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敦儒的一首小令蒼涼沉重,最後一句,將失國之悲推至頂點

2020-12-27 唐音宋韻

《相見歡》,本是唐教坊曲名,後演變成詞牌名,又名《烏夜啼》、《月上瓜州》。

提起《相見歡》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後主那首「無言獨上西樓」。後主神來之筆,一句「剪不斷,理還亂……」將離愁別緒寫得生動又惻然,成為千古佳句。

不過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的是北宋文人朱敦儒的一首《相見歡》,其風格與李煜截然不同。

原詩如下:

相見歡宋 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裡夕陽垂地大江流。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公元1172年,北宋靖康2年,金軍攻破都城東京,將徽宗、欽宗虜走,北宋宣告滅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上「靖康之難」。北宋國破後,朱敦儒逃至金陵,本首詞即寫於客居金陵期間。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

本詞開篇,詩人登上金陵城樓,極目遠望,但見沃野清秋,一片蕭蕭。

時序已交代清楚。秋季最能引起客悲,杜甫在《登高》中就寫到「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自古「春女善懷,秋士易感」,本詞作者登臨高高的城樓「倚清秋」,是眼前實景,也為本詞渲染了悲傷的情感基調。

萬裡夕陽垂地大江流

「萬裡」比喻地域廣闊。夕陽輝映著江山萬裡,淘淘江水萬古不廢。

上闋三句全是寫景,讀者只從「清秋」、「夕陽」這樣的意象中來辨別出詩人悲傷的情感。

詩人究竟悲從何來呢?下闋就明白地表達了出來。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

簪纓:古代官員的冠飾,這裡指代貴族、士大夫等。

下闋一連三個三字句,前兩句均押仄韻,從音律上即呈現一種短促沉鬱的氣氛。

經過「靖康之難」,中原大亂,金人鐵蹄下的江山已面目全非,徽、欽二聖都被虜至金國,那些朝庭大員、簪纓世家亦作鳥獸散,當年的繁華富庶已蕩然無存,此時國已不國,如此破敗的局面何時是個盡頭?

「幾時收」三個字,是詩人的仰天長嘆,既有失國的悲痛又有對南宋朝庭苟安的控訴,複雜的情感盡在這三字中。

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倩:請、央求。

揚州,南宋時的抗金前沿,屬前線重鎮。

風,本無所謂悲喜,但是本詞中,詩人說悲風,一個「悲」字,滿滿都是詩人的主觀情感,其失國之悲都已沉浸在每一縷秋風裡。正如王國維所說的「以我觀物,萬物著我之色彩。」

最後一句,詩人請求秋風,帶著自己的悲痛,帶著自己的眼淚,帶著自己的關切到前沿重鎮……字裡行間,全是對前方戰事的熱切關注,對收復失地的高度企盼。

本首相見歡,上片全是景語,沉鬱滄桑,闊大悽涼,「清秋」與「夕陽」既是暗示又有憂慮,憂慮大宋的日薄西山,風雨飄搖,寫法極為含蓄宛轉。下片則將自己憂國憂民之心和盤託出,眼前的江山分裂使人哀痛,復國無望更使人痛徹心扉。

全詞以憂國之情為線,情景交融,情景具足。品讀本詞令人心生共鳴,品讀歷史令人唏噓感嘆。

相關焦點

  • 朱敦儒詞
    公元1156年,朱敦儒75歲,秦檜為粉飾太平,極力拉攏文人志士入朝,朱敦儒縱然一向清高自守,品行高潔,但他當時為了兒子的仕途著想,最後答應了秦檜的要求,做了一個鴻臚少卿。然而,造化弄人,朱敦儒被起用後不到一個月,秦檜就死了。於是,第二天他就被罷免了。這也成了他人生中的一大汙點。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裡夕陽垂地大江流。
  • 朱敦儒六首經典宋詞,堪稱一代「詞俊」
    公元1156年,朱敦儒75歲,秦檜為粉飾太平,極力拉攏文人志士入朝,朱敦儒縱然一向清高自守,品行高潔,但他當時為了兒子的仕途著想,最後答應了秦檜的要求,做了一個鴻臚少卿。然而,造化弄人,朱敦儒被起用後不到一個月,秦檜就死了。於是,第二天他就被罷免了。這也成了他人生中的一大汙點。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
  • 朱敦儒:被黃老邪粉了一輩子的男人
    北客翩然,壯心偏感,年華將暮。念伊蒿舊隱,巢由故友,南柯夢,遽如許!唱到後來,聲音漸轉悽切,這是一首《水龍吟》詞,抒寫水上泛舟的情懷。她唱了上半闋,歇得一歇。郭靖見她眼中隱隱似有淚光,正要她解說歌中之意,忽然湖上飄來一陣蒼涼的歌聲,曲調和黃蓉所唱的一模一樣,正是這首《水龍吟》的下半闋:回首妖氛未掃,問人間英雄何處?奇謀報國,可憐無用,塵昏白扇。
  • 女神:朱敦儒《相見歡》
    李商隱登安定城樓,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儘管各個時代的詩人遭際不同,所感各異,然而登樓抒感則是一致的。這首詞一開始即寫登樓所見。在詞人眼前展開的是無邊秋色,萬裡夕陽。秋天是冷落蕭條的季節。宋玉在《九辯》中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說:「萬裡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說「秋士多悲」。
  • 朱敦儒最懶的一首詞,僅「柳枝」兩字就重複了6次,卻成千古名作
    在蘇軾新詞風的基礎上,朱敦儒進一步發揮了詞體抒情言志的功能,給後來的辛派詞人以直接的啟迪和影響。本文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詞《柳枝·江南岸》,便是朱敦儒的一首經典詞作。《柳枝·江南岸》是朱敦儒以《柳枝》為詞牌名創作的一首送別詞。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這首詞便是通過對江南岸折柳送別情景的刻畫,抒寫了一位女子送別丈夫上京求取功名的離別之情。全詞情真意切,將女子愛恨分離的心理寫得深刻而又細緻。
  • 論朱敦儒的詠老詞
    蓋至東坡而一變,其豪妙之氣隱然流出言外,天然絕世,不假振作。二變而為朱希真,多塵外之想,雖雜以微塵而其清氣自不可沒。三變而為辛稼軒,乃寫其胸中事,尤好稱陶淵明。此詞之三變也。(《詩餘》自序)此處將朱敦儒與蘇、辛視為宋詞的「三變」,他的清逸與東坡的豪妙、稼軒的直爽雖有不同,卻皆以高邁為共同基調,對詞淫豔穠麗的本色有相當強大的衝決作用。
  • 朱敦儒:從神仙少年到神仙大爺
    但,如果他真的繼續苟安一隅,那就不再是那個,萬眾景仰的今天好像沒啥事朱敦儒。隱姓埋名於治世,捨身報國於危朝,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倒,斯可以,為士人之風!「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中庸如是說。
  • 陸遊的偶像朱敦儒,表面狂放不羈,實質是堅決的抗金鬥士
    夜靜之時,當你享受著一段難得的閒暇時光時,這時候最適合讀宋詞了,但宋初的詞,酒啊花的,再加上紅燭美女,太膩;宋末的詞,國之將傾,暮雨竹林中,總有著鐵蹄漸近的悲恐,太傷感。所以,掐頭去尾,就數宋中期的詞最愜意了,而其中最具韻味的我覺得當屬朱敦儒的詞了。
  • 張可久48字小令,做了個桃源夢,黍離悲家國情讓方方之流情何以堪
    崖山之後無中華每當民族危亡之際總有些媚外求榮之徒做些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歷史總在不斷地重複上演許多類似的劇集,新時代的今天抗疫期間仍有許多諸如阿丘、方舟子、許可馨、方方……之流媚外求榮,認米國特沒譜、碰瓷獒……之輩為父,
  • 悠閒自得的一首漁父詞,朱敦儒早年狂放不羈,年老卻晚節不保
    除了這首,李煜、趙構、朱敦儒等著名朱敦儒筆下也產出了不少的漁父詞。朱敦儒在因發表主戰言論而被朝廷免職之後,退居嘉禾,過著一種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期間,朱敦儒就創作了六首漁父詞,其中的一首《好事近》當得上是最經典的一首。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嚮往和熱愛寫得酣暢淋漓。好事近 宋代·朱敦儒搖首出紅塵,醒醉更無時節。活計綠蓑青笠,慣披霜衝雪。
  • 馬致遠一首小令,全詞二十八字無一「秋」字,卻寫盡悲秋之情
    濡沫讀詩:馬致遠的這首小令被贊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全詞二十八字無一「秋」字,卻描繪出一幅悽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寫盡悲秋之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刪稿》中寫道:「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首小令前四句都在寫景,「枯」、「老」、「昏」、「瘦」等字描繪景物特點的同時,使濃鬱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悽涼悲苦的情調。前四句的景就是「天涯斷腸人」的活動環境,也觸發了「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的情感。
  • 朱敦儒的詩有哪些?朱敦儒的詩詞全集34首
    朱敦儒獲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並稱為「洛中八俊」 (樓鑰《跋朱巖壑鶴賦及送閭丘使君詩》)減字木蘭花·劉郎已老 - 宋代·朱敦儒劉郎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要聽琵琶。重院鶯啼覓謝家。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萬裡東風。國破山河落照紅。
  • 朱敦儒在靖康之變後寫下一首詞,僅36個字,讓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靖康之變是指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軍攻下北宋首都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在靖康之變後,朱敦儒倉猝南逃金陵,總算暫時獲得了喘息機會,在他客居金陵時,有一天傍晚,登上了金陵城樓,北望中原,心生感慨,寫下一首《相見歡》,以表達自己強烈的亡國之痛和深厚的愛國精神,感人至深。
  • 文學巨擘朱敦儒《暌索帖》以1.5億元成為拍場之冠
    12月2日凌晨,中國嘉德2020年秋拍中國書畫大觀之夜收官。140餘件拍品歷經7個小時鏖戰,最終斬獲10.65億元,成交比率為75%,誕生2件億元、18件超千萬元以上的拍品。文學巨擘朱敦儒《暌索帖》以1.5億元成為拍場之冠。這一價格也創造了其個人作品拍賣最高級記錄。
  • 【散文】風月客——讀朱敦儒《鷓鴣天·西都作》有感
    初讀這首詩,帶著兒時的稚嫩和少年的狂放,自以為能與天比高與地競厚,於是在朱敦儒的寥寥數語中讀出了終遇知己的沾沾自喜。長大後方知兒時的荒謬。朱敦儒不是這天地的主,不過順勢應邀,做了這十裡紅塵的風月客。他來世上一遭,痛快了萬裡秀麗河山,再瀟灑轉身漫吟那江水滔滔,悄然歸去,不落痕跡。
  •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這首隻有28個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馬致遠這支被稱為「秋思之祖」的小令無須多說,因為說的人太多了,實在沒有新話可說那就不說也罷。這是一種高級的技術,這種技術似乎只有溫庭筠用過一次,「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兩句詩,六個詞,一句三個,各自中間也沒有絲線,他也把它們串起來了。但他只敢做局部的試驗,前面兩句「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還是要用「動」和「悲」兩個動詞和形容詞進行串連,後面兩句「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也還是要用「落」和「明」兩個動詞和形容詞進行串連。
  • 一代偉人三首小令,只有偉人的氣魄才能將小令寫得如此大氣磅礴
    這兩句主要寫山勢之高,待到飛馬急馳到了山頂回頭望的時候,不覺大吃一驚。這裡的驚,既是對極高的山望而吃驚,同時也傳達出一種翻越高山峻岭後的驚喜、自豪的神情。「離天三尺三」只是誇張,用誇張的筆法極寫山的高峻,從而襯託出紅軍飛馳過山的英雄形象。第二首主要寫山的磅礴氣勢。「山,倒海翻江卷巨瀾。」
  • 納蘭性德很悲傷的一首詞,通篇無「悲」字,最後7字令人潸然淚下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想到「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這一句,或者只有前7個字,這句話已經被世人當成了經典中的經典。文學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成為一個文化中帶有意義的符號,比如從唐詩中衍生出的一個個成語,我們不必知道出處,它們仿佛是文化天生帶來的一樣。最近根據學術界的考證,這首詩其實是納蘭性德寫給同性朋友的,其內容並不是關於愛情,但是這個事實並不妨礙我們喜歡這句詩。
  • 關漢卿這首最寒心小令,第一句就令人潸然淚下!
    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