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最後幾年,國內充斥著民眾之間的鬥爭、饑荒,和動亂帶來的苦難。隨著時間的流逝,忽必烈汗的繼任者,對整個歐亞大陸其他蒙古汗國的土地失去了影響力,而中亞地區以外的蒙古人,則已將元帝國的蒙古人視為中國人。
逐漸地,隨著元朝朝廷上層的控制力逐漸衰弱,他們在中國也失去了影響力。元朝晚期皇帝們的統治是短暫的,並且朝廷內部充滿了陰謀和競爭。他們對國家治理毫無興趣,並且將軍隊和人民隔離開來,元帝國因這些分歧和動蕩而被撕毀。各種起義組織不受元軍幹預,沒有削弱他們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起義活動肆虐全國。
從1340年代後期開始,元帝國農村地區的人們,經常遭受自然災害的困擾,例如乾旱、洪水和由此造成的饑荒,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去改善情況,從而導致失去了民眾的支持。
1351年,紅巾軍的叛亂開始了,這是一次以「恢復大宋」為目的起義,然後發展成為了全國性的起義,並且起義領導者劉福通,在安徽亳州建立了「大宋」。
1354年,當元朝宰相脫脫率領一支龐大的軍隊粉碎紅巾軍叛軍時,元朝皇帝突然因為擔心脫脫背叛,而將他解僱。雖然這一舉措可以讓皇帝權力恢復,但另一方面又導致了國家中央政府的力量迅速削弱。
1368年,已在南京建立明朝的朱元璋,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了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而朱元璋本人,也曾是紅巾軍的將領之一,並在紅巾軍擁立的「宋帝」韓林兒去世後,加冕成為了中原王朝的皇帝。兩年後(1370年),元廷在盈昌(現今內蒙古)大敗,從此,蒙古人盡失中原土地。
1381年,明軍傅友德南徵雲南,擊敗了剩餘的元庭勢力,元梁王孛兒只斤·把匝剌瓦爾密,於晉寧州自縊而死。
從丟失應昌開始,元朝的殘餘勢力撤退到蒙古,同時,他們仍然沿用了大元這個國號,史稱「北元」。
退居北方後,北元的統治者仍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訴求,比如要求自己的大汗地位與明朝皇帝相等,但是根據中國傳統的政治正統觀念,天下只有一個合法的王朝,王朝的皇帝受命於天,得到天命的人才能統治天下,因此明朝否認了元朝的殘餘勢力,即不承認北元大汗要求與明朝皇帝平級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