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君斬一漢族文官,皇帝得知,直接處死儲君,王朝因此延續百年

2021-01-20 短兵接戰1

在古代改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歷史上的改革鮮有成功者,而且改革家也鮮有善終。但是有一次改革卻成功了,這次改革就是魏(386-534)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所謂漢化改革,是因為孝文帝是鮮卑人,他發現漢文化的優越性,決定自上而下實行漢化。他命令全國百姓說漢語,著漢服,習漢俗,使用漢族的典章制度。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孝文漢化。


孝文帝拓跋宏

孝文帝五歲就登基做了皇上,按照北魏的制度,子貴母死,他的母親被賜死,祖母馮太后負責養育他,並代他執政。馮太后是一位很有頭腦的人,她實行改革,加強了朝廷的權威。孝文深受祖母的影響。親政以後一直厲行改革。

但是改革總會觸及守舊勢力和保守觀念,很多鮮卑貴族對抗改革,孝文就對漢人委以重任,藉以壓制守舊勢力。


拓跋宏

頑固派也拿出了最有力的反制措施,他們聯絡太子,試圖從根本上動搖改革。這一招也確實惡毒,試想,改革搞得再好,等太子繼位以後,還不是要全部翻牌?這一招在秦朝時候就用過,商鞅變法,頑固勢力就聯絡太子阻撓變法,商鞅不能處罰太子,就對他的老師處以墨刑。孝文的手段更徹底,直接處死太子。

太子元恂成為儲君之後,依照魏國制度,其母被賜死,他在太后的撫養下長大,嬌生慣養,性情乖戾。孝文為了讓他學好漢文化,專門讓漢人高道悅做他的老師。但是他不僅不好好學習,還遷怒於自己的老師,並趁孝文出巡的時候,改穿胡服,說鮮卑話,甚至藉故把老師給殺了。


太子的行為相當於給守舊派注入了興奮劑,他們反對漢化更加猖狂。孝文帝感到太子已經成為他推行改革的最大阻力,於是賜毒酒給太子,毒殺了他。這一手段果然奏效,全國上下,再也沒有人敢說反對改革的了。


隋文帝楊堅

可惜孝文帝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二歲。他死後,守舊派就發動起義。但是他的改革思想卻被隋朝的楊堅繼承下來。楊堅下令讓鮮卑人姓漢姓,習漢俗,恢復漢文化。從此,鮮卑族逐漸漢化,融入到華夏大家族之中。現在鮮卑作為一個民族已不復存在,但鮮卑的後代的血脈卻並未斷絕。在我們中間的某個漢人,說不定其先祖就是鮮卑人。孝文為民族的大融合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相關焦點

  • 明王朝文官體制的罅隙
    早在張居正對文官集團大刀闊斧的改革之前,明王朝就積弊已深。 這種弊病來自於與中央集權極度匹配的文官體制。 縱觀明代一朝,除去草創之初的洪武、永樂兩代,文官為王朝官場的主體已成為絕對趨勢。
  • 為何清朝十二帝中很少有造反篡位的文官出現呢?
    首先,在清朝史上,其實也存在著權利滔天的文官,只是都沒有說像之前的朝代那樣,直接架空帝王或者篡位的,例如和珅,和珅在最鼎盛時期,權利已經很大了,只是,和珅自己內心也明白,只要自己不影響統治者的地位,那麼他就可以永遠做乾隆手下的第一大臣,而乾隆內心也知道,和珅只是愛財,並不會篡位,再加上和珅可以作為自己帝位生涯中的一個
  • 大忠臣于謙為大明王朝延續了百年生命,為什麼會在晚年含冤而死?
    這個以一己之力為大明王朝延續了近兩百年生命的大忠臣,被無情地押往崇文門外,在他曾經拼死保衛的城池面前,結束了他英雄的一生。 最終迫使瓦剌釋放英宗,保住了北京城,此舉也使得大明王朝得以延續。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被《明史》稱讚為「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的大忠臣,卻在晚年因小人陷害而死,使得「天下冤之」! 他的死,真的就如史書所寫如此簡單嗎?他的死是偶然還是必然呢?
  • 明朝文官權勢滔天,與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是如何被擊垮的?
    中國曆朝歷代都少不了文官團體,但是在中國其他王朝中,都沒有像明朝一樣,文官權力如此之大,君臣衝突頻發。即使是極度重文輕武,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文官也沒有像明朝文官一樣權力如此之大。大明建立之初,雖是文官治國,但明朝實行的是文武並重的國策,且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並不是多麼看重文官。
  • 古代武將最高可以獲得封王的爵位,那文官能夠獲得怎樣的爵位呢?
    其實,理論上古代王朝異姓功臣官方最高的爵位就是封侯,並不是封王,因為各大王朝對於王爵的授予是非常嚴格的,就算是開國功臣也不一定能夠獲得,比如漢朝開國功臣蕭何、張良、曹參等人都是封侯的賞賜,東漢延續西漢劉邦定下的規矩,那就是「非劉姓不能封王」,所以我們能夠看到「雲臺二十八將」都是封侯的獎勵,唐朝開國功臣也是如此,只不過此時他們獲得的爵位是國公,也是異姓功臣的最高爵位了
  • 存在最久的王朝,歷經126位皇帝,延續2678年,至今興旺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在這五千年當中,歷經了400多位皇帝,這五千年當中,戰爭、饑荒無不在歷史上演繹,正是因為饑荒,才會掀起戰爭,不管是陳勝吳廣,還是近代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始終佔據著歷史的一角。
  • 歷史上雍正兒子弘時的下場怎麼樣了,和《雍正王朝》描述一樣嗎?
    此等大逆不道之事讓雍正大為震驚,關鍵時候,十三阿哥及時趕來,震懾了參與逼宮的八旗兵和內廷護衛,將隆科多賜死,把允禩削去宗籍圈禁起來,而弘時,則未能取得雍正雍正的原諒,直接毒酒一杯賜死,弘時死時年僅24歲。
  • 清朝如何分辨滿族和漢族?方法很簡單,直接看這一隱私部位
    由於清王朝是由滿族人建立起來的,因此剛開始對於漢族人極為的排斥。在此期間,甚至有許多漢族人死在了滿族人手裡。在社會地位上,滿族人明顯要比漢族的地位高好幾個等級。在電視劇中,經常會看到滿人對於皇帝自稱為奴才,而漢人看到皇帝時,只能自稱臣。
  • 文臣學武、武人好文,探究明朝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及影響
    就明代的建立而言,它結束了由蒙古族統治中國的歷史,重新恢復了漢族的統治地位。就文武關係而言,它和距離其最近的元朝基本上不太一樣,而是和距離其相對比較近的唐宋兩個王朝有著淵源關係。比如說,元代的軍事制度主要是宿衛和鎮戍,而明代採用的是衛所制度。明代的衛所制度與元朝的宿衛和鎮戍明顯不同,它的源頭是唐代的府兵制。
  • 大明王朝各位皇帝的簡析(上)
    明朝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中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共傳十六帝,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功績與過失,接下來筆者帶各位看官了解十六帝的功績與過失。明朝建立圖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男,漢族,字國瑞,小字重八,濠州鍾離縣(今安徽省鳳陽縣)人,大明朝開國皇帝。
  • 《雍正王朝》康熙帶諸皇子狩獵,代表儲君的金如意為何給了弘曆?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康熙在熱河狩獵之時,將代表著儲位的金如意沒有給兒子,反而給了孫子弘曆,其實是有著頗多深意的。主要因為在狩獵過程中老八被圖裡堔出了個大招,使康熙為之厭惡。而太子已經讓康熙深深失望,其他皇子康熙一時之間還沒滿意的,為了權力再平衡,乾脆誰也不給,直接給了孫子弘曆。而且弘曆說的話也的確合康熙的心意,贏得了康熙的讚賞。還有就是好聖孫的典故原因。
  • 中國歷史上沒有昏君的朝代,但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千百個朝代的興亡,當然與處於九五之尊的皇帝有很大的關係,當一個朝代皇帝賢良有德,朝代能維持較長的時間,而一個皇帝變得貪圖享樂,親小人,遠賢臣,這個王國就岌岌可危了。這就是清王朝時期。為何清王朝沒有昏君?客觀地說,導致朝代滅亡的君主,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王氣在此」的陳後主,「何不食肉糜」像晉惠帝這樣智商平平的帝王,另一種就是不務正業的新朝王莽、隋煬帝、明代崇禎等。對於清朝的十二帝,從努爾哈赤、順治入關,到光緒年間的溥儀,確實沒有出現過以上幾個皇帝。
  • 若漢族男孩像丁真那樣戴耳環父母如何應對,其實漢族也曾是載歌載舞的民族
    劉邦最終建立了大漢王朝,這個勇武信義的四百年兩漢時代,最終賦予了我們這個民族驕傲的族名「漢」!漢是漢子,漢是星漢(銀河),我們曾經有多麼開闊的胸襟。劉邦作為漢民族和漢文化的開拓者,讓我們來看一下南朝梁·蕭統將其《大風歌》選入《文選·卷二十八》雜歌類的原文:「高祖還,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 明朝文官走上臺前,江南士紳逐漸猖獗
    很可惜,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武將出身,他們沒有偏愛文官的嗜好。為此土木堡之變,才會成為文官奪權的重要轉折點,從這個時候開始,文官再次壓制武將的局面也就出現了。土木堡之變,最大的贏家是文官集團。朱祁鎮本人也在這場大戰中被俘虜,得知這個消息的明廷,那就跟遭了晴天霹靂一般。兵部尚書于謙,立刻做出反應,他與孫太后商量了一番後,決定將郕王朱祁鈺立為國君,再派遣各路援軍勤王,堅決守住北京城。從這個時候開始,明朝文官集團,正式成為了明朝的核心骨幹。
  • 被解除兵權的年羹堯毫無造反能力,雍正為何仍要將其處死
    他知道,皇帝已經徹底對自己翻臉,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禱命運能給予自己的最後眷顧。然而,雍正皇帝並沒有打算眷顧這位曾經立下赫赫戰功的寵臣,在一篇聲討年羹堯罪行和極盡煽情的諭旨中,「網開一面」地賜年羹堯自裁。我們不禁要發問,雍正皇帝為什麼一定要處死年羹堯?有的朋友會說,年羹堯要造反,所以雍正皇帝要殺他。然而,年羹堯真的要「反」嗎?
  • 因為黨爭覆滅的大明王朝,鍵盤俠到底有多可怕?
    萬曆皇帝在當時想到的是開礦還有直接在地方收取商稅,開礦這件事,在有明一朝屢禁屢開。萬曆皇帝和後來的天啟皇帝在開闢財源都是一個想法,繞開戶部,收入內承運庫(皇帝的小金庫)調用。萬曆皇帝瞄準的目標,是以蘇州為主的東南富庶地區,這些舉動無疑觸及到以文官集團代表的縉紳階級的利益,李三才等商人家庭出身或者縉紳家庭出身的官員紛紛上疏指責。
  • 嘉靖帝對範鏓,施杖刑削官籍,百年後,範鏓子孫帶多爾袞打進中原
    為了發洩自己的怒火,也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嘉靖帝杖責了100多位文官,其中有一位名叫範。這位範鏓雖然沒有對當時的政局產生很大影響,但在百年之後,他的子孫卻帶兵殺進了大明皇宮,為大明王朝的覆滅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 不殺士大夫,宋朝皇帝的誓碑——中國文官制度由宋朝開始
    皇帝發的誓,而且是開國皇帝發的誓,對其繼承者應該是具有絕對的權威和約束力的。一千年前的趙匡胤,敢立這塊"不殺士大夫「的石碑,固然出於萬世基業的考慮,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勢所必然、順應社會發展的行為。中國人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
  • 還珠格格:紫薇23歲就因病去世,其兒子「冬兒」被嘉慶皇帝處死?
    還珠格格:紫薇23歲就因病去世,其兒子「冬兒」被嘉慶皇帝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