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稟純陽之氣」,養命門之火以暖腎,祛氣血、脾胃、筋骨之寒

2020-12-23 淏先生說養生

說起養生之物,很多都是存在於我們身邊的,但也有一些同名異物的東西容易讓人們混淆,比如山楂、陳皮、花椒等等在生活中非常常見,這都是既可以食用也可以用於養生的好東西。

還是有一種東西被譽為「稟純陽之氣」,此物善「溫」,能養命門之火以暖腎,補火散寒,善於祛各處之寒,比如氣血、脾胃、筋骨之寒,尤其是能祛虛寒。

這一物就是肉桂,很多人把它與生活中常見的桂皮相混淆,其實肉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樹皮,而桂皮雖然也源自於樟科植物,但是樹的品種不同,桂皮屬於天竺桂、細葉香桂、川桂等樹的樹皮,所以兩者根本就不是同一物。

在很有爭議的上古巨著《山海經》中就有提及肉桂,當時稱之為桂木;養生著作《神農本草經》中也提到用肉桂養生則可以「輕身延年」,但當時尚未完全發覺肉桂的所有益處。

此後一直到當今,各種敘說中醫傳統文化的書籍無不提及肉桂,並且不斷有新的認知與發現,並且諸多學者對肉桂是推崇有加,就養生而言,肉桂的益處可以從三個方面了解。

一、使用肉桂養生能夠補「火」。

肉桂有類似於附子哪種「助火」之功,能夠溫暖腎中之陽,但又本質的區別,附子屬於「大熱」,而肉桂相比之下較緩和一些;再就是附子是有毒之物,而肉桂沒有毒性。

肉桂的特點是辛甘而熱,能助元火,如果是腎中的陽氣不足或者命門之火虛衰,從而有腰膝發冷、起夜頻繁而多、「女子之宮」的寒冷、男子之機能的下降等亞健康,這些都可用到肉桂。

其中不乏很多知名的組合,比如《景嶽全書》中的「右歸」、《金匱要略》中的「腎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八味」等等,這都都可以找到成品,所以不過多介紹其組合的中藥材。

就普通的亞健康來說,用肉桂增添腎中之「火」的方法上述幾樣足可以應對,然而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脾與腎中的「火」均不足,從而不僅僅是腰膝的寒涼,還有不愛吃飯、精神疲憊、容易鬧肚子等亞健康的表現,這時候可以用肉桂、附子、人參、白朮一起養生,因為附子是屬於有毒之物,需要合理的搭配與炮製,所以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一般來說古籍《三因方》中的「桂附理中」就是不錯的選擇。

二、用肉桂養生能夠祛除脾胃虛寒。

前邊提到了肉桂可以用於脾腎均寒的亞健康,如果是僅是脾胃的虛寒也可以用到肉桂,《太平聖惠方》中就提到用肉桂、高良姜、草豆蔻、人參一起煮水喝可以用於「冷氣攻腹」的亞健康;而如果是腹中寒冷之氣久積,可用肉桂、蓽茇、乾薑、高良姜一起用。

三、用肉桂養生能夠祛除筋骨、肌肉之寒。

《本草綱目》提到肉桂可以「除寒痺」,「痺」是對關節筋骨亞健康的總稱,多是因為風寒溼之氣交雜而形成,也有一些寒極化熱或者因熱而成,根據其某種「外邪」的偏盛,又分「寒、風、熱、溼」等多種。

寒痺主要是以「寒」為主要的表現,又夾雜風邪、溼邪,在表現方面多是以「痛」為特點,肉果辛熱而散寒之力強,所以適合寒痺的亞健康。

如果是風寒溼三種邪氣合而為痺,以「寒、「痛」為主要表現,可用肉桂、羌活、獨活、當歸一起用;孫思邈的《千金方》中提到寒溼在腰,伴有肝腎不足、氣血不足者,可用肉桂、獨活、秦艽、杜仲、防風。

說了這麼多肉桂的好處,都是基於它「辛熱」的特點,然而正是因為這個特點也註定了肉桂「辛熱耗陰動血」的特點,所以心虛有火、內有實熱、血熱的人以及準媽媽不可以用肉桂養生,再就是肉桂辛熱,即是適合使用一般也是控制在1至5克,不能過多使用。

肉桂與桂皮僅是一字之差,在「相貌」上有諸多相似之處,也正是因此被許多人誤以為是同一物,其實不然,所以養生不僅僅要了解自身,還要熟知養生之物的特點,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相關焦點

  • 此物固元陽、精氣,昇陽,利丈夫之陽,還暖脾胃、定寒喘,駐容顏
    究其原因就要考慮到虛實、寒熱等因素,「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溫之,熱者涼之」這兩句話就是對應了虛實寒熱的養生思路,而就目前來說,偏於寒的人還是相對較多的。「寒」也分虛實,虛寒多是因為臟腑之陽偏於弱,尤其是腎;實寒多是感受外界寒氣而生。
  • 被譽「諸血虛非此不可」,補養氣血堪稱能手,還能滋養肝腎之精元
    在中醫文化的傳承中有句話叫做「虛則補之,實則伐之」,其實這句話的含義很深奧,「虛」多是臟腑、氣血精津的減弱,需要以「補」來養;而「實」多是指「風暑溼燥寒火」等邪氣,需要以「清洩」來消除。當然這麼理解比較通俗易懂,雖然不失大體意思但也不算十分準確。
  •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了健康,請避開「五勞七傷」!
    「七傷」是憂傷心,怒傷肝,寒傷肺,飽傷脾,淫傷腎,恐傷志,風雨寒暑傷形。總的來說,這些均為諸虛百損之症。久臥傷氣「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之一。「久臥傷氣」簡單說,就是長時間臥床不動,身體內的新陳代謝速度也會相應減慢,從而產生一系列諸如精神萎靡不振、身倦乏力、氣短等氣虛症狀。其次,中醫講「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
  • 長壽七養訣之--少說話也能養生?
    居住環境對此也有影響,比如,世界知名的長壽之鄉,廣西巴馬等地,氣候宜人,空氣清新。三是後天脾胃運化的水谷之氣,可以通過飲食調養來改善。繁體的氣字是「 氣」,帶一個「米」字,只有吃好飯才能使氣充足。臨床上經常見到一些減肥過度的女孩,就是節食過度損傷了脾胃之氣,進而又損傷元氣,導致閉經等嚴重症狀。
  • 五運六氣丨2018年終之氣養生需知 | 山海精舍
    整體氣候上,《六元正紀大論》云:「太陽司天之政.寒凝太虛,陽氣不令,水土合德,上應辰星鎮星.寒政大舉,澤無陽焰,則火發待時。少陽中治,時雨乃涯,止極雨散,還於太陰,雲朝北極,溼化乃布,澤流萬物,寒敷於上,雷動於下,寒溼之氣,持於氣交。」意思是說:太陽寒水司天的年份,寒水之氣降臨太空,陽氣不能施令,水土二氣結合施德,上應水星和土星.寒水之政大起,湖泊中不見陽熱之氣升騰,火氣等待時機舒發。
  • 調養脾胃就是補益氣血
    所以脾在《黃帝內經》中被稱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脾需要了解四方的情況,知道各個臟腑對氣血的需要來保障供應。又被稱為倉廩之官,所以脾是五腑六髒的後勤部長,胃是氣血原料的製造者。脾胃合起來就是氣血的來源。既然脾胃是氣血的來源,那麼就說明食物是氣血的原料而非是藥物和補品,因為胃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吃飯、活下去,而不是為了吃補藥吃補品才長出來的。
  • 中醫的火及其證治
    明代孫一奎、虞天民、趙獻可、張景嶽等把右腎的命門移居兩腎之間, 並強調命門之火的重要。趙獻可曰:「中間惟是一火耳」「火乃人身之至寶,」張景嶽伸其義曰:「天之大寶, 只此一丸紅日, 人之大寶, 只此一息真陽。」又說:「命門有火候, 即元陽之謂也, 即生物之火也。」景嶽把命門火候分屬三焦, 概括人體的臟腑功能和生命動力。
  • 泰安市中醫醫院:透過現象看本質,「剝絲抽繭」之「頸肩症候群」
    故治療上既調整局組織部結構,緩解局部痙攣緊張,調節筋骨失調狀態,又注重整體功能,以中醫整體觀為核心理念,辨證論治。同時注重形神一體觀,即形體與精神的結合統一,以「精」為基礎,「氣」為動力,「神」為主宰,構成「形與神俱」的有機整體。從「氣血流通便是補」著手,打開氣機的升、降、聚、散,維持協調平衡關係,最終達到一氣周流。
  • 火鬱發之——李東垣昇陽散火湯
    「火鬱發之」見於《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氣機運行不利,鬱而化火,熱邪伏於體內不得透發,治療當以透散、展布氣機,氣機得布,火鬱得散。知曉氣機何以被鬱,氣機輸布的道路又為何被阻而不得布,方可對症下藥以祛其阻遏,展布氣機。  「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痺熱、骨髓中熱、發困,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氣機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 小米乃五穀之首,既養先天之本—脾胃,又養後天之本—腎臟
    小米是人們常食用的一種食物,小米熬粥是眾多人早餐的最愛之寶。小米確實是一種不錯的養生五穀之一。天生萬物,獨厚五穀,五穀中粟米最佳。粟米又稱小米、穀子、粟谷,乃五穀之首,既養先天之本—脾胃,又養後天之本—腎臟。
  • 北吃餃子南湯圓,冬至之日咋進補?此時養腎正當時!
    相傳,醫聖張仲景回南陽時,正值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鄉親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搭起棚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祛寒嬌耳湯」的食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被凍的耳朵都好了。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吃餃子這種習俗。
  • 盧鑄之珍貴醫案
    黃虎視 男 十七歲 住正府街病狀:初起頭痛,隨即頸痛,周身痛,右手足腫痛,現頭已不痛,頸在夜間仍微痛,各痛均在筋骨,大便隔三日才洩,小便尿道微痛,病初起發燒,曾服西藥燒雖退,四肢及身仍痛臥床不能轉側(平時喜洗冷水澡)診斷:此病系寒水之氣與風溼之氣相掣於筋絡肌腠之中,久久未除,今因感受風寒凝於皮膚誤食油膩凝於陽髒,釀成內外阻塞正氣被阻邪氣加劇
  • 中國傳統文化中藥藥性(寒、熱、溫、平)
    中國傳統文化中藥藥性(寒、熱、溫、平)藥性--寒諸藥賦性,此類最寒。 犀角解乎心熱;羚羊清乎肺肝。川烏破積,有消痰治風痺之功;天雄散寒,為去溼助精陽之藥。觀夫川椒達下,乾薑暖中。胡蘆巴治虛泠之疝氣;生卷柏破症葭而血通。白朮消痰壅、溫胃,兼止吐瀉;菖蒲開心氣、散泠,更治耳聾。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良姜止心氣痛之攻衝。肉蓯蓉填精益腎;石硫黃暖胃驅蟲。胡椒主去痰而除泠;秦椒主攻痛而去風。吳茱萸療心腹之泠氣;靈砂定心臟之怔忡。蓋夫散腎泠、助脾胃,須畢澄茄;療心痛、破積聚,用蓬莪朮。
  • 毒五月,最毒莫過於寒毒​!
    《傷寒論》裡記載:「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意思是這個月人體陽氣浮在體表,體內臟腑的陽氣反而變虛了,尤其是脾胃,特別容易受寒溼之氣侵襲。可空調、水果、冷飲、海鮮….成了夏季的日常,大口大口的喝著冰鎮飲料,空調涼風嗖嗖嗖的吹著,空調房裡吃西瓜、麻辣龍蝦配冰啤酒,涼拌水果蔬菜沙拉,那叫一個爽!
  • 中和丹道話養生之大雪
    大雪是一年中第二十一個節氣,為仲冬之始。是日,鬥柄指向亥子,太陽到達黃經255°。大雪節氣的到來,地氣上升,天氣下降,鬥柄指天門。隨著陰陽的轉換,力量的變化,闢卦睡進入地雷「復」卦的階段,天地轉換,能量蓄積,大地準備復甦,物極必反,陰極陽生。大雪時節已進入庚子年終運水(主運)。五音健運為羽,徽位為十二徽,在律為黃鐘,在音為太羽。此時主氣為太陽寒水,水氣日盛,冬寒凜冽。
  • 《琅琊榜》梅長蘇之死,神醫晏大夫竟然逃不了干係!?
    如果我說,麒麟才子之死,源於神奇晏大夫無能,你信不信?請看詳情科普。寒涼體質五臟俱損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 古人誤以為能解鬼神之亂,其實尤善於潤肺、養心,養正氣而祛邪氣
    比如古時候的人相信鬼神之說,雖然在現代看來屬於無稽之談,但這是古人局限於當時自然探索的不足而致,通過現代的科學也都能找到其傳說的根據,比如中醫文化也常與鬼神之說搭邊,甚至交集很多,比如有一種花象徵著純潔、神聖,古人就誤以為能解鬼神之亂,其實用它養生尤其善於潤肺、養心,而且有「養正氣而祛邪氣」的特點。
  • 氣血不足身體虛,一個中醫方,補氣血養脾胃,氣血平衡壽命長!
    氣血在中醫看來具有不同的作用但又需要相互依存,對人體起到榮養器官和維持生命活動的作用。血是氣之母,氣是血之帥。氣血平衡,壽命就長!【氣】分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脂肪就是沒有被氣消化掉的垃圾!很多人到了中年為什麼會肥胖?就是因為他的氣比年輕時候少了,沒有辦法把脂肪給代謝走。而氣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中氣不足,也就是脾胃功能不好,運化出了問題。
  • 以五音調和人之五情
    中醫認為,佛手入肝、脾、胃、肺經,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化痰止咳、祛風清熱等作用,適用於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胸悶不暢以及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噯氣嘔惡、胃痛納呆、食少等症。配合菊花、陳皮,可達到疏肝理氣、清除肝臟鬱熱的效果。  徵音與喜  徵調,為夏音,屬火,通於心。能促進體內氣機流通,加快血液循環,促進有氧代謝。
  • 上熱:滿頭大汗像下雨,下寒:腰以下冰涼,中焦不通,2招改善
    上面這位朋友是典型的上熱下寒狀況。有人就問,什麼是上熱下寒呢?上面動的太多,血不足,氣有餘便是火,這火本來可以引到下面,溫暖我們的手腳,但由於久坐與飲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擋了,咋辦?只好反彈上去唄,於是出現了上熱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