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鯨》:象徵體系下的宗教內涵和多重精神世界的建構

2021-01-12 文學經典尺牘

1850年,麥爾維爾將《白鯨》寄給了英國最古老的出版社之一Bentley & Son。然而,麥爾維爾等來的卻是一封退稿信。主編言語激烈地告訴麥爾維爾:《白鯨》沒有絲毫的商業價值。

1851年,麥爾維爾經歷了先後被十幾家出版社退稿的尷尬事件,他鼓起勇氣又一次將《白鯨》寄給了Bentley & Son。於是這次機會降臨了,這次稿子得到了該出版社的理察·本特利的青睞。《白鯨》終於面世。

《白鯨》取材於代表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狀態的捕鯨業,講述的是「裴廊德」號捕鯨船上的全體船員在船長亞哈的帶領下,環行全球追殺一條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鯨,最後鯨死人亡,只留下敘述者存活下來。整個故事以第一人稱寫成,平靜地將這段奇幻故事講述給世人聽。

麥爾維爾在《白鯨》中的敘述手法極其特別,看似是在描寫人與白鯨之間的相互搏殺,但其實這背後蘊含著多層次的社會內容,其綜合性著實令人嘆為觀止。本文嘗試著從從生態哲學、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隱喻等角度去解讀該部作品,去揭示捕鯨故事背後更為深刻的精神和哲學內涵。

赫爾曼·麥爾維爾肖像

生態的啟示:人類中心主義理想的破滅

麥爾維爾的人生如同他的作品一樣,常常充滿著困頓。他出生在紐約,祖先是蘇格蘭望族。但在他12歲的時候家道中落,麥爾維爾不得不中途輟學,外出謀生。1841年,麥爾維爾第一次登上了捕鯨船,這樣偶然、坎坷而又充滿浪漫色彩的經歷,讓他的筆下呈現出奇幻的世界。

恰逢19世紀是這樣一個特別的時代:這一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加速發展,人的欲望逐漸膨脹,此時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得到大肆渲染以致於生態環境遭遇破壞。而麥爾維爾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作了《白鯨》這樣一部海洋題材的小說。

大海作為人與白鯨共同生活的生態系統的代表,人類與自然原本應該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大海以其自身寬廣的胸懷包容著海上的人們和海中的白鯨等一切生命。在這樣一個穩定、和諧、有序的世界裡,人類與白鯨本就該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然而意外出現了。亞哈帶領著船員在海洋上幾乎瘋狂地殺戮白鯨,這些畫面簡直令人毛骨悚然。更加令人恐懼的是船員們是自豪的,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力量與喜悅,仿佛自己已經徵服了海洋。

船長亞哈航海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追殺毀了他一條腿的白鯨莫比·迪克以復仇,而大副斯達巴克等一批人則主要是為了獲取經濟效益。閃閃發亮而富有誘惑力的金幣,為亞哈施展個人魅力與贏得水手們的共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白鯨》插圖

他大聲地喊出白鯨莫比·迪克的名字,並極其煽情地進行獨白:「我要走遍好望角,走遍合恩角,走遍挪威的大漩渦,走遍地獄的火坑去追擊他……這就是僱你們來的目的。朋友們,你們會一起來嗎?」船員們感受到了亞哈的憤怒與痛苦,他們心目當中對於金錢的欲望更是被這種情緒所點燃,紛紛地向著亞哈走近。

在欲望高漲的年代裡,船員們對於白鯨的殺戮行為展示了人類對於自然最無人道主義的一面。而白鯨,則同樣回報給人類以屠殺和反抗。當鯨死人亡的悲劇發生時,恰恰是人類中心主義的理想破滅之時。在《白鯨》中,麥爾維爾提倡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自然,肯定了萬物均具有自己獨特的生命和內在價值。

神性的復歸:人神關係的重大轉型

「我們應該勇於正視現實。人已經變成了一位超人……他具有超人的力量,但卻沒有相應的超人理性。超人隨著其力量的不斷增強,他也日益成為一個靈魂空虛的人。」弗羅姆在《佔有還是生存》中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而亞哈船長正是如此,在追擊白鯨的旅途中,他不斷增強自己的力量,這個時候他對自身的信心已經超越了對上帝的信仰,亞哈船長儼然是一位「超人」。然而,他確實缺乏超人所應該擁有的理性,在這個過程中他甚至成為一個靈魂空虛的人。

眾船員與白鯨的廝殺

亞哈船長的悲劇,站在生態價值的角度來分析,乃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悲劇。而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正是深深植根於西方的宗教神學思想。《白鯨》中的宗教內質卻並非是單一的,而是具有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若我們僅僅從基督教一元視角去觀照小說,未免顯得過於狹隘了。麥爾維爾本身是從小讀著《聖經》長大的清教徒,但作為一名宗教徒,他卻並非無比虔誠,他時常做出許多叛逆的事情來。而在他的作品中,對於人性的困惑也是俯首皆是。

儘管清教主義與作品本身錯綜複雜的內在思想確實存在著些許相悖之處,但麥爾維爾卻一直十分關注美國人的精神救贖問題。而對於被宗教打上精神烙印的美國人來說,宗教救贖是絕對不能拋棄的問題。對於《白鯨》的寫作,作者本身有著非常深厚的宗教背景。在這部作品當中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作者對於宗教拯救的認同感。

然而,作者本身的宗教信仰是具有內在矛盾性的,麥爾維爾雖然有著加文教的家庭背景,但他卻不篤信純粹的上帝救世的觀念。他就是這樣一個非常複雜的矛盾體,他時而是虔誠的信徒,時而是宗教的孽障。對於基督教的救世主觀念,麥爾維爾又有著自己別樣的思考,《白鯨》就是各種宗教思想雜種的產物。

亞哈船長與白鯨的鬥爭

誠然,小說中的神性權威確實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此時人們對於上帝的信仰已經發生了動搖。在19世紀,隨著生產水平的快速發展,美國人膨脹的自信已經逐漸將上帝擠下了神壇,人們的自覺性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神,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東西,它甚至與人處於一種共生的狀態。

在《白鯨》當中,麥爾維爾不再迷信上帝創世的神學觀念,在他的作品中,上帝的絕對權威已經傾覆。他所建構起來的是一個人、神、世界三元一體的新架構。在以往的年代裡,白鯨本身往往被看作是一個具有神性光環的生物,船員們對於白鯨,經常存在著敬畏與忌憚。然而在麥爾維爾的筆下,白鯨已經成為具象化的生物,甚至在船長亞哈的眼中,它是該死的。而大海這個意象,便是三元體系的最後一個關鍵環節。

在資本主義飛速發展的19世紀,美國對於大陸的拓殖已經到達了一個飽和化的狀態,這時他們不再敬畏大海,而將侵略的眼光轉向海洋。大海以其自身看似寧靜的軀體承載了這一切人與白鯨之間的廝殺行為。平靜之下,尚無完卵。

《bai'jing

精神的自傳:美利堅民族精神的隱喻

從最開始的時候所有船員滿懷著樂觀的理想到中途發現矛盾、遭遇重重困難和挫折,再到最後只能等待著救贖的回歸,這分明是作者對早期美利堅民族思想的演變過程進行了一次極其完美的詮釋。

就麥爾維爾的個人創作經歷而言,這部作品仿佛是一個蓄謀已久的轉折點,他試圖從思想、宗教和哲學的角度去探索人類內心複雜的世界。也正因為如此,這部作品衍生出了一個「精神追尋」的主題。

《白鯨》並非是單純的航海冒險小說,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各種捕鯨學知識的闡述、各種驚險航海故事的發生僅僅是作者為了講故事所建構起來的一個框架,而真正將這部作品支撐起來的則是其背後的「精神追尋」主題,它所隱喻的恰恰是美利堅早期民族精神的艱難變遷史。邁爾維爾曾經這樣自述過他的作品:「我寫了一本邪書,不過,我覺得像羔羊一般純潔無瑕。」

儘管祖先都是出生於蘇格蘭望族,但邁爾維爾本人卻早早地混跡於美國底層社會,過早地見識到了社會上的種種黑暗,嘗遍了底層世界的艱辛。在他筆下所展現出來的人性的迷茫、對於善惡複雜的思考其實都更像是一個手足無措的普通人所面臨的困惑,而並非屬於處在社會上層、心懷浪漫主義的知識精英階層。這是這樣一種複雜相生的矛盾狀態,也因此更能讓我們看清19世紀的時代背景下,普通人民面對文化衝擊和生態破壞時的真實心態。

《白鯨》書影

每一個民族其精神的成長都並非是一蹴而就的,美利堅民族也並不意外。從早期的移民時代開始,他們的成長過程並不平坦。《白鯨》當中作者所展現的種種的矛盾和困惑便是這個民族思想轉換的外層包裝。在平靜的大海中,很多東西都在慢慢地改變。當拓殖者無比自豪地宣告自己的新身份時,他們所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和更多的困惑,而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信念的動搖和精神的崩塌,便正是一個民族自我審視的精神成長歷史。

餘論

麥爾維爾的一生其實並不能算得上名聲顯赫,他的很多作品並沒有多少人問津,甚至在他去世的時候,當時的很多人已經淡忘他了。對於麥爾維爾的這種不公正待遇已經被後人所糾正,《白鯨》正是麥爾維爾藝術創作的一個巔峰。他是描寫航海曆險的出色小說家,更是一位竭盡生命的能量去探索人類內心、去思考人類未來進程的不朽的思考者。人與自然、善與惡、美與醜的相悖相生仍然是今天的我們所要面對的一個共同考題。

文|姜岐

圖|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鹹陽圖書館【今日主播】好書推薦——白鯨
    因此,小說對亞哈船長的刻畫,是以一個矛盾且多重的性格來進行刻畫,賦予他一個模糊、複雜的形象特徵,這個形象特徵說明了,亞哈船長是一個美與醜、善和惡同時存在的個體,這個個體使亞哈的形象得以真實化。他一方面象徵了海明威式硬漢形象,另一方面又表現了他的醜惡與齷齪,具有其可取與不可取之處。
  • 國家建構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維內涵  如前所述,從國家建構的視野來看,在「一國多族」的現實條件下,要建構一個現代國家,必須優先解決各民族的團結和統一問題,只有國內各個民族實現了一體化,現代國家建構才是可預期的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
    中國話語高端論壇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著力打造的一個學術研討平臺,旨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中國話語體系重要指示精神,加強黨校與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其他幾路大軍的交流合作。  何毅亭在主旨演講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話語體系建設,圍繞新時代中國話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怎麼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開創性、時代性的重大思想觀點,形成了邏輯嚴密、內涵豐富的一整套重要論述,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強調國際輿論格局依然是西強我弱,要下大氣力解決中國在學術思想、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相稱的問題
  • 《白鯨》和五月天:相同的精神內核,誰也奪不走我們做夢的自由
    《白鯨》是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可以說是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它的精神內核是誰也奪不走我們做夢的自由。五月天樂隊是由五個大男孩所組成的搖滾樂團搜狐娛樂對五月天的評價是「五月天一反一般搖滾樂團給人的粗野印象,呈現出清新健康的青春活力,令人激賞。」
  • 這是《白鯨》最與眾不同和偉大的地方
    就算你心如止水,抱著看世界名著的朝聖態度去看它,尋求心靈淨化,收穫人生真諦,它也許都會讓你失望而歸的。可它如何成為堪比《戰爭與和平》的世界名著的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它是美國精神的縮影,它成就了美國精神。02.美國精神是什麼?顧名思義,它是只屬於美國的精神。
  • 論教育自信視角下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的建構
    如果將清末張之洞等人主導下「以日為師」師範教育體系的探索(包括創立三江師範學堂[4]和全國性師範教育制度體系建設)歸結為積極心態下的學習國外,那麼20世紀20年代的「以美為師」以及其後的「以俄為師」甚至包括近些年的學習歐美,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育發展的不自信,從而影響了師範教育本土化進程。因此,系統深入分析這一問題,並從教育自信角度探討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建設是一項重要的理論與現實任務。
  • 【評論】海日寒:詩化宇宙的想像性建構——滿全大型散文詩《飛鳥集》的一種闡釋
    兩性出現後,世界淫靡,天下大亂,於是亞歷山大大帝出現,給世界予以秩序。國的建立需要三件寶物,即:玉璽-權力的象徵;寶劍-武力的象徵;長生水-生命的象徵。亞歷山大大帝率領無敵勇士從世界三極尋來三件寶物,建立新的秩序,國家得以穩定。這是人類遠古世界創生與形成的歷史過程。但在第六階段,國家滅亡,秩序崩壞,世界又一次跌入萬劫不復的劫難。長詩認為欲望、戰爭和種族仇恨導致了遠古秩序,即特洛伊帝國的滅亡。
  • 神秘的古埃及文明:不僅有金字塔等知名遺蹟,更有內涵深刻的精神
    而這些文明給我們一個非常明顯的印象和感覺,那便是神秘。的確在數千年前的古代及,作為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和衍生地之一,不論是在歷史文化,還是宗教信仰方面,其都展現出了獨特的內涵。古埃及的勢力範圍基本上和今天的埃及相近,但是這只是其政治控制範圍,如果要論其文明影響力的話,那恐怕不僅僅局限於整個埃及地區了。
  • 解讀「藏地密碼」:當下藏地電影空間文化審美共同體建構闡釋
    藏地公路作為流動的空間和被遮蔽的風景,在景色之外更加聚焦在人身上營造戲劇張力。與道路相伴而生的汽車、摩託車以及電動三輪車作為現代交通工具和流動的空間,是當下藏區馬和犛牛的替代者。電影中的寺院空間是相對於日常的世俗空間出現的,是人們精神寄託和信仰歸屬的宗教空間,具有洗滌人心的巨大力量。《靜靜的嘛呢石》中的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古哇寺,是小喇嘛日常生活的封閉的世界。
  • 考古學空間性研究:從文化史到聚落形態的多重空間建構
    有關空間理論闡釋沿著兩條路徑展開:一方面吉登斯、布迪厄等社會理論大師在現代性架構下檢視空間與社會交互關係對於研究社會結構和社會過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後現代社會理論採用一系列地理學概念和隱喻來探索日益複雜和分化的社會世界[6]。  列斐伏爾是最早系統闡述空間概念的學者, 布迪厄、吉登斯、齊美爾等學者均圍繞空間問題做過闡述。
  • 書評| 澳大利亞的「蝶化」之路——《澳美同盟的緣起、建構和穩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在亞太地區建構了「輪輻軍事同盟體系」,作為護持其在亞太地區霸權體系與秩序的基石。美澳同盟是這一體系中最為重要的軍事南「錨」。《條約》的籤署雖然完成了美澳同盟的法律建構,但同盟的根基並不夯實穩固,同盟的內涵模糊混沌。
  • 趙法生 | 殷周之際的宗教革命與人文精神
    摘 要西周文明中的人文理性是中華人文精神的基礎,受20世紀反宗教思潮的影響,學界過去往往將其起源歸結為對宗教的反動。分析以往關於西周人文精神形成的幾種主要觀點和殷周之變的宗教內涵,可以發現上述結論過於簡單和片面,遮蔽了殷周之際中華精神演變的本來面目。
  • 王江薈丨多重世界的建構——談韓國電影《空房間》中的空間與自由
    多重世界的建構——談韓國電影《空房間》中的空間與自由王江薈
  • 《一步之遙》,解析荒誕喜劇表象下的隱喻內涵和精神實質
    2014年底,姜文的《一步之遙》上映,一時掀起一陣觀影狂潮,人們幻想著能觀賞如同《讓子彈飛》一般笑中帶淚的影片,結果卻出現影院昏昏欲睡,出門精神抖擻的盛況。儘管本片獲得了5.13億元的票房成績,口碑卻呈現出嚴重的兩極分化。即使最頂級的影評人對其愛慕之心也只停留在敘事結構與電影情懷的拆解下,「一步之遙」成為觀眾與姜文之間一堵無形的牆,阻隔著彼此情感的融合。
  • 法老崇拜基礎的背後,埃及別樣的政治文明體系格局
    導語:古代埃及,一個發源於尼羅河河畔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作為這個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古代帝國之一,古埃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無人能及。相較於其他同等時期的古代帝國和原始部落來說,古代埃及人在宗教和原始神靈方面的崇拜深刻的影響了整個國家的政治格局和社會的生活方式。
  • 100本世界名著與經典文學-《白鯨》
    然而這時候老船長表現出來的是沒有絲毫畏懼,還親自登上瞭望臺,指揮船員繼續向白鯨逼進。老船長這大無畏的精神讓人折服。還有在水手們與白鯨的第二次較量中,水手們的魚叉「嗖嗖嗖——」都投了出去,「噗噗噗——」也都扎中了白鯨的身子。白鯨疼痛極了,奮力地掙扎,把繩索纏在了一齊,看樣貌,是要把大船掀入海底。這時,老船長果斷、鎮定地命令水手們把繩索割斷,這才擺脫了白鯨的牽制。
  • 坤鵬論:人是使用象徵的動物 人主要生活在語言之中
    ——坤鵬論伯克整個修辭思想的出發點是對人的一個基本設定——人是使用象徵的動物。初看平淡無奇,細思內涵深遠。伯克正是由它展開並譜寫出了其宏偉的修辭哲學思想體系。而且,他從這個命題中又引申出了兩個相關命題:人是發明象徵的動物;人是濫用象徵的動物。一、什麼是象徵?
  • 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下)
    昨天我們跟大家一起聊了聊人格分裂,今天我們來詳細地說一說多重人格和精神分裂。
  • 寧波海洋世界「白鯨攻擊潛水員」視頻引熱議 園方稱白鯨與人玩耍
    視頻爆料者稱,一位自由潛水者在體驗「白鯨同遊」項目時,白鯨有明顯的攻擊行為,而且潛水員還受了傷,認為這種體驗項目非常危險,應該停止。&nbsp&nbsp&nbsp&nbsp針對該博主的爆料,寧波海洋世界相關人員回應說,視頻中反映的白鯨攻擊潛水者事件並不存在。
  • 誹謗 下毒 剽竊 比醜: 我們正咽下精神失序的苦果
    資本主義條件下,這場戰爭導致人與人的全面異化。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析極其深刻,但主要限於經濟學層面上,至少在這裡,忽略了經濟學背後的精神因素。也許有學者會講,他們早年已經解決了經濟學背後的哲學問題,這裡可以放開手腳直接從經濟視角切入社會問題。這種說法非常勉強。事實上,西方社會在經濟運動背後是深度的宗教理念的精神支撐,宗教是資本主義文明和秩序的維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