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情展現先輩的初心與情懷——讀賀捷生散文集《父親的雪山 母親的...

2020-12-24 光明網新聞中心

  溫情展現先輩的初心與情懷

  ——讀賀捷生散文集《父親的雪山 母親的草地》

  作者:江臘生(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賀捷生的散文集《父親的雪山 母親的草地》是一部關於信仰與情懷的大書。其大不在於篇幅有多可觀,也不在於精神世界有多麼高不可攀,而是作家融入殷殷真情,在個人的生命追索中詮釋了一代共產黨人的初心、信仰與情懷。

  《父親的雪山 母親的草地》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作品分為「蒼茫」「血親」「懷想」「童眸」四個部分,通過作家重踏父輩們的革命徵途,喚醒與激活軍史、黨史中刻印著的一個個動人瞬間,從而找到他們生命中真切的動力之源。文中的雪山、草地,具有強烈的象徵意味和史詩般的美學氣質,將共產黨人的生命世界與高尚情懷,透過一些刻骨銘心的人與事呈現在讀者面前。

  作家沿著父母曾經走過的足跡,去讀懂崢嶸歲月中父輩參加革命的艱難探索與生命追求,在追溯共產黨人的精神與信仰之源中,抵達個體生命的本質。作家自言:「我以為,中國人的精神信仰是不能『死機』的,它應當不斷地被激活。從這一點出發,我用了3年時間,苦心寫作這本散文集《父親的雪山 母親的草地》,就是想以一個老人的綿薄之力,加入激活精神信仰的行列。」從芭茅溪鹽局開始,父親賀龍兩把柴刀鬧革命,南昌起義,紅軍長徵,直至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作家沒有執意於敘述革命的光輝歷程,而是邊走邊看,在不同的空間選用一些可視可感的細節來加以表現。當年南昌起義時的一張入黨登記表,上面的談話記錄、見證了賀龍把一切都交給共產黨的絕對忠誠。父親賀龍將襁褓中的「我」放進他寬大的衣兜裡,如同袋鼠一般,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突圍的時候,打馬狂奔,「我」像個包裹從他的懷裡飛出來,重重地落在路邊的草叢裡。直到戰鬥結束,賀龍坐下來掏菸斗時才發現女兒不見了,他立馬回頭尋找。母親從蘇聯學習回來,主動要求去荒涼而又危險的圍場工作。國民黨軍隊進攻圍場,母親身先士卒,帶領戰友們堅持遊擊戰,保住了縣裡的主要幹部。瞎子大哥是一個隱形的參與者,在敵人的心臟開展工作,遭受敵人的酷刑而寧死不屈。徐向前艱苦樸素,是千軍萬馬的統帥,又為自己縫補漿洗……這種深入骨髓的精神和態度,正是一代共產黨人的生活情懷。賀捷生以女兒或親屬的獨特身份身體力行,通過一次次的情感體認,尋找父輩們捨生忘死的動力之源,文字真切、深情而又樸素。她用自己的生命去體悟其中的情與事,發掘一代共產黨人身上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來重塑當代人的信仰追求。

  在追憶歷史的濃濃親情中,木黃、莊裡、大武、伊犁河谷,連同照片的舊影、蒼勁的古樹、滴答滴答的馬蹄聲,寄寓了一代共產黨人的生命追求和革命情懷。兩代人共同的「經歷」在這裡交匯,其中的親情如涓涓細流,匯聚成家國情懷的滔滔江河。

  賀捷生是帶著家族血脈的情與愛,領著讀者走進歷史的空間,通過一系列日常生活的細節,書寫了人間的情懷與溫暖。賀龍等眾多革命人物,一般寫作者下筆前可能有種距離感。而在賀龍女兒的眼中,一切都在親切中拉近了距離。在作家眼裡,「父親個子高大,巨頭闊臉,戴著顯小的維吾爾族小花帽,臉笑得無比誠懇又燦爛,那樣子,讓我們既感到陌生,又感到有趣」。當賀龍向蹇先任求婚,說明自己需要有個人來管時,母親是這樣應對的,「母親冷靜地望著父親,溫文爾雅地說,是嗎?賀軍長想跟我結婚?這可是件大事,可惜我自己說了不算,得回慈利去問問我父親,看他同不同意」。這種富有情致的日常生活書寫,將父母身上的革命情懷納入普通人的溫情表達,體現了作家對生命的理解與感悟。

  作家還以童年的視角,通過詩意懷想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人性的把握和命運的感嘆。寄養在湘西洪江時,養父送「我」去劉家大院上私塾。老先生如醉如痴地念誦古文,蘭姐在一旁做著針線活,不時地抬頭笑笑。她幫「我」抓蝨子、洗頭、梳頭,動作輕柔。養父去世後,養母領著「我」過日子,還有一隻天天跟著的小狗。劉家三哥溫文爾雅,吹著小口哨帶「我」出去玩。受養父之重託的朋友羅文杰、史先生,在養父離世後信守囑託,秘密地關注著「我」的安全。同時,蘭姐出嫁後受到丈夫的折磨,直至慘死。劉家大嫂逆來順受,在劉家大哥的打罵中患病而亡。這些個體的身上,有人性的善良和真誠,也有作家少年時期的思念和恐懼。作家以詩意而又憂傷的筆調,在兒時的日常生活場景追憶中,表現出作家內心深處對普通人物的悲憫情懷。

  結構上,整部散文集通過懷人的方式,串聯起一系列日常的生活細節、影像、場景。這些細節與場景並非來自歷史文獻,而是來自現實走訪的真切體驗,真正將個體的生命感受融入對革命歷史的追憶與反思,體現了作家腳力、眼力和心力的三合一。於是,革命記憶與現實感受相互碰撞,二者構成互文結構,形成歷史散文與懷人散文相結合的特點。然而,作品沒有一般歷史散文的宏大,也沒有普通懷人散文的促狹,而是透出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革命豪情。作品的四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通過不同的空間引出歷史人物,串在一起就是一部中國革命的宏大歷史。走進這些空間的細部,卻是幾十年來中國民眾生活的兒女情長。於是,在這樣的結構方式下,作品既有歷史反思的深度,又有日常生活的厚重。

  整部散文集以個人傾訴的方式,在諸多生活細節的揉搓中,營造富有人情和人性意味的詩意氛圍。文中有些文字猶如散文詩,寓情於景,意境迭出。如《回到芭茅溪》中寫道:「與別處不同的是,這裡的芭茅草竟敢長到田頭來,長進屋角來,而且長得格外的野,格外的瘋,格外的放肆,仿佛在和誰賭著一口氣,又像固執地要向世人證明:沒有這些芭茅草,也就沒有芭茅溪。」這些充滿人性意味的文字,體現出生命的質感。又如《遠去的馬蹄聲》,作者寫道:「初次來到這個世界,恐怕沒有誰比我聽到了更多的馬蹄聲,沒有誰像我那樣整日整夜地枕著馬蹄聲入眠。更沒有誰像我那樣,每天等待那串馬蹄聲的響起,就像等待日出和日落……」文字柔美清新,字裡行間流淌著濃濃的親情,滿溢著對親人與前輩的敬意,又生出一股綿長而又感傷的情韻,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01日 14版)

[ 責編:李方舟 ]

相關焦點

  • 紅軍後代憶長徵往事 延續先輩初心 走好新長徵路
    10月19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辦的「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不忘初心再長徵』大型採訪座談活動」上,毛澤東主席的嫡孫毛新宇將軍、朱德元帥的嫡孫朱和平將軍、賀龍元帥的女兒賀捷生將軍等紅軍後代,向央廣記者講述先輩親歷的長徵故事,暢談他們眼中的長徵精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閻曉明出席並致辭。
  • 《喬維談藝術》讀高爾純老師散文集
    尤其讀「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詞句,讀懂了老師因歲月沉澱而豁然的心境,這句詞是唐代詩人王維晚年生活的超脫寫照,描述了詩人避開煩擾的塵世,尋找怡然自得的閒情雅趣。而高爾純老師以《坐看雲起時》為書名,集結了他近幾年的隨筆散記和詩章,讀其間的文字最大的體驗是那種流溢的清雅與溫潤,老師像似隨意講述歲月過往的記憶,回味的卻多數是從人生碎片中精選的感悟。
  • 臺盟先輩林正亨的家書故事
    按照臺盟中央和海南省委統戰部的部署,臺盟海南省委會將「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主題教育活動與傳統文化相融合,以朗誦臺盟盟員、臺籍革命烈士林正亨兩封家書的方式,緬懷臺盟先輩,旨在繼承和發揚臺盟優良傳統,不斷增強臺盟組織的歸屬感、榮譽感和使命感,教育引導廣大盟員深化多黨合作初心,激發工作熱情,提高履職能力,以優異的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
  • 深沉的田野牧歌——讀雷濤散文集《原鄉記憶》
    深沉的田野牧歌 ——讀雷濤先生散文集《原鄉記憶》他的博學、瀟灑、真誠,他對現實和民生深切關注的情懷和思考,讓我更是發自內心深深敬佩。我不禁感慨,作為一個在西安古城裡頗有聲望的文化學者,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城市化進程中,他卻沒有失去一個普通老百姓的情感,沒有減輕一個文化人所具有的生命質感。
  • 傳承先輩家風 共話清正之美
    「1968年我應徵入伍,直到政審階段,我才知道革命先輩毛澤民是我的祖父,我是毛主席的侄外孫。」自此,他便將毛主席的「三要兩不要」家訓銘記於心,遇到困難衝在前,堅決不搞特殊化。1979年他毅然奔赴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戰場,所指揮的步兵營榮立集體二等功。「要讓一代代的後人了解當年先輩們捨身奮鬥的初心和追求,學習他們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曹耘山說道。
  • 回望先輩初心,牢記職責使命——中央和行業類媒體採編人員赴上海...
    新華社杭州12月21日電 題:回望先輩初心,牢記職責使命——中央和行業類媒體採編人員赴上海、嘉興尋根溯源新華社記者 曹典「前進同志們!撫今追昔,回望先輩初心1937年11月8日,淞滬會戰炮火沖天。在周恩來的關懷下,範長江、惲逸群等15位青年記者會聚一堂,在上海南京飯店發起創立了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這個被後人們簡稱為「青記」的組織,就是今天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的前身。「青記」以愛國、進步、責任、擔當為基本宗旨,先後成立四十多個分會,團結了一批愛國進步記者。
  • 生活富礦的開掘者——讀金宏明散文集《流淌在血液裡的感動》
    同事陳愛東鄭重其事地給我布置了一個作業:把金宏明先生的散文集《流淌在血液裡的感動》讀一遍,寫個讀後感。陳主任是《老年周刊》的當家人,她對《老年周刊》的作者如同親人,她認定的事情,自有我推不掉的理由。我們都讀過許多親情散文,被它們打動,但很少認真寫過自己的親人。在金宏明的筆下,寫得最多的,用情最深的,也是最打動我的,就是親情散文。他筆下出現最多的是老母親,小女兒,她們的一舉一動在作者心中分量很重,因此寫的篇數較多,用墨也最濃。隨手摘錄兩段,抄錄於此。「大娘,又來你兒子家住住了。瞧,您老多幸福啊!鄉下蹲蹲,城上奔奔」。
  • 《冰心散文集》
    在今天這本《冰心散文集》中,我們可以看到冰心的系列思考成果。她用這本書,帶領孩子完成了一場「關於生命價值問題」的探索之旅。 《冰心散文集》的作者冰心,一開始是以探索人生、揭露社會弊端的「問題小說」,和哲理小詩風靡文壇的。但是,越到最後,冰心越發現,只有愛才可以化解存在於世間的一切問題。
  • 尤凌波散文集《那年冬,真冷》出版
    來源: 西安商網 舉報   導讀:第五屆柳青文學獎獲得者、作家、資深媒體人尤凌波最新鄉土散文集
  • 讓心靈回落到樸素而又潔淨的世界上 ——讀朱虹散文集《一生珍藏》
    當我讀朱虹散文集《一生珍藏》時,這種感覺顯得尤為強烈。朱虹是位細心的作者,她那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從市俗的塵囂中發現美的光點,從平常生活中提取有趣的故事,從別人熟視無睹的地方洞見獨到的風景,並從體驗人們極易遺忘的生活情感中,提煉出諸如幽默、風趣、細膩、新穎、離奇等等新鮮元素,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讓人掩卷靜思,感覺自然更是別具風味。
  • 《山有木兮木有枝》藍虹散文集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如聲如歌,空谷迴響——《山有木兮木有枝》藍虹散文集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9月20日,生態金融領域著名學者藍虹教授的散文集《山有木兮木有枝》發布會在北京文化發展出版社隆重舉行。「山有木兮木有枝」是春秋時期《越人歌》中的一句,有考證說,畲族的起源可能正是古時的越人,以此作為散文集的名字確也再合適不過了。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協會理事、全國第八屆冰心文學獎獲得者王散木評價該書是他「讀過的第一部充滿濃鬱畲族風情及多姿多彩民俗文化的文學作品集」。
  • 馬玉濤與我父親的戰友情懷
    今天一平懷著崇敬的心情,在《一平的視界》公眾號上刊發此文,緬懷先輩們一生的戰鬥友誼,紀念年逾八旬健在的馬玉濤阿姨和天堂裡的父親之間當年戰友情懷。我父親、馬玉濤和戰友們都積極報名。在山西老家的母親,接到父親即將赴朝的書信後沒有幾天,突然又收到軍區文工團的來信,說讓我母親立即啟程前往文工團駐地包頭。母親把6歲的我託付給姥姥後馬上動身,乘馬車到大同,改乘火車到了包頭。父親的戰友們把母親接到文工團後母親才知道,原來父親得了急性傷寒,正在住院治療。朝鮮沒有去成這件事,成了父親終身的遺憾。
  • 「好書推薦」「北漂」的行吟——讀作家洪鴻的散文集《歲月生出的...
    「北漂」的行吟 ——讀作家洪鴻的散文集《歲月生出的雜念》好書推薦★★★★★多年前,與皖籍作家洪鴻相識在一個小範圍的酒局前一段時間,收到了他給我寄來的散文集《歲月生出的雜念》(安徽文藝出版社),雖然近段時間工作繁忙,我還是陸陸續續算是很認真將此書讀完。之所以有這樣的耐心,是因為長久以來洪鴻為了文學而北漂的經歷讓我感到好奇。我想看看洪鴻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作家,能為文學做出這樣的付出?
  • 【書評精選】留予他年說夢痕,一花一木耐溫存 ——讀琦君《煙愁》
    留予他年說夢痕,一花一木耐溫存——讀琦君《煙愁》   「留予他年說夢痕,一花一木耐溫存」這句詞是琦君的恩師夏承燾先生贈予她的,亦是琦君生平最欣賞、最能心領體察的詞句。從前讀到,並不覺得在華夏浩如煙海的錦章華句中,它有何獨特之處。直到近日看完了琦君的散文集《煙愁》,才理解了這充滿禪意的詞句對於她的深厚意義。   琦君自四九年離開大陸,此後多年一直在臺美間輾轉。期間除了一兩次短暫的停留,幾乎不曾回到家鄉。故鄉的山山水水只能成為可想而不可及的回憶,童年的無憂生活更像是一場轉瞬即逝的大夢。但即使這樣,時間洪流造成的隔閡給予她的不是忘卻,而是自難忘。
  • 天地有情皆大愛——讀散文集《情之一字》
    讀他的散文集《情之一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感覺情感飽滿,悟性通徹,是用心與生命寫成的,於自然平實的敘述中透出靈氣,於自由灑脫的文字中見出真性情。我仿佛與他面對面地交談,感受到他那顆快樂而散淡的「散文心」。  《情之一字》延續了王兆勝此前的寫作路向和精神脈絡,但又有所不同和偏重,它集中突出一個「情」字。
  • 獨一無二的中國味道——《琦君散文集》薦讀
    農曆春節,母親忙著蒸糕、釀酒;元宵節,搓湯圓;清明節,穿花球;端午節,母親包粽子,種類很多,豆沙粽、豬肉粽、火腿粽、紅豆粽、白米粽、灰湯粽、蓮子紅棗粽;中秋節,母親炒餡做團圓餅,甜的是豬油豆沙,鹹的是雪裡蕻炒肉末;冬至那天,母親要泡「八寶酒」,到了喝春酒的時候,開出來請大家品嘗。年復一年,繁瑣勞作裡,母親總能做出新鮮別致,情趣盎然的東西。
  • 品讀紅色經典 築牢初心使命
    品讀紅色經典 築牢初心使命 2020-06-17 05: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皮囊》為何淚點低?忍不住潸然淚下,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
    《皮囊》是一部由蔡崇達編寫、韓寒監製,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這本書以人物肖像畫的方式描繪了福建漁業小鎮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講述中闡述了作者對父母、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文集風格沉穩,表達了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
  • 人生沒有白讀的書——好書推薦系列六
    人生沒有白讀的書,每一本、每一頁都值得,繼續為大家推薦值得讀的書。51、《母親的金手錶》(琦君)這是臺灣著名作家琦君回憶童年、故鄉與域外生活的散文合集,精選了她的五十四篇回憶散文,根據題材的不同分為「水是故鄉甜」、「母親的手藝」、「異國的仙桃」三輯,以平和、溫馨的筆調描寫了作者在大陸、臺灣和域外的生活經歷,抒發了作者對故鄉和親友的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