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將關羽之死的一個重要原因歸罪於劉封,劉備殺劉封純粹是為關羽報仇,而沒有其他目的。這一點羅貫中是做了點手腳的。關羽之死,確實和劉封有一定的關係,但並不能完全怪罪於劉封身上。關羽攻打襄陽時,的確曾派人命劉封、 孟達出兵相助,但二人以 「 山郡初附, 未可動搖」 為理由,沒有出兵。後來關羽兵敗後,劉備責怪劉封「 不救羽」 ,但一開始並沒有打算殺掉劉封。是諸葛亮力勸劉備殺掉劉封,劉備這才被劉備賜死的。
諸葛亮與劉封有仇嗎?一定要置劉封於死地?其實諸葛亮與劉封往日無冤,近日無讎。諸葛亮之所以這麼做,其實是另有原因。
劉封本名寇封,生得器宇軒昂,氣力過人,深得劉備的喜愛。劉封跟隨劉備後,雖然才能一般,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也算是跟隨劉備南徵北戰,立過不少戰功。但是,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對劉封越來越疏遠,不但僅給了他一個不太高的副將軍之職,而且還將劉封趕出權力中樞,讓他來到偏遠的上庸,抵禦曹操。劉備和諸葛亮都清楚,劉封根本不可能是曹操的對手,這麼做只不過是要將劉封趕出朝堂罷了。劉封之所以得到這種「待遇」,一切的根源都在他是劉備義子這個特殊的身份。
中國古代為宗法社會,子嗣問題非常重要。在漢末群雄割據,軍閥混戰的年代裡,各路軍閥常年混戰,隨時都有可能領盒飯。所以儘早確定可靠的繼承者,穩定本集團內部軍心、消除可能發生的權力交接隱患,有著重要的作用。
劉備並不是一個喜歡收乾兒子的人。史載:"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也就是說,劉備在收劉封當乾兒子的時候,自己並沒有親兒子。
劉備是在建安六年認劉封為義子的,而劉備的親兒子劉禪生於建安十七年,在這十一年中,劉封一直是劉備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地位特別特殊。
劉備收劉封為養子11年後,又生下了劉禪, 兩人誰才是劉備的真正接班人呢?當然是劉禪。中國古代是典型的 「倫理政治」 型文化,其依託的社會結構是以 「 血緣紐帶維繫著的宗法制度」,這個制度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在繼承制度上,「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庶以貴不以長」。因此劉備當上漢中王時, 就毫無懸念地立劉禪為太子。
作為劉封集團中資歷最老、最受信任的大將,關羽是反對劉備認劉封為義子的。那麼諸葛亮是什麼態度呢?史書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我們可以通過分析,走進諸葛亮的內心,看看他在這件事上,到底是什麼態度。
諸葛亮是個傳統的儒家,這沒有疑義。但諸葛亮在治理國家時,採用的不完全是儒家的仁義治國那一套,而是加雜了許多法家的手段。體現在用人上,諸葛亮用的是忠於漢室、廉潔奉公的「 貞亮死節之臣」 。而那些對劉備集團有二心的,則處理起來毫不手軟。對待劉封,諸葛亮同樣如此。
劉封本人也許對形勢的認識並沒有那麼清楚,或者這個一武之夫根本沒有想過自已已經不自覺的被圈入了宗法制權力爭鬥的中心。事實上,劉備派他駐守上庸,是對他的一種變相保護。
劉禪被立為漢中王太子後,怎樣安置劉封,劉備徵求過關羽的意見。關羽回信建議將劉封安排在遠離政治中心的地方,避免他與劉禪之間可能產生的矛盾。這備也採納了關羽的建議。劉封如果能看清楚自己現在所處的境地,與孟達精誠合作,為劉備守好東大門,恐怕也可以得到一個不錯的結局。
後來的事實證明,劉封還是太嫩了。他先是在上庸欺凌孟達,導致與孟達的關係弄得很僵;後來又在關羽需要他的時候鬧情緒(劉封不聽關羽調遣,應該與當初關羽反對劉備收他當乾兒子有關),導致關羽敗亡,孟達降魏,可以說在上庸將劉備給他的一手牌打得稀巴爛。
即便如此,劉備一開始也沒打算殺掉劉封。是諸葛亮一手導演了劉封之死。諸葛亮的動機是什麼呢?
首先,諸葛亮要劉備殺劉封,是在總結了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作出的抉擇。
僅就三國時期而言,因立嗣誘發的悲劇就屢見不鮮。袁紹死前立幼子 袁尚為繼承人,導致長子袁譚與袁尚同室操戈,結果一同被曹操殲滅。劉表廢長立幼,也重蹈袁紹覆轍,荊州落入他人之手。曹操也曾為立嗣之事猶豫不決,但看到袁紹和劉表兩家的教訓,最終還是立長子曹丕為繼承人,保證了身後政權的穩定。後來的孫權,也同樣在晚年為立嗣遲疑不決,最後立年僅八歲的幼子孫亮為太子,可以說間接導致了吳國的衰亡。
諸葛亮雖然沒有看到孫權家的結局,但 袁紹、 劉表的教訓就在不遠,不了不在繼承人問題上摔跤,殺掉劉封無疑是一勞永逸的辦法。這不是仁慈不仁慈的事,而是為了江山永固而做出的政治決擇。生為政治家的諸葛亮,在做這種選擇的時候,必定是眼都不帶眨的。
《三國志》記載:「封既至(成都),先主責封之侵凌(孟)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所謂「因此除之」,就是藉機除之,因而無論是不救關羽,還是侵凌孟達都只是藉口,劉封之死的真正原因被諸葛亮一語道破,即所謂「易世之後終難制御」。
還有一個原因,出自諸葛亮的私心。
《三國演義》中,劉備對諸葛亮似乎言聽計從,關羽、張飛對諸葛亮也是畢恭畢敬,其實這只是小說家言。實際上,在劉備在世的時候,蜀漢最高決策集團,是劉備、關羽、張飛、法正等幾個人,諸葛亮的地位遠遠不如以上這幾位。
我們從劉備當上漢中王后,對手下的封賞就可以看出來誰才是核心人物。關羽、張飛一個總領荊州,一個虎踞西川,大權在握;諸葛亮當時的職務是「軍師將軍」,這只是個臨時性的雜號將軍。
諸葛亮是個有理想的人,要想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必須擠進蜀漢的權力核心。要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利用關羽和劉封間的矛盾,附合關羽將劉封外放的建議,轉嫁危機給關羽,避免與關羽對抗,這是第一步。再尋找機會除掉劉封,摘除日後一大心病。這是第二步。
劉封被殺的原因絕不是沒有救援關羽。諸葛亮總結關羽敗亡的原因時,把關羽平日「剛而自矜"放在第一位,也就是關羽之死是咎由自取,怪不得他人。
但是,在劉備面前,諸葛亮可不是這麼說的。在劉備追查責任時,諸葛亮先是挑動劉備找劉封問罪,然後又獻計將劉封孟達分開,再一一除去。可以說,在劉封之死中,諸葛亮可謂處心積慮。
劉封"有武藝,氣力過人",加上他特殊的地位,因此《三國志》中才會說:"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這也是諸葛亮不擇手段要除去劉封的真實目的。
諸葛亮是賢相不假,但他畢竟是封建時代的政治家,如果為了維護王朝利益、確保自己的政治路線能夠貫徹實施,犧牲一兩個劉封又算得了什麼?
如果劉封真的是因為關羽的事被殺,那麼諸葛亮後來原諒孟達就顯得不合情理。諸葛亮南徵南中回來後,李鴻告訴諸葛亮,孟達不相信孔明會做出"誅達妻子"的事情,諸葛亮聽了十分高興,還寫了好幾封信給孟達,希望與孟達冰釋前嫌,邀請孟達重回蜀國陣營。要知道孟達可是在上庸力勸劉封不要發兵的元兇,諸葛亮都可以不念舊惡而願意重新接納;而拒絕與孟達一起降曹的劉封,卻要被諸葛亮置於死地,諸葛亮殺劉封的用意,難道真的是因為不肯配合關羽發兵攻打襄陽嗎?
正史上劉封是在關羽進攻襄陽、 樊城時,沒有發兵相助;而絕非《三國演義》上說的關羽被圍麥城,劉封見死不救。這是兩個性質的問題。羅貫中將」見死不救「的罪名安在劉封身上,是因為在《三國演義》裡,劉備是仁君的化身,羅貫中必須為劉備殺劉封找一個合理的理由。所以,分析諸葛亮為什麼要除掉劉封,不能按《三國演義》上的說法去分析。
到了清朝毛宗崗父子對 《三國演義》 作了全面的修訂和整理後,,諸葛亮被神化了,對諸葛亮形象有損的內容,都被毛家父子刪得乾乾淨淨。劉封之死的真相,也被徹底掩蓋。所以,劉封之死是劉備一怒之下的誤殺,事後劉備也非常後悔,完全不關諸葛亮的事了。
劉封被殺的根本原因還是他與劉禪之間的矛盾,加上其特殊的身份、剛猛的性格,諸葛亮認為將來劉備死後自己無法駕馭,所以糊裡糊塗的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