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傷寒論——犀地清絡飲

2021-02-12 傷寒溫病經典

《通俗傷寒論》第八章,傷寒兼證,風溫傷寒:表邪雖解。臨時熱退身涼。而胸腹之熱不除。繼即灼熱自汗。煩躁不寐。神識時清時昏。夜多譫語。脈數舌絳。甚則肢厥脈陷。急宜清透營熱。使伏熱轉出氣分。氣宣衛洩。或從疹而解。或從狂汗而解。輕則玳瑁鬱金湯。重則犀地清絡飲。皆可選用。劇則紫 雪品行軍散。歷驗如神。

通俗傷寒論第十八章,第九節發狂傷寒;陽毒 雖解。而發未透。神識昏迷者。犀地清絡飲。加三黃瀉心丸。(川連三錢、青子芩、 煨甘遂各二錢、西牛黃、廣鬱金各錢半、豬心血一枚為丸、重一錢、硃砂為衣、藥 湯調下)。開竅透以清神。神清透。其病自痊。

《溫病縱橫》趙紹琴認為本證乃邪熱內陷,灼液成痰,痰熱蒙蔽心包;又兼熱灼津傷,血液濃稠,粘滯成瘀,瘀血阻塞血絡,閉塞心竅之候。邪熱內熾,故身灼熱。痰濁內壅,則痰盛氣粗。痰熱、瘀血內閉,陽氣不得外達,故四肢厥逆。痰熱蒙藏,又兼瘀血阻塞,心竅閉阻,乃致神昏譫語。口唇、爪甲青紫,舌紫暗,是瘀血阻絡之兆。舌塞短縮,是痰挾瘀血阻滯經絡之徵。由於痰濁、瘀血阻滯,氣血內閉,故脈沉,熱灼津傷,陰虛血瘀,血行澀滯,則脈澀。

犀地清絡飲方

犀角汁20毫升(衝)粉丹皮6克 青連翹4.5克(帶心)淡竹瀝60毫升(和勻)鮮生地24克 生赤芍4.5克 桃仁9粒(去皮)生薑汁2滴(同衝)

另用鮮茅根一兩,燈芯草五分煎湯代水,石菖蒲汁兩茶匙衝。

本方也是犀角地黃湯化裁而來;方中犀角生地丹皮赤芍涼血散瘀解毒,再加桃仁增強化瘀之力;連翹茅根燈芯草清氣分之熱下從小便而出,有透熱轉氣之效;生薑辛溫化痰預防寒涼冰伏反佐之用;鮮竹瀝菖蒲清熱化痰開竅良藥。本方共奏清熱開竅化瘀祛痰之力。臨床適合溫病熱陷心包,兼有痰瘀蒙蔽心包。

「熱陷包絡神昏,非痰迷心竅,即瘀阻心孔,必用輕清靈通之品,始能開竅而透絡。故以千金犀角地黃湯,涼通絡瘀為君。臣以帶心連翹,透包絡以清心。桃仁行心血而化瘀。但絡瘀者必有痰,故佐以姜、瀝、菖蒲三汁,辛潤以滌痰涎。而石營蒲又有開心竅之功用。妙在使茅根交春透發,善能涼血以清熱。燈芯質輕味淡,更能清心以降火。此為輕清透絡,通瘀洩熱之良方。如服後二、三時許不應,急於次
煎中調入牛黃膏(粉)以奏速效。

《重訂通俗傷寒論·犀地清絡飲何秀山按》

【趙紹琴按語】何秀山指出:「熱陷包絡神昏,非痰迷心竅,即瘀阻心孔」。此論可稱切中熱陷心包一證之關鍵,其對犀地清絡飲分析也透徹。

典型醫案:

李×X,男,19歲,社員。1965年8月14日就診。患者三天前在酷日下勞動,晚即壯熱頭痛,汗出淋漓,口渴引飲,當地藥農給草藥一帖(藥物不詳),其熱持續不解,小便極少,延至次日晚,復神志不清,今晨口鼻出血,急邀餘診。見其面赤肢厥,答非所問,胸、背、頸部出現紅紫斑點,體溫40.2」c,身熱如燔,尺膚如灼,脈細微數,舌質絳幹.病勢險惡,餘急投涼血散血、清心開竅之劑,選用餘氏犀地清絡飲加減。藥用:

水牛角100克,生地、麥冬各30克,丹皮、赤對、桃仁、竹葉、菖薄、鬱金、紫草各10克,茅根50克,燈芯5寸。日進二劑。照藥前先服童便一杯,下紫雪丹1支。次日止神清,熱亦解,體溫37.6°c,斑疹稀疏,渴、汗俱減,小便短赤,脈細數,舌紅無苔,更與生脈散加味。

藥用:太子參、麥冬、茅根各30克,五味子6克,石斛20克,竹葉、天花粉10克,丹參15克,益元散20克。每1一劑,四劑告愈。(貴池縣洪忠孝驗案)

相關文章————————————————————

溫熱經緯——神犀丹

溫病條辨——犀角地黃湯

疫疹一得——清瘟敗毒飲,兼說溫病條辨化斑湯

溫病條辨——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方

相關焦點

  • 俞根初《通俗傷寒論》的特色辨證
    俞氏醫技卓越,治驗頗豐,他結合前人的醫學理論及自己的臨證心得,勤求古訓,博採眾長,著成《通俗傷寒論》一書, 從廣義傷寒立論,統論四時的外感疾病,在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的基礎上,把諸多新的內涵融入仲景的辨證理論體系之中,臨證從六經辨證入手,多種辨證方法並舉,針對疾病的癥結表象,層層遞入,細緻入微,辨證結果前後互參,力圖在疾病發展進程中從總體上把握疾病的轉歸,並針對即時證候制定出相應的治則治法,最終牢牢把控疾病的轉化趨向
  • 趙紹琴:論溫病治法與傷寒治法 | 一針一藥
    導讀:傷寒與溫病學派之爭,其來久矣。自金代劉完素倡「熱病只能作熱治,不能作寒醫」之論始,便揭開了寒、溫爭鳴的序幕,特別是當溫熱學派形成以後,這種爭鳴就愈加激烈,代代相傳,至今未息。在《傷寒論》治法能否包括溫病治法方面,兩家分歧尤為明顯。傷寒學派以前人有關論述為依據,直斥葉吳三焦、衛氣營血辨證為標新立異。
  • 趙紹琴:論溫病治法與傷寒治法(純乾貨)
    自金代劉完素倡「熱病只能作熱治,不能作寒醫」之論始,便揭開了寒、溫爭鳴的序幕,特別是當溫熱學派形成以後,這種爭鳴就愈加激烈,代代相傳,至今未息。在《傷寒論》治法能否包括溫病治法方面,兩家分歧尤為明顯。傷寒學派以前人有關論述為依據,直斥葉吳三焦、衛氣營血辨證為標新立異。
  • 傷寒論條文順序重要嗎?
    傷寒論條文順序重要嗎?遇秋認為,不重要,起碼沒有想像中重要。
  • 中風兼傷寒論
    其父張石頑在張氏醫通提出了「傷寒以攻邪為先,雜病以調養為務」乃世俗之見的見解,本書(《傷寒兼證析義》)則深刻的詮釋了這一點。本書雖名「傷寒兼證」,實則屬於雜病範疇。與張飛疇同時代的柯韻柏石破天驚的提出了「傷寒之中最多雜病」,張飛疇則把這件事情細化,使其不僅僅是口號。張飛疇從臨床出發,將臨床常見的雜病從證理法方藥一以貫之,此書實是難得的臨床佳作。
  • 章太炎論《傷寒論》版本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下云: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二 其稱本雲者,是仲景原本如此。而叔和刪繁就簡,或以今語通古語,此即故書、今書之別。其雲疑者,則不敢加以臆斷。
  • 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王叔和研究傷寒是從脈證方治入手,採用了汗吐下可與不可的思路歸類,現在多按六經入手,還刪了脈法。另外王叔和著有《脈經》,這本書算是繼《難經》之後意義重大的脈學專著,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三部都是學習古脈法必讀之作。孫思邈是王叔和之後較早研究傷寒的,他90多歲才看到《傷寒論》,《千金翼方》開篇是本草,之後就是二卷《傷寒論》。
  • 傷寒論普通人也能用,你不知道而已,帶你走進張仲景真實的傷寒論
    傷寒雜病論 在實際應用起來,根本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難。即使你一點也不懂醫,沒有一點醫學基礎。也完全可以用起來。毫不客氣的說,只要你看得懂中國字,知道它的意思,你就可以根據傷寒論來看病,就是這麼簡單。傷寒雜病論 更多的是一本臨床實際應用的書籍。而不是一部醫理巨著。實際上張仲景的本意就是要臨床實際效果。通過讀張仲景自己寫的《傷寒雜病論》序言可知在張仲景的時代。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傷寒
    《傷寒論》成就了無數名醫,也難倒了無數想成為名醫的學子。不學好《傷寒論》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中醫。怎麼才能學好《傷寒論》呢?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
  • 【連載】《傷寒論》解讀——7-10條
    (7)歷史上大部分傷寒大家把本條作為《傷寒論》的大綱。認為本條提綱挈領,統論陰陽,冠於六經之首,《金匱玉函經》就將本條排列在太陽病前面,作為《傷寒論》六經辨證的總綱。這一條開頭的「病」字,不少注家認為並非只指傷寒病,而是指所有病,這也說明《傷寒雜病論》不是專論傷寒的著作,而是辨證論治的圭臬。正如喻嘉言所說:「傷寒之中每多雜病。」仲景在《序》文中說:「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附兩套傷寒精品)
    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1— 背原文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如果不願意背《傷寒論》,就不要說想學中醫。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漢唐傷寒是狹義傷寒為主,兼有廣義傷寒,宋真宗朝林億校書以後的宋本傷寒是純粹的廣義傷寒。唐朝孫思邈真人晚年輯錄了一本《傷寒論》,人稱唐本傷寒,條文順序與宋本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孫真人研究《傷寒論》以後說:「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
  • 《傷寒論》:小青龍湯詳解
    又見於《傷寒論》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那麼,關於小青龍湯,您是怎麼理解的呢?通常認為,「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為小青龍湯證的病機,方劑為針對傷寒太陽之表不解而動其裡水而設。
  • 張仲景《傷寒論》「朱雀湯」之謎
    以此來看,《傷寒論》亦本無朱雀湯,而是指代桂枝湯類群方。 二、缺朱雀湯說 1、黃連阿膠湯說陶弘景:「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鹹宗奉之。」
  • 外臺本傷寒論 中
    《千金》:療傷寒虛羸少氣嘔吐,竹葉石膏湯方。石膏(一斤,碎,綿裹) 竹葉(二把) 麥門冬(一升,去心) 人參(二兩) 半夏(半斤洗)甘草(二兩)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一升,煮米熟,去米,飲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出第十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 傷寒論:六經辨證綱要,經典總結
    《傷寒論》報名學習的儘快了,傷寒論60多講。從頭講到尾,六經都講。如火如荼報名中!提高自己,克服惰性,行動起來!跟杏林醫術道學傷寒論,詳細了解加微信:ysd31415926漢代張仲景著《傷寒論》,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的各種證候群,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其病變部位,寒熱趨向,邪正盛衰,而區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
  • 《傷寒論》相關辨證13大法
    《傷寒論》不僅重視相關症狀的定量對比,而且還指出了同一症狀在病變中量的變化所具有的辨證意義。「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279),可見對應其腹痛之時作與持續,程度之輕與重,辨證則有脾虛與胃實之別。臨床上某些症狀常有關聯,但病機不同,故《傷寒論》重視相關症狀辨證。如煩與躁。
  • 最新新編傷寒論三字經
    《傷寒論》源流及學術成就概況傷寒論  源東漢  時疾虐  張機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