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古典小說《紅樓夢》中評出一個最單純的人物,那我想這稱號非香菱莫屬。《紅樓夢》作為一本世情小說,其中塑造的大部分人物以及設計的場景矛盾體都滲透著作者對人性的洞察。
這樣一本奇書,無時無刻不在向人們呈現何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所述雖閨閣之事,但是所傳達之理無不站在人性和社會的高度。
故事發生在侯門公府,雖然不在社會,卻是另一個江湖。作者以「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手法為我們撕開社會最殘酷的一角。
這些作者塑造的紅樓兒女們,他們透過自己的視角,看著身邊迥異的世界,在繁雜的小社會中小心翼翼地經營各自的人生。
香菱在這樣一個小社會中的存在相當奇特。她的一生經歷了諸多磨難,但是,無論何時何地,她都能秉持著一份孩童般的天真。當然,這般美好的純粹也在同時預設了她的人生結局。
無論是書中之人,還是眾多讀者們,人們對香菱的評價大多是「呆香菱」、「痴香菱」,我們往往認為,若非她的痴與呆,她的命運斷不會有如此濃墨重彩的悲傷。
但是,我卻認為正是香菱的「痴」與「呆」讓她活出了最真實的自我。若非她秉持這樣一份天真與不世故,她的人生定要少卻幾米陽光。
香菱的身世
香菱本名甄英蓮,乃甄士隱之女,是第一位出場的紅樓女子,也是作者筆下極具悲劇色彩的薄命女。
對於香菱真實的一生,普通人用放大鏡去看待,充斥著無限心酸與磨難。
在作者的筆下,香菱的一生是被命運作弄的一生。她原本出身富貴,父親甄士隱嚴正清廉,樂善好施;母親封氏賢良淑德、深明大義。如果她不出意外,平安長大,必然出落成一個知書達理的富家千金。
但是命運給她的劇本裡已經早早註明,她只能是一個「有命無運,累及爹娘」的苦命丫頭。
四歲那年,在萬家歡慶的元宵佳節,因家中僕人的疏忽,她不幸被拐子拐走,此後不久,家中接連遭難,發生巨變。她自此一生,不知家在何方。
拐子為另她改頭換面,便喚她香菱,這個名字也為她之後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香菱的人生就此發生轉折,像極了一朵離了根莖,四處飄零的菱花。
被拐走那年,香菱尚且年幼,只好對那拐子認賊作父。在十二三歲的豆蔻之際,那拐子見她頗有姿色,又將她賣與當地鄉紳之子——馮淵。
對香菱而言,這其實是改變命運的一大轉機。因那馮淵真心愛她,又兼同她白首之心。只恨那拐子貪得無厭,轉手又將她賣與薛蟠。適逢薛霸王又是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紈絝子弟,他為強搶香菱,便命底下的人三兩下打死了馮淵。
香菱就這樣陰差陽錯地被薛蟠霸佔,入了賈府。可恨的是,薛蟠不過是個「三分鐘熱度」的主,香菱嫁入不久後,薛蟠過了新鮮勁,便開始對她置之不理。好在香菱的模樣性情頗合薛姨媽的心意,薛姨媽便將她正式收入房中。
香菱的命運悲劇
只是薛姨媽的看重並未能改變香菱的天真性格。香菱還是不問家務,一如既往地沉醉在自己安逸的小世界裡。
香菱不曾想過自己的身份有任何危險,她的世界裡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以及保全自我的先見,她還是沉溺於自己童真的小世界,終日熱衷同丫鬟們嬉鬧,時不時逛個大觀園。
安逸的生活讓她忘卻了自己的命運之悲。在她的世界裡,沒有什麼深謀遠慮與爾虞我詐,只有當下最真實的快樂:和丫鬟們鬥草的歡愉,同姑娘們學詩的樂趣,漫遊大觀園的快活……才是她真正關注的東西。
因此,待薛蟠正式將夏金桂迎娶入門後,她便受盡了二人所給的屈辱與折磨。香菱縱然天真浪漫、與世無爭,但是她的地位註定了她會成為正室的眼中釘、肉中刺。
夏金桂從進門起便不待見香菱,她直接將香菱改名為秋菱,給了香菱一個下馬威。然而,秋天並非菱花盛放的時節,這個名字也預示了賈府之中再無香菱的容身之地。
通行本中香菱的結局是難產而亡。但是根據她的判詞「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 我們大概可以推測出,香菱的真正結局是被夏金桂折磨致死。
香菱的一生,在她有記憶以來,都是被磨難相繼夾擊的過程。接連幾次命運的重錘,終於讓這個樂觀、呆憨的女孩倒下了。
香菱的性格特質
你也許會有發自內心的疑問:「如果香菱在這些磨難之中,能夠奮力同命運抗爭,為自己謀劃未來,會不會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我只能說,也許會。但是,對於香菱的人格特性而言,事實上,享受生命的一切贈予,以開闊的心境去看待接踵而來的苦難,就是於她而言,最好的一種生活方式。
香菱在性格上完全繼承了父親甄士隱出世的格局。在所有事件中,她沒有捲入任何爾虞我詐的紛爭,仿佛就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天外來客。
在外界開來,香菱之悲在於背井離鄉、遭人欺凌。但是在我看來,心胸開闊、樂觀豁達更是香菱之幸。
我們不妨細數一下賈府之中同香菱同等地位的姨娘們的經歷。趙姨娘因其過度抗爭,活生生活成了眾人眼中的過街老鼠,在賈府之中孤立無援;平兒何等聰慧,卻也躲不過獨守空房之苦,還要終日操勞府中大小事宜。
甚至是高高在上的正房夫人,她們真的幸福嗎?王熙鳳為照管一個家,成為上上下下的眾矢之的,最後因操勞過度而患上血山崩;秦可卿深得公婆丈夫和府內下人的歡心,卻因思慮過多而早早夭亡。
這些人,她們有的同命運激烈抗爭,謹小慎微地活著;有的為名為利,從白珍珠變成了魚眼睛;有的為世俗的眼光所累,活得太過小心周全,從未做過一日真實的自己。這些人就真的比那個終日只知找丫鬟們鬥草嬉戲,央人作詩的香菱幸福嗎?
香菱的人生智慧
香菱作為金陵十二釵又副釵之首,可見作者對她的厚愛。作者塑造香菱這麼一個至純至善之人,一方面是為了通過香菱與那些聰明靈巧的姑娘們之間的差異,構建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另一方面也在向我們暗示一種別樣的人生智慧。
在這個世界上,人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以自己的經驗去丈量他人的人生。莊子有一句名言:子非魚,安之魚之樂乎。當我們認為某件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不利時,我們常常會覺得這件事對他人來說也是不利的。
但是,事實上,有時候我們反而會看到很多「甲之砒霜,汝之蜜糖」的現象,因為人們總是慣於總結規律,反而忽略了規律也有一定的適用條件。
反觀香菱的人生,她從小被迫背井離鄉,從被拐到被賣,再到被毒打,期間歷經了世人的種種惡意。在她身上,我們關注到更多的可能是這些悲慘經曆本身。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香菱的每一次出場都是笑嘻嘻的?她從未有過怨天尤人的抱怨,也沒有傷春悲秋的愁緒。
相反,書中描寫了不少屬於香菱自己的歡樂。第二十四回中,香菱找黛玉閒話,兩人一面看書,一面談論刺繡,興趣盎然;在四十八回中,香菱向寶玉、姑娘們學習作詩,受到眾人的鼓舞;第六十二回中,香菱和幾個小丫鬟們鬥草,不亦樂乎。
可見,香菱的世界當中特別容易發現快樂。她樂觀、積極、惹人憐愛,在賈府中的人緣極好。
雖然這些歡樂對於她的苦難來說可能十分短暫,甚至都不值一提。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香菱身上可貴的一種人生哲學?
有的人將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作為自我實現的終極意義,有的人將體驗生命的樂趣作為自己生活的真正目的,香菱絕對屬於後者。
她總是以放大鏡,甚至是顯微鏡去看待那些生命中短暫的快樂,同時又以一顆包容、順應之心去對待人生之中的逆境。
我們看不到她身上特別的反抗意識,但是她有一種超強的,自我化解的正能量。這種正能量能夠超越苦難本身。
縱觀我們自己的生活,人類的憤怒和悲傷總是比快樂更容易被觸發。一點雞毛蒜皮的不如意可能會在很長時間內支配著我們的情緒。香菱則相反,無論她遭受了什麼,她對這個世界的態度總歸是樂觀、曠達的。
她的積極與樂觀貫穿著她並不漫長的一生。無論世事如何變化,周圍如何爾虞我詐,她還是她,還是那個善於用放大鏡放大所有幸福快樂的孩童。
我們對香菱的同情從何而來?
《紅樓夢》中悲劇性的人物實在太多,王夫人、趙姨娘、賈環,及至各房的小丫頭們,她們的人生都有各自悲劇性的一面。但是香菱比起這些人來更容易觸發我們的惻隱之心,這一切正是來源於她心中自始至終的天真與純粹。
香菱的一生縱然還有諸多遺憾,但是這份純粹之心也為她吸引了世界上真摯的友誼與關愛:寶釵的憐惜照應,黛玉的知遇之恩,寶玉、襲人等的周到與同情,以及小丫頭們的信任與親近。
其實比起那些高高在上,但是半輩子說不得幾句肺腑之言,還有那些只知攥著財富和權勢不放,每日寢食難安之人,香菱反而是整個賈府之中數一數二的逍遙自由之人。
玫瑰如果沒有生命的憂患與恐懼,它怎會喜歡長出一身刺來?如果人的一生永遠可以順風而行,誰又願意披上沉重的鎧甲?
生活就是這樣,一群渴望活成寶釵,事事周全的人,最後發現自己還是羨慕那個能一生常懷赤子之心的香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