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1367年10月,居於江南的朱元璋進行了古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北伐,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民軍佔領大都城之後,之後朱元璋將大都更名為北平,昭告天下大明王朝的建立。統治華夏高達98年的元就此消亡。而殘留的元政府也被史學家稱之為「北元」。而後來北元的結局歷史上卻沒有過多提及,但是北元的消亡卻值得細細品鑑。
第一:遭遇強敵,北元有了敗績
為什麼徐達和常遇春在將大都佔領之後,沒有將逃離的元勢力一鍋端掉呢?這是因為徐達和常玉崔覺得自己已經有了足夠的功勞,所以這些事情就沒必要再費心了嗎?
根據歷史記載,徐達將山東和河南佔領之後,朱元璋就到前線勞軍,這時候徐達就已經請示過朱元璋,如果元順帝帶著部落向北逃離該怎麼辦?要不要前去追擊?而朱元璋回答說:得到天命的人是我!並且明確交代徐達只要將大都城防守好,不要被殘餘的元勢力反撲就可以了。
而事實上朱元璋沒有要求大軍追擊元順帝也是有不得已的情況!元順帝在這率領大軍撤到上都之後,這些國土還有大半部分掌握在元朝手裡。開平後邊則是元朝非常遼闊的蒙古大草原。而開平的左邊是元朝嫡系納哈出掌握的遼寧省,右邊則是李思琪和張思到的陝西和甘肅行省,這些都可以直接發兵攻打明軍。
在雲南,大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雖然與大漠的北元無法聯繫,但是他及其效忠元順帝。在山西,元將王也帶領十幾萬大軍駐足在太行山附近,所以對剛剛穩定的北方有著極大的威脅。1368年的冬季,北元和王保保組成聯軍準備將大都城奪回,但是因為明軍直接向太原逼近,就此作罷。第2年的春天,元順帝發現明軍的大部隊一直都在渭水流域行動,所以命令左丞相帶騎兵4萬偷襲北平。
這4萬騎兵全部來自遼寧東首,主要組成也是蒙古人和色目人,他們極其擅長騎射,這樣的兵種非常適合打野戰,但是對攻城卻不甚熟悉,雖然北平留下的兵力不是很多,但是守軍的策略卻選擇的特別正確。明軍一直沒有出城進行野戰,而是憑藉自己非常先進的火器,堅守城門讓北平屹立不倒,由此原因元軍無法只能撤退。
1369年明軍打入陝西,元將張思道與李思齊投降,這時整個陝西已經把握在大明手裡。而這個時候的北元想利用明軍主力不在的情況下再次進行攻擊!這時候的朱元璋直接識破了元的想法,從陝西調到了大將常遇春和李文忠回到北平。
後來曹玉春與李文忠大敗北元大軍,之後帶領著9萬騎兵去攻打北平,這回元順帝再一次被迫遷移,上都開平也到了明君手裡,這讓北元的政權遭到極大打擊。而王保保戰敗退回甘肅之後,又遇到了明朝大將徐達的追兵,王保保經營多年的6萬人馬全部損於沈兒峪,而王保保本人也差點喪命於此,最後是抱著一塊木頭划過了黃河才躲掉一劫。
第二:藍玉出奇兵,北元遭重創
1375年,朱元璋非常欣賞對手王保保去世,1378年,北元昭宗去世,這兩個棟梁之材逝世讓明軍有了攻擊北元的好機會。1382年朱元璋派大軍滅掉雲南北元梁王。1387年明軍出徵遼寧,徵服了納哈出這一事件將明元的之間的局勢徹底扭轉過來,因為北元政權的側翼全部暴露給了明軍。朱元璋在發現之後會迅速命令大將藍玉帶軍15萬出徵北元。北元新帝脫古思帖木兒現在還要為納哈出的投降而感到苦惱。
他不願意失去遼寧屏障,於是把遷到呼倫貝爾草原,然而這卻成了北元的亡國之地。藍玉聽說北元新帝的方位之後率精兵突擊,但是當大軍到達捕魚兒海的時候,卻沒有找到敵軍的蹤跡,那時各個將領都在勸說藍玉撤退,那時藍玉不顧反對堅持進軍。不久就發覺了北元新帝的行蹤,也正是這一天,草原颳起沙塵暴沙塵,將藍玉軍隊的行蹤全部隱去。這讓元軍突然受到攻擊損失慘重,只有幾十個騎兵和北元新帝一起逃走,這一場戰鬥之後北原政權也已經名存實亡。
第三:北元內鬥
在北元新帝逃出藍玉軍隊包圍之後,路上也遭遇了阿里不哥後代的進攻。這時北元新帝戰敗遇害。在他去世之後,蒙古草原也開始混戰的時代!短短15年的時間,大汗的寶座就佔上了6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