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立冬。
書上說,「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立冬代表著冬季的開始,陽退陰生、生氣閉蓄,萬物開始收藏。
昨天同北方的朋友說到立冬,他說立冬了,該吃餃子了。
我嘲笑他:你們北方人好無聊,過啥節都是餃子;除了餃子還是餃子。
他回我:怎麼說話的,那你們還不天天吃大米呢,無不無聊!
我說,今天可是立冬啊!我要吃大蝦毛蟹薑母鴨、豬牛羊肉和象拔~~
他也不知道是不是受我刺激了,沒回話。
我當然知道北方人在立冬時吃餃子是要「開運」。
作為一種飲食文化,各有各人習俗和喜好,也沒什麼可爭吵的。
只是,在我們閩南,立冬是個很不一樣的節日。
我們閩南語有句俗語,叫「立冬補冬補嘴空」。
意思是在立冬這一天,得吃點好的,補上一補,整個冬天都比較好度過。「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嘛~~
甚至有傳說,立冬這一天只要「進補」的時刻對了,連喝水都補。
這個習俗十分合乎中醫傳統養生學的「冬藏」之說,冬天宜收藏,所以呢,從冬季第一天開始就收集和貯備能量,才能順利過冬。
要在過去,立冬這一天堪比過年,因為能吃到好吃的。
我家那位到現在還懷念著童年時立冬時好不容易吃到的紅膏母鱘。
香,甜,吃到嘴裡有種讓人窒息的滿足感。
就像是過大節。
只是,隨著生活變好,我們過上了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的日子,那些心心念念的「好料」,不復有當年的魅力。
加之地球變暖,立冬時的閩南,到現在還能穿短袖,並不適合入冬即補。
於是,從前在立冬才上桌的大補的紅膏母鱘、燉羊肉等等,已經不見得在這個特定的日子端上來。
但習俗之所以為習俗,它所包含的就不會只是食物、儀式;它所代表的更是一種千年以來的人與人的情感維繫。
所以,即便沒有大魚大肉,即便不是為了「吃補」,閩南人在立冬這一天,仍然會聚在家裡,吃上一頓有媽媽味道的飯。
這頓飯豐儉由人,因為,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親情才是最為重要的一道菜。
有親人,有愛,齊齊上桌,就比什麼都要豐盛了。
最後,送大家一首李白的《立冬》,願你我此冬安好~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