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倒閉了多少優秀的工廠,只有我們做品牌的知道」|工廠革命

2021-01-12 中國企業家網

C2M要解決兩端的事情,銷售端解決無庫存,產業端解決性價比。夏華的優勢在於對服裝產業的深刻理解,可以深度整合供應鏈,核心是「產品力」。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趙東山

編輯|李薇

圖片來源|被訪者

「我在服裝產業深耕了20多年,這個行業有兩個痛點一直沒有解決。」依文董事長夏華說,一是高庫存,傳統服裝品牌的庫存一般在50%左右,行業原本就稀薄的利潤大量浪費在庫存裡;二是上下遊割裂,原料商、工廠、品牌企業之間沒有利益共享,「這些年倒閉了多少優秀的工廠,只有我們做品牌的知道」

1994年,夏華創立了依文服裝集團。此後,夏華相繼創建了依文EVE DE UOMO、NOTTINGHILL、Kevin Kelly、JAQUES PRITT等高級男裝品牌,業務範圍也擴大到服裝、服飾、職業裝、禮品、國際品牌代理及文化創意等領域。

電商讓傳統服裝產業受到巨大衝擊。中國服裝行業3萬億產值,為什麼工廠還是賺著服裝產業鏈最薄弱的利潤?夏華看到其中的痛點,想做一件賦能整個服裝產業的事情。

2015年,她創辦集合智造C2M平臺,專注做服裝行業的整合和聯動,意在提高連接效率,降低上下遊產業鏈連接成本。2016年底,集合智造完成了產業上下遊的首輪整合。

「C2M要解決兩端的事情,銷售端解決無庫存,產業端解決性價比。」夏華說,她的優勢在於對產業的深刻理解,可以深度整合供應鏈,核心是「產品力」。

用199元買到國際大牌品質的服裝,夏華在集合智造平臺上實現了。與此同時,夏華也開啟了她的服裝產業變革之旅。

如何做到

199元買國際大牌品質的服裝?

不同於網際網路平臺補貼低價或拼團低價模式,夏華創辦的集合智造主要通過後端產業鏈整合協同實現低價。

集合智造是一個面向服裝店鋪等小B端的集合系統。在集合智造上,有199元的褲子,299元的羊毛衫,均來自國際大牌的代工廠,同等品質的產品如果按照傳統方式,市場價格至少在500~800元之間。

集合智造的性價比優勢來源於夏華對產業的深耕,即產業鏈後端的集合拼團模式。一件成衣的背後,供應商一般在10~15家,從面料到紐扣、拉鏈等輔料,而面料供應商還有上遊的紗線供應商。集合智造所做的就是從紗線的集合競價到原料的集合競價,再到生產工廠的集合競價,最後流轉到各個平臺渠道銷售。

「原來是分散採購、小單,但是現在集中採購,可以集合競價。」夏華把原本小服裝店端分散的小批量訂單聚集到集合智造平臺,實現訂單集合,再在生產端實現大規模生產和競價,這是集合智造的基本邏輯,也是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能夠降低成本進而實現高品質、低價格的根本原因。

但是,服裝產業的難題是,在保障消費者性價比的同時,如何保障生產和供應工廠的利潤。因此,對於集合智造來說,必須平衡好雙方的利益關係,「只有同時解決了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和供應商單品量的難題,才能解決C2M產業端長久可持續的問題。」夏華表示。

對於零散的服裝店鋪老闆來說,入駐集合智造-雲服雲商平臺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他們在平臺上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在平臺的樣衣庫中挑選自己喜歡的版樣,直接下單生產;另一種是服裝店鋪老闆帶著樣衣需求來,把樣衣分解為原料、輔料、紗線等最小的生產單位,通過集合不同店鋪在不同紗線、原料等環節的需求實現集合訂單,最終同樣能實現集合和低價。

零散的服裝店鋪雖然對市場的了解能力很強,但缺乏設計能力,集合智造上的設計師在這些店鋪老闆反饋需求的基礎上,會設計出2萬多件樣衣,給店鋪老闆足夠的選擇餘地。

夏華在把所有的供應鏈環節全部集合在一個平臺,並實現數位化之後,服裝設計製造就變成一個類似簡單拼圖的過程,「我們平臺的設計師可以在上年爆款的基礎上衍生幾百個新款,對於小店鋪老闆來說,直接選面料圖案就好了,因為原料、紋樣等都是可以隨便換上去的。」

服裝工廠

為什麼願意加入集合智造?

「中國服裝業的製造優勢,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但是工廠的產業價值並沒有真正發揮出來,一直都處於整個服裝產業鏈利潤最薄弱的環節。」夏華在服裝行業深耕20多年,對工廠有深厚的感情,「好工廠不是靠設備改造就能做出來的,那樣對工藝太不尊重了。」

她告訴《中國企業家》,大部分工廠只有純加工能力,沒有設計品牌溢價能力,因此不能跟市場分利潤,「如果能創造一個模式讓大家共享利潤,大家一定也有共擔風險的願望,把前後端打通,這就是產業的創新。」

從2010年起,網際網路電商平臺陸續給傳統的服裝產業造成巨大的衝擊,夏華一直希望在產業裡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把前後端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產業共同體。大家對網際網路越了解,我們越有可能做成這件事。

目前,服裝行業在渠道端已經非常發達,但是在後端產業聯動上還嚴重滯後。不同於前端渠道和銷售方式的改造,生產流程和工藝的改造沒辦法簡單靠生產設備的更換就實現。

「服裝是有個性化和審美取向的,為什麼義大利至今還在服裝、鞋業保持著優勢,就是因為這麼多年的熟練工人和工藝的積累,服裝就是門藝術。」夏華表示。

向內的自我主動變革註定是艱難的。夏華在推進產業集合智造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阻力,「那時候訂單很好,那些大工廠沒必要理你,沒空跟你合作」,但是行業的變革和未來趨勢誰也沒辦法阻擋。

第一次讓服裝行業裡的供應商產生危機感是,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提升,國內以往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不再那麼明顯。隨之而來的是中美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越來越多的供應商產生危機感。

國內工廠開始思考如何變革,如何享受到國內新零售的紅利。這給了夏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一部分廠商感受到集合智造的價值,讓工廠一起參與生產和製造,甚至包括定價,這是個非常好的產業上下遊協商解決問題的思路。

在服裝行業,品牌和工廠分離由來已久,部分頭部的品牌會擁有自己的一部分工廠,但是不可能擁有所有品類的工廠和生產線。但為了保持產品的創新力和性價比必須不斷更新供應商,夏華頻繁與工廠的深度接觸,讓她既有了行業的前瞻性,又有了行業號召力。

傳統的生產流程有哪些滯後性?

傳統服裝產業另一大特點是分散、產業鏈上下遊割裂。

在服裝行業,每一個單品、每一種原料都有不同的製作工藝,比如襯衫和羊毛衫、羊毛衫和羊絨衫、針織和梭織等都不相同,不同的製作工藝就意味著不同的生產設備和產線,每換一次生產線就會損失生產率20%-30%。

對於很多小服裝店鋪來說,雖然訂單量不多,但是品類卻要求繁多,而這些服裝小店鋪又都分散在全國各個地區,進貨渠道十分分散和低效。

「集合智造把分散的採購價格變成一個集合的採購價格,而且它是多個環節的集合,訂單集合只是一方面,從紗線到原料的集合還有很長的鏈條,這樣集約的成本就下來了,集約的成本就是利益的保障。」夏華告訴《中國企業家》。

服裝行業的另一大特殊性在於訂貨制,且提前半年預測當年潮流。因此,這讓生產、流通、銷售每個環節的參與者都很害怕壓庫存,畢竟資金流轉率決定著一切。

原來批發市場的邏輯是批發商自己去檔口拿貨,拿完了之後再去供應,每個批發市場背後又有一群小店鋪老闆,如縣級批發等等,一層層遞延。在這樣的產業鏈作用下,如今越來越多的批發商也湧入集合智造平臺。

「批發商去檔口逛半天,一年也得花很多差旅費,拿到的貨性價比沒有保障,款式變化頻次也不高,所以批發市場也成為集合智造平臺越來越重要的合作商,集合智造平臺起碼能提供一個數據,這個款單款定了多少量等等。」夏華告訴《中國企業家》。

集合智造

如何提高產業效率?

目前,在集合智造平臺,一條199元的褲子背後就有15個左右的工廠供應商,從紗線到原輔料到生產商等等。此外,在集合智造平臺有500家工廠供應商,10萬多小服裝店老闆。

那麼,集合智造平臺具體是如何提高產業效率呢?

夏華告訴《中國企業家》:「在服裝生產的鏈條中,紗線是最初始的生產原料,紗線不怕壓庫存,可以染任何色。如果你的觸手只能探到面料,沒有人織好那麼多布等著你去買,但所有人一定需要紗線。因此,產業鏈越往前探,價格優勢越大,品控的可能性也越大。」

因此,對於夏華來說,既需要解決消費者端用戶性價比的問題,又要解決工廠端快速運轉不壓庫存的問題,這對整個集合智造平臺的快速反應能力就是重大的考驗,能力越強,所有的工廠越願意共擔風險,共享收益。

夏華告訴《中國企業家》:「經過5年多的實踐探索,集合智造平臺的智能化生產已經讓店家庫存從原來的40%下降到10%。」從設計到紗線再到原料再到生產最後到銷售,集合智造在不同產業環節都實現了集合競價,且都能通過網際網路在線連接,讓生產更加智能化和數據可視化。

「一般而言,在單品裡很少用集採模式,大家提到集採都是企業集採,但單品的產品集採其實也很重要。你怎麼把分散的東西量化成可集採的模型?集採模型決定了所有的產品成本,跟小米是一個邏輯,就是把所有合成產品分解成各個部件。」夏華進一步解釋集合智造的產業集採模型。

關於未來,夏華認為,網際網路巨頭之間的競爭一定會到達產業邏輯,而不僅僅停留在數據和用戶。目前,阿里巴巴在布局犀牛工廠和淘工廠,網易旗下有網易嚴選,拼多多積極布局產業帶,京東積極布局供應鏈C2M。雖然目前各家都有不同的優勢和邏輯,但未來一定會在產業鏈條上短兵相接。

夏華的戰略是,在整合好後端的產業鏈之後,不斷拓展前端的渠道。對於集合智造來說,整個市場零售價取決於零散的服裝店鋪的總量和規模。

「我一直希望B端小服裝店鋪是個分散狀態,如果只有一家,集合智造就沒意義了,分散量越大,對平臺的價值越大,集中的服務平臺才有意義。未來,集合智造前端會不斷開放給小商家,如線下的小店,線上的主播、淘寶、唯品會店鋪等等。」夏華表示。

 

相關閱讀:

《阿里、京東、拼多多「搶」工廠:C2M的戰爭|封面故事》

《京東重塑供應鏈:預測500萬種商品銷售,每天做出30萬條智能決策|工廠革命》

《犀牛智造保密3年,C2M探索8年,阿里「新製造」要走一條什麼路|工廠革命》

《4.6億單訂單量被激活,拼多多打通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工廠革命》

完整報導詳見2021年第一期《中國企業家》雜誌,點擊下圖訂閱 ⬇️

 

值班編輯:周春林  審校:高歡歡  製作:崔允琰

相關焦點

  • 「這些年倒閉了多少優秀的工廠,只有我們做品牌的知道」
    依文董事長夏華說,一是高庫存,傳統服裝品牌的庫存一般在50%左右,行業原本就稀薄的利潤大量浪費在庫存裡;二是上下遊割裂,原料商、工廠、品牌企業之間沒有利益共享,「這些年倒閉了多少優秀的工廠,只有我們做品牌的知道」。1994年,夏華創立了依文服裝集團。
  • 在工廠工作10年,工廠倒閉,是給一個月補償
    1文|愛沐沐首先,從法律上講,工廠倒閉支付一個月工資作為補償不合法依據《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合同關係存續期間,因工廠經營不善倒閉,應當依法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補償金具體支付額度需結合勞動者在該工廠的實際工作年齡和辭退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而定。工作一年支付一個月的工資,半年以上不到半年的視為一年,不到半年的視為半年。勞動者在這個工作工作十餘年就得支付十多個月的工作作為經濟補償金。其次、從道德上講,老闆是一個有良心的老闆客觀的來說,這家工廠老闆已經很不錯了。
  • 廣東東莞工廠再現倒閉潮,老闆跑路,有些工廠甚至安排放假三個月
    由於國內很多工廠企業做的都是外貿訂單,特別是廣東這一帶基本都是外貿訂單,也因做外貿單而出名。可是外界的暫時斷截聯繫將直接將這些工廠企業推到懸崖邊上,直接導致廣東一些地區工廠無訂單可做,有些工廠業務範圍比較廣資金比較充足的工廠可以根據地區轉型,改做國內訂單,可以正常生存。
  • 工廠員工:工廠奇葩規定,除了罰款還是罰款,倒閉都是早晚的事
    導語:東莞現在還有不少工廠陷入用工荒,天天招工卻招不到人,老員工離職,新員工招不到,很多老闆都愁哭了,對此,有位在東莞打工的離職員工怒懟那些招不到工的老闆:不改變落後的觀念,別說招不到工人,工廠倒閉都是早晚的事,等著吧!
  • 80後第一次遇見工廠倒閉,拿到了多少賠償金,還想領失業金
    工廠圖片在工廠上班了四年的朋友,疫情還沒有過去,工廠卻倒閉了,奔波了七八天的時間,賠償金終於到手了,四年時間公司按N加一賠償,拿到了16000塊錢。雖然工作了幾年的工廠倒閉了,能有賠償金領還是不錯的。因為我們公司缺人,我介紹他來我們公司,他說不著急有另外的想法,想領取失業金,兩家公司他累計上班了六年,一年可以領取兩個月的失業金,一個月失業金是2000塊錢,12個月下來兩萬多塊錢呢,要領取失業金就不能進工廠上班,園區領取失業金的條件是合同到期,再有就是工廠倒閉,又符合條件,不領白不領。
  • 東莞工廠的員工怒懟老闆,不改變落後的管理,工廠倒閉是早晚的事
    工廠天天招工,招不到人,老員工離職,新員工卻招不到。很多工廠老闆不是沒有錢,而是不願意花錢在員工身上。寧願花幾百萬去更新生產設備,也不願意給原老員工漲一分錢。於是有新員工就怒懟老闆:不改變落後的管理,工廠倒閉是早晚的事。我們站在員工的角度看待工廠,確實需要改變舊的觀念。那些時不時的罰員工錢。請假又不準,又強制加班等等,是否早就應該淘汰了。
  • 筆記本生產過程全揭秘,探訪機械革命生產工廠
    今年雙十一期間,阿咲成功潛入機械革命的工廠對其進行了一番明察暗訪(並且開了直播),此次探訪之旅真是讓我大開眼界,說來慚愧這也是咲第一次完整的了解筆記本的生產過程,讓我對機器革命這個品牌有了全新認知的同時,也發現了很多以前被我忽視的地方。
  • 工廠老闆:就算工廠倒閉,也不會招這3類員工,多年血淚經驗總結
    近幾年來,有個別工廠連續好幾年都是招工荒,而且用人成本高,出現了許多工廠都找不到員工的狀況,也導致了工廠的整體業務體量下滑,甚至有一些中小型的工廠因為支撐不住而倒閉了。所以現在招工的成本也是越來越高,工廠如果想要找到滿意的員工,可就不像以前那麼簡單了,都需要開出比以前更豐厚的條件來吸引員工,然後人家才肯來上班。雖然說招工不易,用人成本也高,但是對於現在的工廠老闆來說,在招人這一塊多少還是有一些要求的,寧缺毋濫,也不是什麼人都願意招的。
  • 東莞一工廠倒閉,價值500萬設備80萬賤賣,當地人:倒得好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網際網路電商、微商等各種新興行業如排山倒海一般地湧現出來,然後又迅速地更新迭代,傳統製造業的地位在這些新興行業的衝擊下搖搖欲墜。2020年的疫情更是讓各大傳統製造業廠商「心如死灰」,能撐過這段艱苦時期的廠商寥寥無幾,大部分則是突然就消失於公眾視線,在廣東省的東莞市就有這樣一個手袋廠商在近日倒閉了。該手袋廠位於東莞市茶山鎮的塘角村,在企業查詢網站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手袋廠的註冊資本為122萬,但是目前已處於註銷階段。
  • 這位日本CEO帥得不要不要的 他還拯救了日本的服裝工廠
    在那裡,他感受了Gucci、Hermès 的強大品牌號召力,儘管這些品牌的產品都是在中國、越南等地做的,他反思了日本為何沒有好的品牌,並下定決心要做出一個日本名牌。 ▼2012年1月山田敏夫創立了LIFESTYLEACCENTINC.公司,同時負責運營旗下Factelier品牌的電子商務網站。
  • 「美國工廠」,Game over!
    最近「美國工廠」這個記錄片很火,這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投資拍攝的,講述的是福耀玻璃在美設廠過程。川普從競選初就一直強調,振興美國工廠,讓製造業回流,但是從記錄片裡我們看到美國工人們自己講的it's over,現在數據也顯示,美國製造業PMI已經創下119個月以來新低。紀錄片的拍攝地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曾因汽車製造業興旺發達。
  • 今年廣東很多小工廠倒閉,難道是年輕人不願意進工廠打工造成的嗎
    最近兩年,大家或許都聽說過類似工廠陷入用工荒的報導,其實今年用工荒,工廠倒閉更嚴重,不少打工者向小編反映說,今年回來很多工友都辭職了,工業園很多小工廠都倒閉了,除了這一次疫情影響以外,還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今年的這個局面。
  • 簡斯維爾故事:工廠倒閉時,四處皆非避難所
    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艾米·戈德斯坦開始關注美國的失業問題,她聚焦於一個特別典型的工業小鎮--簡斯維爾。在金融危機之前,這裡的大多數居民依靠在工廠工作謀生,工廠的福利和薪水都足以支撐他們的家庭開銷。簡斯維爾得名於一位移民—亨利·簡斯(Henry Janes),美國內戰爆發前,就有生產農具的工廠。1870年,當地的商業黃頁列出了15家馬車製造商的名單,還有一家紡織廠。
  • 因電影虧損而導致公司倒閉,夢工廠賠了8千萬美金
    電影聯藝公司因《天堂之門》虧損倒閉,西米諾被好萊塢驅逐。1980年麥可西米諾導演的西部片《天堂之門》以4400萬美元的資本上映,但只收回了4百萬美元的票房,這也導致投資方聯藝電影公司因此倒閉解體,這部電影花銷超出了預算的兩倍,剪出來的版本長達3小時,上映後票房與口碑都一塌糊塗,這也讓三年前得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麥可西米諾,又得到了金酸梅最差導演獎。
  • 《美國工廠》講的,就是你想知道的「996」的最終結果
    日本人當然也不是來做慈善事業的,接下來就是用日本集體主義式的管理方式來改造美國人,由此產生一系列的文化衝突。編劇編出來的情節,在30年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中再現,巧的是,片名「Gung Ho」也來源於一個漢語詞彙「幹活」(也有說是「工業合作社」)的音譯,這個詞最早是美國人形容清末赴美勞工吃苦耐勞、做事效率高的特點。
  • 工廠倒閉怪員工,還不願意付賠償金,員工: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一般進工廠打工的人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因此遇到被老闆壓榨的時候,也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往往自己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近日深圳某工廠就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工廠由於運營問題而面臨倒閉。老闆把工廠關閉了。欠了員工幾個月的工資也不發,就這樣消失了。
  • 這些「寶藏工廠」,在天貓找到了新的增長機會
    用北緯30°四川峨眉山區慈竹竹漿製作的「良布」紙品,不染色不漂白,背後供應鏈是擁有20年造紙經驗的民企500強博華集團,但在價格戰傾軋下的生活用紙市場,「良布」面臨著被「劣布」驅逐的困擾。  像良布這樣的品牌並非少數,它們來自於產業帶工廠。他們處於國內核心集聚產業帶,並且在生產標準、產品質量以及原材料供應鏈上非常成熟,很多都是知名國際大牌的代工廠。
  • 中國血汗工廠真相?成本5元玩具,售價400元,工人只賺5分錢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些年中國經濟迅猛發展,支撐「中國製造」這個名片半壁江山的不是國企,不是外企,而是廣大的民營企業。  更令他焦急的,是國內玩具廠的現狀:倒閉的倒閉,破產的破產,跑路的跑路。  他多年的好友,王照喜,在廠子倒閉後自殺了。  林大林迫切地想要完成這一單,他想轉型,不再給洋鬼子打工了,他要創立自己的品牌」喜禾「,他要喜禾在全世界上市。  可是,沒等到這一切實現,廠子就完了。
  • 歐巴馬的《美國工廠》寓言
    《美國工廠》其實是多方無心插柳的一部片子。該紀錄片的導演是一對夫妻,在老的通用汽車廠(即福耀玻璃美國工廠的舊址)倒閉的時候他們拍了《最後一部卡車》。那是一個員工大哭的悲劇。如今福耀玻璃駕臨,他們想拍一個喜劇。僅此而已。該片拍攝耗時四年半,跨越了歐巴馬時代和川普時代。
  • 呱呱兌|2020年大量實體店倒閉,想生存只有這一條出路!
    由於今年疫情影響導致戶外消費減少和整體消費力減弱,這樣就把目前實體的問題暴露出來,並放大了,其實疫情的出現只是實體店倒閉的一個導火索。2020年實體店不斷在倒閉,讓我們不禁想問:實體店會消亡嗎?我們必須做好較長時期經濟衰退的準備,堅持底線思維和底線管理,現在面臨的情況類似於2003年非典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