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三、卦辭破解」)
四、彖傳破解
彖傳曰:震,亨。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震驚百裡,驚遠而懼邇也。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一)釋字(詞)
則
金文從鼎從刀。古代的法律條文曾刻鑄在鼎上,以示法則為經常,亙古不變而常守。
《易》中「艮為止」、「艮為成」,《說卦傳》云:「成言乎艮」。由於古代律條多為禁止性規定,又為成文,故《易》以艮為則。
社稷
《國語·魯語上》有這樣的記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伯(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烈山氏這個部落有善於「烈山澤而焚之」開荒種地的特長,發展了多種穀物和蔬菜的生產,影響很大,故其首領名叫「柱」的被尊奉為穀物之神——稷。而共工氏部落群則以善於平治水土著名,擴大了耕地面積,使它的部落首領人物有「后土」之稱,後來還被尊奉為土地之神——社。對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民族來說,「社」與「稷」是社會經濟的基礎,關係至為重要。所以,當國家形成之後,「社稷」就被當做國家的象徵。
祭主
指世襲祖業、主持宗廟祭祀的宗子。依據宗法制度,應有嫡長子繼承。
(二)釋義
彖傳共分五句來解釋卦辭。
第一句「震,亨」,這一句是解釋卦辭「亨」。這一句也是對卦辭的原樣照搬。由于震本身就代表「亨」,是理所當然的,故不必多做解釋。《說卦傳》云:「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意思就是北鬥星旋轉,其鬥柄指向正東方,時在春天,萬物之所出也,故亨。通達也。
第二句:「震來虩虩,恐致福也」,這一句解釋卦辭「震來虩虩」。《震卦》是由《臨卦》變化而來。《臨卦》象一個重疊在一起的雙震體,卦變後,象把重疊起來的兩個震體分了開來,形成內外皆震的局面,故曰「震來」。這兩個震體的主爻,在外者處「多懼」之位,在內者潛而不用,皆有恐懼之象,故曰「虩虩」。但是「震為蕃鮮」,「蕃鮮」指豐盛的祭品。「蕃」為繁多;「鮮」指新宰殺的犧牲。祭祀時所用的酒肉稱為「福」,故《易》以震為福。卦變形成兩個震體,故曰「致福」。正是由於兩個震體主爻的「恐懼謹慎」,才形成這兩個震體,才招來福享,故曰「恐致福也」。「虩」就是「蠅虎」,由於其捕獵時,極盡謹慎小心之能事,才能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方式獲取獵物而享受美味,故曰「恐致福也」。
第三句「笑言啞啞,後有則也」,這一句是解釋卦辭「笑言啞啞」的。《震卦》是由《臨卦》變化而來的,卦變使《臨卦》兌體消失。「兌為悅」,引申為笑,又「兌為口舌」,引申為「言語」,故曰「笑言」。兌體消失,故曰「笑言啞啞」,形容因恐懼而改變言笑晏晏的神態,而變得慎重起來。如何慎重呢?曰「後有則也」。《震卦》將來還會變為《小過卦》,故曰「後」。將來變為《小過卦》後,兌體最終變為艮體,「艮為止,為成」,《易》以艮為則,指禁止性的成文律條,故曰「後有則也」。
第四句「震驚百裡,驚遠而懼邇也」,這一句解釋卦辭「震驚百裡」。《震卦》上震下震,這兩個震體一內一外,一上一下。《震卦》由《臨卦》變化而來,卦變後,外震出乎內而振於外,故為震源體;內震生於內而潛而勿用,是為被振體。兩個震體一內一外,一上一下形成共振現象,故震於外而內亦共震之,震於遠而近亦共震之,故曰「震驚百裡,驚遠而懼邇也」。千裡之外打雷,而人驚懼也,聞迅雷風烈而色變也。
第五句「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這一句是解釋卦辭「不喪匕鬯」的。《震卦》九四為震體主爻,「震為長子」。古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長子承繼祖業,為宗廟主祀者。《震卦》是由《臨卦》變化而來的。《臨卦》九二為震體主爻,卦變為《震卦》後,成為《震卦》九四,仍為震體主爻。卦變時,《震卦》九四由內而出乎外,故曰「出」。所以《震卦》九四,是由內而出的長子。《震卦》九四為艮體主爻,「艮為門闕」,《易》常引申為「廟」,故曰「宗廟」。卦變時,九四入乎原《臨卦》之坤體,「坤為土地」,故曰「社」。九四又為震體主爻,「震於稼也,為反生」,所以九四又有「稼」之象,「稼」泛指五穀,五穀之神曰「稷」,故曰「稷」。又「震為蕃鮮」,指豐盛的祭品,九四為震體主爻,故為「祭主」。「不喪匕鬯」者,謂長子「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