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後,日照時間持續縮短,氣溫隨之逐漸降低,萬物進入休養狀態。立冬時節,民間流行「立冬補冬,補嘴空」,用美食來犒勞忙了一年的自己。一起來看看立冬時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立冬要祭祖賀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意味著冬季將要開始。古人將立冬節氣分為3個5天,並由此定出三候,分別是一候水始冰,指天氣冷得水已經能結成冰;二候地始凍,指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指雉(野雞)一類的大鳥不多見了。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與其他節氣略有不同,立冬是人們閒下來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時節,於是就有了賀冬的傳統。立冬時節,人們一般要舉行祭祖、飲宴、卜歲等儀式來賀冬,並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祈求上天賜予來年風調雨順,平安順遂。
立冬美食不只餃子
在北方的很多地方,立冬有吃餃子的習俗。一般認為,餃子是「交子」的諧音,因此季節交匯、新舊歲交匯之時,常有吃餃子的習俗,此外,北方地區還認為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立冬時節,民間還有「立冬補冬,補嘴空」的說法,除了餃子,還有很多人喜歡用高熱量的食物來滋補。例如在福建地區,立冬那天要用狗肉、羊肉、豬排等肉以及中藥材燉肉;在浙江地區,有些地方把立冬稱為「養冬」,立冬這天要殺雞或鴨給家人燉了補身體;在臺灣地區,立冬這一天,當地人喜歡吃羊肉、薑母鴨來進補。
還有些地區,立冬節氣則不只是肉食滋補,比如在廣東潮汕地區就有立冬吃甘蔗的習俗,當地有說法認為「立冬食蔗不會齒痛」,認為立冬日吃甘蔗,既能保護牙齒,又有滋補功效。而在廣東汕頭地區,則流行用蓮子、蘑菇、板慄、蝦仁、紅蘿蔔做成的香飯來迎接立冬節氣。
新京報記者 劉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 祝鳳嵐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