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第一場海戰,發生在什麼時候?此戰對後世日本的發展有何影響

2020-12-26 講史論教D

【唐朝時爆發中日第一場海戰,結果怎樣?為何說此戰打醒了日本人?】在歷史上,中日曾發生過多次戰爭。公元1937—1945年爆發的八年戰爭,可以說是中日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給兩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公元1894—1895年的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 日本打敗了當時亞洲的老大的清帝國,使軍國主義盛行一時,一躍而成為軍事強國;再往前推移,公元1592、1597年,中國明朝的援朝軍隊與朝鮮軍隊並肩作戰,兩次擊潰狂妄的豐臣秀吉的日本侵略軍,歷史上稱為「文祿之役」和「長慶之役」。

元初,范文虎等曾奉元世祖命率軍進攻日本,遭遇大颱風而戰敗撤回。然而,這還不是中日的第一次戰爭,中日的第一次戰爭還要往前翻,一直追溯到唐朝。那就是公元663年的白江口海戰。當然,這次的中日戰爭和後來的中日戰爭在背景、性質上是大不相同的。

這次戰爭也是起源於朝鮮半島。自公元4世紀以後,朝鮮半島逐漸形成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國為了爭奪利益,互相混戰。公元7世紀以後,他們之間的爭鬥,有增無減。此時,三國都改變了鬥爭策略,由單獨混戰轉而要求獲得外國的支持,爭鬥各方分別與相鄰的中國和日本結盟,從而使半島地區的爭端,擴大成為東北亞地區的「國際」糾紛。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大唐盛世,國力雄厚,是世界強國。唐帝國統治者一向重視與鄰邦的關係。公元7世紀初,百濟與新羅發生糾紛,唐太宗親自寫信給百濟王扶餘璋,要他忘卻前怨與新羅和好。公元643年,高句麗權臣蓋蘇文與百濟王聯合發兵進攻新羅,唐太宗仍堅持以和為貴的政策,派玄奘為使,赴高句麗勸蓋蘇文不要進佔新羅領土,進行調停。高宗時,也曾多次調解百濟與新羅之間的緊張關係。

然而這種調解政策遭到斷然拒絕。於是,唐朝廷改變政策,出兵徵討。公元645、647年,唐太宗兩次東徵,力圖用支持弱者抵禦強者入侵的手段來維持朝鮮地區的和平。

而當時的日本,經歷了大化改新,進入了封建社會,國力已強盛起來。由於地理位置的鄰近,日本與朝鮮南部加倻地區一直存在著密切的聯繫。因而,朝鮮半島的風吹草動,必然波及日本。

本大化新政府當時採取了拉攏高句麗、百濟,孤立和打擊新羅的外交策略。公元600年2月,新羅進攻加倻地區的任那,大化政府立刻作出反應。推古女皇和聖德太子一面遣兵阻擊,一面聯絡高句麗、百濟,要求聯兵急救。然而在當時,新羅已與唐聯盟。因而大化新政府與新羅對抗,一定程度上是與唐的對抗。由此,以高句麗、百濟、日本為一方,新羅和唐為另一方的兩大對立陣營形成,最終導致了白江口海戰的爆發。

公元659年,百濟大舉進攻新羅。新羅國王金春秋向唐求援。唐將蘇定方率13萬大軍援新。唐、新聯軍大敗百濟軍隊於熊津江口,並且俘虜了百濟王義慈及王室、大臣、將士多人。百濟只得向日本求助。

公元661年1月,日本齊明女皇赴九州,要親自徵討唐、新聯軍,但因旅途勞累過度,染病而亡,計劃被迫延期。公元662年1月,日本決定以矢10萬,絲500斤 、綿1000斤,布1000端、韋1000張、稻種3000斛支援百濟。5月,日將阿曇比邏夫率船170餘艘抵百濟。663年8月,日將盧原君率萬餘援軍,抵白江口。

唐、新聯軍嚴陣以待,決定首先拿下周留城,並採取水陸夾擊的戰術。陸路,由唐將劉仁願、劉仁師及新羅金法敏率領,直趨周留城;水路,由唐將劉仁軌、杜爽、百濟降將扶餘隆率領,由熊江口前往錦江下遊的白江口,從而配合陸軍,夾擊周留城。公元663年8月17日,唐、新水軍航至白江口,正遇日船,兩軍於是展開戰鬥。

當時,日船有400餘艘,唐、新聯軍只有170艘,數量上日軍佔多數。兩軍展開陣形,擂鼓振威。碧波之上,數百餘艘戰船戰成一團,殺聲震天。日軍未能很好地組織陣形,被唐、新水軍打亂。經過三個回合的較量,日軍敗下陣來。第二天,又進行了第四個回合的較量,日本又仗著船多勢眾,盲目衝殺,不講戰術,而唐、新聯軍乘機用火攻之術,日軍400艘戰船被焚,兵士溺水而亡者不計其數,殘軍全部投降。白江口海戰以日本、百濟聯軍的慘敗而告終。

白江口海戰,就其規模而言,海戰史書上恐怕沒有重要的位置,然而它在日本歷史上卻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日本天智天皇以後的歷代天皇,都對此役作了反省。他們省悟到了兩點:第一,當時日本無力與唐朝抗衡,日本要成為強國,必須完備中央集權體制,加強和鞏固王權,實行富國強兵的國內政策;第二,日本政治、經濟、文化要獲得迅速發展,不但要有一個和平的環境,而且必須吸收大陸的先進文化,因此建立睦鄰的國家關係是十分必要的。

在此後的38年裡,日本各方面都獲得了長足進展。從那個時代起,大和民族有了這種向歷史學習,向外來先進文化學習的精神,而且一直保持到今天。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可提醒刪除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中,清政府戰敗的因素有哪些?北洋艦隊果真不堪一擊嗎?
    這些戰爭中最令國人印象深刻的無疑是中日之間的甲午戰爭,其中北洋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上發生的海戰更是令我們心痛不已。在一些文藝作品以及民間言論中,北洋艦隊在戰鬥中是處於絕對下風的,此戰過後,北洋艦隊便基本失去了所有戰鬥力,日本聯合艦隊則保全了所有艦艇,這也是之後威海衛和旅順口海軍基地相繼淪陷的根本原因。如此誇張的戰損比讓這種清軍不堪一擊的論調甚囂塵上。
  • 中日甲午戰爭真的是輸在了軍事裝備上了麼?
    甲午海戰北洋艦隊受到重創是日後清政府輸掉整場戰爭的一個引子,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中日甲午戰爭整場戰役的失敗呢?有的人會說:"那肯定是軍備不如日本先進啦!所以輸掉戰爭啊!軍備落後當然會挨打啊!"當然,軍備落後會挨打,那麼我們有沒有考慮到為什麼北洋艦隊會出現軍備落後的情況呢?
  • 北洋艦隊真的是因為沒有購入吉野號,才落敗於黃海海戰的嗎?
    無論是歷史事實還是影視劇作品中,都表明吉野號的出色表現是日本聯合艦隊能夠取得黃海大海戰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中日甲午戰爭清軍旗艦定遠艦複製品基於此,後世出現了清日兩國爭搶購買吉野號但最終被日本購得的說法。並且進一步衍生出了"誰擁有了吉野號,誰就能獲得黃海大海戰的勝利"一說。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吉野號真的有這麼"神"嗎?
  • 在雅虎日本輸入「中日戰爭」會出現什麼?
    同樣的雅虎在日本的影響力也是巨大的,這得益與雅虎背後有強大的資本在支撐,據悉,雅虎背後的資本,極大一部分來自日本軟銀,而日本軟銀集團其幕後掌舵人,又與二戰時期的日軍甲級戰犯後代關係十分密切。眾所周知,在中國,我們經常聽到日本人不願也不肯承認侵華戰爭的歷史,同時關於戰時強徵「慰安婦」一事,也是拒不承認,中國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交涉,但日本方面置若罔聞。
  • 甲午海戰中日海軍最主要的武器差距:火藥,日本下瀨火藥全球領先
    中日甲午海戰中,曾出現這樣一幕:定遠艦憑藉龐大的裝甲身軀和大口徑炮,在海戰中左衝右突,頻頻發炮,給敵人造成很大威脅。突然一發炮彈擊中定遠艦首,引起了一場久久無法撲滅的大火。大火伴隨著黃色的濃煙,顯得十分詭異。這次命中和其他炮彈明顯不同,其他炮彈通常不會引燃大火,也不會有這種黃色的煙霧。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一百多年前,一場發生在黃海海域的海戰,決定了兩個國家的命運與興衰。勝利方如願以償的得到臺灣島和大量賠款,一躍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失敗的一方,則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了列強們瓜分的對象。
  • 中日史上第一戰:白江口海戰
    唐朝和日本打了中日有史以來第一仗--白江口海戰,日本大敗。這一仗確定了在東亞誰是老大,保住了朝鮮半島將近一千年的安寧。和大個子掰手腕的結果,讓小小的島國意識到自己的全方位落後,就此放下身段恭恭敬敬的向勝利者學習。
  • 薩拉米斯海戰:一場足以「拯救西方文明」的戰爭,讓希臘人振奮
    由於地理方面的限制,二者曾發生了非常激烈的陸戰和海戰。但是卻並沒有佔到便宜,因為古希臘士兵在國王的帶領下,打退了波斯軍隊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挫敗了波斯人不可一世的傲氣。第一、「拯救西方文明」的薩拉米斯海戰薩拉米斯海戰是希波戰爭中的序曲,作為古波斯帝國和古希臘之間,一場以波斯擴張版圖而入侵希臘的非正義戰爭,大約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
  • 中途島海戰,日本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
    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是日本海軍建軍以來的第一場敗仗,也是喪失日本國運的一戰。當時參戰的日本海軍無論是兵力、艦船數量還是戰鬥士氣都遠超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但結果卻出人意料,日本海軍大敗虧輸,被擊沉四艘重型航母,徹底丟掉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只能慢慢等死。
  • 菊紋與龍旗之戰:淺談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失利的根本原因
    朝鮮國內的動亂對於覬覦朝鮮已久的日本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日本不顧中朝雙方的反對,悍然出動7000人的登陸部隊和8艘常備軍艦出兵朝鮮。在朝鮮境內,日本不斷尋釁滋事,意圖將清軍逐出朝鮮。此後日本不宣而戰,先後主動發起了豐島海戰和平壤戰役。8月1日,清朝宣布兩國斷交,中日正式開戰。中日兩國海軍主力在黃海附近爆發了近代最大規模的海戰——黃海海戰。
  • 溫故 鳴梁海戰背後的中日朝三國角力
    說實話,個人認為《鳴梁海戰》算不上一部多麼頂級的影片,但不得不否認,人家確實挺好看的,沒有一些矯情造作的無病呻吟,以及用力過猛的炫技,更何況,這是一個帶有民族氣節的故事呢,相比起西方人對於英雄主義的推崇,東方人對於民族氣節的本能感知,似乎要更勝一籌。好了,字數有限別扯遠了,《鳴梁海戰》是個不錯的歷史戰爭片,但走進影院的人,有多少是對於這段歷史有個一知半解的呢?
  • 虎門海戰:抗日唯一海戰 中國老巡洋艦力抗強敵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9周年的時刻,八年抗戰中,中日唯一的艦對艦海戰——虎門海戰,再次被重新提起。  據了解,在民國抗戰檔案《粵海軍虎門作戰史實》《虎門要塞給中央國民政府的電文》中記載八年抗戰時,中日唯一的海戰就發生在廣州虎門海口,戰鬥以中國海軍艦艇在海防炮臺的支援下取得勝利而結束,粉碎了日軍由水路攻佔廣州的戰略目標。
  • 黃金生:關於甲午海戰的謬誤(二)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戰爭第一階段結束,中日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了一場戰役規模的海戰,史稱大東溝海戰,又稱中日甲午海戰、黃海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決定了甲午戰爭中方的戰敗。在120年後的今天,關於甲午戰爭和北洋海軍的很多情況仍然存在諸多謬誤,很多歷史事件以訛傳訛早已走樣,因此有必要對一些謬誤進行澄清。
  • 工業實力決定戰爭實力:日本如果贏下中途島海戰,結局會有變化嗎
    南雲忠一在中途島海戰中的大腦短路,造成了日本海軍在幾分鐘內的手足無措和毫無建樹,也正是這幾分鐘的空檔期讓日本艦隊遭受了滅頂之災,這一場被雙方都寄予厚望的大戰,以美國勝利,而日本失敗收場。其實並不存在什麼「消失的五分鐘」或者是「上帝一定是個美國人」這樣情緒化的話語,事實就是南雲忠一背棄了戰前的方針,舉棋不定,最後導致了日本在中途島海戰中的失敗,簡單,而又真實。
  • 歷史 紀錄片《甲午》5集全收錄 復盤甲午海戰前後
    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  黃海海戰 北洋海軍四艦沉沒四艦受重創  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損失了「超勇」、「揚威」、「致遠」、「經遠」四艘軍艦。「定遠」、「鎮遠」、「靖遠」、「來遠」四艦遭受重創。而日本海軍除「松島」、「赤誠」、「比叡」、「西京丸」遭重創外,無一沉沒。
  • 甲午海戰失敗,慈禧真的是頭號罪人嗎?還原歷史真相,知恥而後勇
    這些負面問題與日後發生並累積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最終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不歸路。早在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就制定了所謂「清國徵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徵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
  • 清朝GDP和軍事實力都高於日本,甲午海戰為什麼還會輸的那麼徹底
    19世紀末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慘敗為結局,中日籤訂《馬關條約》,中國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會。但查閱史料發現當時中國的GDP,也就是國民生產總值是高於日本的,中國的軍事實力也強於日本,北洋艦隊所採購的鎮遠、定遠艦總噸位使日本望塵莫及的,但是就是這樣一場看似實力懸殊的戰爭卻以日本勝利為結局,很多日本和中國的網友對此都不理解,這值得思考。
  • 日俄海戰沙俄有多慘?萬裡遠徵,司令官被俘,21艘戰艦被擊沉
    1904年2月8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魚雷艇偷襲了旅順的沙俄海軍太平洋艦隊,日俄戰爭正式爆發。而在這一場戰爭中,日本海軍擊潰了沙俄太平洋艦隊、太平洋第二艦隊,尤其是在對馬海戰之中完勝沙俄海軍,使得日本海軍成為世界海軍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 甲午海戰,鄧世昌和致遠號沒有撞沉的吉野號,原來是這麼個下場!
    公元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當中,大清付出了非常慘痛的代價,卻仍然輸掉了這場戰爭。打贏大清的日本,在當時的清朝人眼中無非就是一個蕞爾小邦。大清跟這樣的小國作戰,居然還輸得如此不體面。戰敗以後在談判的時候日本獅子大開口,李鴻章李中堂最後在日本挨了刺客一槍,才使得戰爭賠款少了1億兩白銀。這樣的事不僅對於當時的大清國民而言,是一個莫大的羞辱,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也仍然是一個難以抹去的恥辱。而在中日甲午海戰當中,大清的北洋艦隊面對崛起的日本聯合艦隊損失慘重。
  • 甲午海戰清朝慘敗,可曾想三百年前明朝在露梁海峽痛殲日本
    明成化三年至明嘉靖四十年間(1467至1566年),為日本歷史上的「戰國時代」,其國雖尚未統一,而其國內的失意政客、亡命武士、無業游民等等,便組織起來向海外冒險,屢屢蹂明朝東都沿海,這是日本非政府侵略行為。日本將軍織田信長還未統一日本,就有「假道朝鮮西徵中國」的國策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