上了太上皇。
  • 皇帝都自稱「朕」,那太上皇的自稱什麼?乾隆霸道李淵心酸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氣吞八荒,一統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所以首次採用「皇帝」這個稱號來表明自己華夏最高統治者的身份。
  • 皇帝的爹叫太上皇,那麼太皇上的爹又該如何稱呼呢?
    皇帝的爹叫太上皇,那麼太皇上的爹又該如何稱呼呢?皇帝這個職業由秦始皇嬴政開創,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一言可定他人的生死榮辱。皇帝的任期是終身制,死後才會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自己則成為大行皇帝,去太廟裡享清福。
  • 晚年李隆基黯然移宮:太監李輔國迫害太上皇,背後真相是什麼?
    再不用操心國事,閒了和舊臣們喝喝酒,與「梨園弟子」唱唱戲,太上皇的小日子過得優哉悠哉。這句話的意思是,李輔國假傳聖旨,將太上皇李隆基從興慶宮移居到太極宮。留給李隆基身邊的衛士,只不過數十名老弱殘兵。陳玄禮、高力士以及舊有的宦官宮女都不準進來。太監李輔國為什麼要逼迫太上皇李隆基移宮呢,背後真相是什麼?明面原因:打擊報復太上皇身邊人李輔國出身卑微貧賤,面貌猙獰醜陋。
  • 皇帝自稱為「朕」,太上皇自稱什麼?李淵很憋屈,乾隆很霸氣
    毫無疑問,皇帝是古代最稀缺的一個「職業」,然而在「父死子繼」的制度之下,還有一個比皇帝還稀缺的「職業」——太上皇。顧名思義,太上皇就是皇帝的父親,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也不過只有26位。第一位太上皇幾乎是和「皇帝」的名號同時出現的,是秦始皇為自己已故的父親所上的尊號。皇帝自稱為「朕」,太上皇自稱什麼?
  • 皇帝自稱「朕」,那太上皇的自稱是什麼?乾隆霸道李淵心酸
    中國歷史上的太上皇並不多見,一共只有17位,其中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後,便追尊其父為太上皇,所以秦莊襄王在生前並沒有體會過當太上皇的感覺。而歷史上第一位活著的太上皇則是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劉太公本是莊稼漢,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根本沒想到兒子有一天能當上皇帝。
  • 皇帝自稱「朕」,那太上皇的自稱是什麼?乾隆給出「標準示範」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共記載有17位太上皇。最早的太上皇,應該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但是這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給他的尊稱了,那時候秦莊襄王已經過世了。所以,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太上皇」應該是劉邦的父親。 那麼古代太上皇如何自稱呢?
  • 歷史上著名的悍後李鳳娘:逼瘋皇帝氣死太上皇
    太上皇在聽了之後非常的高興,於是便調查了李家,在調查完之後,他覺得李鳳娘是一個美麗而又比較貴氣的女子,所以就將她許配給了太子,所以在太子繼位之後,她也就成為了皇后,為什麼說她是一位比武則天和慈禧還要狠的女人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 紅樓夢:賈元春被賜死與太上皇有關?賈璉說出他們的秘密
    總結來看就是她本無辜,卻夾在了皇帝與太上皇的新舊勢力之爭。雙方在「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前,賈元春偶然發現了太上皇與皇帝要削藩奪爵的真正秘密,慘被皇帝滅口。令太監夏守忠縊死了她。從以上結論看賈元春之死,似乎該說的都說完了,也沒有什麼新的觀點。其實「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賈家抄家也不是一天的事。
  •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到底有何區別?
    事實上,「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原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太上皇」一詞,最早見於《史記》。秦始皇平定天下後,除了規定最高統治者為「皇帝」,還特意「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於是莊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贏異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擁有「太上皇」頭銜的人。太上,即最高、無上,形容極其尊貴。不過,當時贏異人已去世多年。
  • 乾隆死前當了3年「太上皇」,這3年和珅在幹啥,為何沒能化險為夷
    導言太上皇,又稱太上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從古至今,「太上皇」屈指可數,較為知名的有唐高祖李淵、宋徽宗趙佶等。中國歷史最終一位「太上皇」,就是乾隆,他也是清代唯一一位「主動性退居二線」的皇帝。乾隆之所以會能當皇帝,當然離不了他爸爸雍正,可是雍正能當皇帝,一樣離不了乾隆。康熙晚年時期九龍奪嫡,使他很是心煩,因此常常去那時雍親王的賜園玩樂。
  • 承認劉邦之父劉太公,未為帝王卻為太上皇,劉邦與父親的關係
    劉太公把那位家令的話說了一遍,並說:「皇上是萬民之主,怎麼能因為我亂了規矩呢。」 漢高祖聽了,心裡十分高興,就封賞了那位家令五百金黃金。但是總不能讓自己的父親天天拜見自己吧,所以漢高祖就將劉太公尊為太上皇,這樣漢高祖就能心安理得的拜見太公,而不會被人說什麼了。
  • 乾隆皇帝退位後,做了三年的太上皇,在這三年間他都做了哪些事?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的帝王都是終身制,都會幹到駕崩為止。除非是在位期間出現特殊情況,皇帝是不會主動禪位退居二線的,更不會出現「一朝兩帝」的現象。但在歷史上,也出現過太上皇這樣一個特殊的現象。雖說人數寥寥,但也確實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存在,乾隆就曾在退位後,當了3年的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