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想和任何人綁定」——解碼Z世代的文學寫作和精神圖譜

2020-12-23 騰訊網

當下中國的文學界有一種最新的現象,那就是Z世代文學的興起。所謂的Z世代文學,指的是1995年以後出生的最年輕的一代人所從事的文學實踐。很多文學期刊紛紛開闢專欄或專題,集中發表他們的作品,他們的寫作,也獲得了批評界的關注,有關他們的評論與研究也見諸報刊,他們的寫作,已經成了當代文學大潮中的後浪。

Z世代文學的歷史性興起及其頗受重視的文學境遇,Z世代作家的精神特徵與創作特點,值得我們關注。

長期以來,人們常常簡單地以十年為界,將中國當代作家劃分為「50後」「60後」「70後」「80後」「90後」和最新的「00後」等幾個代群,雖然省心省力,卻又顯得不夠精要。

代際劃分作為一種社會學的研究方法,通常總是以那些能夠深刻影響一代人精神性格與命運的重大歷史事件及相應的社會歷史轉型為界來劃分前後兩代人。迄止於今天,人們往往將1995年網際網路普及後出生的一代人命名為「Z世代」。以網絡的普及作為依據,恰好也符合我們中國「90後」和「00後」們的特點。他們與西方的同齡人一道成了出生伊始就伴隨著網絡數字文化,沉浸於數位化生存的「數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因此,我們對目前「90後」「00後」的寫作,稱為「Z世代文學」。

Z世代的數位化生存建構和塑造了他們不同於以往代群的主體性。相對於印刷文化對主體的建構所形成的深度注意力,Z世代的認知特點,更加具有淺表性——即快速、即興、碎片化、缺乏深度,是與深度注意力相對的淺表性的注意力。Z世代的作家與詩人,相對缺乏思想深度與精神重力,缺乏他們這個年齡所應具有的青春激情,被認為是不夠投入與執著,可以從他們「輕淺」的主體性中尋找到答案。

輕淺的主體性,使得Z世代作家迥然不同於他們前一代以郭敬明等為代表的反叛、頑劣和青春飛揚。Z世代作家相對弱化激情與歡樂、喜悅與幸福,也弱化痛苦、憤怒、反思與批判之類的具有深度與力度的精神特徵,他們的精神特徵,倒是更多地具有「反諷性」。無論是對自我、對他者,還是對社會現實等外部世界,抑或是在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他們更多地都是採取反諷性的精神姿態。

Z世代作家也常通過書寫他們的成長,建構和表達著自我和主體。像顧拜妮、蔣在、賈若萱、渡瀾、楊帆和李子麒等作家筆下的Z世代人物,很多都有反諷性。顧拜妮的小說《奇怪的人》,寫的就是典型的Z世代少年,他們深受二次元文化的影響,沉迷於網絡,雖然也很特立獨行,嚮往自由,試圖發出自己的獨立聲音,但在最後,卻又總是無奈地接受所面對的現實。出生於1999年的蒙古族作家渡瀾曾經以其《傻子烏尼戈消失了》《去看烏嘎跳舞》和《昧火》等小說令文壇矚目,在Z世代作家中獨具個性,具有豐沛、卓異的才華與想像力,但在她的筆下,Z世代的反諷性格仍然很突出。比如在其《壞脾氣的鄰居》中,「我」被無端地捲入鄰居美狄婭式的憤怒,並在這種非理性的憤怒中感到「可怕」和討饒——「我無法與這規模龐大的憤怒抗爭」、「我被他們的怒氣震懾,蜷縮身體」,並且在最後深深地陷入一種夢魘般的驚恐不安中,難以擺脫。

實際上,在強大的現實面前,Z世代們的這種特性,在程川、張家瑋、朱光明、範俊呈、朱天歌、陳景濤和吉雲飛等Z世代詩人的作品中,也表現得非常明顯。像吉雲飛的詩作《小鎮少年》和《宿舍生活》,恰好也是寫Z世代的「成長」。在這兩首詩中,曾經時常晃蕩於街機廳與撞球房,沉湎於電子遊戲的小鎮少年,也在《宿舍生活》一詩中被以自我反諷的方式想像和描寫為一個成熟的「中年男人」——「他是一個和藹的中年男人,微禿,嘴角有點小狡黠/講著大家都認為很對的話/在講壇上,人五人六/他知道讀書無法抗拒這種無聊」。反諷性的形象,異常生動與鮮明。Z世代們對現實,往往就是僅止於反諷,最終卻總是接受與順從。這樣一種精神性格,也許具有安穩或務實的一面,但是在內心裡,我更希望他們青春似火,昂揚激越、堅韌頑強,富有理想,朝氣蓬勃。

Z世代作家與詩人是目前是最年輕的文學代群,他們的寫作重點,自然是愛情與婚戀題材。Z世代文學中的愛情,已經不同於我們以往對愛情的理解,而是體現出一種「愛無能」的情感狀態。按照心理學的定義,「愛無能」指的是個人對於包括深刻愛情在內的深度情感難有興趣或無所適從的精神狀態,也許這也是Z世代作家淺表性的認知特點所導致的結果。

Z世代文學中的很多詩歌如阿海的《秋天》、廖承佳的《姑娘》、張小榛《世俗的愛情》和黃建東的《思念日記》《感情生活》等,寫的都是愛無能的情感狀態,不過在此方面,還是以Z世代的小說更為明顯。在顧拜妮的小說中,不僅《表哥楊日》中的「楊日」和《菩提旅館》中的「周明」等人物的所謂愛情故事無愛且荒誕,像《金魚》和《天堂給你們,我只要現在》等作品中的人物對愛情的諸多追問,更是揭示出了「愛情」的可笑;顧拜妮以反諷的方式解構著「愛情」;而蔣在則在《小茉莉》《叔叔在印度》和《舉起靈魂伸向你》等域外題材的小說中,以「我」和婭姆等Z世代留學生對愛情的「無所適從」和可笑的落空,揭示出他們的「愛無能」;至於賈若萱,除了在《事已至此》等小說中書寫婚姻的無愛或荒謬,更是在《夜行》《麥收時節》和《被摺疊的光》等小說中,書寫了Z世代年輕人情感的空洞。特別是在《被摺疊的光》中,主人公「桃桃」一方面在「愛情」上平靜和理性地與周博文、林茂相處或周旋;另一方面,她與徐雅璇的友情甚至與父母間的親情,也都顯示毫無波瀾的空洞與遊移。小說的主要內容,寫的就是「桃桃」與異性、與朋友、與父母之間的複雜關係,但卻很少有親密性的情感內涵,這一點如「桃桃」在作品中所說的:「也許我不適合親密關係,我想到,世界上有些人就是不適合親密關係。她們不想和任何人綁定」。我以為中篇小說《被摺疊的光》,不僅是賈若萱,也是Z世代作家奉獻給我們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小說對Z世代作家和Z世代青年人精神與情感狀態的表現,非常值得我們重視。

青年人是我們的未來,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希望所在。Z世代的作家與詩人,往往都有很好的文學與文化素養,他們技藝嫻熟,文字與寫作水平高,又被文學界廣泛關愛,深得厚望,因此非常順利地走上了文壇,並在短時間內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文學現象,他們需要在精神和思想的深度方面不斷地加強,一定能夠真正地走向成熟,走向更加開闊的未來。

作者:何言宏

編輯:徐璐明

責任編輯:宣晶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Z世代實驗室|前浪VS後浪 關於設計和青春,他們有不同的答案
    本來是被電影的復古感吸引,但後來發現這是一部四十多歲的導演回想十二歲的童話故事, 覺得正好適合我想表達的精神。5.關於作品傳達的精神,她這樣說:Jen:我想表達一種少女心:不是小朋友的童心,而是已經長大,有自己獨立想法,有自己想堅持的夢想的少女心。
  • 《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電影浮生六記
    這部紀錄片在一夜之間把文學帶入了熱鬧的大眾視野,並在臺灣和香港院線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今年5月下旬,《他們在島嶼寫作》來到內地,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文學對於社會靈魂守護的重要作用。「影壇最深刻的文學電影」:為書和文學尋找市場的臺灣名人《他們在島嶼寫作》的誕生,源自幾位熱愛文學的臺灣名人,對於文學在資訊時代所面臨的危機,他們決定要做些什麼。
  • 解碼「史萊姆」:Z世代的解壓神器、社交工具和創業載體
    他們的史萊姆泥也逐漸受到了香港和內地玩家的青睞,由於他們在各大社交平臺運營著一個叫做「MAGICMSLIME」的史萊姆帳號,因此也被圈內粉絲稱為「M家」。目前已在快手上擁有70多萬粉絲,IG上也有2.2萬followers,姐妹倆同時還擁有兩家微店,幾乎國內史萊姆圈的資深玩家都知道她們。
  • 看紀錄片中的臺灣文學大師 「他們在島嶼寫作」
    廖美立在活動致辭中談到,推廣文學是他們的終極目的,拍攝《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是有感於文學式微,我們缺少對大師的關注,年輕人則傾向於「輕文學」,她期待兩岸產生更多文學對話。臺灣和大陸對於文學的關注層面有差別,龔鵬程認為臺灣現代文學傳承了五四運動傳統(五四運動在臺灣被定義為「文藝節」),文人如此堅韌,文學出版享有獨特地位,詩社那樣眾多,當地人對於詩人和詩歌很尊重。
  • 講座|朱嶽:「內向世代」
    當時的文學是介入當下現實,或者要去提出一個答案、要表達民間的痛苦,或者要替無法發聲的人來發聲,或者是以一種虛無的態度去解構這些東西,但這種虛無本身也是面對社會現實的一種方式,所以後來的「內向世代」和這種虛無其實質還是不同的。這批人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迅速登場,他們的同時代人黃錦樹給了這批人「內向世代」的命名。
  • 「他們在島嶼寫作——臺灣文學電影展」在滬舉行
    「他們在島嶼寫作——臺灣文學電影展」在滬舉行   作為中華藝術宮開館一周年系列活動之一,10月4日至7日期間,中華藝術宮將與上海電影博物館合作,在中華藝術宮藝術劇場和上海電影博物館共同舉行「他們在島嶼寫作——臺灣文學電影展」。
  • 王蒙:我還要以耄耋加饕餮的精神繼續寫作下去
    在新書發布會上,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潘凱雄表示,王蒙是一位現象級作家,從時間上來說,他的文學創作基本和新中國同步。從空間上來說,王蒙的寫作幾乎覆蓋了全文體——小說、長篇、中篇、短篇、微型,詩歌、散文、隨筆、文藝評論、傳統文化研究以及翻譯等。「在中國當代文學歷史上,像王蒙這樣一個長度和寬度的創作是鳳毛麟角的。我們還不知道他還要幹什麼,他以後的創作是一個充滿想像的空間。」
  • 深度解碼「Z世代」:推動B站前進的洶湧後浪
    在B站的招股書中,他們被稱為中國的「Generation Z」——Z世代。  一、「Z世代」是誰?  「Z世代」一詞最早流行於歐美地區,用以表徵那些出生於1995-2009年間的人。Z世代又稱網絡世代、網際網路世代,意指受到網際網路、即時通訊、短訊、MP3、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影響很大的一代人。
  • 90年代的中國文學:暢銷興起、圈子消逝和私人寫作-虎嗅網
    在這十年中,文學熱無可置疑地退潮了,正是在退潮中,文學呈現出多元分裂的樣貌,尤其是,湧現出許多文學個體,他們下海經商、從單位辭職下崗,與主流文壇一拍兩散,最後逐漸淡出、遠走他鄉或是持續創作,而他們的影響卻一直延續至今。我們採訪了作家周梅森、韓東、棉棉、林白、編輯魏心宏、王繼軍,學者何平等人,從暢銷寫作、斷裂一代和私人寫作三則,切入1990年代的萬象紛呈。
  • 放映 《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劃
    >他們在島嶼寫作,輝灑出燦亮靈魂的光芒,他們是島嶼的燈塔,高舉著永恆的火炬,矗立在世界的峰端。《他們在島嶼寫作》是由陳傳興擔任總監製的文學家紀錄片,是21世紀臺灣文壇最重量的文學電影。該系列共六部電影,是由五位精銳導演:楊力州、陳傳興、陳懷恩、林靖傑和溫知儀,以風格化的電影敘事手法,重新詮釋、紀錄六位臺灣文壇重量級文學家: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以及楊牧的生命與創作歷程。
  • 「不惑」和「知天命」之間:一代人的文學命名
    「70後」作家也到了「不惑」和「知天命」之間。12月5日,以「一代人的精神圖譜和文學經典化」為主題的2020年花城文學論壇在浙江德清舉行。在場作家裡最年長的是生於1966年的艾偉,最年輕的是生於1983年的孫頻,中間的弋舟、路內、張楚、付秀瑩、阿乙、石一楓都是「70後」。
  • Soul:理想的Z世代社交平臺,應該是一個遊樂場
    但傳統社交平臺與線下關係強綁定,使用戶無法真實表達自我,一個全新的社交場域已經成為Z世代的精神剛需。 在Soul看來,理想的Z世代社交平臺,應該是一個供年輕人自由探索的遊樂場。在其中,用戶可以擺脫現實關係帶來的社交壓力,與志同道合的心靈相遇,找到精神歸宿,快速滿足即時性、弱關係的社交需求。
  • 「先鋒文學」領軍人物餘華,在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響下認識寫作
    餘華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靠著《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的巨大影響力,在中國文壇佔有一席之地。餘華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寫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在語言、結構敘述等方面為中國當代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同時他也是中國在國際上最出名的作家,獲得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等獎項。
  • 誰動了Z世代的「奶酪」?
    「Z世代」一瞬間被所有的商家瞄準,說Z世代就是他們的目標消費群體,95後的朋友說:「天天喊Z世代的一定不是Z世代,我一個95後覺得他們所標榜的Z世代一定不是我。」事實上,任何被定義的行為,當下的年輕人都不喜歡,他們說,「別教育我,別讚美我,別批評我,別鼓勵我」,他們同意:「讓我待著,做自己」。
  • 偶像經濟新玩法,黃明昊代言Kappa徵服Z世代
    緊握時代的趨勢,品牌與流量偶像的強綁定關係正日漸成為市場的主流,偶像以自身魅力吸引粉絲,通過與品牌的共融點轉化為品牌自有的粉絲力量,成為了越來越多品牌正爭相力行的營銷方式。如何為品牌尋找到與自身DNA相匹配的偶像代言人,如何打造出極具話題性的合作事件,這些都是品牌應考慮在內的實踐話題。
  • 從一匹馬和一個梨,說說「Z世代」音樂
    2020年,「Z世代」人口已經佔到全球總人口的30%,這些深受網絡影響的95後,音樂口味如何? 這要從一匹打敗了鴨子的馬,和一個得了五個格萊美的梨說起。當然《Old Town Road》也拿了倆 但相比於兩首歌的成績,更讓歐美樂壇訝異的卻是,他們無法確定兩首歌究竟屬於什麼流派。 此前,Billboard把《Old Town Road》劃到「鄉村音樂」和「R&B」之中,但鄉村音樂人認為它是「Trap或者Hip-Hop」。
  • 講座|朱嶽:「內向世代」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當時的文學是介入當下現實,或者要去提出一個答案、要表達民間的痛苦,或者要替無法發聲的人來發聲,或者是以一種虛無的態度去解構這些東西,但這種虛無本身也是面對社會現實的一種方式,所以後來的「內向世代」和這種虛無其實質還是不同的。這批人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迅速登場,他們的同時代人黃錦樹給了這批人「內向世代」的命名。
  • 《他們在島嶼寫作》碟評 臺灣文學大師的情懷
    《他們在島嶼寫作》DVD封面。她也被陳芳明大讚,「林海音懷念的逝去時代,並不透過時間的描述,而是藉助空間的記憶……林海音的文字栩栩如生寫出了她所接觸過的每位人物,但所有生命的再生,都是又一次的消逝與告別」),而臺灣行人文化實驗室為幕後推手,資助五個導演拍攝了六位臺灣文學大師(包括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的紀錄片。
  • 網絡文學國際化的春天來了?——十萬海外網文創作者和他們被改變的...
    而富家小夥波蘭作者皮奧塔·利波夫斯基(Piotr Lipowski)則因為網文寫作放棄了繼承家族企業,找到了自己的成功之路。網絡小說的海外創作者群體正不斷擴大。2020年11月16日,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發布的《2020網絡文學出海發展白皮書》顯示,從全球區域分布來看,東南亞和北美的作者佔比最多。從海外作者的性別分布來看,女性略多於男性。25歲以下的年輕人是創作主力。
  • 為啥寫作和如何創作?
    引來文詩壇一片神傷和噓聲,詩歌熱才慢慢降溫。必須感激和值得紀念汪國真先生,他清秀挺拔的詩風一洗太朦朧和倔強偏激。汪詩引導了70後、80後們的真善美和清純熱烈的嚮往,這種情真意切剛好互應女排精神和海迪精神的堅韌不拔。所以,我們這些理想而現實主義者很感激汪詩哥。下來才是席慕蓉的詩歌,直到多年後才知道席大詩姐是蒙古族,那是騰格爾深情抒懷她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後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