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去世前,對阿鬥說了14個字,至今被很多人視為座右銘

2021-02-07 史學界的9527

三國眾多人物當中,劉備算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自稱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因此得到了劉皇叔的頭銜。每次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劉備都會低調地說:「俺叫劉備,字玄德,正兒八經地皇室後裔,沒有多大的志向,一心想匡扶漢室。」你還別說,憑著皇室後裔的身份,劉備混的風生水起。

雖然身份聽起來很響亮,但有一個現實而殘酷的問題,當時天下大亂,漢室衰微,各地諸侯擁兵自重,若是想幹一番大事,僅靠皇族的身份是不行的。接下來的多年間,劉備帶著關羽、張飛等人打天下,卻因兵少將寡,加上沒有能力突出的謀士,可以說是屢戰屢敗,經常不得已而投靠劉表、曹操等大腕的帳下。

好在劉備的毅力比較堅強,沒有被失敗所打垮,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他都沒有放棄心中的理想。公元207年,劉備頂著鵝毛大雪,三次到茅廬中拜訪諸葛亮,以其誠心打動了智謀過人的諸葛亮,這也是他一生重要的轉折點。大神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在諸葛亮的鼎立輔佐下,劉備的勢力發展迅猛,有了荊州這個立足之地。

由於赤壁之戰中的慘敗,曹操損失了不少兵馬,短時間內不能再進行重大的軍事行動,這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天賜良機。按照諸葛亮制定了聯吳抗曹的戰略計劃,劉備與孫權之間組成了軍事聯盟,儘管曹操非常生氣,卻又無可奈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劉備一步步壯大。

後來,劉備又得到了龐統的輔佐,想到水鏡先生曾說過:「臥龍鳳雛二人,得一便可安天下。」劉備心想,現在我兼得臥龍和鳳雛,天下無人能與我比肩,一統江山指日可待,幾乎做夢都能笑醒。儘管龐統在入蜀的戰鬥中不幸身亡,但劉備如願以償地佔領了川蜀之地,距離匡扶漢室的夢想又進了一步。

令劉備沒想到的是,荊州之地不但被孫權奪走,二弟關羽也被吳軍殺害,這口氣決不能忍。不顧諸葛亮、法正等謀臣的勸阻,劉備穿上了鎧甲,決定要一舉蕩平東吳,為死去的二弟報仇雪恨。本以為能夠輕鬆地取得勝利,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對於劉備和剛建立的蜀漢政權來說,都是無法承受的打擊。

東吳名將陸遜,一眼就看出了蜀軍的破綻,一把火燒了七百裡連營,若不是諸葛亮的八陣圖,劉備本人估計也會被生擒或者直接幹掉。倉皇逃到白帝城後,劉備一病不起,感覺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就下旨讓諸葛亮帶著阿鬥火速趕來,給他們交代一下後事。

諸葛亮含淚跪在劉備的床邊,劉備說道:「阿亮啊,我馬上就不行了,你的才能我非常了解,在我死後,如果你覺得阿鬥扶不起來,可以把他取代了,不要給我面子。」諸葛亮不知劉備是真心實意,還是在試探他,但諸葛亮壓根就沒有過異心,立馬表示自己會竭盡全力輔佐劉禪。

劉備又把兒子叫到身邊,讓他以後一定要對丞相諸葛亮言聽計從,並用盡最後一口氣對阿鬥說了14個字:「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隨後,劉備就去世了。劉備告誡阿鬥的這14個字,堪稱為人處世的經典法則,至今仍被許多人視作座右銘,以此來鞭策自己。


相關焦點

  • 劉備怒摔阿鬥真相 揭秘劉備摔阿鬥的真實意圖
    趙雲抱起阿鬥,連連泣拜:「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這就是《三國演義》中劉備摔阿鬥的故事。趙雲,三國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龍。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曹操取荊州,劉備敗於當陽長阪,他力戰救護甘夫人和備子劉禪。劉備得益州,任為翊軍將軍,從攻漢中。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從諸葛亮攻關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眾寡不敵,退回漢中。次年卒。
  • 揭開劉備摔阿鬥的真正用意
    在長坂坡上,劉備怒摔阿鬥,是真心生氣還是只是為收買人心?試想想,一個忠心耿耿的大將跟隨劉備十數年,危難相持,為了救阿鬥身陷敵陣之中。七進七出,把阿鬥穩穩地摟在懷裡,常人也難免感動,何況以仁義立身的劉備。所以劉備得做點表示,總不能讓別人冷眼。趙雲,三國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龍。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
  • 趙雲已經救回阿鬥—劉備為何還要怒摔阿鬥?「歇後語」給出了答案
    趙雲,常山人,字子龍,號稱常勝將軍,三國時期蜀國五虎上將之一,徵戰一生幾乎毫髮無傷,可見其本領之大和強。劉琮投降這事也不敢告訴劉備,劉備對此事也並不知情。劉備有所發覺後,就派人去問劉琮,劉琮令下面的人召劉備。而當時曹操軍已經到達距離荊州不遠的宛城,劉備聽聞大驚,又恥殺宋忠,於是率眾逃亡。
  • 亂世三國:揭劉備摔阿鬥的真實意圖
    由於曹軍來勢兇猛,劉備雖衝出包圍,家小卻陷入曹軍圍困之中,趙雲拼死刺殺,七進七出終於尋得劉備之子阿鬥,趙雲衝破曹軍圍堵,追上劉備,交還其子。劉備接子,擲之於地,慍而罵之:「為這一孺子,險些損我一員大將!」趙雲抱起阿鬥,連連泣拜:「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這就是《三國演義》中劉備摔阿鬥的故事。  趙雲,三國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龍。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
  • 劉備摔阿鬥的目的是什麼
    曹操、劉備、孫權成為三國之主。三人中當屬曹操實力最為雄厚,最終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最大的軍閥勢力;孫權繼承了父兄基業,手下謀士盡心,武將用命,坐擁江東之利,自然割據一方;要說出身最為卑微,上位之路最難的,必屬劉備無疑。劉備出身微賤,號稱皇叔,其實血脈已經稀薄,皇室是不會認這門親的,家道衰敗,只能以織席販履為生。雖然劉備在黃巾之亂中立有戰功,但做的官一直不大,也沒有積攢起崛起的家底。
  • 劉備為什麼選擇扶不起的阿鬥呢?劉備:劉禪是最合適的儲君
    根據史書記載劉備確實有四個兒子,三個親生兒子,還有一個義子。劉備所有兒子中,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劉禪,畢竟扶不起的阿鬥的大名已經名揚古今中外。
  • 趙子龍救阿鬥的前因後果,劉備說了句什麼話,竟能讓萬眾歸心
    大家都覺得是因為趙雲講義氣、重情義,所以才捨命救劉備的孩子和妻子,話又說回來假如果趙雲沒有救出阿鬥的話,他回去後不知道怎麼和劉備交差?也許正是因為考慮到這一點趙雲才捨命救出阿鬥。五虎上將之常勝將軍趙子龍。話說劉備兵敗新野。
  • 劉備明明有四個兒子,卻為何選擇扶不起的阿鬥做皇帝?
    但劉備有一個獨特的優勢,那就是會識人、會用人。因此招納到了諸如諸葛亮、龐統等這樣的當世名士。可令人不解的是,劉備明明有四個兒子,自己看人又這麼準,為何偏偏看重「扶不起的阿鬥」繼位為皇帝?劉備除了我們熟知的劉封、劉禪之外,還有劉理、劉永兩個兒子。當然,劉封是劉備收養的義子,在當時,義子和親兒子是同樣對待的。
  • 答案及解析 | 劉備兒子阿鬥的大名叫什麼
    劉表原本很喜歡這匹的盧馬,所以劉備送給他。後來因為有人說此馬妨主,劉表害怕了,就以劉備徵戰更需要的理由把它還給劉備。 2、劉備兒子小名阿鬥,大名是?甘夫人嘗夜夢仰吞北鬥,因而懷孕,故乳名阿鬥。——可見,劉備這個小名阿鬥的兒子,大名是劉禪,不是劉鬥。劉封是劉備的義子,原名寇封,是樊城縣令劉泌的外甥。被劉備看中後收為義子,改名劉封。 3、劉備在荊州時,誰最擔心提防?
  • 三國迷案:劉備為何怒摔阿鬥,真相究竟是什麼?
    每次看到這個片段時,我們都會有一個疑問:劉備手下趙雲千辛萬苦將劉備的孩子阿鬥救回,但是劉備卻將阿鬥摔在地下,這故事的背後究竟有何隱情,劉備摔阿鬥的真實意圖是什麼?第三種可能,劉備被追得很辛苦,他長途跋涉一路逃命,累得腰酸背痛腿抽筋的,在接過阿鬥時一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反正兒子也摔了,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於是才說出了那句令趙雲感動一生、為之終身效死的話。
  • 阿鬥的野望:活著
    關於阿鬥的可愛喜人,從一個側面也可以證明:幾年後,已經嫁給劉備的東吳孫夫人,在要回娘家時還不忘帶上5歲的阿鬥(《三國志·蜀書·趙雲傳》),這恐怕不是綁架人質能解釋的。弗洛伊德曾說,「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我想不出比獲得父親保護更強烈的兒童需要」。阿鬥的童年肯定算不上幸福。
  • 劉備為什麼能成功?答案在一句話中,其中4個字直到今天也不過時
    最後漢室衰微,王權不再,硝煙四起之後,群雄開始逐鹿中原,經過一番爾虞我詐,鐵馬冰河,最終進入決賽的只剩三個比較大的幫派,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魏、蜀、吳。魏國的奠基人是一代梟雄曹操,吳國的建立者除了稱帝的孫權之外,孫堅和孫策也都有開創之功,而蜀國,能為劉備提供幫助的嫡系血親,只有……一個也沒有,劉封是他乾兒,劉禪則是阿鬥。
  • 為何曹操的兒子每個都很厲害,而劉備的兒子卻是個窩囊廢
    ,能做到統領三軍,讓無數英雄好漢都歸他們所用,劉備和曹操的智商和情商都是遠遠高於普通人的,那麼同樣是梟雄的後代,為何曹操的兒子們那麼厲害,曹操有25個兒子,早死了八個,也就是說活下來的有17個,為世人所熟知的有曹植、曹衝、曹昂、曹彰、曹丕等人,從小我們就知道曹衝稱象,可以看出曹操的兒子有多聰慧,而曹植的那句「本事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流傳至今,曹丕自然是不用說,也是一個經天緯地之才
  •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清查他的家產,查完後怒摔酒杯,說出七個字
    諸葛亮之所以能夠留名千古,不單是他的文章寫得格外好,他在很多方面都做的很好。很多人喜歡前半段,認為劉備創業,五虎上將便是了《三國演義》中的精華部分,這其中諸葛亮料事如神的形象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尤其是火燒赤壁一節,將諸葛亮的謀略體現的淋漓盡致。
  • 糜夫人用生命救阿鬥,為何劉備最在乎的卻不是她?
    後來劉備遇到呂布的偷襲,只顧自己跑路,丟下了甘夫人被呂布俘虜。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才有機會遇到糜夫人。當時劉備落荒而逃丟了妻子和徐州,跑到廣陵,遇到了糜夫人的哥哥麋竺。這個人是個富商手裡有錢,他看劉備也是個人物,就打定主意把妹妹嫁給劉備,日後也好有一個前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糜夫人嫁給了劉備。
  • 長坂坡上,劉備這麼一摔若把阿鬥摔死了,那三國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很多讀者對於劉備這樣的舉動非常不理解,一個孩子有什麼過錯呢,為什麼要摔他?好不容易被忠勇兼備的大將救了回來,正常人謝都來不及,但是,劉備卻一反常態,怒摔愛子。其實,這正是以仁義立身的劉皇叔的高明之處。他這樣的做法,不僅表明自己對於趙雲七進七出,勇救阿鬥行為的擔憂之情,還表明他擔心愛將生死的程度,甚至,超過了想要保全自家兒子的性命。
  • 校長教師之家:劉備死前說了6字,諸葛亮嚇出冷汗,趙雲卻沒聽懂其含義
    66歲的劉備一把年紀,加上過於哀痛二弟雲長,又因為戰敗而羞愧,最終在白帝城病倒了。這位劉先主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他於是特地從成都請來了諸葛亮進行臨死前的託孤。諸葛亮是整個蜀國的擎天之柱,可以說,如果沒有他的盡力輔佐,就沒有劉備的蜀漢政權。劉備臨死前雖然身體虛弱,但他的頭腦卻非常清楚。因此,劉備當著一些重臣的面對諸葛亮進行了最後的叮囑。
  • 劉備臨死前說:趙雲不可重用,諸葛亮一臉懵圈,趙雲眼角帶淚
    劉備說走就走,一點都沒耽擱,只不過在劉備去世之前說了一句話,把諸葛亮給整蒙圈了。大家也都知道劉備白帝城託孤,把阿鬥交付給了諸葛亮,再交付給諸葛亮之後,劉備還多了一個心眼兒。理論上來說,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諸葛亮身上,但實際上並不是這個樣子,當時諸葛亮只是文臣。換句話來說,劉備把軍權和文官的統治權力分開了,這樣的話可以讓阿鬥兩方面權衡,就不會讓一家獨大。
  •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派人調查他的家產,查完後憤怒地說了7個字
    再看劉備,宅心仁厚,無論處境多麼困難,都以匡扶漢室為畢生志向,胸懷天下,即便被曹軍追著打,還不忘記帶著百姓一起逃走。但是,劉備也有缺點,比如後期一意孤行,不聽群臣勸告,執意出兵伐吳,結果一敗塗地。另外,還有人說劉備的仁義,其實都是裝出來的。
  • 趙雲臨死前大喊4個字,諸葛亮聽後恍然失色,劉禪聽後無地自容
    相信不少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趙雲趙子龍雖不是三國之中最厲害的武將,但是提起他的膽氣卻沒有人比得上的。就連劉備都對他說道:「子龍一身都是膽也」。銀制盔甲和銀制頭盔,一柄龍膽槍如入無人之境,單槍匹馬進入曹軍救回了阿鬥,趙雲一次又一次地建立軍功,但是讓人比較費解的一件事是,這麼優秀的一個英雄在臨終前喊了四個字,使諸葛亮聽到了以後臉色突變,也讓後主臉上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