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的「另類」際遇:歷史上太上皇的八個類型

2021-02-23 非常歷史

  太上皇者,在位皇帝的在世老爸是也。細數中國歷史,皇帝前僕後繼,綿綿不絕,而太上皇也不在少數。大致說來,中國的太上皇可以分為八個類型。

  1、坐收漁利型


劉邦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劉邦的父親劉老爹獨享此項殊榮。劉邦在他父親眼裡一直是最不成器的劉小三,直到他斬蛇起義,劉老爹才拿剃鬚刀颳了刮眼睛,開始正眼瞧著兒子的革命事業。幸運的是,七年之後,革命徹底成功,劉邦搖身一變,喚作漢高祖了(這當然是後人給他的諡號),就大方地賜給他老爹一頂「太上皇」的帽子,讓他在養老宮吃喝玩樂,頤養天年。兒子當了皇帝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也產生了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父子二人見了面,一個是老子,一個是皇帝,誰給誰叩頭都不合適。最後,面子上覺得很下不來的劉邦發話了:我是皇帝我老大,不給老子磕頭啦。老子見我要稱臣,還是減少見面避免尷尬吧。結果,劉老爹成了太上皇,膝下卻少了一個兒子。

  2、無可奈何型

  魏孝文帝拓跋宏的父親獻文帝拓跋弘(這爺倆的名兒音同字不同)做太上皇時還是個不到二十歲的青年,他讓出皇位實在是無可奈何之舉,原因在於他的母親(並非親生母親)馮太后,一個權利慾和性慾都極強的女強人。獻文帝繼位時只有十二歲,但他是個很有能力的小皇帝,在垂簾聽政的馮太后輔佐下,獻文帝進行了一些改革,北魏國力日漸強大起來。就在這時,大權在握的馮太后強迫他讓位給只有四歲的太子拓跋宏,自己去當有名無實的太上皇。其中原因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獻文帝年齡漸大,不聽馮太后的招呼了;有人認為拓跋宏是馮太后與男寵李奕的私生子,更受太后寵愛;還有人認為是獻文帝殺了馮太后的情夫李奕。不管怎樣,年紀輕輕的獻文帝被迫做了太上皇,幾年之後又被馮太后殘忍地毒死了。

  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也屬於這個類型,只不過迫使他退位的不是他的母親,而是他的兒子。

  3、好逸惡勞型

  俗話說:見過不要臉的,沒見過這麼不要臉的;見過混帳的,沒見過這麼混帳的。這話用在北齊皇帝們身上再恰當不過了,在他們眼裡,殺人放火都是小菜一碟。北齊實際上只存在了二十幾年,卻有六個皇帝,而且一個賽一個的荒淫殘暴。第四個皇帝武成帝高湛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吃喝玩樂,乾脆把皇位推給只有十歲的兒子,鑽進後宮專門研究聲色犬馬。當了太上皇之後,高湛更加瘋狂地縱慾享受,結果幾個月下來,二十多歲的他就耗盡元氣一命嗚呼了。

  無獨有偶,與北齊並立的北周也有一個年紀輕輕、好逸惡勞的太上皇,他就是周宣帝宇文贇。周宣帝剛死,他的兒子,年幼的周靜帝就被他的嶽父楊堅(就是後來的隋文帝)取而代之了,更慘的是,北周皇室的所有男子被楊堅殺了個一乾二淨。

  4、心有餘悸型

  唐太宗李世民自然是個好皇帝,但他也有殘酷冷血的一面,玄武門之變就是一例。


李淵

  唐太宗的老爸唐高祖李淵偏愛長子李建成,這也可以理解,因為李建成是太子,未來的接班人。李世民是老二,上有兄,下有弟,正好處在一個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尷尬地位。也不知是李建成害怕功勳卓著的李世民動搖他的太子之位,還是李世民不甘心屈居二線,想再進一步,反正兄弟倆明爭暗鬥地掐上了。俗話說「無毒不丈夫」,李世民和他的文臣武將在公元926年的那個夏天上演了「玄武門」之變,要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命(後來李世民又殺光了二人的兒子以絕後患),然後就去逼宮。當尉遲恭提著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腦袋出現時,李淵正在皇家公園度假,一看這陣勢,李淵嚇得當即宣布讓位給李世民,自己縮到後宮去當太上皇了。

  八十六年後,高祖的重孫,太宗的孫子唐睿宗李旦又遭遇了同樣的險情,結果也和他老爺爺一樣成了太上皇。

  5、急流勇退型

  這兒的「急流勇退」實際上就是「見困難就跑」,代表人物是宋徽宗趙佶。


趙佶

  話說1126年,北宋和金剛剛聯兵滅掉遼國之後,金國就撕開了盟友的畫皮,露出了侵略者的猙獰面目,長驅而入,直搗東京汴梁。消息傳來,幾十年來一直生活在風花雪月之境、溫柔富貴之鄉的宋徽宗嚇得老臉煞白,立即決定撂挑子不幹了,把皇位讓給太子趙桓。當了太上皇的宋徽宗還不安心,乾脆跑到南方去度假,玩起了鴕鳥政策。後來形勢好轉,他才打道回京,再後來,戰事急轉直下,金兵一舉拿下了汴京,想逃卻沒逃成的宋徽宗和他的子孫兒女、他的三宮六院、他的皇親國戚、他的文武百官一起被擄到了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五國城。在受盡了亡國奴的屈辱之後,宋徽宗死在了異國他鄉。

  上文提到的北齊高湛的兒子高緯後來也學他老爸的樣子當起了太上皇,那時北周已經在大舉攻打北齊,所以他應該和宋徽宗一樣屬於「見困難就跑」型。北齊很快就玩兒完了,最後,高緯和兒子以及幾十個宗室都被塞滿嘴巴的辣椒給辣死啦。

  見困難就跑的人,跑得再快,也是跑得了初一,跑不了十五。

  6、老弱多病型

  「好人不長命,惡人活百年」是句聽起來挺不公平的話,可是竟然在害死嶽飛的主犯宋高宗趙構身上應驗了,這老傢伙不但佔據皇帝寶座達三十五年之久,而且還活到了八十歲的高齡,不過,上天也給了他一個極大的報應,那就是終生無子,最終,他不得不立宋太祖的後人趙昚為太子(宋太宗的後人都被金人擄到北國去了)。趙昚是個有骨氣的人,堅決主張抗金,而且團結了不少主站派人士。主和的趙構越來越老了,他一直信賴的秦檜也死掉了,而太子趙昚的影響越來越大,民間抗金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終於有一天,深感力不從心的趙構宣布禪位於太子,自己去養老了。


趙構

  宋孝宗趙昚繼位時已經不年輕了,做了二十七年皇帝之後也已年過花甲,垂垂老矣,就照先皇的前例禪位給太子趙惇,這就是宋光宗。但是,宋孝宗的太上皇生活並不幸福,因為光宗是個「妻管嚴」,被他那不孝的皇后老婆給牢牢控制住了。五年之後,孝宗病逝,光宗仍託病不出席父親的葬禮,群情激憤的大臣們和吳太后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皇子趙擴接替「病重」的光宗做皇帝,是為宋寧宗。當了太上皇之後,光宗才體會到了父親當時的心情,可惜悔之晚矣!

  7、鵲巢鳩佔型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個類型的太上皇,不是在位皇帝的父親,而是弟兄。

  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混蛋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徵瓦剌,結果在土木堡被敵兵俘虜。瓦剌權臣也先把英宗作為籌碼,要挾明政府讓步屈服,為了打亂敵方的如意算盤,皇太后在文武百官的請求下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這就是明景帝,為了照顧英宗的面子,遙尊他為太上皇。

  瓦剌進攻北京失敗後不得不與明政府議和,放回了明英宗。落架的鳳凰不如雞,失去了皇位的明英宗回到北京後就被囚禁在了南宮,而且一呆就是八年。直到1457年明景帝因太子早夭傷心過度得了重病,明英宗才通過「南宮之變」二度登上了帝位,昏庸的他使原本有望在景帝手中中興的大明開始衰落。政變發生幾天之後,景帝死去,原因不明。

  雖然此處把明英宗列為「鵲巢鳩佔型」的太上皇,但就歷史功績來看,明英宗更像一隻惡鳩,明景帝更像一隻受害的鵲。

  8、功成身退型

  太上皇們之中,名氣指數最高的當屬清朝的乾隆皇帝。


乾隆

  乾隆皇帝二十五歲繼位,在皇帝寶座上端坐了六十年之後(這個記錄只有他爺爺康熙能破),覺得自己已經功德圓滿,該無牽無掛地享享清福啦,於是就宣布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子顒琰(就是後來的嘉慶帝),開始了無憂無慮的太上皇生涯。四年之後,乾隆帝無疾而終,駕鶴西遊去了,享年八十九歲,創造了中國皇帝壽命的金氏世界紀錄。

  乾隆皇帝的禪位的確屬於功成身退,但是他一貫執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已經導致中國與世界脫軌,科技技術遠遠落後於歐美,當半個世紀之後,中國被迫與世界接軌時,等待她的就只有「落後就要挨打」的命運了。

【專題文章導讀】

♦ 大宋朝的老百姓為什麼重女輕男?

♦ 男人的鬍子去哪了?和你想像不一樣的「仁丹胡」!

♦ 大明亡國啟示錄:藏富於官,藏富於賈

  回復關鍵詞「 中華06 」,獲取以上文章!

《非常歷史》

verydaily

長按右圖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

敬畏 · 求真 · 鑑今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十大太上皇
    中國歷史上十大太上皇自秦始皇追尊其父秦莊襄王為太上皇起,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過二十三位太上皇,其中著名的有以下十位。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盤點中國歷史上十大太上皇。劉太公草根出身的太上皇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
  • 歷史上的太上皇:他們的最終結局如何,都安享晚年嗎?
    ,他們的結局各異,主要跟他們當上太上皇的方式有關。1、死後追尊的太上皇這種太上皇有兩個,一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即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子楚2、未稱帝的太上皇這種太上皇只有一個,那就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他沒當過皇帝,卻生下了一個開國皇帝。而且劉太公命非常硬,戰國動亂沒影響到他也就罷了,畢竟他只是個小角色,但楚漢爭霸時他差點被項羽煮了,最後也安然無恙。
  • 當了太上皇是怎樣一番感受?
    劉邦自知疏忽大意,把老爹這一茬給忘了,於是尊奉老爹為太上皇。那個出主意的家令也得到了很重的賞賜。劉太公原本是個莊戶老頭兒,根本就不知道朝廷是怎麼回事兒,權力與他也更是毫不相干,有了這個太上皇的名號,解決了父子見面時的禮節,一切萬事大吉。劉太公就是這樣安享晚年,從漢高祖六年到漢高祖十年,當了五年太上皇。
  • 歷史上著名的悍後李鳳娘:逼瘋皇帝氣死太上皇
    1189年,金世宗駕崩之後,當時年僅21歲的皇孫完顏璟繼承了皇位,歷史上稱之為金章宗,在當時南宋的皇帝宋孝宗已經年老,他命令大將張浚北伐,但是卻失敗了
  • 「十一全老人」的太上皇乾隆帝,在太上皇期間都幹了些什麼呢?
    弘曆為了表達對其祖父的敬重,把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61年)的皇帝的桂冠,讓給康熙帝。所以他準備在位60年(85歲)就會「歸政退間」。在太上皇的歲月裡,他還成為了「十一全老人」呢!君無戲言,85歲的老皇帝乾隆在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親臨太和殿授傳國玉璽給36歲的太子、十五皇子顒琰。
  • 太上皇,你幸福嗎?
    《秦時明月麗人心》中的秦始皇有了這一慣例之後,太上皇身份就開始貫穿中國歷史了。劉邦剛當上皇帝以後,封了皇后,封了太子,追封了親媽為昭靈夫人,就是沒給爹加個名譽頭銜。坐穩皇帝位後,劉邦對爹也只是隔5天去見一次,按兒子拜爹的禮,劉太公也坦然接受,並沒有覺得影響不好。直到劉太公底下人勸,太公雖然是爹,但也是臣,不能享受皇帝的大禮,劉太公這才在劉邦駕臨的時候拿著掃帚在門口迎接。
  • 說說太上皇和太上皇帝
    中國的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嬴楚。秦始皇稱帝後,他被追封為太上皇,此時他已經死去快30年了。第一位在生時就被尊為太上皇的,是漢高祖劉邦之父劉太公,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未曾為帝王卻被尊為太上皇的人。
  • 《大秦賦》嬴子楚歷史原型:做質子八年,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
    《大秦賦之天下》嬴子楚歷史原型:做質子八年,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文/無計讀史在熱播劇《大秦賦之天下》中,由辛柏青主演的「嬴子楚」讓觀眾頗為佩服。佩服的不僅僅是這個角色,還有辛柏青的好演技。嬴子楚在歷史上也是個有名的國君,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父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而嬴子楚這一生起落,有三個人推波助瀾了。一起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嬴子楚,也就是歷史上的「秦莊襄王」。嬴子楚原名「異人」,父親是「秦孝文王」贏柱,母親是「華陽夫人」,生母是「夏姬」。
  •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到底有何區別?
    事實上,「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原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太上皇」一詞,最早見於《史記》。秦始皇平定天下後,除了規定最高統治者為「皇帝」,還特意「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於是莊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贏異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擁有「太上皇」頭銜的人。太上,即最高、無上,形容極其尊貴。不過,當時贏異人已去世多年。
  • 皇帝自稱「朕」,那太上皇的自稱是什麼?乾隆霸道李淵心酸
    中國歷史上的太上皇並不多見,一共只有17位,其中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後,便追尊其父為太上皇,所以秦莊襄王在生前並沒有體會過當太上皇的感覺。劉邦做了皇帝後,為了體現自己的孝道,時常去跟劉太公請安。
  • 晚年李隆基黯然移宮:太監李輔國迫害太上皇,背後真相是什麼?
    李輔國劇照背面真相:替皇上分憂,做皇上不便做的事史書講這段歷史,明面上都把責任推到太監李輔國身上,是李輔國蒙蔽聖聽,自做主張,根本不是肅宗本意李隆基作為太上皇,要有太上皇的自覺,吃喝玩樂,把自己當豬養就行了。還與民同樂、與官同樂,這是想復闢嗎?李輔國為主分憂。李輔國居安思危,從高力士等看不起他這件事上,他嗅出了危機,意識到,自己的地位還需要進一步鞏固,皇帝對自己的寵信也需要進一步加強。
  • 皇帝都自稱「朕」,那太上皇的自稱什麼?乾隆霸道李淵心酸
    中國歷史上的太上皇並不多見,一共只有17位,其中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後,便追尊其父為太上皇,所以秦莊襄王在生前並沒有體會過當太上皇的感覺。而歷史上第一位活著的太上皇則是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劉太公本是莊稼漢,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根本沒想到兒子有一天能當上皇帝。
  • 紅樓夢:賈元春被賜死與太上皇有關?賈璉說出他們的秘密
    這豈非有八九分了?」曹雪芹一貫善於將驚世駭俗的話平淡地說。賈璉這段話很長,節選了重要部分。透露出的秘密令人驚出一身冷汗。一,皇帝仁孝,覺得自己孝順,能天天見到父母。皇后妃嬪們也有父母,要她們也要孝順,決定每月逢二、六日一共六天,後宮妃嬪的眷屬可以進宮探視以求團圓。
  • 皇帝自稱為「朕」,太上皇自稱什麼?李淵很憋屈,乾隆很霸氣
    從秦始皇滅亡六國稱「始皇帝」到溥儀退位成為「末代皇帝」,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也不過只有494位皇帝。毫無疑問,皇帝是古代最稀缺的一個「職業」,然而在「父死子繼」的制度之下,還有一個比皇帝還稀缺的「職業」——太上皇。顧名思義,太上皇就是皇帝的父親,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也不過只有26位。第一位太上皇幾乎是和「皇帝」的名號同時出現的,是秦始皇為自己已故的父親所上的尊號。
  • 皇帝的爹叫太上皇,那麼太皇上的爹又該如何稱呼呢?
    皇帝的爹叫太上皇,那麼太皇上的爹又該如何稱呼呢?皇帝這個職業由秦始皇嬴政開創,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一言可定他人的生死榮辱。皇帝的任期是終身制,死後才會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自己則成為大行皇帝,去太廟裡享清福。
  • 如果明仁天皇退位,他有可能是日本第60位太上皇
    日本天皇退位需要修改《皇室典範》,以便繼承人能在天皇生前繼承皇位。因此,沒有特殊情況,天皇是不會生前退位的。 成為太上皇,有的是被新皇帝尊稱,比如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後,其父劉太公依然在世,便尊他為太上皇;有人是自己主動禪讓,比如乾隆皇帝不願意在位年數超過祖父康熙,便將皇位讓於嘉慶皇帝。還有的太上皇是迫於無奈才當的,比如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禪位給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 有太上皇現象的國家不只是古代中國。在漢字文化圈內的很多國家都有這種現象。
  • 皇帝自稱「朕」,那太上皇的自稱是什麼?乾隆給出「標準示範」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氣吞八荒,一統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所以首次採用「皇帝」這個稱號來表明自己華夏最高統治者的身份。與此同時,他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相關規定,包括皇帝的衣食起居、禮儀規範、大臣和百姓需要避諱的東西等。而在稱呼上,秦始皇也開始由寡人改稱為「朕」。
  • 承認劉邦之父劉太公,未為帝王卻為太上皇,劉邦與父親的關係
    劉邦是中國漢朝開國皇帝,是漢文化和漢民族的開拓者,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指揮家和戰略家。劉邦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草根皇帝,短短四年多時間就從平民逆襲成為了皇帝。
  • 此人才是真正歷史意義上的「太上皇」,出徵兩年擴大百萬疆土
    中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幾百個朝代。如果是在戰爭時期,朝代更迭將達到一個鼎盛。在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兩晉南北朝必位列其中,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明白,南北朝初期,戰爭頻繁,奸臣當政。這個時候,朝代更迭之快,讓人無法應對。
  • 歷史上的大笑話:爺爺奪了孫子的皇位後,還將孫子尊為太上皇
    看過《軍師聯盟》的人,應該都還記得劇中萌萌的司馬倫,但在真實的歷史上,司馬倫其實是個庸鄙不堪的人,做了許多讓人笑掉大牙的事,而且還引發了五胡亂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