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方式那麼多,為啥非要打電話?」 電話恐懼症「患者」的內心獨白

2021-01-10 騰訊網

「到底有多重要的事非要用電話聊?」電話作為通訊技術的一項重大發明,曾經在人際交往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網際網路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的溝通渠道和社交禮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非正式話語、網絡語言、表情包、顏文字大行其道,電話這種高效交流方式卻被一些人「排斥」著。

他們害怕打電話,也害怕接電話,有這種「症狀」的人自稱患上了「電話恐懼症」,他們到底在害怕什麼呢?為此,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採訪了多位「中招者」。

想拉黑整個通訊錄

近日,在一熱門綜藝中主持人和嘉賓聊起了有關「電話恐懼症」的話題,引發共鳴。

有此類「症狀」的人,主要的表現為電話很少離手卻幾乎永遠設置成靜音狀態;即使贊同打電話是更高效的溝通方式,在有別的選擇的情況下能不用電話就不用;對於來電的第一反應是拒絕和緊張,甚至莫名焦慮。

以「電話恐懼症」為關鍵詞在某社交軟體搜索會發現,類似的情況在很多人身上都發生過,一網友表示自己有很嚴重的電話恐懼症,卻從未向任何人提起過,「電話裡我會結巴,會含糊,甚至突然陷入沉默,因為那時我已經緊張焦慮恐慌到大腦一片空白了。經常有種想要拉黑整個通訊錄的衝動。」

他稱也曾試著分析過原因,「電話的未知性和突發性都讓我感到恐慌,因為是即時交流,說出的話會直接被對方接收到,不像文字交流可以遣詞造句,修改刪除,甚至撤回。」該網友認為大部分電話都來得很突然,一遍一遍發出的噪音逼迫著自己去接受,每次接電話前都要做一下心理準備。

甚至有人稱連手機運營商的客服電話都不敢打,直到了解到客服也希望被溫柔對待後,才勇敢地讓客服幫開套餐了。

不打電話成新的社交禮儀

無事不電話,已經成為社交媒體時代新的社交禮儀和默契。不少年輕人手機常年靜音,接打電話全憑緣分。

正在北京一所大學讀研一的小黃,不喜歡接電話,也不喜歡打電話,除非出現特殊情況,否則他幾乎不會主動打電話給別人。「鈴鈴鈴……」,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此時的他與往常一樣遲疑地看了一眼手機屏幕上的陌生號碼,又把眼神挪開,裝作沒有聽到。

「如果事情真的緊急,對方會發簡訊,或者再打過來,對方打很多次我才會接。」小黃解釋,他一聽到陌生的來電鈴聲,就會有慌張、心悸等反應,所以一般不會去接聽陌生的號碼。

身處職場的人對「電話恐懼症」似乎有著更深的體會,「每次聽到手機鈴聲一響,就有一種強制我繼續工作的感覺,心情都會特別不爽。比較親近的人都知道我不喜歡接電話,所以他們都會在微信上找我。」安安是某網際網路公司的HR,她描述自己每天的工作日常就是和面試者電話協調面試時間、地點等。

據粗略統計,安安每天要接打的電話數量在30-40個之間,因此,她在非上班時間都會把手機調成靜音,給自己一個短暫的逃離空間。「但是,我也不敢直接關機,如果有重要的客戶電話沒接到就慘了。」安安有些無奈地說道。

為拒接電話選擇撒謊

表面上看,電話恐懼症跟社交恐懼症有些相似,但兩者卻不能完全劃等號,很多人通過微信語音、QQ、郵件甚至面談等方式交流時,表現比較自然,也十分健談,卻唯獨對電話交流感到抗拒。

90後研究生小胡表示,即使是面對親人也不願意用打電話的方式溝通。他自認為與父母的關係相處得非常好,平常用微信交流時都很舒服,卻始終無法接受他們通過電話進行交流的方式。

同樣的,他在跟自己的老師溝通時更喜歡用微信或郵件的形式,「因為回微信、郵件可以遣詞造句很久,不知道說什麼的時候還可以用表情包來掩飾或緩解尷尬的氣氛,但電話交流我總是害怕抓不到對方想要的意思,我的反應也比較慢,通常不能夠及時地作出反映。」小胡坦言,自己是存在電話恐懼的。

他毫不避諱地表示,自己對電話的恐懼更多的是來源於導師,「每當看到來自導師撥來的熟悉號碼時,我就會不自覺地聯想到修改論文的事情。」

雖然很想拒絕但是又不敢不接,只能硬著頭皮按下接聽鍵,「有的時候我會先跟老師撒個謊,說我這邊正在忙,一會兒再回給您。實際上我是趁著這個時間差,快速地在腦海中思考老師可能問到我的問題,做好一切的準備,才敢鼓起勇氣給老師回電話。」在小胡看來,導師打來電話的意味著將有不太好的事情要發生,所幸有時候只是虛驚一場。

電話意味著壞事將發生

有同感的小佳也表示,相比於直接的電話呼叫,她更喜歡文字或者語音電話。上學時害怕接到老師電話,工作時怕接到領導電話。「直接打電話說明事情比較緊急,或很重要,溝通時要做出及時的反饋,對於經常腦子轉不過來的我來說,是很害怕馬上做出決定的。」

小佳回憶,大學本科快畢業時因需要轉出團關係,但由於信息溝通和操作失誤出了差錯,明明已經申請轉出了,輔導員卻始終看不到申請,「搞得我很緊張,每次看到老師來的電話,我都會倒吸一口涼氣,因為我實在是不知道怎麼辦了。」

後來在大學畢業的那年暑假,小佳在一家培訓班入職了,因為多數情況下接到領導的電話都是因為工作上的疏漏受到質詢,「漸漸地,一聽到來電,我就會下意識想到可能要溝通的主題,而正是因為害怕處理緊急和重要的事,我就產生了電話恐懼症。」

受訪者普遍表示,每月幾百分鐘的通話套餐使用率極低,多數情況下為0分鐘。而他們害怕的不是電話本身,而是電話背後傳達的訊息多半是不好的體驗,其中也包括推銷和詐騙類電話。移動通訊時代,人們深陷在社交網絡編織的牢籠之中,電話鈴聲一響,意味著一種事件參與的強制感,電話這一頭的人將被脅迫捲入一段無法拒絕的人際關係當中。正如著名的媒介研究學者麥克盧漢認為:「電話是一種要求參與的形式,它要求每一位同伴,具有電力兩極性的一切強度。」 通常,電話都會和較為正式、重要的事件聯繫起來,一段電話的到來,往往就意味著任務、工作,甚至壓力的來臨。

有數據顯示,近年來,語音通話時長在不斷下滑的同時,移動數據的使用量卻在呈倍數增長。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選擇電話溝通這一傳統的交流方式,轉而用微信、郵件等即時通訊工具進行交流。有網友總結稱,「現在電話是用來接快遞的,簡訊是用來收驗證碼的,QQ是用來存照片的,朋友、家人的聯絡都是靠微信視頻完成。」

電話恐懼症是一種病嗎?

對於電話恐懼症,目前也沒有權威的定義。在很多人看來,它並不是一個心理問題,只是一個人造詞語。

據英國心理學家Guy Fielding早期的一項研究結果指出,年輕人中有大概10%-15%的人有電話恐懼的現象。

電話本身作為一種通訊手段,也有它固有的傳播劣勢。相較於「身體在場」的面對面交流,打電話時接受信息的渠道較為單一,無法從對方的表情、肢體、動作等非語言符號揣測對方的意思和狀態,這會給接電話的人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實際上,根據心理學家赫拉別恩的研究顯示,人們在進行信息傳遞的過程中,語言的作用僅佔7%,剩下的93%都是靠非語言因素獲得的。然而,電話溝通明顯會忽略掉其他的關鍵因素,造成一種信息上的缺失,更難做出及時的反饋。

在中國政法大學認知心理學者劉雙慶看來,之所以有人會產生電話恐懼症,其主要是受到了「消極的認知圖式」影響。所謂消極的認知圖式,是指人們在認識事物時形成的一種消極態度、看法或思維定式。比如,如果一個人經常接到的電話是被叫去加班或者被批評,那麼下一次再聽到電話鈴聲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聯繫到之前不愉快的認知場景,推斷這又是一次面臨加班、被批評的電話,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思維定式,進而產生焦慮情緒。

相較於微信上的文字溝通,心理學者劉雙慶認為,電話在當今社會被使用的頻率還是比較高的,因為它的好處是效率高、速度快,但是電話沒有給人思考和喘息的機會,這種即時的強制參與會讓人倍感壓力,而且參與的主動權也會被打電話者奪去,自己成為被動的一方。「西方高校老師在課堂上一般都不會給學生們留電話號碼,而是留郵箱,這是因為老師能夠選擇他合適的時間,統一處理學生們的問題,提高工作效率。」這種隔段回復的方式會讓人充分地思考可能發生的情況,給人更多的緩衝餘地。

同樣的環境,同樣的壓力,為什麼有些人會恐懼電話鈴聲,有些人就覺得還好呢?劉雙慶認為,這是由於自我效能感不同所導致的。自我效能感弱的人,抗壓能力也相對較弱、缺乏自信心,他們過于謹慎,害怕被拒絕,害怕得罪人,通常發生在討好型人格的人群中。所以這類人對電話的恐懼也會更容易發生。

而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人和技術之間的關係其實是一個相互的塑造,技術在為我們服務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打電話其實可以看作是一種傳播和溝通,相對於面對面的溝通,電話傳遞的信息相對會比較少一些,比如說你看不到對方的表情,有時候語氣也不會那麼直觀生動。」所以電話只是一個交流工具,有人對它的恐懼通常是對背後的人和「權力」的恐懼。

劉雙慶建議,想要擺脫電話恐懼的困擾,最重要的是要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或者多參與一些社交,比如找自己信任的朋友陪伴,尋求一些社會的外部支持。「只要能夠獲得一次成功,後面也就會慢慢變好。」此外,不要強迫自己,比如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選擇不接電話,避免影響到本就消極的情緒。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宋霞 實習生 鬍子傲

相關焦點

  • 沒事別打電話!日本「電話恐懼症」竟然有這麼多……
    由於日本外賣行業、電子商務行業不像中國這樣全民覆蓋,可以通過微信、支付寶的健康碼來實現疫情跟蹤,只能通過電話方式也是沒有辦法,可沒想到,患有「電話恐懼症」的年輕人會這麼多。03NHK的關於「通話」專題報導對此,日本NHK電視臺就「通話在現代社會的地位」這個話題進行了專題報導,並選擇了某公司的客服部門作為對象。
  • 《心動的offer2》:關於電話恐懼症,李雪琴周深曝害怕電話的原因
    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就是要跟當事人的父親打電話溝通一下,而在觀察室裡面就有兩個人看到這一幕的,在小小聲的說:「大可怕了」認識電話恐懼症何炅就用他們兩個面對電話的這種害怕,引到了接下來的話題:「電話恐懼症」因為他們在每次打電話的時候,就是在做「心理建設」因為現在年輕人都有一點的電話恐懼症。
  • 論日本年輕人有多不願意接電話:寧可辭職!
    以公司的客服部門來說,現在大部分客戶要諮詢都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或APP解決,但就是有些人非要和真正的客服人員講話。這些人群中,有些是不太會使用電子郵件或者APP的老人,有些則是認為通話比較有感情,也更容易表達。
  • 只要不接電話,怎樣都行!現在年輕人有多害怕聽到固定電話響……
    日本NHK電視臺前段時間製作了一則關於年輕人「電話恐懼症」的專題報導,還訪問了因為不敢接電話而決定辭職的特殊案例。 從調查得知,很多患有電話恐懼症的年輕人中,相對於手機的來電大多數人更恐懼固定電話...
  • 能用微信說的,就不要打電話
    現在,即時通訊工具非常發達,大多數人都願意選擇用微信、QQ溝通,通話功能好像只為中介、快遞和外賣準備。能用微信說的事,不那麼重要緊急的事都不會打電話溝通了。接打電話不再是一個慣常性的溝通方式,漸漸地,我們對於來電這件事也有了幾分生疏感,對忽然造訪的電話越來越不知所措。仔細想來,有時候不願意接電話,還真的有幾分道理。
  • 心慌、氣促、冒冷汗……幽閉恐懼症患者要如何完成磁共振檢查?
    只要一想到要躺上去、然後被送到機器裡去我就怕,心裡發慌……」王先生和陳女士為何如此害怕做磁共振檢查呢?原來,他們都有同樣一種情況——幽閉恐懼症。長沙市第三醫院放射影像科主任張秀萍介紹,這項檢查對於普通人來說非常簡單,而對於幽閉恐懼症患者來說,進入機器這個狹小空間會讓他們產生極大的恐懼感而難以配合醫生,不僅圖像質量受損,無法達到檢查目的,患者也有可能出現心悸、呼吸急促、渾身麻木、寒顫等情況。
  • 夜讀|我們為什麼害怕接電話
    據說,「電話恐懼症」包含以下七大症狀:其一,電話幾乎永遠處於靜音狀態;其二,電話基本不離手;其三,有其他方式的情況下絕不選擇電話,即使更高效;其四,有來電的時候,第一反應緊張、拒絕、逃避;其五,聽到鈴聲就莫名焦慮;其六,經常在猶豫中錯過電話,錯過還有些許鬆了口氣;其七,錯過電話後又沒有勇氣回撥,對方如果再次打過來,加倍緊張。
  • 談談如何更快速的脫恐 第三輪愛滋病恐懼症患者幹預項目繼續落戶...
    這是繼2017年第一輪愛滋病恐懼症特定人群幹預項目和2019年第二輪幹預項目取得重要成果和核心數據,圓滿完成相關任務目標後的再次徵途。第三輪愛滋病恐懼症項目的研究人群範圍和人數將進一步擴大,將結合過往有效經驗,採用更加專業科學的方式去做更多針對性的幹預研究,去驗證目前針對不同恐懼源,不同恐懼痛苦程度的恐艾症特定人群提供更多樣化更有效的脫恐路徑。
  • 對不起,您撥打的電話永遠無法接聽
    現在,即時通訊工具非常發達,大多數人都願意選擇用微信、QQ溝通,通話功能好像只為中介、快遞和外賣準備。能用微信說的事,不那麼重要緊急的事都不會打電話溝通了。接打電話不再是一個慣常性的溝通方式,漸漸地,我們對於來電這件事也有了幾分生疏感,對忽然造訪的電話越來越不知所措。仔細想來,有時候不願意接電話,還真的有幾分道理。
  • 溝通三思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在溝通之前先捫心自問的一種狀態
    溝通三思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在溝通之前先捫心自問的一種狀態時間:2020-04-07 15:19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溝通三思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在溝通之前先捫心自問的一種狀態 指一種在溝通之前先捫心自問這有沒有必要的心態。尤其常見於社交恐懼症患者。
  • 如何在電話中向家屬告知患者的死訊?
    可能大多數觀眾看到此處會感到感到震驚或者惋惜,但是我看到這裡時幾乎心生羨慕,突然之間覺得家財萬貫或者功名利祿,可能都不如能夠在自己的家中無疾無痛的安然離世要更加幸福。從住院醫到主治,不記得有多少次,我不得不在半夜給病人家屬打電話,告知他們病人離世的消息(Death Notification)。
  • 「社交恐懼症」人群,害怕的到底是什麼?
    在解析社交恐懼症時,我們常常會用到一個詞,這個詞也是社交恐懼症患者最常有的一種症狀——焦慮。很多社交恐懼症的患者都會感覺到焦慮,但我們來反向探討一下,焦慮其實也是引發社交恐懼症的重要原因。那麼,人為何會感到焦慮呢?其實,焦慮的原因多種多樣,要完全地剖析並非這一個小節可以做到。在這裡,我們來說明一下與社交恐懼症相似的由焦慮引發的心理疾病——不完美焦慮症。
  • 原來那麼多明星有社交恐懼症,周迅有很正常!何炅竟然也有?
    巧的是,導演也表示自己也是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兩人因為有同樣的「症狀」而一見如故。 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能夠在很多人面前侃侃而談,邏輯思維也不會混亂呢? 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能夠在舞臺上妙語連珠,從外表上看不到一絲的慌張呢?
  • 親密關係恐懼症: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
    ——蔡康永《康永,給未知戀人的愛情簡訊》如果你時常感覺到自己被拒絕在圈子之外、難以交到知心的親密朋友、無法和親人親暱交心、也對下一段愛情再無希冀——你可能是患上了『親密關係恐懼症』噢。敏感型的親密關係恐懼症,一般都有害怕被背叛、被傷害的特徵。
  • 克服社交恐懼症,練就「厚臉皮」(附送十六招)
    社交恐懼症也叫社交焦慮症,是對社交或公開場所感到強烈恐懼、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觀察的環境或表演場所,有一種明顯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和難堪。有些患者對聚會、打電話、商店購物或與人溝通感到困難。社交恐懼症多發於青少年或成人早期,男女機率均等。
  • 只要旁邊有人,精神就高度緊張,渾身不自在,是得了「恐懼症」?
    當身邊有陌生人,或和其他人有接觸時,就會從心底泛出一種緊張感,甚至是渾身發抖、潛意識的想要逃避,這其實就是心理疾病中的一種,臨床將其稱為「恐懼症」。一般情況下,恐懼症的發展會經歷兩個階段,最初患者恐懼的就是內心欲望。
  • 剛剛,我確診為『貓咪丟失恐懼症』晚期患者!
    你有貓咪丟失恐懼症嗎?我就有!前兩天,喵先生我問了大家這個問題,發現很多鏟屎官都有「貓咪丟失恐懼症」,只不過有的症狀輕、有的症狀重。@天邊一隻雁: 每天我都要小寶,小貝,瓜皮,臭臭…這樣一個個數好幾遍,我有十隻貓……中期症狀:做噩夢等……@Eugenia_MM:我每天出門前都忍不住再進行確認下他倆是否在家,
  • 走出愛滋病恐懼症不是靠粗暴結論 而是靠彼此真誠溝通與信任
    從事愛滋病恐懼症幹預研究的醫生老師們,都應該對彼此熟悉了解的恐友們好一些,並儘可能給予他們足夠多專業知識方面的經驗和真誠的互動體驗,讓他們明白,我們不是單純地給他們一個是否感染的結論,又是否只是一個簡單粗暴「沒事」的安慰。在愛滋病恐懼症恐友不斷基於自己的傳統思維去探索恐艾症脫恐方法的時候,容易進入誤區,處處碰壁,將會遇到很多難以被其他人理解的痛苦,甚至還會被當成神經病對待。
  • 常見的恐懼症與自我康復
    患者對某些特定的對象產生強烈和不必要的恐懼,伴有迴避行為,明知沒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懼發作,恐懼發作時往往伴有顯著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症狀。恐懼的對象可能是單一的或多種的,如動物、廣場、閉室、登高或社交活動等。患者明知其反應不合理,卻難以控制而反覆出現。青年期與老年期發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見。國外報導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為77‰,我國各地調查患病率的平均值為2‰左右。
  • 如果非要用一段獨白解讀自己的內心,你會對2019年的自己說什麼呢
    人生在世,每一個階段的自己,你都認識嗎,在那個階段的自己,是自己非常喜歡的嗎,看《蓬萊間》,明明是兩個人的戀愛,卻因為自己內心的執念,讓觀眾看到了似乎是4個人的戀情,看那白起,寧願選擇把自己身體裡的那個惡靈黑起鎖起來,也不願自己每天面對那樣的自己,當自己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時候,黑起還是出世了