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雄偉壯麗、充滿生機的時代;那是一個『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鉅』開拓功業的時代!」
11月28日,巨野籍作家陳瑞紅《漢之始祖劉邦》捐贈暨漢文化學術座談會在巨野舉行。來自北京、陝西、江蘇等地的專家學者,對這部300萬字的著作給予高度評價。
漢高祖劉邦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他建立的大漢帝國對後世中國影響極大。
巨野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程鳳鳴介紹,《漢之始祖劉邦》是一部具有重大文獻價值的長篇歷史題材小說,是巨野籍作家、漢文化研究者陳瑞紅28年的心血結晶。這本書還原了劉邦從出生到去世這六七十年間的歷史,還原了戰國末期至秦末漢初近百年的歷史,還原了大漢帝國的建立史。可以說,《漢之始祖劉邦》是一部具有重大文獻價值的長篇歷史題材小說,是一首激越千古、盪氣迴腸、厚重大氣的傳奇史詩。
「陳瑞紅是國內系統研究大漢劉邦的第一人。」清華大學中國產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藝委會主任謝飛建議,下一步,要把《漢之始祖劉邦》,作為文化產業和經濟業態,植入到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中去。「國開青旅,在雲南的彝良古鎮建了一條街,一年的遊客1500萬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天津有耳朵眼炸糕,有十八街麻花,有果仁張,當年我們漢街上有什麼?有什麼酒?有什麼名吃?有什麼製造業?能不能植入到文化旅遊產業中去?讓當代的年輕人感受大漢文化是多麼強大,多麼有魅力。」
陳瑞紅說:「我正在整理劉邦的十個經典故事,每個大故事裡又套著十個小故事,把劉邦及其身邊人的一生串起來。用畫作的方式來表現。」
「這部書充分徵求了多位歷史學家的意見。陳瑞紅在創作時思考,如何讓讀者看到真實的歷史,如何看得明白、看得有趣?只有看得明白了,看得有趣了,才能從這部書中受益,從書中汲取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這是他寫這部書的初衷。」中國健康新聞網主編許順喜說:「這部書體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史功底,站在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角度來評價劉邦,來評價那個時代的人物。這樣,能讓讀者讀懂這本書,見賢思齊。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種思想相互交融,泱泱中華如何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唯有堅持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研究劉邦和大漢王朝就是研究大漢文化,傳承大漢精神,就是講好中國故事,就是堅持文化自信。陳瑞紅在《漢之始祖劉邦》一書中,既有借鑑和運用了歷史經驗,還有站在了世界的角度來看漢文化。這對於研究、弘揚大漢文化,對於我們樹立大歷史觀、大文化觀、大政治觀、大文明觀、大發展觀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劉邦締造了大漢王朝,對人類影響巨大。漢族、漢字、漢語、漢文化等這些稱謂都來源於大漢帝國。」江蘇省徐州市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劉修運說:「這部書是國內研究劉邦的第一書,將會對漢文化的季承與傳播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
「這部書出版後,我的心情是激動的,但對28年的創作過程,是不堪回首,想都不敢想;代價巨大,心力憔悴。」陳瑞紅說。
70後陳瑞紅研究劉邦的原因,是初中時發生的一件事。一個周末他沒回家,去找老師玩。發現兩個老師在打架,原因是兩人爭執劉邦和項羽誰是好人,進而打起來了。這激發了他研究劉邦的興趣。在菏澤上大學期間,他把圖書館裡關於劉邦的書、漢朝的書都讀完了。參加工作後,他利用業餘時間研究劉邦、寫劉邦。期間,幾十萬字的手稿被偷走,他又一個字一個字重新寫出來。有一次來靈感了,他三天三夜基本不睡,寫出來10萬字。他利用28年的時間寫出這部書後,又參加了3次大型研討會,徵求了100多位史學家的意見,反覆修改定稿。
60多歲的編輯曲建文,一字一句將這部書修改了3遍,他說:「這是我20多歲幹編輯以來,最用心編輯的一部書,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編輯。」
現在,陳瑞紅的眼睛高度近視,一個眼鏡片1000度,另一個眼鏡片1100度。「摘下眼鏡跟盲人一樣,啥也看不見。」陳瑞紅說。
陳瑞紅說,除300萬字的《漢之始祖劉邦》之外,他將陸續創作呂后、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宣帝、王莽、劉秀等七位帝、後的相關作品,統稱為「大漢長歌」八部曲。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兆鋒 通訊員 姚朝磊 蔣晨曦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